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名胜古迹之旧祠堂

2016-12-27 20: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6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以下图文源自《老照片中的长沙》陈先枢 梁小进 撰稿,岳麓书社2014年12月出版,荣登“2015年4月湘版好书榜”)

旧时的长沙,除了遍布城乡的佛、道寺庙以外,还有不少祭祀祖宗和先贤的庙堂,称为祠堂。其中,一族一姓祭祀祖宗的祠堂,又称宗祠、宗庙,是该族姓祭祀历代祖先的场所,每逢其始祖或族内显赫人物的诞辰之日,即在此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晚清和民国时期的长沙城内,曾经有很多这样的宗祠,如徐氏祠堂、黄氏祠堂、陈氏宗祠等等。祭祀先贤的祠堂,则是本地官绅士庶公祭历史上的圣贤名臣之所,而这必须经过奏准朝廷才能兴建。旧时长沙曾有曾子庙、颜子庙、屈子祠、贾谊祠、船山祠、三公祠、曾文正祠、左文襄祠、席少保祠等等,以分别祭祀战国时的曾参、颜子、屈原,西汉贾谊,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晚清的骆秉章等三人和曾国藩、左宗棠、席宝田等。这两类祠堂中,宗祠是举合族之力而修建,先贤名臣之祠则是朝廷和官署拨款,所以都甚为讲究,功能齐全,颇具规模,且大多都建有花园、内苑,在设计和建造上有着较高价值,是为当时的代表性建筑。但可惜的是,由于沧海桑田,人世轮替,这些建筑大多都不复存在,有的仅仅留下一个名称,或成为一个地名。真的多亏了一些有心人,用他们手中的照相机,以一瞬间的动作,留下了这永久的记忆。这里所展示的7帧照片,就是几位于清朝末年来到长沙的外国人的作品。


1、局关祠街曾文正祠


2、曾国藩庙眀信片


3、北正街左文襄祠


4、左文襄祠正殿


5、左文襄祠之厢房


6、戥子桥陈氏宗祠


7、长沙县北山镇常家祠堂


8、浏阳白沙乡刘氏宗祠


局关祠曾文正祠,是祭祀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祠堂,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遗址为今中山路省少儿图书馆和田家炳实验中学一带。曾文正祠的两幅照片一为外景,二为内景,均出自日本汉学家宇野哲人之手。宇野哲人1906年游历中国,于10月31日抵达长沙,专程拜谒了曾祠,作有《曾文正公祠》一文,文曰:“入庙门,见刻有‘俎豆馨香’四字。庙庭常锁不开,此曰偶遇修理,故得进而观之。庭中有王文韶所作庙记,详述其功绩。惟公之功绩文章赫赫在人耳目,称之为清朝第一人者,绝无过言之处。王文韶之所言‘三代以还,乃有斯人,伊吕诸葛,庶几等伦’亦绝非溢美之辞。庙后园中,临池有亭榭回廊,柳树青青,倒映水中。”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清长沙府湘乡县荷塘都(今属双峰县)人。道光进士,历任礼部、刑部、兵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在湖南创建湘军,后以此平定太平天国,任两江、直隶总督,授大学士,封一等侯,成为清朝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曾创办我国近代第一个机器工业、制造轮船、组织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在南京逝世。清朝廷特谥号文正,命在湖南原籍及其立功省分建立祠堂。这座祠堂,就是湖南巡抚奉命在长沙建立的曾国藩专祠。照片所显示的当为祠堂的正面,二堵弓字山墙夹着大门,两边为对称形长墙。大门内即祭祀的殿堂,可见有一进、二进,殿堂后即为占地甚大的浩园(见本章“私家花园”)。祠堂的左侧,明显可见大门上书“船山学社”四字,此即清末的思贤讲舍,民国初年,由湖南名宿刘人熙领衔在此倡办了著名的船山学社。后来,毛泽东领导的中共湘区委员会在此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使这里成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另一张照片曾上了民国初年日丰文具店发行的明信片,显示的则是曾国藩祠的内景,阁楼高耸,房屋连墙接栋,楼边的水塘,池水清平如镜,倒映出池旁的曲廊和楼台。


北正街左文襄祠,是祭祀晚清名臣左宗棠的祠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遗址在今开福区北正街和湘春路工人文化宫一带。这张长沙左宗棠祠堂的照片,是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于1908年至1909年间,来湖南长沙考察中国南方建筑时所拍摄。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清长沙府湘阴县人。道光举人,咸丰二年入湖南巡抚幕府。咸丰十年独起一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后主持镇压陕甘回民军和收复新疆的战争。先后任浙江巡抚与闽浙、陕甘、两江总督,授大学士,封二等侯,成为清朝的中兴名臣。左宗棠也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创办我国第一个机器造船厂、第一个机器织呢局,是晚清设立新疆行省、台湾行省的主要倡导人。光绪十年(1884年)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指挥抗击法国侵略的战争,次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在福州前线病逝。清廷谥号文襄,命在湖南原籍及立功省分建立祠堂。这座祠堂,就是湖南巡抚奉命在长沙建立的专祠。曾随左西征,后来任台湾兵备道的刘璈题左文襄祠联曰:“尽瘁佐中兴,丞相祠传青史远;受知成往事,孤衷泪洒黑云寒。”据左宗棠嗣婿,亦即本书作者之一梁小进的父亲梁赐龙回忆,左宗棠祠堂建在长沙城北西园,坐西朝东,大门在今群力里,面对北正街,进门为祠堂主体建筑,大殿内立一木塑彩绘象,身着官服,甚是威严。祠堂后为花园,有池塘、石山、石舫等。这帧照片所摄,是祠堂内的天井,居中为御碑亭,后面当为祠堂的大殿,两侧是环廊、角亭,结构颇是严整。左祠正殿的外形,以往虽有回忆文章予以描述,但未曾见到过照片,直至2012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其照片,才始见它的真容。照片是1904年长沙明德学堂寄用左文襄祠为校舍时,黄克强及全体师生在正殿前的合影。大殿为琉璃瓦大坡屋顶,梁檩高大,正面开3张大拱门,甚为雄伟。曾祠和左祠,后来都被毁于1938年长沙大火,片瓦无存,仅左宗棠祠留下了原花园内假石山的残部和几件石桌、石凳(现存长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以及一方“左太傅祠”碑石(现存长沙市博物馆)。


戥子桥陈氏宗祠,也是清末来长沙考察的柏石曼于1908年至1909年间所摄。陈氏宗祠系长沙善化陈氏祭祀本族祖先的祠堂。善化陈氏亦为长沙大族,唐五代时自江西迁居湖南,代有闻人,晚清时著名方志学家和地理学家陈运溶(1858—1918)即为其一。陈运溶毕生致力于著书、辑书和刻书,尤以辑录古佚方志著称,其《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二书,系辑录大量有关长沙的古代文献而成,对于研究长沙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国时期,陈氏家族中不少人投资工商业,又堪称为商业世家,八角亭著名的介昌绸布庄即为陈氏所创。德国柏氏拍摄的这张照片,看来是陈氏宗祠内的一个庭院。这庭院以曲廊和角亭环绕,以石砌通道相连,庭内植有树木。特别注重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柏氏,抓住陈祠的这一庭院,反映出以众多石圆柱作为建筑物主要支撑的特点。据陈运溶侄孙,亦即本书作者之一陈先枢的父亲陈继征回忆,20世纪30年代戥子桥陈氏宗祠建为至善小学,陈继征曾任校长。50年代后先后为邮电学校和戥子桥小学接收,祠堂建筑陆续拆除。


本书作者之一陈先枢的母亲家祠堂——长沙县北山常家祠堂,其建筑也颇有特色。常家祠堂位于长沙县北山镇新桥村,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常氏家族的一支从衡阳迁居长沙后所建,青砖封火墙,硬山顶,大堂内原悬挂有清大臣常大淳的肖像。石刻门联云:“奉先思孝,进退必敬。”祠堂早些年为常新学校所在,后为新桥村村部。加上教室、厨厕、庭院等其他建筑,总长59.8米,宽48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祠堂面对白沙河,后依低山,面阔7间,进深3栋,各栋顺地势逐渐抬高,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前厅、天井、中厅、戏台、上厅,全由花岗石柱头支撑,气势恢宏。大门有三,均由花岗石作框架。门廊前有花岗石阶级,中厅宽大,戏台、天井等由花岗石砌边,两侧有厢房、天井,宽敞古朴。常大淳(1794—1853),号南陔,湖南衡阳人,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之后,道光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安徽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浙江巡抚等。咸丰二年(1852)任湖北巡抚期间,为防扼太平军入鄂,加强水陆设施,招募水军,不遗余力。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武昌后,投井自殉。诏赠总督,谥文节。清末北山常氏大多远离政界,开始下海经商,有的成为长沙的富商巨贾,如常子诚创办的裕孚钱庄为清末长沙钱业大户。陈先枢母亲常友芳曾撰《常家祠堂》联云:“化鹤归衡州,有明代元戎,适开胜境;新祠移潭府,集清时巨贾,再造山河。”


浏阳白沙乡刘氏宗祠,这是老照片中为数不多的可留存至今的老建筑。因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曾驻扎于此,因而受到了保护,并列入了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幅照片也是清末来长沙考察的德国建筑师柏石曼于1908年至1909年间所摄,摄于从长沙去醴陵的路途之中。刘氏宗祠位于今浏阳市白沙乡集镇,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前栋,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青砖青瓦,对称庭院式格局,门廊两柱面阔3间,石库大门,两侧两层梯阶形山墙,外角上翘,墙头和屋脊饰有狮兽等雕塑。前栋为门楼和下厅,再进天井到上厅,两侧厢房。正厅两侧各有楼式偏屋和天井。1927911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曾在白沙乡一带与敌激战并获全胜。当时起义部队就驻扎在这座祠堂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19:23 , Processed in 0.09438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