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卷三 潇湘洙泗

2020-10-4 17: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92| 评论: 0|原作者: 辑注校点: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文泉

    

文泉又名濯缨池、濯清池,宋安抚使刘珙于乾道元年(1165)所建,在岳麓书院百泉轩之下。相传屈原放逐沅湘时,来到长沙,曾在此井洗涤帽带(濯缨),故名濯缨池。池上原建有濯清亭,宋张栻有《濯清亭》诗云:“芙蓉岂不好,濯濯清涟漪。粟之不盈把,怊怅墓忘饥。”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湖南巡抚李湖重浚濯缨池,挖基时,涌出一股清泉,清冽而甘,以为瑞兆,遂凿井围栏。学使姚颐题名“文泉”,并撰《岳麓书院文泉记》,碑刻嵌于旁壁。

 

岳麓书院文泉记

(清)姚颐

    

先是,大中丞南丰李公镇抚楚南之明年,既饬纪纲,厘庶务,念厚风俗必先文教,兴文教必自书院始,乃与方伯廉使诸公谋重新岳麓书院,而鹾使纪公实总其成,乡大夫洗马刘公率绅士之贤者董其役,以己亥(按:乾隆四十四年)冬十月,庀材鸠工。既而庚子夏四月,李公奉命移节粤东,今大中丞诸城刘公继之。至秋七月,工甫竣,而泉适涌于讲堂之西偏,既清且甘,可鉴可酌,同人相贺曰瑞也。遂疏为方池而栏之,而余为名之曰“文泉”。

 泉之在山常耳,而往往出之有时,譬之人才,然天下无通都僻壤,皆将有扶舆清淑,磅礴郁积其间,而因时以发。况楚南故名区,岳麓又大儒过化地,百世兴起,人才固未尝一日无。夫士犹水也,水有气,士亦有气。水之气得晴阳蒸之,则浮浮而上:士之气得在上者鼓舞而振作之,则亦跃跃然迎之而兴。且夫天地亦气感也,人受气于天,天之气常与人通。故人有发扬迅奋之气,天亦不吝为之应。父兄之于子弟,望之以文章,期之以贵显,则为之延明师,取益友,日夕而督课之,不必其子弟之尽能遂有成也。久之,而其家必有振拔而起,人将曰此天所以报其父兄也,则亦一气之所感然也。惟贤邦伯牧,长之于士,何独不然。然则斯泉之涌,时哉时哉,岂非天哉。夫泉之道,浚而日生,引而不竭。而适以瑞吾岳麓文教之兴,人才其自此蒸蒸矣。命之曰文,不亦宜乎。然余闻经天纬地之谓文,诸公之为教也,盖将勖以实学,使继朱、张之绪,道德、经济本末灿然,不仅如世之以词华富贵相期者而已,则其名盖不易副,而余亦有不得不为多士劝者。然要之士气之奋,于斯泉征之矣,遂为之记,既以质诸公,勒之泉侧,且将以告李公云。

    

按:本文录自清道光《岳麓诗文钞》文钞卷十七。

    姚颐,字雪门,江西泰和人。乾隆三十一年(1692)榜眼,授编修,侍读学士,历官甘肃按察使、陕西督粮道,贵州主考官,会试和顺天同考官,提督湖南学政,寻任按察使,终陕西布政使。有《雨春轩诗草》。

  

御书楼

 

御书楼在岳麓书院讲堂之后,始名尊经阁,建于宋,明弘治九年(1496)重修,万历中长沙府推官陈大绣《尊经阁》诗云:“旧是谭经处,幽芳自不伦。山空云气霭,枝袅鸟声频。圣道宁今古,亭台倏故新。悠然归去晚,清兴隔江津。”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湖南巡抚丁思孔改建今址,改名为御书楼,后又多次重修。今楼为1986年重建,为仿宋建筑,五间十字平面,前出抱厦,两层重檐十字顶,盖黄色琉璃瓦。

 

岳麓书院藏书记

(清)李尧栋

 

士,民之表也;经,士之业也。民风醇本于士习端,士习端本于经术明,经明则行修。一人行修,移于一家,一家行修,移于一乡、一国。训世正俗,其必由通经之士乎?自余来抚楚南,楚南故骚雅地,人材无患不古。若顾近日之民颇好讼,甚者赴诉于京。案之初,非有困弊之为昭苏也,非有奇冤重比之未获洗遂也,又非有惸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也。夫民愚何知,清讼之源,固镇抚使者之职,抑亦乡邻族党闲薰其德,而善良者无人欤。则夫劝学修礼,崇化厉贤,良汲汲矣。

 楚南岳麓书院之建,自北宋始。咸平初,州守李允则请于朝,乞以书藏。祥符间,山长周式引见便殿,赐中秘书,使归教授,矧其为朱、张两大贤讲学之地哉。我朝康熙二十三年,巡抚铁岭丁公(按:丁思孔)请颁经史十六种,特建楼以藏之,盖修北宋故事也。历年多皆朽螙散轶,而不可复稽。余惧后生之士因陋就寡,但为决科利禄计,无以讲道而劝斯民也。亟谋之同官,发公帑钱五百缗,购书若干卷,经史子集粗具,诸生读书,各造其所,毋挟以归。岁一曝,月一整,则责之监院事者,俾永其传。或曰古今载籍极博,曾是区区者,而足为学者之山渊乎?余曰:然。然书不贵能藏,贵能读,苟即此而通之,其视兔园册子何如也。且诸生日与圣贤对,经术明而士习端,士习端而民风醇,读书之益孰大于是?讵比藏书家,必与刘《略》、班《艺》、虞《志》、荀《录》争胜也哉。抑又安知夫后之人不踵而行之,更广为购储,使日臻于美备哉,则即以此区区者为物始也可。爰书以为记。

 

按:本文录自清道光《岳麓诗文钞》文钞卷十七。

李尧栋(1753—1821),字东采、松云,号松堂,清浙江山阴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宁知府,捐俸修葺莫愁湖;又作棹歌二十首,传诵一时。后官至湖南巡抚。有《写十三经堂诗集》。

  

自卑亭

 

自卑亭位于岳麓山今湖南大学广场东北侧,原为岳麓书院之入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府同知赵宁倡建。亭名取《礼记·中庸》“若登高必自卑”之意。亭名由岳麓书院山长车万育所题。乾隆二十四年(1759)山长欧阳正焕重修。今亭为嘉庆十七年(1812)山长袁名曜重建,作平面作正方形,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上盖青瓦,白色粉灰外墙,亭角微翘,吻兽脊饬,端庄肃立。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自卑亭记

(清)赵宁

 

岳麓书院在麓趾之阳。自长沙往者,济江登岸,道出山陂田野间,峰峦可数,林壑渐开,为程三里有奇。虽皆坦平无险阻,然求一憩足之所,则不可得也。    

康熙乙丑岁,丁大中丞思所以广教化、育人材者,捐俸重新书院以聚生徒,延宿学以主训迪,置饩田以资膏火。又疏请御书扁额、秘阁经史,以旌先贤、备讲颂。而庀材鸠工,则委其事于宁。既已相度经营,自圣殿以及祠堂、门庑、坊表、垣墙与夫泉池阶径,悉补葺而更置之。又稍拓其右,建御书楼,前增文昌祠。山旧有二亭,稍上曰“道中庸”,更上曰“极高明”。皆考亭夫子(按:朱熹)之所创而名者,今俱无存,亦仍其基重建焉。工将讫,规模成就,纤细毕举,区舍池馆之间,足以藏修游息。

惟自书院达江数里,往来无所暂息,彼负笈至止者,欲少从容揽胜概,而无一厦以避风日,岂非缺略乎?于是度于道中建一亭,俾与“高明”、“中庸”遥相睇瞩,名曰“自卑”。盖尝闻之师矣,强急之趋,半多颠踬;骤躐之行,无裨率循。彼夫圣贤之道,功极位育,而修之只在戒惧慎独之中,体之不外夫妇伦常之际,不益信登高行远之有自哉。於戏,游斯亭也,仰高山之靡遥,景前修以遵迈,其于学亦思过半矣。夫虑其所缺以奖翼之,董修者事也。故既落斯亭并为之识,使学者自省焉。

 

按:本文录自清光绪《善化县志》卷三十一。

    赵宁,字管亭,清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康熙中官长沙府同知,听断明允,郡中大狱多了结,民隐不能上达者,力申之。建御书楼及诸亭榭于岳麓山。后擢松江知府。编有《岳麓书院志》。

 

重修自卑亭记

(清)欧阳正焕

 

    戊寅冬,余家大人来游岳麓,遂登斯亭,顾谓余小子曰:富哉。赵公(按:赵宁)之命名也,其有概于《中庸》之指乎。今夫“登高自卑”之说,学者童而诵之,至于工文章,取科第,置身青云之上,自命诚不凡矣。迨反而求之日用行习之地,或不必悉衷诸道,是骛高而遗卑也。究所谓高者安在哉?今譬欲登岳峰,扪禹碑,俯视苍茫,慨追朱、张之履舄,而非下循平阪,问途已经,辄谓其能凭虚御风,骤凌绝顶,其谁信之。然则深造自得之境,固自有真际焉。诚使远观诸物,近取诸身,平心以察之,实力以践之,从容渐渍以俟之。如循绝磴,毋废半途;如陟层峦,毋阻一间。卑之既尽,高不可逾矣。则所谓下学而上达,岂外是哉?

    小子志之,其无忘先民嘉惠后来之意也。于是,小子敬奉严训,缮葺斯亭,而泐其说于石。

 

按:本文录自清罗汝怀编纂《湖南文征》卷四十七。

欧阳正焕,字尧章,号竹淦。清湖南衡山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选庶吉士。历官编修、御史,典试浙江,号称得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任岳麓书院山长,撰书“整齐严肃”四字院训,重建自卑亭,重修贾太傅祠。应聘修《湖南通志》。著有《竹淦文稿》等。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10:45 , Processed in 0.4402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