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浏阳市

2020-9-25 08: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7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浏阳八景:
柔条疏蔓绿交加,烟锁云涵去路赊

浏阳旧有八景,曰相台春色、枫浦渔樵、鸿阁斜阳、鷃亭芳草、吾山雪霁、药桥泉石、巨湖烟雨、中州风月。
相台春色
据清《一统志》载:“唐相裴休,曾居浏阳天马山西麓,夜听猿啼,因以名猿啼山,后筑台居之,人称隐相台。”曾任过浏阳县令的南宋理学家杨时作有《相公台》诗:柔条疏蔓绿交加,烟锁云涵去路赊。
绣绂貂缨无处问,空馀鸡犬两三家。
传说,裴休深夜读书于此,屋侧池中,青蛙鼓噪不止,裴休恶之,以一墨砚投入水池,则蛙声戛然而止,水变黑色,遂为后人留下了“哑蛙池”。由此,隐相台和哑蛙池一并成为浏阳八景之一。清同治年间,当地农民抽水修池,墨砚复出。光绪六年(1880),县城陈雨苍重金购此砚,以梓木制盒珍藏。盒盖上刻篆文“哑蛙池遗砚”五字。下刻行书62字,记石砚原委。石砚椭圆形,约手掌大小,质地细腻,显微红色,中雕刻一鸭一荷。此物今存陈氏后裔手中。每到春天,登临相台,见橘、竹郁郁葱葱,桃红李白,田畴锦翠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元代一代宗师欧阳玄回乡省亲时写下《隐相台》一诗。诗曰:
旧是东南裴相台,绿溪一径绕苍苔。
此日城闉人少到,当年公府弃官来。
禅床牙笏留花雨,书沼蛙声噤鞠灰。
泉石至今有神气,山林应解识三台。
清康熙间浏阳知县徐旭旦出生于诗词之乡浙江钱塘,故善诗词,写有《高阳台·隐相台看月》,词曰:
象笏空存,霜华再建,湖山我又重来。明月今霄,多情飞上层台。碧云万里无些翳,把乱峰青送衙斋。看千家积水空明,人在蓬莱。  登高共客徘徊,爱竹阴树色,影落莓苔。荇藻交横,鱼龙奋甲毰毸。水晶宫殿三更后,问当时逸兴同推。笑尘寰,谁是人间,旦醉金罍。
枫浦渔樵
双枫浦位于浏阳市城关镇南郊外。沿浏阳至南市公路西行约100米,有浏阳河二支流会注,地名浦梓港。此处有古枫两株,高20余米,径粗三人方可合抱,并立水边,故名双枫浦。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青枫浦在潭州浏阳县。”清同治《浏阳县志》记述此地“临水依山,藤萝交翠,夕阳歌唱,渔樵互答,如入桃源”。“枫浦渔樵”遂成为旧时浏阳八景之一。盛夏之夜,双枫浦南风薰拂,金锂成群,相互咬尾,溯流而上,其时渔船游弋,灯火点点,趁晚捕捞,再加上樵夫伐木负薪,纷纷攘攘,踏月归来,好一副“枫浦渔樵”的画图。双枫浦的美景,使杜甫在他的暮年举棹游此时诗兴勃发,留下了《双枫浦》五律一首:
辍棹青枫浦,双枫旧已摧。
自惊衰谢力,不道栋梁材。
浪足浮纱帽,皮须截锦苔。
江边地有主,暂借上天回。
继杜甫之后,游历者纷至沓来,吟兴不绝如缕,如清浏阳拔贡周倬《双枫浦》诗云:秋深荒浦落征鸿,犹见盈盈一水通。
不是诗人经宿地,更谁来问旧双枫。
清末戊戌维新志士谭嗣同从家乡出发,浪荡江湖,求索中国改良之路,过枫桥,别亲人时,留下一首极为伤感的诗《枫桥晓发》。诗曰:
桥上一回首,晓风侵骨寒。
送人意无尽,惟有故乡山。
野水晴云薄,荒村缺月弯。
役车休未得,岁暮急阑珊。
鸿阁斜阳
鸿阁斜阳是指宋代所建归鸿阁(一作飞鸿阁),该阁在县署高大仪门外之右,虽背北面南,却阳光难于照射其上,惟在晴日黄昏之际,残阳夕照,霞抹晴空,金光灿射,亭阁生辉,因而名之。据清同治《浏阳县志》载:归鸿阁取昔人目送鸿归而名之。宋代大理学家杨时任浏阳知县时所建,岁久阁早已坍颓,其迹不存。绍圣元年(1094),杨时知浏阳县事。在任4年,有惠政于民,首建飞鷃亭,又建归鸿阁,写有《归鸿阁记》:
县宇西北墉之隅。有废址焉。……荒堙芜没。予一日,曳杖蹑履,徜徉其下,周览左右,洒然异之,披秦刈蔓而嘉木茂卉,连山穷谷,挺芳含媚,隐然四出。乃取县府之弃材,为阁于其上。
后来杨时的私淑弟子张栻又作《归鸿阁记》:
公(杨时)之德及邑民也,深矣。后六十有六年,建安张才邵来为政,慨然念风烈,咨故老,葺公旧所,为归鸿阁,绘像于其上,以示后,以慰民之恩,去击不忘也。
清乾隆举人周忠信有寄鸿阁斜阳“浪淘沙”词,词中“程门”指“程门立雪”的典故,程即杨时的老师程颐。词曰:高阁对琴堂,淡抹烟光,年来风物换沧桑。翘首飞鸿何处落,一片斜阳。  遗像绘图装,千载传芳,程门人去景苍凉。遥见暮云笼树碧,犹忆甘裳。
清代还留下一首佚名七律《鸿阁斜阳》,诗中也有“程门立雪”的典故:
如生遗像系人思,高阁凌秋映夕晖。
山藻影横金错落,帘栊光绚锦离披。
余晖尚想瞻星日,残霭应非立雪时。
对景有怀魂欲断,忍磨苔蕼认丰碑。
鷃亭芳草
清同治《浏阳县志》载:“杨时任四年。有惠政于县。作飞鷃亭,又作归鸿阁。自为石刻记。”又县志“艺文”卷载:“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苏寒村毁淫祠而新之。”苏寒村,字本皋,固安人,嘉靖十一年(1533)知浏阳。清同治十二年在署西悬“飞鷃亭”匾额。相传,飞鷃亭的围圃之中一块长方形的草地,生有蔓草,恰似蜈蚣,四季如茵。数九寒天,满地积雪尺馀,惟独这里绿草青青,如花似锦,故有鷃亭芳草名。周忠信亦有《浪淘沙》颂之:立雪几何时,积棘双栖,空亭犹记孤雁飞。三径春残花老去,芳草凄凄。  冷署发华滋,嫩绿参差,东风吹影上帘帷。惆怅王孙今不见,零落香泥。
清代有佚名七律《鷃亭芳草》诗:
水流花谢露飘零,玩物亭荒草自青。
翠雨晚凉侵坏砌,绿云春暖荫闲庭。
铜驼已没当年迹,石马偏留此日形。
万古程门人去远,有谁游乐更传经。
吾山雪霁
吾山雪霁是前人对道吾山雪霁美景“屏张笏列,岩壑依稀,晴雪欲消,寒光远射”的描绘。道吾山位于浏阳城北的道吾村境。唐大和(1827-835)年间,有僧名宗智者入山,以道吾名其山。道吾山山峦叠嶂,风景秀丽,山中有兴华古寺。明代罗源潜《吾山雪霁》诗云:
吾山玉屑合奇观,胜地高天一色看。
最妙日华来照澈,莲花峰在水晶盘
清代有佚名七律《吾山雪霁》诗:
画屏千仞接楼空,六出谁半罨碧峰。
林谷气来藏虎豹,石潭寒重锁蛟龙。
日华深处青先露,云影怡时翠尚封。
几度凭栏闲纵目,错教人讶玉芙蓉。
周忠信亦有《浪淘沙·吾山雪霁》:
一夜朔风高,六出花飘,吾山万叠砌琼瑶。石径莲峰无觅处,白缀林梢。  五老倚寒霄,皓首相招,水帘千尺卷冰绡。漫道峨嵋多胜概,此亦堪描。
药桥泉石
药桥泉石相传为隋唐间药王孙思邈在浏阳洗药炼丹之处的景观。浏阳城东孙隐山,有升冲观、洗药桥、洗药井、炼丹台等胜迹。而以药桥泉石胜景为最佳。周忠信浪淘沙词曰:涧曲水云连,仿佛桃源,杏林枯井迹犹传。洗濯临流香泽泛,龙虎堪痊。  羽化已千年,销尽炉烟,丹台何处问神仙。惟有溪桥泉石在,灵气悠然。
清代有佚名七律《药桥泉石》诗:
羽客凌霄岁月多,尚遗仙迹锁烟萝。
溪流细泛桃花去,地骨轻穿薜苈过。
洗药已无前日穴,炼丹空自昔时窝。
何时拉得奚囊侣,来涤尘襟细琢磨。
巨湖烟雨
浏阳城西约15公里神岭一带,三峰鼎峙,葱青入郭,中间有一大湖,曰巨湖,其山也叫巨湖山。巨湖烟雨乃指春夏之交,清晨山顶石烟缭绕,雾入云霄,俨若雨下,变幻万千。
巨湖又称西湖。西湖是今浏阳河大桥到樟树潭的浏阳河段,即县城西大块凹陷地方与浏阳河相连的形成的湖。“巨湖烟雨”也应指这里的景色。清代佚名《巨湖烟雨》诗云:
危巅高峙隔龙津,烟锁岚风昼亦昏。
凝翠湿飞千万缕,酿寒轻洒两三番。
崖前隐约高低树,竹外溟濛远近村。
欲倩王维挥彩笔,画图描出半吟轩。
周忠信浪淘沙词把巨湖风景比喻为米芾的诗意画,词中“南宫”即宋著名山水画家米芾。词曰:烟雨暗层峦,西望茫茫,树墟城郭雾中看。气涌湖心肤寸引,酿就轻寒。  几缕向空翻,数点飘残,潇湘彭蠡合奇观。疑是南宫传笔意,水墨溪山。
中州风月
中州指今浏阳市浏阳河畔的“状元洲”,长约里许,平沙铺锦,绿草如茵。夜色特别迷人,每逢皓月当空,波光映月,江风袭人,故名“中州风月”。
传说,清代中叶浏阳有个读书人,考取了举人。读书之余,他常站在中洲上,眺望河对面天马山麓的欧阳圭斋祠。欧阳圭斋是元代大文豪,可进京殿试也只得了探花(第三名)。这位举人暗暗发誓,一定要跳龙门,为浏阳学子争一口气,可后来因其江西叔父独子夭折,不得不遵从父命过继到江西。后来,他以江西举子的身份进京参试,竟高中状元,但实际上应该还是浏阳出的状元。于是,有了“中洲过学前,浏阳出状元”这一谚语,人们又据此称中洲为“状元洲”。 清代画家邱壑来到状元洲写生,留下《竹枝词》一首:
买得江边一叶舟,送郎西下状元洲。
妾心摇落双枫浦,樟树潭前碧水流。
周忠信亦有浪淘沙词云:
空阔拥江流,雅以瀛洲,清风明月此长留。佳景和人谁与共,目荡神游。  北岸烟浮,南浦云收,沙明水碧接天悠。良夜有怀何计遣,酌酒相酬。

浏阳文庙:
扶持学法防时弊,教养人材应世需

浏阳文庙即浏阳学宫,位于浏阳城区磨石街(今圭斋路),浏阳河穿城而过。浏阳文庙是中国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清同治《浏阳县志》载,庙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南宋嘉定元年(1208)重修,其址初在县东门外红狮桥。南宋时,浏阳学宫的教学活动已初具规模,从宋末诗人连文凤《送刘悦心教授任浏阳》一诗略见一斑,诗云:
一穗藜烟待校书,携书且此作师儒。
扶持学法防时弊,教养人材应世需。
兰汀汀洲身外楚,菰莼乡国梦中吴。
片帆好趁秋风便,吟过洞庭青草湖。
明弘治末年(1505)学宫迁至县城西,清道光九年(1829),知县沈履正又迁崇圣祠于今址,并重建大成殿,殿后增建奎文阁,加修庙内其他建筑,形成今浏阳文庙格局。
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是为棂星门(已改建),泮池(现为花坛)、大成门、御道、大成殿、奎文阁。东西辅以状元门、钟鼓亭、乐舞亭、厢房、回廊,环以朱色围墙。大成殿为庙主体建筑,砖石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琉璃筒瓦铺面,青花瓷砖作脊,中置葫芦宝顶。殿内32根石柱支撑梁架,分三层排立,气势昂然。正面以雕花镂空的中堂门作屏,三面置石栏围廊,殿后设御碑亭。布局严谨,古雅清幽。殿门两侧挂两副木刻镏金对联:
令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文师。
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播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舞亭、乐亭分置月台东西,均为四角重檐攒尖顶方亭。奎文阁内原有清康熙、乾隆所题“斯文在兹”“万世师表”匾额,“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文庙为祭孔场所,原大成殿中立有孔子像,两侧为历代贤士牌位。清代曾制祭孔古乐器于庙内,习以八佾之舞。乾隆末年,浏阳有个叫邱谷士的文人,偶得樵夫从深山掘出的古钟,他对照汉书,考定是成周大编钟。后来他专程去山东曲阜孔陵作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匏音古乐器已失传。于是,他回来便按照汉书图录规定,仿制出全套古乐器。不久,他被聘为浏阳县学的舞乐教官。浏阳文庙祀孔的春秋二祭曲礼,便都按照古乐旧规举行。自清道光年间起,浏阳县即在文庙东侧设礼乐局,为传习乐舞之所。清末浏阳南乡秀才汤瀑秋题礼乐局中堂柱联云:
为万古纲常名教而生,初度袭休祥,慎毋忘庚子良辰,己卯正朔;
与两间河岳日星并寿,诸儒崇释奠,犹共守昌平俎豆,阙里琴书。
咸丰末年,曾国藩在安徽闻讯,立即邀请浏阳乐师前去演奏古乐,听后,曾国藩赞叹不已,赠匾一块,上书“雅淡和平,精探正乐”。从此,浏阳古乐名声大噪,就连山东曲阜的孔府,也派人到浏阳观摩古乐,仿制全套古乐器。每逢一年两度的祭孔典礼,都引来全国各地的不少名士前来参加。祭孔由县官主祭,乐生奏古乐,乐曲优雅古朴,舞生闻声起舞,场面十分壮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谭嗣同、唐才常在奎文阁开设浏阳算学馆,是中国最早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的学堂之一。谭嗣同的变法维新思想也从这里发端。谭嗣同曾言:“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他认为天地万物,无不处在变化日新之中:“天不新,何以生?地不断,何以运行?日月不新,何以光明?四时不新,何以寒暑发敛之迭更?草木不新,丰缛者歇矣;血气不新,经络者绝矣;以太不新,三界万法皆灭矣。”慈禧政变后,友人劝其离京,他却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他用煤屑题诗牢墙: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前,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并指出:“谭浏阳之《仁学》,以宗教之魂,哲学之髓,发挥公理,出乎天天,入乎人人,冲重重之网罗,造劫劫之慧果,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实禹域未有之书,抑众生无价之宝”,不愧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文庙大部分房舍为浏阳县一中教学使用。1963年,庙内全套古乐器交湖南省博物馆珍藏。2013年浏阳文庙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畋庙:
城中爆竹已残更,逆浪翻江意未平

李畋庙位于浏阳市大瑶镇浏阳河畔。传说爆竹的发明者为唐代的李畋,今浏阳麻石小街田家巷,尚存宋代所建的“祖师庙”,被奉为鞭炮业的祖师。唐《异闻录》载:“李畋居中,邻人仲叟家为山魈所崇,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惊循,至晓,寂然安贴。”看来最早的“爆竹”大抵是经过火烧竹子所发出的爆裂之声,待火药发明之后,才有了纸卷爆竹。
民间相传李畋为浏阳大瑶人,生于隋仁寿(601—604)年间。李畋青年时代适逢贞观之治年间,他父母早亡,遂云游四海,志在报效朝廷。曾不辞劳苦赴耒阳蔡伦故里学习造纸技术,访遍四方能工巧匠,得土硝提炼真传。又传,得到药王孙思邈的指点,将“伏火硫磺”首创为“火硝纸爆”,开“烟花礼炮”之先河。一说李畋为醴陵县麻石村人。今大瑶镇和麻石村都建有李畋庙,香火异常旺盛。浏阳、醴陵两个相邻的花炮之乡共争一位祖师,成为一个有趣的现象。相传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李畋的生日。每到这天,做鞭炮行业的人家都要焚香点烛,献上三牲,向李畋先师神位叩首作揖,虔诚祭祀,祈求福佑。先师生日前一夜,更是铳炮冲天,热闹非凡。
另一种说法,认为李畋为宋代人。陶宗仪辑《说郛》第三十九卷转引[宋]李畋《该闻录》:“李岐邻叟家,为山魈所祟,岐令除夕聚竹数十根于庭,焚之使爆裂有声,至晓乃寂然。”也就是说,宋代人李畋讲述了鞭炮的来历。
浏阳花炮包括鞭炮和烟花,历史可追溯至唐宋。鞭炮原名“编炮”,意为编结起来的爆竹。生产爆竹的原料是浏阳就地取材的土纸、土硝、硫磺、铁屑、炭末、红白泥土等。而“爆竹”者,初为将火药塞入竹节之中,用引线点燃起爆,其响声洪亮,且散发出沁人心脾之香气。历代诗人赞颂湖南烟花鞭炮的诗词不少,如:
唐诗人张说于开元四年(716)在湖南岳阳守岁,听见了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写了《岳州守岁二首》,其一曰:
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
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
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宋诗人苏辙在《辛丑除日寄子瞻》诗中有“楚人重岁时,爆竹鸣磔磔”的句子,把楚人放爆竹过年的习俗描绘得入木三分。在《次韵王适元日并示曹焕》诗中还表达了听到爆竹声的愉悦心情,诗云:
放逐三年未遣回,复惊爆竹起春雷。
祈年粗有樽中桂,寄远仍持岭上梅。
莫笑牛狸抵羊酪,漫将崖蜜代官醅。
二君未肯嫌贫病,犹得衰颜一笑开。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大诗人,与黄庭坚、陈师道齐名,并称“江西诗派”的“三宗”。在他三十六岁的时候,宋朝遭遇了“靖康之难”,陈与义在金兵的追逐中开始了逃难生涯。
靖康之后,陈与义在河南、湖北各地盘桓了两年,然后避入湖南岳阳。在流离颠沛后暂得平静,在岳州守岁时所写《除夜》诗中出现“比量旧岁聊堪喜”之句,道出了人们放爆竹送旧迎新的好心情。诗曰:
城中爆竹已残更,逆浪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元代的烟花鞭炮有了新的发展,浏阳开始生产“水上爆仗”。张可久《水爆仗》曲中的“碎桃花”般艳丽的“水爆仗”应是水上烟花。曲云:
械云气,走电光,翠烟流洞庭湖上。
起蛰龙一声何处响,碎桃花禹门春浪。
大瑶镇李畋公园内今建起了全国第一家花炮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建在原李畋庙遗址,原庙前门尚存,古风依旧。新建博物馆为仿唐建筑,红墙碧瓦,飞阁流檐,雕梁画栋,蔚为大观。浏阳已故楹联家王巨农题门联云:
卜旧址以建公园,看幽篁环古冢,瑞草绕新亭,万斛乡情酬祖德;祀先师而修杰阁,喜遗像铸青铜,展厅盈紫气,八方游客谢东风。
正殿为李畋庙,内供李畋神像,有大鼓巨锣各二,2001年在此举行了纪念李畋诞辰1400周年的大型祭祖活动。两厢设4个展室,分别为“千年巡礼”“传统艺”“现代技术”“辉煌业绩”。其侧老屋辟为花炮工艺馆,展示传统花炮制作工具,其中有明清时期花炮印刷版、手推车等。传说中的李畋墓也于2000年修复,墓地约300平方米,由坟茔、拜坪、祭台、纪念碑等组成,2014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围山:
大围山高高几许,绝顶嵯峨载林坞

大围山又名首裨山,位于湘赣交界处大围山镇,西邻官渡镇,东临江西铜鼓,南接江西万载,北靠平江,“岗峦围绕,盘踞三县,因名大围”,总面积410平方公里。今为国家森林公园。主峰七星岭海拔1607.8米。峰间地势平缓宽阔,形成一个纵横约一二十公里的小平原。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将大围山列为第十三洞天—“好生元上之天”。宋欧阳忞《舆地记》云:“首裨山顶有白沙湖,广五十余里。流分四派,一为浏水,其三入岳之平江、豫章之分宁、袁州之万载。冈峦盘踞四县。”明《一统志》用其说,《湖南通志》云:“大围一名首裨,在浏阳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东接新昌。”
浏阳河上游之大溪河、小溪河均发源于大围山,清嘉道间诗人彭开勋《大围山》诗“自注”与宋欧阳忞《舆地记》的记载大同小异:
大围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一名首裨山。东接江西新昌县界,北接宁州界。顶有白沙湖,亦名玉泉,水流分四派:一入宁州;一入万载县;一入岳州府平江县;一为浏水,周回三百里,在潭州醴陵县。
彭开勋《大围山》诗云:
淼淼清浏出,群山大合围。
地形包脉络,天堑蕴心机。
四至舆图古,三边界画微。
江西诸郡在,处处溉田肥。
大围山上岩石神工锼琢,离合成奇,群峰献秀,令人神往。山顶的小平原上有天心湖48个,总面积4公顷,又有“白沙湖”之称。秋天,湖畔芦花似雪飘飞,有“西峰雪影”之美誉。小平原东北方古有玉泉寺,今仅留遗址,相传火烧红莲寺的故事来源于此。西南为船底窝,洞口有石如门立;其北为西岭龙须漕,龙潭瀑布、枫林瀑布、峡口瀑布等多瀑相连,飞珠溅玉,声响数里;沿船底窝溪流直下,行半小时,道旁有“夫妻松”,两株高耸的古松依偎在一起。一为马尾松,粗犷劲拔;一为黄山松,婀娜多姿,天作之合,耐人寻味。元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玄对此赞不绝口,其《登大围山》诗曰:
大围山高高几许,绝顶嵯峨载林坞。
石隙花开自春夏,地炉僧拥无寒暑。
清流白鹇涤毛距,绿树黄熊引筋膂。
山腰日午婴儿唬,知有雷公出行雨。
清代浏阳秀才张帜有七律《登大围山》:
千里山河一望收,最高巅上正三秋。
山根东走盘吴尾,水势西流灌楚头。
斑豹尽同顽石卧,苍鹿睛共淡云浮。
南衡七二峰峦外,别样岧峣足胜游。
龙须漕右侧有鸡峰尖,状若雄鸡。又5公里许,至细棚子和蛤蟆井一带,山高林密,空气湿润,人迹罕至,一片原始生态。植物有150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10多个,高大的青泉柳(人称摇钱树)、鹅掌木(马褂木)、香果树和紫荆茶树、穗花杉、银鹊树、志木等珍贵乔木,均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树木。大围山不仅山势雄浑,树木茂盛,云海苍茫,还有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诸如云豹、山牛、猿猴、红毛狗、花里狸、穿山甲等等;还有巨蟒、白蛇、鸡冠蛇、五步蛇、眼镜蛇。角雉、白鹇、画眉、红嘴相思鸟,随处可见。
山麓有两个岩洞:一为风洞,冬暖夏凉,可容纳百余人;一为云洞,每逢洞内云起,就会下雨。西有雷打石,其大如房。神话说它为雷神劈为两半。再往西,又有一谷,矗立着高30余米的巨石,顶部削平,呈现颗颗黑白棋子,犹如一个大棋盘,名“棋盘石”。两面有山将石环拱,令人叹为观止。
大围山峡谷——花门河,是一条天生的漂流河,河道狭窄,河水湍急,大卵石多。全程10公里有48个潭、48个滩,最长的潭不到80米,最长的滩接近300米。河道迂回曲折,弯道多。“船到山前疑无路,潭过湾转又一滩”,让人有柳暗花明之叹。河道两岸植被浓郁,风景优美。漂流沿途典故多,有龙王潭、琵琶漕、情人谷、殉情岩、龙虎滩、龟型漩涡、美女梳妆等神奇的景致和传说,使人置身于“人随山水转,心在画中游”的境地。

道吾山:
曲磴盘旋数十层,纡回鸟道诱人行

道吾山位于浏阳城北集里街道道吾村。据清顺治浏阳知县韩燝《道吾山记》,唐大和年间(827—835),有僧名宗智者,入山,四行无径,为巨石所阻,困坐石边。忽有白衣老人自称沙伽龙,近前致礼曰:“师为开山祖,待师久矣。”宗智答曰:“吾志惟道,法缘在此,吾道成矣。”说完,风驰电掣,石裂道开,宗智从此开山讲法,并以道吾名其山。韩燝《道吾山》诗曰:
曲磴盘旋数十层,纡回鸟道诱人行。
龙藏渊静超三峡,雷劈分明胜五丁。
怪石穿空天作险,潺流沸涧地为鸣。
老僧久住忘清韵,笋涧茶香洗浴情。
道吾山山峦叠嶂,风景秀丽,山中有二湖、三洞、六泉、十潭、十三溪、二十八岩、七十一峰等奇景,山岳地貌奇特,林泉遍布,充满粗犷野趣。其中道吾“三绝”—盘路古松群、千年古刹兴华禅寺、高山天湖;“四大奇观”—烟雨、云瀑、雾霏、雪霁,久负盛名。元代一代宗师欧阳玄曾作《登道吾山》诗:
道吾山头有龙卧,叠嶂重冈深紫逻。
灵湫瀑布千丈长,古寺神杉十围大。
崇祠坎坎风雨来,樵径丁丁鸿雁过。
郡人夜望北斗魁,下有突兀青莲座。
道吾山古迹甚多,前人概括为二十四景,即:祖师岩、冷泉井、回龙桥、引路桥、挂剑泉、老龙潭、明月湖、龙卷田、虎爬丘、莲花峰、兴华禅寺、白龙泉、五老峰、罗汉洞、白鹤山(又名白果山)、挂榜山、吾山雪霁、失马桥、龙影石、棋盘石、雷劈石、定心石、金刚塔、裴休亭等。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有诗咏道吾山:
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
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
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白龙泉(又名龙湫)为道吾山胜迹,系兴华禅寺后殿右的一口清泉池。以古砖砌成圆形,直径1.3米,沙底,泉水清澈,冷洌而甘,传闻曾以此水充“贡”泉。侧有“白龙泉”石碑。泉池岁无盈涸,水藻鲜碧,有小动物长约10厘米,鳞甲隐见,蜿蜒其中,即称“沙伽龙”,曾由唐文宗封为“白衣龙王”。旧时民间有人接龙求雨,事属荒诞。韩燝《道吾山记》曾载:“龙湫感觱沸,灌溉民田,是有功于民,非徒一丘一壑供逸士之盘桓而已。”
挂剑泉位于兴华禅寺后,水源来自莲花山。又集东西两冲水流人老龙潭,灌溉寺前田亩;再从寺右山顶直泻山麓,形成瀑布,高30余米,飞泉喷沫,冷雾凝霜,状若银剑高悬,故名挂剑泉。惜今不存。清乾嘉间浏阳诸生吴翌风《道吾山瀑布》诗云:
谁掣匡庐瀑,移来挂此山。
高飞翠微上,散在乱松间。
天霁烟长湿,苔侵石作斑。
老僧不爱听,乞食暝方还。
道吾山以龙湫(白龙泉)、古寺闻名。而山岭五老峰之峻特奇耸,灵岫绝峭,益为山景增添壮观。据清同治《浏阳县志》载:“道吾山东达宝盖,西迤蕉溪,列峰七十一,为县北屏蔽。”七十一峰中以五老、玳瑁、卓锡、西来、万寿、象王、狮子、望日八峰为高。而五老是群峰中之最高者,海拔780余米。清人史大成《游道吾山》写道吾山之峰峦峻拔,诗云:
崒嵂吾山共几盘,莲华峰入碧云端。
九天闾阖回头远,三楚河山指掌看。
溪傍老崖红叶下,钟鸣古寺翠微寒。
灵湫清浅神龙蛰,片刻烟云雨不难。
道吾山以道吾寺而有名。道吾寺位于道吾山莲花峰下的平坦幽谷中,始建于唐仁宗大和、开成年间(827—840),系唐代禅宗僧人宗智创建,唐文宗钦赐“护国兴华大禅寺”,为唐宋时期著名的十方丛林。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呈“回”字形,分为4栋。前栋为山门,上书“兴华禅寺”,并有“湖山胜迹”横匾悬其上,东西有伽蓝、土地祠。中栋为正殿,约高13米,宽27米,殿中央供奉木雕泥塑如来佛像一尊,高约4米,佛两侧立伽什、阿南佛像,殿两侧为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观音、地藏等佛像,殿内悬有“依正庄严”“海印流光”等横匾。大殿立金柱16根。屋面盖铁瓦,瓦上有明朝铸造字样,瓦长约33厘米,宽约26厘米,后栋为方丈室,是住持谈经布道、传徒受戒之所。五代时道吾和尚所作《一钵歌》流传甚广,歌曰:
无可离,无可着,何处更求无病药。
病是病,药是药,到头两字须拈却。
亦无病,亦无药,正是真如灵性觉。

霜华山:
春深玉殿紫苔封,簇绕屏山翠几重

霜华山位于浏阳市金刚镇石霜村,前对浏翠峰,后枕凤翔峰,狮子峰居其左,象王峰峙其右,中出小溪一泓,蜿蜒绕山而下,注入山麓金刚河。霜华山山峻水秀,因触石喷霜而名。宋真宗时吏部侍郎兼王府侍讲毕田有《石霜寺》诗云:
石上泉华喷猛霜,境奇因此辟禅房。
使君环笏留何用,枯木千馀满一堂。
诗中“枯木”何指,其“自注”曰:
石霜寺,在浏阳县南八十里,有崇胜禅院。昔普会禅师居众千余,名其堂曰“枯木”,盖取其宴寂也。廉使丞相裴公尝亲枉大斾诣之,留玉環象笏于此,迄今存焉。
霜华山有十八景。山上有连理枝,河两岸各有一树隔河相会,枝枝相连。有引路松,一排松树,枝伸一方,状若引路。据清顺治年间浏阳知县韩燝《石霜寺记》载:
传开山时,僧苦远汲,忽夜闻虎吼。诘旦,视崖间石壁,上有虎爪痕,泉五道喷出如沸,名虎爬泉。盖道力宏远,猛兽亦为效灵也。
霜华山有虎爬泉,远近闻名。清光绪时任两广盐运使的浏阳优贡黄征有《虎爬泉》诗云:
几幅袈裟地,禅林托钵初。
传闻泉竭绝,曾费虎爬梳。
鸿雪犹留印,龙云宛辟畲。
名山总神异,不必道凭虚。
霜华山因石霜寺位于此而闻名于世。石霜、道吾、宝盖、大光四寺并称浏阳四大祖庭,前两寺犹盛,后两寺早废。石霜寺附近景色优美,清康熙间浏阳知县徐旭旦《石霜寺》诗云:
春深玉殿紫苔封,簇绕屏山翠几重。
鸟识磬声仍下食,云移潭影恰闻钟。
龙华地变黄金界,鹫岭南归白社宗。
我爱远公栖遁好,再来挥麈抚长松
石霜寺又名崇胜禅林,前对浏翠峰,晴岚可掬,后枕凤翔峰,状若展翅苍鹰,狮子峰居其左,象王峰峙其右,寺宇依山坡分台阶而建。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呈参差错落之格局,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自唐至清,屡经修葺。今存大雄宝殿、关圣殿、云水堂、洪音阁、祖堂、方丈室、客膳厅、花蓼阁等。另有部分石碑木匾幸存。大雄宝殿居建筑群中心位置,总面积764.4平方米,高18米,建于花岗石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方丈室居全寺最高处,结构比大雄殿较矮小,面积250平方米,高11米,硬山屋顶。寺内幸存清代至民国年间匾额十块,最早的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置。
石霜寺创建于唐代沙门庆诸之手。庆诸(?-888),《五灯会元》有传,俗姓陈,庐陵新淦(今江西清江)人,拜绍銮为师,出家学佛。初参访沩山灵祐,在密印寺当米头,后又到道吾山参访宗智获悟。一天,宗智说:“我心中有一物,久而为患,谁能为我除之?”庆诸答:“此物俱非,除之益患。”宗智赞之,后建石霜寺,为住持,开堂说法。
时宰相裴休贬为湖南观察使,笃信佛教,执笏来访。庆诸指其笏说:“此物在天子手中为珪,在官人手中为笏,在老僧手中且道唤作什么?”裴休无言以对,遗笏而去,后建遗笏堂。此笏虽曾遗失多次,终完璧归赵,至今仍在,誉为“寺宝”。庆诸居石霜寺30年,僧众追随者上千人,其中十之七八参禅长坐不卧,屹若株杌,谓之“枯木禅”,名声远扬。唐僖宗派人赐紫衣不受,后为之修造寺院,由裴休监造。石霜寺遂成为湘省名寺。
相传唐僖宗的第三个儿子,即普闻禅师,在石霜寺出家,法号“龙湖”,山涧旧有“太子桥”遗迹。唐代高僧慈明、楚圆,其弟子慧南方会,在黄龙山、杨歧山布道讲经,创立黄龙、杨歧两佛教流派。宋代著名诗僧惠洪曾来《石霜寺见吴诚上人》,诗曰:
我寻流水行,忽入霜华谷。
山阴见幽人,白带湖山绿。
语温如春风,韵秀自拔俗。
暗惊枯木堂,栖此一枝玉。
遥知夜窗深,雪响乱修竹。
宝书掩残缸,佳眠正清熟。
巍想在西屿,清梦不容逐。
觉来念行处,小诗欲收录。
诗成写乌丝,银河夺人目。
棐几著牙签,兴来还自读。
近代有日本国高僧明庵西荣和俊艿来此学法。回国创立了日本佛教中的临济宗、中严宗两派系。1983年,日本驹泽大学佛教部第五次佛教史迹访华参观团曾到石霜寺拜祖,并敬谒庆诸塔墓。
石霜寺附近景色优美,登上凌云阁,远近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峰峦参差,中出小溪一泓,蜿蜒绕山而下,注入山麓金刚河,可谓“窗中罗万象,濯濯清流辉”。徐旭旦又有《登石霜凌云阁》诗:
灵山高出地,坐看云雨齐。
俯瞰万壑远,势压群峰低。
泉林互回薄,蹑足凌丹梯。
逶迤度岩曲,遗构悦禅栖。
凭空结崇宇,一望何崔巍。
宁跨峻雕异,自尔极攀跻。
苍鼠穿松梢,苔阴卧鹿麋。
窗中罗万象,濯濯清流辉。
钟鸣仙梵合,澹然拓心机。
豁远东轩下,桃李自成蹊。
天花无着处,时共白云飞。
2005年,石霜寺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柱峰:
翠竹春笋枝枝绿,樱桃花开点点红

石柱峰位于浏阳市西北部龙伏、社港、淳口、古港四镇交界处,主峰海拔1359.7米,高出南岳70多米,是长沙地区的制高点。清乾隆《长沙府志》称其“尖削如柱,壁立万仞。”它耸峙于长沙东北50公里外的层峦叠嶂之中,浏阳旧志称之为“石柱峰祖山”。
石柱峰古属金顺山,周回百余里,是连云山向西突出的一条主脉,东连大围山,北邻幕阜山,南传道吾山。捞刀河源于其北麓周洛洞。其西、南两麓名百岩洞、枫林洞,水流入捞刀河。东坡水经宝盖洞入浏阳河。石柱峰俨如一斗笠顶,水分四派,风来八面,观十六方气象,转瞬之变,景换千里:望朔方,荆楚山水连天碧,“天清日朗,可瞰洞庭”,令人心旷神怡;山之阳,群峰竞秀,茫茫苍苍,隐约岳麓暮云垂;山之右,万山低仰,村野起伏,捞刀河如脉如练,穿织其间;山之左,连云山似万里长城,莽莽奔来。
石柱峰旧有48庵寺,“顶有石殿石神”,原为5间铁瓦三清殿,民国时仍见墙基,并有青石碑,上镌“始建于秦,扩建于汉”等字,惜今不知去向。山左有晒药台,传为孙思邈所用。北有“后周诰封兵部袁侍郎”的铁铸茔冢,俗称铁坟坪,旧时勘舆师称之为“五龙捧圣”。西坡有拴船桩(一葫芦状花岗岩巨石,传为大禹治水所用)、云雾殿、祷雨灵台、樱桃观等古迹,翠竹、樱桃漫山遍野,有佚名联咏石柱峰:
一枝二枝三枝,翠竹春笋枝枝绿;
一点二点三点,樱桃花开点点红。
樱桃观位于石柱峰西侧的樱桃坡,海拔1059米。清乾隆以后改名玉皇殿,又名龙王庙。相传该道观原在石柱峰北坡铁坟坪一带,移来今址已有1700多年历史。樱桃观是婴母教的发祥地,是长沙地区最早的道观之一,其创始人是东晋道士许逊。许逊,字敬之,汝南人,拜旌阳令于豫章(今南昌)。后来许逊拜大洞君猛为师,传三清要法,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江南。据考证,晋宁康二年(374)许逊举家42口,从南昌西迁至浏阳县金顺山石柱峰,在山腰一酷似女阴的桃形石(名樱桃石)旁掘穴结庐,诵经立说。许逊以老子《道德经》中“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德恒不离,复归于婴儿”为教义,创建婴母教。江西青云浦净明道士胡之政在《净明宗教录》中写道:“净明许逊之学于婴母,婴母之教授于兰公,绍其学者为吕纯阳,再绍其学者白玉蟾。”故许逊被尊为道教净明道的祖师。相传许逊有长诗《醉思仙歌》,前八句为:
玉皇有敕分仙职,龙吐雾兮凤着力。
须臾立下看华夷,仙花未遇人未识。
吾上大罗观世界,世界如同手掌大。
当时不是上升忙,一齐樱向瀛州迈。
若将此药作丹田,乌兔交加一二年。
神水才乾枝万丈,早知身已属神仙。
醉思仙,醉思仙,无事闲来谒洞天。
鸾凤别来经岁月,多时不跨赤龙轩。
古樱桃观原有花岗石砌成的房屋48间,僧道各半。唐贞观、宋宣和、明万历屡有增修,至明代已载史册,与升冲观、姚长观、寿公观、隐真观、松冈观,并称浏阳“六观”。据清嘉庆《浏阳县志》记载,乾隆三年(1738)有贵妇唐欧氏到樱桃观进香,在观前连人带轿神秘失踪,唐家上报官府。而衙门不能给霸气一方的唐家一个说法,于是将祸端栽给樱桃观,次年下令拆毁“妖庙”,永禁修建。传说当时庙内大小神像不翼而飞,古钟则到了岳麓山,是为飞来钟。清嘉庆《浏阳县志》有“樱桃观今已奉毁”之载。直到当地百姓另起“玉皇殿”的新名,才得以在光绪年间重建。今存前后两殿,高8米,进深27米,宽25米,花岗石奠基,据传部分石料系唐代遗物。殿前有亭廊,亭廊有左、中、右大门通前殿,内奉2米多高的关公像,墙边置两口大鼓,木架上挂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铸造的铁钟。后殿祀玉皇、龙王、观音等。中有过亭戏台,封火山墙全为花岗石砌成。戏台侧柱清代联语为:
宋碑堇纪重修,创始未留岣嵝迹;
清鼎永传万世,效灵定比岳嵩呼。
殿前并列3座拱形石门,依门鸟瞰,捞刀河及长(沙)平(江)风光尽收眼底。盛夏炎天,凉风习习,顿生天上人间之感。门前廊柱镌联概括时空背景:
仰止高山,与东大围、南天马、西巨湖共臻名胜;
降若时雨,继商桑林、鲁舞雩、汉昆明毕荐馨香。
石柱峰地质构造复杂,既有丹霞地貌,又具武陵风光。社港镇周洛大峡谷,清澈小溪,羊肠小道,层层梯田,片片土屋,恍如世外桃源。小村名为周洛村。相传宋代前此处人烟稀少,村中居民系北宋末河南洛河洛宁县一支周姓居民为避战乱迁徙至此,逐渐形成村落。河南洛宁是“河图、洛书”的发现之地,《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洛书乃九畴,故河图洛书也是《周易》的前身。周洛漂流地段为风景区的桂花峡至关山峡,海拔800多米,山谷曲折险峻,常年雨量充沛,水质清澈。漂流过程,最大单个落差达18米,惊险而刺激。

孙隐山:
涧边幽草年年绿,枝上名花岁岁开

孙隐山为浏阳市区浏阳河畔一绵伏小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为隋唐间医学家孙思邈栖隐之处。山麓有升冲观、洗药桥、洗药井、炼丹台等胜迹,皆因纪念孙思邈而名。
孙思邈(约581-682),隋唐间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并广泛涉猎经史百家与佛教典籍。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均曾召其作官,皆辞不就。一生致力于医药学研究,总结了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并广收方药、针灸等著作。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还自注《老子》《庄子》,又撰《枕中素书》。孙思邈年幼多病而最终寿高102岁,成为人中之瑞,被尊为道教祖师之一。
相传孙思邈晚年隐居浏阳,因此浏阳有“孙隐山”“洗药桥”“炼丹台”等地名,“药桥泉石”还为旧浏阳八景之一。明代郑序《游孙隐山》诗云:
孙隐兹山若许年,至今台观尚依然。
云间不见烧丹灶,桥下犹流洗药泉。
造谒为民祈雨泽,徘徊寓目爱山川。
穹碑备载飞升事,胜迹由来岂浪传。
升冲观位于孙隐山东北麓。升冲观建于唐代初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毁于灾。宋徽宗时,全国兴道教,孙思邈被徽宗追封为“妙应真人”,升冲观得以扩建。传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白日飞升之日。每年这天都要举行药王会。明洪武三年(1370)道士王坦然集资复修。明宣德八年(1433),邑人喻道纯皈依道教,修炼于此。喻得全真教真谛,成为龙门玄裔,历代承传,升冲观遂为全真道修真之所,明天启五年(1625),住持彭思伟重修殿宇,学士陈文作记。观原有前后两进,分别供奉儒、道、释三教神像。前殿铸药师铜像,高2.3米。清末民初,宫观颓败,仅留前后正殿。1956年所存殿屋用作浏阳县竹器社的生产车间。1958年,神像、殿宇被毁,殿后存古樟四株。洗药井在升冲观后殿右侧围墙附近,圆形,径约50厘米,皆用青条石砌,水清澈微苦,传为孙思邈洗药所致。1979年浏阳县房产公司建民房于升冲观侧,将古井填毁。井旁原有炼丹台,亦毁,只留下清秀才唐瑞的《登炼丹台》诗:
炼药台空仙已去,台空仙去我还来。
涧边幽草年年绿,枝上名花岁岁开。
不老金丹何处觅,难留青鬓莫相催。
乾坤日月双丸转,感慨登临酒数杯。
浏阳民间盛传药王用茶叶为巨龙治病的神话故事,其中以“九鸡洞”的故事最为有名。九鸡洞即浏阳砰山乡鲤鱼山下的九溪洞,为一天然石灰岩溶洞。传说古时洞藏一巨龙,因病求治于药王。药王以治愈后应从善不伤人为约,龙答应了。于是孙思邈取山中野茶树之叶夹入龙鳞之中,龙果然病愈。龙化成九只锦鸡飞出洞外,所以又叫九鸡洞。其中,一只从北盛经过,尾巴在地上一拖,就变成了现在的“拖塘”。还有几只落地后变成水边的一块块陆地,即是现在的三汊矶、城陵矶、采石矶、燕子矶。历代诗人有不少写药王隐化的诗,以明代滦州才子葛桂的《游太玄洞回文》最为有趣,它反过来读,也是一首优美的律诗。诗曰:
仙真隐化显名山,应响灵传遍宇寰。
玄洞远风通地穴,古台晴月引云关。
烟生石灶丹留火,雨积盆池药点斑。
牵兴剧游随上下,缘攀望日一偷闲。
今孙隐山建为公园,并重建了升冲观,成为浏阳市新的旅游景点。

古风洞:
天生宝座重重现,石涌青莲叶叶鲜

古风洞又名仙人洞,人称湘东第一大溶洞,位于浏阳市高坪乡古风村境内,距浏阳市区约30公里。古风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洞深数十里,幽深宏阔,壮观瑰丽,古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奥区”。
洞口宽敞高大,吊岩倒悬,飞瀑直流而下。未入洞便感洞内凉风袭人。入洞口有一石碑立于右侧,上刻清嘉庆年间古风禅寺住持智灯法师所撰《仙人洞破暗记》。碑文记述:“景计三十有二,有前洞后洞……石磬钟板,三楼五庙,双阙四景。其中奇形异迹,不可胜记。”《浏阳县志》亦称:“其岩邃深十里,分为九曲,持火可入其半。”
据载,清乾隆年间,洞前有古风禅寺,高僧智灯曾为该寺住持,后被封为智灯法师。古风禅寺始建于唐僖宗光启年间(886—888),寺庙雄伟壮观,碑文中有记载。寺内有座高2米、重约500公斤的大古钟,内外镶嵌花纹,秀丽精巧,如天之所造,钟内外还镌刻铭文,记载古寺历史背景,并附有诗文。殿堂内观音、罗汉、护法、善才、歌舞者多达百余尊,雕塑细腻,工艺精湛,造型奇绝,色彩辉煌,奇形异状不可胜述。
古风禅寺历届住持高僧,均由历代皇帝封赐,至清嘉庆年间该寺处于昌盛时期,有僧人数十人,禅寺住持便是智灯法师。他续建了48座寺庙,香火特别旺盛。从古钟整个碑文及诗句中可以看出,智灯高僧原是一位学识渊博而仕途失意的官吏,因不满官场的腐败,离职出家,法号智灯,由嘉庆帝下旨焚修法帖仪式而赐名。由是远近千万士人与之交往甚笃,或谈诗论文,或游山玩水。
智灯法师曾进古风洞探秘,写下《仙人洞破暗记》,流传至今。智灯法师嘉庆四年圆寂之后,他的徒孙映辉法师便把《仙人洞破暗记》立石碑于洞口右边,将智灯法师安葬在洞口左边的悬石下,并留碑纪念。惜庙宇、菩萨早毁,今仅剩下洞口石碑和智灯法师古墓。智灯法师有《咏仙人洞》四首:
天生宝座重重现,石涌青莲叶叶鲜。
搅水云僧水底眠,双蹬示迹几千年。
乐静斋鱼尘不染,望岩砥柱铁尤坚。
嵌空楼阁庄严在,甘井芙蓉一味禅。

活佛成群气作笼,脱前身后化仙翁。
降龙归钵神机妙,伏虎爬泉智慧同。
抱膝高僧成佛体,游行太士显神通。
玲珑钟鼓无时应,法座高悬镇石风。

栏兰轩雅万花丛,华盖神坛水四通。
怪石龙祠天地设,开山祖墓自风宗。
仙人棋局名遗石,衣钵塔园暗相容。
造化兴隆千古镇,兰亭望福墓晨逢。

天岩雪霁鸟煊花,万丈仙峰露彩霞。
北斗晴空真慧日,西山夜月映昙花。
龙泉瀑布滋培远,鱼岭樵歌咏彩葭。
供饭斋僧僧供佛,盐锅清淡乐无涯。
古风洞相传内连九洞,现开发一、二、三洞,约800米深。首洞长百余米,宽20多米,高约10多米(最高处过20米)。仰望洞顶,上开天窗,可见洞外之天;俯瞰洞底,曲径通幽,小河潺潺;侧观四周,洞中有洞,洞上有洞,左洞右洞,洞洞相连。洞壁和砥柱上尚能找到清代艺僧镌刻的“游行大士”“抱膝高僧”等壁雕。腾云驾雾、面容慈和的观音菩萨与站在坐骑上的高僧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与一洞紧密相连的二洞、三洞是奇妙瑰丽的石景世界,支洞横生,一洞一景,如入迷宫。洞内洞套洞,洞连洞,洞中有湖,湖中有岛。“宫殿”门口悬着一朵石莲花,长约尺许。莲叶微卷,层层花瓣尽情舒展,美不胜收。洞中还可见许多古人题刻,间或有笔迹清晰如初者。三洞及四、五洞内还有广达数亩的平湖,开发后可乘舟出入这奇宫仙界。

蕉溪岭:
珊珊剑佩带云烟,虚馆华灯坐涧天

蕉溪岭位于浏阳市西北部,南北分别为集里、蕉溪两乡境,长7.5公里,岭上有大巴蕉,故名。原古道由麓至顶,号称上七里,下八里。明嘉靖间凿级,并建亭,名“遗爱亭”,清雍正年间浏阳知县陈梦文重修。岭上苍松荫浓,怪石嵯峨。阴雨天峰顶白云缭绕,咫尺莫辨,天朗气清则可眺远。水从树下渗出,形成泉井,名蕉溪泉,又名飞仙古井。清光绪《湖南通志》云:“四时不竭,清洁异常。”元一代宗师欧阳玄作《蕉溪泉》诗云:观此山河泽气通,源源滴滴浑无穷。
出山便有朝宗意,从此还归大海中。
明浏阳知县钱一溥作有《过蕉溪岭》诗,诗云:
上岭如上天,下岭如下井。
往者长吁叹,来者发深省。
名利薄浮云,身心可安静。
纷纷车马客,莫怨蕉溪岭。
作为一县父母官,发此吁叹,理所当然。而打败过北方瓦剌入侵者的明兵部右侍郎王伟在过蕉溪岭时则高唱“两手托天惟咫尺,似闻仙乐耳边鸣”,英雄豪气,跃然纸上。
清代咏蕉溪岭的诗更多,录数首如下:
清康熙间浏阳知县徐旭旦作《宿蕉溪山馆》:
珊珊剑佩带云烟,虚馆华灯坐涧天。
清胜只凭双腊履,买山何用半文钱。
风传疏磬门初掩,窗透流泉梦亦仙。
乞得湖南清绝地,续骚应著远游篇。
清浏阳诗人孙怀燕作《过蕉溪岭》:
石磴层连峰复峰,九州烟点莽横纵。
日穿深壑盘空壁,风卷惊涛响乱松。
云气之中疑插足,星辰到此尽罗胸。
山泉况复清堪掬,飞泻芙蓉翠万重。
清末经学大师王闿运作《渡蕉溪岭二首》:
积雨横空烟雾遮,童山当路石梯斜。
风门翕忽寻仙洞,官道东西隔暮霞。
忆昔琴书随短剑,危城烽火望长沙。
儿童不见兵戈久,谁识当年邓仲华。

弱冠行登最上头,振衣千仞看清秋。
云林二纪多新树,春雨三更滴旧愁。
词客豪情官后减,骑兵交谊死前休。
惟应独享承平福,闲对桑麻绿影稠。
清末谭嗣同的岳父李寿蓉作《过蕉溪岭》:
万山拥夹道,一岭截道起。
危磴累千级,飞雨泻石髓。
高冈屯宿云,俯视不见底。
即目窅已迷,从何望乡里。
晚清留学日本习军事的宁乡人周家树作《湘月·蕉溪岭纪胜》:
是谁开凿?渐招邀飞鸟,从空控马。拾级忽登,千仞上,回首桑麻遍野。石腹藏云,峰腰碍日,百丈飞泉泻。万分艰险,风光偏更闲雅。  恍惚身入庐山,横看侧望,面目真还假。叠嶂层峦,行不尽,过去即成卑下。向月编茅,倚天种树,中有长年者。蓬莱何处,神仙无此潇洒。
如今该词中“百丈飞泉泻”的风光不再,《蕉溪岭纪胜》要纪的是蕉溪岭隧道了。

撰文:陈先枢
原载:湖湘文化交流丛书《诗话长沙》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8月

上一篇:宁乡市下一篇:长沙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01:31 , Processed in 0.10460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