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二篇 名胜古迹

2020-9-24 20: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84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杨里昂 彭国梁



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宁乡市双凫铺镇麦田村回龙山。回龙山属雪峰山东支。清嘉庆《宁乡县志》载:回龙山“蜿蜒磅礴,首耸竹田,腹盘粟溪,尾连大石窟,脉自五牛山逆转,故曰回龙。”又云:“回龙山高三百余丈,周十余里,丘壑深邃,山腰有印月池,水味清甘,天旱不涸,大雨不溢,山口有聚仙岩,相传唐时有赤足大仙显灵于此。白云寺即在聚仙岩后。”
回龙山实际海拔三百六十四米,濒沩水之滨,峰回路转,山形如龙,树木葱郁。山顶是一个天然的盆地,白云寺就山势坐北朝西而建。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有僧光恩于回龙山北麓,建立寺庙,名青莲寺。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境内佛教香火鼎盛,寺院进行了重修,规模虽不甚宏伟,但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当时县衙设置有僧会司(又名翊法禅林)专管佛教事宜。僧会司初设县城香山寺内,寺毁后撤销。直到嘉靖年间(1522—1566)由僧万行重修僧会司公署,知县还授万行为僧官,管理教事。万行曾为寺院僧从严立规约十二条。
明末青莲寺毁于火,清初,由无念禅师迁建至回龙山上,更名为白云寺。清末和民国年间香火最盛,有大小房屋三百多间,各殿大小佛像三十多尊,常住僧人百余人,朝香宿客一天多至一千二百余人,号称为湖南最大的饭铺。时有谚语云:“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寺周古木参天,风景优雅;寺后有潭,倒映翠岭白云,清澈见底。山中还有星子洞,系一垂直溶洞,洞口约一平方米。洞中有洞,钟乳石千姿百态,神秘莫测。清宁乡籍诗人隆观易《宿回龙山白云寺》诗云:
楼台高下竹墙围,迢递华鲸感慨非。
翠石负栏金兕健,青枬登碗木鱼肥。
浮生已合随缘住,时事刚成未老归。
闲语上方栖鹳起,斜阳呼子绕林飞。
白云寺山门由花岗石垒成,正中顶上石额原镌刻清代名臣左宗棠题写的“南楚灵山”四大字。山门两旁原刻有民国时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题写的对联:
地净嚣尘,在绿树丛中,白云窝里;
缘多香火,是西天活佛,南国名山。
大殿门上方原“回龙古寺”四字,龙飞凤舞,系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的笔迹。今“白云寺”三字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寺匾用五龙围绕的浮雕装饰,金光耀眼,象征“回龙”。
登六十八级石阶,便到了“大雄宝殿”,匾额亦由赵朴初题写。大殿为两层宫殿式建筑,1997年复修,上盖琉璃瓦,雕梁画栋,八柱顶立,气宇轩昂。殿中设立大尊如来佛祖像,两边设有十八罗汉像,庄严肃穆。殿门外古木参天,其中两棵五百多年的白果树,苍劲挺拔,生机盎然。
大雄宝殿后面是诸天殿,为一层宫殿式建筑,中间为观音佛祖塑像,两旁为二十四位诸天菩萨。佛法庄严,神威远震。相传诸天菩萨十分灵验,能救灾拔厄,保佑四方。因此香客们在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后,即来这后殿敬奉诸天,烧香跪拜,许愿还愿,良久不愿离去。两殿之间的空坪宽广,坪中有两棵高大的雪松,枝长叶密,给游客和善男信女们庇荫遮阳,输凉送爽。
寺壁题联甚多,其中有宁乡籍光绪进士张萼林《题回龙山寺壁》的长联,联云:
山林常谴责,穷措大何事归来,东走东,西走西,相当年景况犹佳,贪得了两袖清风,一囊明月;
菩萨独慈悲,老书憨尚能勇退,治非治,乱非乱,把近日情形打算,倒不如上参禅伯,下课沙弥。
清举人戴鸿儒《题回龙山佛堂》联云:
白马西来,驮得佛经三万卷;
青牛东至,流传道德五千言。
大雄宝殿之外,还建有关公殿。邑人谭其羽《题白云寺关公殿戏台》联云:
白云生处,白日放歌,听白雪阳春,白叟也来消白昼;
青史留芳,青山依旧,揠青龙偃月,青眼犹复仰青天。
两殿的左右建筑,有斋堂、僧舍、客堂。白墙,黑瓦,圆柱,长廊相连,浑然一体。1991年以来复修的白云寺,融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精髓于一体,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特点于一身,使这座千年古刹再造辉煌,增添了南楚灵山的神奇风采。

云麓宫
云麓宫在长沙岳麓山云麓峰的峰顶。这里原先称为洞真墟。相传南朝时道士邓郁之曾在此炼丹修道,丹成之日,有八个真人驾着云车,引邓郁之同升霄汉而去。云麓宫最早建于何时,资料不详。但有方士之活动可追溯至先秦。据《史记》记载,齐国方士韩终曾在此炼丹釆药,名满天下。传说在秦灭楚后八年,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渡海到了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三韩,即今之韩国。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把洞真墟列为道教第二十三福地,并说是“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
明朝嘉靖年间长沙太守孙后今、道士李可经在这里建了几间茅舍。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又有一位姓金的道士募集资金建殿堂,才取名云麓宫。因其屋顶覆盖的为铁瓦,故又称铁瓦祠。前后三殿,前为关圣殿,中为祖师殿,祀奉吕祖洞宾,后为三清殿,神龛内安放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的神像。乾隆进士、桐城派诗人姚鼐作有《铁瓦寺》诗,诗曰:
寒云飘烈风,盤石压其上。
后踵倚绝壁,前趾踏惊浪。
老松奋壑底,长鬣仡相向。
结构托翠微,丹青昔何壮。
玄武盛严卫,仿佛动幽怆。
好从神霄淫,迹自宗藩创。
神理有诞欺,人事阅兴丧。
衡岳百里外,隐然山南望。
吾闻董炼师,玉颜故无恙。
解带逝从兹,将入青霞访。
云麓宫名联甚多,同治二年修葺时,嵌“云麓道宫”于门额。岳州临湘县进士吴獬掌教岳麓书院,撰一联巧嵌“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话。曰:
对云绝顶犹为麓;
求道安心即是宫。 
三清殿门联宣传了道教经典和道家主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清殿檐柱联:
入真门,秉真心,参透真玄真自在;
悟妙理,达妙境,顿开妙道妙神通。
云麓宫右侧有望湘阁,游人至此可以品清茗、尝点心。这里是眺望江景的最佳处。站在阁前,凭栏极目,湘城长岛,历历在目。前人有两副名联,道尽了眼前之景。一副为清人黄道让的诗句: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另一副为另一位清代诗人程颂万的诗句:
一雨悬江白;
孤城隔岸青。
1955年6月,毛泽东重游云麓宫时,曾向陪他同游的老同学周世钊问及这两副对联。1961年12月26日他生日这天在给周世钊的信中再次提到“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一联。可见他对故乡风物思念之殷。
中日战争时,守卫长沙的中国军队指挥部设在岳麓山上,日本飞机曾对岳麓山狂轰滥炸,位于最高处的云麓宫更是首当其冲,山门、前后三殿、望湘阁,全部被毁。1949年后复建的云麓宫基本保留了原来三大殿的规划,但布局略有不同。
云麓宫下多古木,其中有一棵杏树,为唐代所植,上嵌有一口大铁钟,为明万历四年所造,年深月久,古钟与古木已不可分离,人们不知其所自,故称“飞来钟”。因为经常被游人敲打,光绪年间已被敲破,到民国初年,只剩下一个钟柄了。云麓宫中一位道人深恐古迹湮没,又重铸了一口大钟,嵌在银杏树上,与原钟柄合而为一,如今这口古钟又有百余年历史了。
自来钟下又有飞来石。它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因为它并不嵌于山土之中,而且完全裸露在山坡上,像天外飞来之物,故有此名。飞来石上原来建有一座小小的殿堂,人们在此向南面的衡山顶礼膜拜,故称拜岳殿。如今拜岳殿已无踪影,但飞来石依旧存在。飞来石下原有一小冢,相传是民国初年著名诗僧苏曼殊在长沙明德学堂教书时,与城中一位小女子发生恋情,临别时,将小女子的一双绣花鞋埋葬于云麓宫下。也算是岳麓山的一段艳史吧。

陶公庙
陶公庙位于长沙县?梨镇(今?梨街道)临湘山上,濒临浏阳河(流经?梨的一段亦称梨江),与长沙市雨花区谭阳洲隔江相望。陶公庙正好处浏阳河入长沙县后第六道湾的弯顶上,西望长堤相接,波光帆影;东眺则远山含岫,野树笼烟。临湘山势宛若仰天狮子,故别名“狮岭”。“狮岭仙踪”遂成为旧“梨江八景”之首。浏阳河在这里转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弯,远望成了两条江,这就成了“梨江八景”之一的“梨江双渡”。
陶公庙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奉祀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澹及其侄陶烜。据《晋书》,陶澹,字处静,与侄专心修养,结庐临湘山,相传在这里“羽化升仙”。后人在此“建立祠宇”,并“洁布仙躯”,即供奉他们的“肉身”于此。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陶公二真人庙,在明道都六甲榔梨市(注,旧志均作榔梨)……相传庙建自梁天监中,迄今千馀年矣。清乾隆中众姓捐资重修……亢旱水灾,祈祷辄应。咸丰二年以保护危城,真人叔侄与同县李公真人俱膺封号。十一年三月礼部议奏,准予列入祀典。”
每逢两个陶公菩萨生日——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举办盛大庙会。庙会每次时间长达十天左右。前来赶庙会、朝拜的香客成千上万,其中有来自川、鄂、豫、浙、闽、赣、粤、桂等地的香客。他们对陶公菩萨虔诚至极,用“朝肉香”的形式(将小香炉用线吊于手肘皮下)顶礼膜拜。每次庙会,古戏楼上好戏连台,长沙城里的戏曲名角都登台演出,整天整夜连演连唱。庙坪里,玩龙、舞狮、罗汉舞、竹马灯等竞相上场,庙会成了百艺汇集之所。庙会期间,商贾云集,结庐成市,形成了“三仙街”。因此,有民谣云:“榔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吃一年。”陶公庙庙会今列入了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陶公庙由山门、戏楼、石级、正殿和偏殿五个部分组成,占地近一公顷,建筑面积一千八百五十平方米。
山门为五间七柱三门三开砖砌牌楼,高大华丽,正脊置琉璃蟠龙宝顶,两侧列琉璃八仙,个个神态生动,两档鳌鱼收尾,檐下层层堆塑。门墙明间上方汉白玉阴刻贴金竖书“临湘山”。额端置居中,周围为五龙盘绕,构成传统的“五龙捧圣”图案。中门联分别用南朝陶弘景和晋代陶渊明典故切陶姓。联云:
山中宰相;
陆地神仙。
门墙之后紧接门屋,正中为一戏台,大门自台下可入内庭。戏台左右为天井,其外为东西两间明屋,为单檐硬山拉弓门墙。戏楼高一十五米,歇山顶,出檐深远,翼角高翘,翼角下飞龙舞凤塞角,微风吹拂,颈下风铃叮当。屋顶采用歇山与硬山结合手法,与两侧的“弹弓墙”及外墙的“山字墙”,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建筑工艺的独具匠心。戏楼正脊中为五色葫芦宝顶,两端正吻为丹书铁剑,正脊堆塑北向为“蟠龙”,南向为“狮戏球”,屋面北向为黄色琉璃瓦,南向为小青瓦,檐下如意斗拱,层层交叠。拱端饰以龙凤,相间排列。戏楼上精致的木雕更具匠心,额枋、吊檐、栏杆、隔扇到处都有精美雕刻,成为民间木雕艺术集锦。整个戏楼共雕戏文五十八出,中央隔扇上刻有“梨江八景图”。
戏楼前后门柱均悬黑底金字对联,台口联为:
世事何须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
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戒当箴规。
戏楼后台联:
凡事莫当前,唱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陶公庙戏楼正中斗拱处悬挂“古楼”金匾,系辑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手迹。
进入山门,穿过戏楼,有一殿坪。通过殿坪,就是依山而砌的石阶,沿四十八级花岗条石石阶而上,为月台。台上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大殿,外檐石柱,内檐用卷棚装饰,空花隔扇。正殿为前后两殿,地面全部由花岗石条石铺成,前殿供奉陶公真人,后殿为观音殿。大殿石石柱对联云:
福地驻灵踪,庇佑梓桑,千岁胜地华表鹤;
清风被人世,发扬神智,三高真似石湖仙。
陶公庙中原有很多匾额,大多由名家题写。大殿外檐正中的“德化无疆”匾,为朱熹于宋乾道五年(1169)题写。左侧“御菑捍患”匾,是民国十一年(1922)时任湖南省长的赵恒惕所题献;右侧“仙骨佛心”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湖南布政使万贡珍题写。大殿内檐正中悬“钦颁祀典”大匾,上面记载着同治十一年十月由礼部钦颁敕封陶公叔侄封号“昭显”“灵应”的圣旨。前殿有两列匾额,前列正中是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御书“民赖恩福”,右侧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抚吴大澂题写的“三湘霖雨”;左侧是同年湖南布政使何枢题写的“慰满三农”。这些联匾,均毁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1994年启动大规模修复工程,联匾均按历史资料予以补书。
1996年,陶公庙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火宫殿
中国好多城市中,都有普通百姓喜爱的休闲场所,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长沙则有火宫殿。
火宫殿,初名火官殿,又名乾元宫,是一座祭祀火神祝融的庙宇。祝融是炎帝神农氏的火官,那时取火是大事,在他之前,燧人氏发明了“钻火取火”,但很费事。祝融则发现了“击石取火”,简便多了,直到如今的打火机还是用的这种办法。祝融管火立了大功,炎帝因此将南岳衡山周边湘中大片土地封赏给了他,所以现在的湘人都是他的后裔。他死后被奉为火神,湖南各地祭祀火神的殿宇很多,南岳祝融峰上的祝融殿是最古老的一座。为了方便省城官员参与祭祀,在小古道巷修了一座“南岳行宫”,又在坡子街上建了规模更大的火宫殿。
火宫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道光六年(1826)客绅蔡世望等倡省城绅商大修。咸丰皇帝曾为火宫殿新书“德威烜赫”的匾额。正殿为火神庙,左为弥陀阁,右为普慈阁(财神殿),供有神像。火宫殿占地面积约六千平方米,南起坡子街,北抵火后街,西邻三王街,建筑宏伟。庙的屋脊上安有七个铜铸大葫芦,金光闪耀,正殿有丈余高的泥塑神像,两边挂有“肃静”“回避”木质禁牌。前坪搭一戏台,两边台柱上镌有一副楹联:
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
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
据传,此联由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台口腰圆形匾“静观”二字亦为何绍基书,并盖有何的图章。戏台上方有“一曲熏风”横匾。戏台背后矗立一座雕龙画凤和人物浮雕的大牌坊,面向坡子街。牌坊中门上面,为清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竖书的“乾元宫”三字。牌坊今犹在,
但“乾元宫”三字已为“火宫殿”三字所遮盖。
火宫殿原来的建筑在1938年“文夕大火”之前尚在。1938年1月26日《观察日报》记者惕厂在《火官殿》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宫殿式的大门上,悬着“古祝融殿”的金色辉煌的匾额,从这里进去……穿过一条不长不短的夹道,在那戏台底下拱出去,便是一块露天大空场,看戏的人们就立足在这里。戏不一定天天有唱的,于是各种不同的娱乐,利用了这空场子,便都活跃起来,说书、相声、测字、卖艺、零食……无所不有。腰里仅带着少数的铜子,便可以在那里吃喝玩乐一天,所以熙来攘往,十分热闹。
大坪中简陋棚屋摊担,挤密挨密排列,形成三条小巷,其中人流不息,火宫殿的小吃价格低廉,但制作精致,味道鲜美,大受底层劳动群众的欢迎。
小吃中,最有名的莫过两样,其一是臭豆腐,长沙话又叫臭干子,火宫殿的臭豆腐全国知名,闻起来臭,吃起来鲜、香、辣,外焦里嫩。史载:臭豆腐源于北京,后从湘阴传入长沙,是一位叫姜二爹的人,从十二岁开始学艺,寻师访友,又经过自己反复钻研琢磨,最终自成一家并发扬光大。其二是姊妹团子,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由做小吃颇有名气的姜立仁和他的两个聪明女儿研制出来的。团子糍糯柔软,香甜可口,蒸熟后的团子通体透明,宛如一座座白玉雕成的小宝塔,令人爱不释手。二十世纪末,据说是一位离乡六十余年的台湾老人到了火宫殿,吃完小吃后来了雅兴,挥毫题诗一首,诗云:
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忆在台湾。
当年田汉回乡日,姊妹团子当早餐。
除了臭豆腐和姊妹团子,火宫殿的小吃著名的还有煮馓子、红烧猪脚、龙脂猪血等。火宫殿的煮馓子是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张桂生开始的,做工十分讲究。比如面粉原料要选用八十目的罗筛过筛,和面要九搓八压,拉丝要柔顺如棉等。红烧猪脚则在一百余年前,就有一个姓邓人家在火宫殿做出了名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是邓姓家传的一位能干媳妇把红烧猪脚的名声越做越响,其店名就叫“邓春香”。龙脂猪血最有名的是一胡姓人家做的,在猪血中佐以小磨麻油与葱花,吃时鲜香爽口。火宫殿还有一些小吃,如白粒丸、八宝果饭等也是很有名气的。火宫殿的庙会也是出了名的,每年大年初一和六月二十三火神菩萨生日,这里都唱戏三天。此外,善男信女平日许了愿的,到时也要唱戏酬神。
1938年11月13日凌晨,长沙一场人为的大火,烧了五天五夜,火神爷也自身难保,火宫殿被全部烧毁了。唯有大门前一块石质牌坊保存完好,那牌坊呈山字形,上面描金绘彩,光彩夺目。抗战胜利后,火宫殿得到简单的恢复,但规模比以前大为缩小。
文化大革命中,祠堂庙宇首先遭劫,北京来的红卫兵也来这里“破四旧”,并说臭干子是腐败食物,要砸他们的锅。职工们怎么也说不清,便搬出毛主席来说事,他们向红卫兵说起青年时代毛主席曾多次来这里吃臭干子,1958年重来时还作了“臭豆腐是劳动人民的食品,火宫殿是群众喜爱的地方,一定要把它办好”的指示,红卫兵听了才悄然离去。
改革开放以后,火宫殿经过几次重修扩建,现在宫殿式的朱红大门又重现人们眼前,那块精美无比的牌坊依然安放在大门顶上。主殿火神庙、配殿财神庙、弥勒阁以及戏台都已复原。在大坪的左面又增建了一座典雅而宏伟的美食楼,取代了从前的小吃棚屋,餐饮环境较前大为改观。小吃依旧品种繁多而制作精美。火宫殿的庙会也强势回归,并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八大小吃”的制作技艺也列入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庙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花样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成为文化强省战略中一款地标性明星产品,走向全国。

东岳宫
东岳宫又名东岳庙,位于长沙市今开福区湘雅路东岳宫巷,巷以宫名。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东岳庙,湘春门外,铁佛寺右。同治元年,众姓重修。”同治元年(1862)重修,说明东岳宫此前即以存在。2016年该宫发现有石碑多块,均破损严重,其中一块重修功德碑中“道光廿三年(1843)”字样清晰可见,说明东岳宫经过多次修葺。另一块碑所残留的文字中“东岳行宫创自前唐”亦清晰可辨,可知其始建朝代应为唐朝(618—907),据此可推断该宫的历史已达千年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千年道观”,且其道脉至今仍在延续。
道教拥有庞大的神仙系统,东岳大帝即是该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按照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东岳泰山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万物始成之地,在原始的山林崇拜中,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的山神,具有掌管人类生死、贵贱和官职职能,引申为可以召人魂魄、统摄鬼魂的冥间之主。东方朔在《神异经》中认为东岳大帝是盘古王的第五代孙,该说法被道教承认并载入道经中。因此,在古代中国各地几乎都建有规模不等的东岳庙或叫东岳宫。泰山之外各地所建的这些供奉东岳大帝的宫、观、庙均为“行宫”。
2014年11月,东岳宫又有地下文物问世。2015年2月和12月,东岳宫又相继发现了双眼古井一口、石狮一个、石碑三块,以及上有各种图案花纹的大量石构件等遗存遗物。2016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止,长沙市考古研究所在清理东岳宫南面两个东西并列的放生池的过程中,取出二千余片生活用陶瓷碎片,数十枚铜钱,以及现代军事武器如枪、手榴弹等。据此,考古专家判断,东岳宫在过去应该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庙宇。目前出土瓷片其年代涵盖自明末至民国时期,则东岳宫有考古资料支撑的历史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末时期。
据文史专家杨锡贵采访当地老人回忆,过去的东岳宫坐北朝南,南临熙宁街,北抵湘雅路,西距湘江,有古船码头做伴。其正门开在熙宁街,为牌坊式建筑,牌坊后侧有戏台。清代著名戏剧家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记载,他曾于同治五年十月廿一日(1866年12月4日)“偕文安观剧于东岳宫”。杨恩寿又有记载称,因母亲患病,曾于同治七年五月初八、十一日(1868年6月27、30日)两天一大早便“出湘春门,谒东岳宫”,为母乞寿。下穿戏台进入宫内后,是两个长宽各十三点五米的放生池(旧称血湖池),两池之间有石拱桥(名奈何桥)相连。过桥后绕过灵官殿,即进入二拱门。二进坪内为东岳大殿、三清殿,后为娘娘殿。三进建筑周边廊房为配殿及杂屋。总占地面积十三亩。娘娘殿供奉生育神碧霞娘娘,长期以来人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根深蒂固,故旧时去东岳宫祭拜碧霞娘娘的人很多。
民国元年(1912),长沙南岳小蓬莱阁住持刘理霖、长沙县东岳宫住持侯理年、平浪宫住持谭子元、长沙县青阳寺住持杨白云等四十人,发起筹组中国道教会湘支部。民国二年(1913)7月,经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中国道教会湘支部,会址设长沙东岳宫,侯理年任支部长,决定每年2月和8月各举行常会一次。但实际活动不多,常会亦未如期举行。
1938年,东岳宫毁于“文夕”大火。火后重建。1946年,长沙市政府曾拨东岳宫旧址为长沙善救工厂厂址。1950年东岳宫几位道长响应政府号召,先后将宫中房屋让出,开办积福堂小学和仁胜小学。1953年宫中道士相继被赶走,东岳宫全部成为学校。1966年,两所学校迁出后,市政府将东岳宫划拨给长沙医用设备厂作厂房。1988鉴定为危房。到20世纪末,东岳宫大部分已经坍塌,仅存宫侧门,门旁有残断碑同治十二年《重修碑记》。2009年,东岳宫批准重建。

戴公庙
戴公庙位于今望城区白沙洲街道七峰村。据清同治《长沙县治》载,戴公三圣,即宗德、宗仁、宗义三兄弟,晚唐人。黄巢起义时,举旗起兵,义勇自卫,一乡民众赖以全活,“乡人感恩立祠祀焉”。又传,曾于严寒中两次在洞庭湖临资江口下水救船,搭救五十五人,深得百姓敬爱。唐昭宗十一年(899)敕封无名将军。
解甲后,三兄弟为草药郎中,开堂行医,治病辄愈,群呼“一圣二圣三圣”。在八家寨显圣成道,遗蜕葬于谷山乡桑梓村。百姓建庙以祀。清光绪年间移大湖乡七峰村,名“老戴公庙”。庙内供奉戴公一圣、二圣、三圣三神像,有石人、石马、钟鼓等物。门联由谭嗣同岳父李篁仙所撰,联曰:
庙貌更巍峨,愈彰鼎峙声灵,到处传来万家佛;
舆情都爱戴,试看涣然黎庶,无人不拜七峰山。
每年八月初一戴公生日,四方香客蜂拥而至,将戴公菩萨抬至羊古垴镇上庆寿,名曰“行香”。旧有戏楼,李篁仙亦有联云:
山镇七峰高,壮三公毅魄英魂,终古森然有神在;
楼开百伶会,总前代忠臣义士,一齐装出与人看。
庙毁于1958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复,当代著名女书法家周昭怡题“老戴公庙”,并作联:
七峰昭著;
八寨晴岚。
因戴公墓地葬有“兵书宝剑”,1993年公布为望城县文物保护单位。老戴公庙附近又有村民建有“戴公庙”。

河图观
河图观位于长沙县安沙镇鳌鱼塘村,为武当山龙门派十五代后嗣易本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是中国惟一保存完好的坤道观(女道观)。山门独特,配有“河图”与“洛书”,故名。河图观占地面积四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八百平方米,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绿瓦飞檐,古朴典雅,正门上方书“十方河图观”“方壶”“圆峤”,门联为:
紫气银河,龙门洞天;
奇经妙图,嫏嬛福地。
后山门联为清翰林萧荣爵题书,联云:
栖山耐寒暑;
采药无冬春。 
一侧门名“紫府”,门联云:
长生居三岛;
春煦遍十州。 
唐大中(847—860)间湘籍诗人李群玉作有“紫府”诗,据清陈运溶考证,此诗作于长沙,若李咏“紫府”即河图观之“紫府”,则河图观的历史可上溯至晚唐。李诗云:
紫府空歌碧落寒,晓星寥亮月光残。
一群白鹤高飞上,惟有松风吹石坛。
另一侧门名“丹台”,门联云:
紫竹千年翠;
青松万古春。 
大殿前栋左为灵祖殿,右为邱祖殿,中为殿门。过厅沿级而上,进入正殿。殿内供奉吕祖(洞宾)像,为道众早晚上殿的宗教活动场所。因河图观在诵经拜忏的同时,还以玄医秘方济世救人,四民诚悦,香火百年不断,故得以延续至今。 
河图观历来只居道姑,以绣花、织布自养,且著成绩,素有“全国第一坤道院”的美称,其湘绣产品,曾被评为长沙县第一名,湖南省第二名。“文化大革命”中道姑遭批斗围攻,道观在当地群众的保护下得以幸存。1982—1986年道观得到全面修缮。河图观现有道姑20余名,为长沙市道教协会驻地。1993年,河图观公布为长沙县文物保护单位。

沈家大屋
沈家大屋位于浏阳市北乡龙伏镇新开村捞刀河畔。新开村旧名发华寺,当地人叫发八寺,故沈家大屋又称发八寺大屋。古民居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十分优美。屋场主体建筑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旧时正厅及横厅挂有“桐第安荣”等巨型黑漆金字匾额十六块。房屋墙基由红沙石、青砖砌成,墙体由厚实的土砖砌成。正厅高达九米多,其他房屋高达八米以上。屋内正厅、横厅、十字厅、巷道、走廊等所占面积很大,而且左右对称,给人以空阔舒畅之感。今存建筑面积一万三千五百平方米。大屋北侧建有师竹堂、筠竹堂、三寿堂、德润堂、崇基堂等建筑。整个建筑群由十七间厅屋、三十多条巷道和长短回廊将二十多栋共二百多间房屋连成一个整体,房屋重叠,巷道回环,庭院相隔,层次分明。精美的格栅门窗木雕、古老的天井照壁,构成浏阳清代民居浑厚的风格。沈家大屋龛联云:
孝悌传家绳祖武;
诗书继世冀孙谋。
沈氏家族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族人沈步开为前清四品武官,新开市原沈氏宗祠昔有皇帝授予沈步开的金字匾“花翎游府”。大屋先主沈抟九为清乾隆间人士。大屋由沈抟九膝下六个儿子筹资兴建。据沈氏族谱记载,沈抟九祖孙四代有六人曾诰授、诰赠“奉政大夫”,二人为“奉直大夫”。沈氏家族又与同镇南岭村人、辛亥革命志士、民国湖南军政府首任都督焦达峰有联姻关系。焦达峰夫人沈菁莪变卖首饰支持丈夫从事革命活动,堪称女中豪杰,焦的岳祖沈荣全、岳父沈寅谷亦威望极高。而焦达峰的胞妹焦六兰则嫁给了师竹堂的沈差提。焦达峰曾于辛亥革命前夕回沈家大屋宣传革命。
2011年,沈家大屋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兰花屋场 
兰花屋场位于宁乡县巷子口镇屏壶山麓,为南宋抗金名相张浚后裔、著名医学家张毅的出生地和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八百平方米,大小房屋四十八间,土木砖瓦结构,上下两层,带跑马楼,布局严谨,工艺讲究。它前有九级石价通向古宅八字槽门。糟门高约三点二米,宽约二点六米,笔形长条花岗石门槛,高三十厘米。大门木质横梁上雕刻有浮雕古装人,或身形微侧,或仰首远眺,或仰卧面上,或手舞足蹈,仪态生动可人。槽门两侧各有厢房五间,每间均有方形窗户。进门为一约二百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后为大堂,大堂前有宽约二米、长约二十米的石阶台。阶台上有木石结构伞柱,上下两头雕有龙凤和狮子。阶台横挑梁上雕刻龙头。堂屋大门顶的枕梁雕刻八仙图、麋鹿含梅图案。两侧柱还雕有白鹤伴松、喜雀登枝。大堂高约十米,气势不凡。大堂两侧是内墙,高三米多。内墙两边是别院。左侧别院大门顶梁雕刻有镂空麒麟芍药、八仙和花鸟。右侧别院大门顶梁刻有财神、文曲星等。 
张毅(1902—1980),湘雅医学院毕业,1935年留学英国,获医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大连医学院副院长、旅大市副市长等职,是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理事长。 
在兰花屋顶下面的池塘边又有罗家老屋,始建清光绪四年(1878),占地约五百平方米,方位与坐向跟兰花屋场相仿,风格大同小异。正堂前阶级用方形花岗不砌就,正中有一巨形天然花岗在凸出地面。相传建房时工匠欲凿平此面,风水师劝说:“这是乌龟饮泉石,凿平了影响风水。”古宅大堂遂建在“龟背”上。大堂两侧木柱石础上八面雕刻鱼虫花草,大门木质顶梁上雕刻二人行走山间观景吟哦状,惟妙惟肖。

惠同廊桥
惠同廊桥原名会龙桥,位于宁乡市沙田乡沙田村,跨沩水支流黄绢水上游,为三孔粗料石平桥,每孔跨五点八米,全长二十二米,原为木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何开周等倡募改建成石桥,桥上建有长亭、长凳、可供行人休憩、喝茶。邑人岳衡作《惠同桥碑记》,称其有“四惠”。记曰:
余观斯桥,长虹亘拱,如履康庄,凡四方出其涂者皆曰便,惠一也;有亭以憩行者,炎熇渴饮,开畅烦襟,惠二也;地当冲要,门者居之,有司险守川泽,修闾氏守里门遗意,宵小知警,行路无虞,惠三也;桥以上平畴开旷,居氓错杂,至此而山川之气翕然完固,一方关键,莫要于此,惠四也。遂易惠龙之名而额曰惠同。
清末举人岳障东曾题惠同桥联两副,分挂于桥西和桥东,其桥东联云:
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
今日海疆多故,神仙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圮来?
桥西联云:
天开小画图,双流涧口泉声,断岸悬虹围柳絮;
客来好风景,一笠波心亭影,淡烟飞翠点茶瓯。
2006年,惠同桥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茶亭惜字塔 
茶亭惜字塔位于今望城区茶亭镇官冲村,地处九峰山下仙姑岭嘴上,清溪水由东而西从塔的北侧流过。塔的顶部生长一野胡椒树,枝叶繁茂,树高五米。塔由花岗石砌成,五层,高十二米。呈六边形,塔身内空,设有石阶可旋至第三层。塔门刻“惜字塔”三字。塔檐较短,檐角微翘,起坡平缓。二层内壁嵌石碑“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建”。
惜字塔亦称为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文风塔、文峰塔、培文塔等,是用于烧毁书有文字的纸张的设施,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受科举制度影响,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二刻拍案》卷一开篇诗曰:
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
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据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塔尖被雷击倒,生此奇树。由是此塔闻名遐迩,是该地域的重要标志。至今胡椒树越长越粗,塔身有被树根挤开裂的迹象,但塔仍巍然不倒,令人惊异。今已采取适当保护措施。邑人谭建祥有《题九峰夕照》诗以咏其景:
古树斜阳灿,亭亭立若仙。
扶疏临署丽,执著抗寒妍。
紫气来衡岳,香云绕洞天。
清溪垂塔影,鱼跃上峰颠。
2013年,茶亭惜字塔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撰稿:陈先枢 杨里昂 彭国梁
原载:长沙文化遗产丛书《长沙百景》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8月

123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04:22 , Processed in 0.09459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