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楚怡学校

2016-10-25 17: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342|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楚怡学校老校门

楚怡学校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文运街储英园,今校园系老校园原址。学校由陈润霖于1906年利用原清云贵总督劳崇光的私家园林原址——储英园而创办。储英园后来成了街名。

陈润霖

陈润霖(1877—1945),字夙荒,湖南省新化县人。他19岁举为秀才,20岁入岳麓书院就读,与陈天华、杨伯笙并称为“新化三才子”,并与蔡锷交往甚密。1902年,陈润霖作为湖南首批官费留日学生之一赴日本东京弘文师范学教育。1903年毕业时,他立志“归国后不愿为官,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归国后,他曾短期任常德府中学堂学监。但他认为“官校不足以展其宏志”,而“初等教育,实属国民根本”。于是,他“捐集开办费银300余两,租贡院西街靖州试馆为校舍”,于1906年4月在长沙创办了私立楚怡小学堂。“楚怡”校名,取“惟楚有才,怡然乐育”之意。继楚怡小学堂之后,他又分别创办了楚怡工业学校、楚怡中学和楚怡幼儿园,形成了“三校一园”的完整体制。楚怡校歌云:

    勉我少年兮,前途万里今日行。

    爱自由兮自治,爱独立兮自营。

    强者强国精神一到,何事不可成。

    共勉为君子兮,以贻本校之光荣。

楚怡小学是陈润霖最早创办,付出心血最多,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一所完全小学。楚怡小学在教学方面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善于学习国外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早在1919年以前,陈润霖就亲手翻译了《葛雷式教育》和《比利时之新学校》两部国外教育著作,并按照书中关于发展学生自动、自学、自治精神的理论,参以欧美新教育学方式,进行教育改革。陈润霖派教师黄德安到苏州等地学习一些先进教学方法。黄德安学习回来后,陈润霖又任命他为研究部主任,主持新教学法的改革。这一新的教学法根据学生年级分为3种:一二年级试行混合设计法;三四年级试行“从做中学”的分科设计教学法;五六年级试行“按照学习进度,自己规划,自己学习”的“道尔顿制”。这些新教学方法都是边试验,边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楚怡小学特地聘请北京师大毕业的高材生匡互生等人来楚怡工作,编辑新的教材。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楚怡小学还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陈润霖还在全省小学高年级中率先增设英语课,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918年楚怡学校师生合影,前排中坐者右起:何叔衡、萧子昇、熊瑾玎、魏振明

陈润霖为办好学校,特别重视师资,他非常爱才、敬才,又善于用才,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如何叔衡、萧子昇、熊瑾玎、魏振明、唐子怀、毛达恂、刘仲楷、陈泽云、陈子展、黎升洲、匡互生等。陈润霖本人思想进步,也支持学校进步教师的一些进步活动。使楚怡小学成为早期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活动的据点之一。邓中夏的“五四”演讲,“驱张”运动的紧急联席会议,文化书社的成立,都曾发生在这个学校。

1946年《楚小期刊》

1938年10月,军攻占武汉,威逼湖南,陈校长决定将楚怡中学迁湘潭炭塘子,楚怡小学迁长沙河西望城坡。不久均受战局影响,被迫停办。楚怡工业专科则远离长沙西迁新化,由陈校长亲自带领,雇到数十艘民船,经益阳转资水,溯江而上,抵达新化县城。

1938年11月12日“文夕大火”,陈润霖数十年惨淡经营的楚“三校一园”全部化为灰烬。新化县是陈校长的家乡,迁校避难回到新化,受到新化社会人士的欢迎和支持。楚怡工业学校先寄住新化上梅中学,临时复课。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楚工经三择校址,最终选定位于新化县资江下游的白沙洲,白沙洲离县城陆路约25里,水路约40里。陈润霖校长同教育界同仁向政府力争,获得一点“文夕大火”的赔款,全部用于白沙洲校舍建设。教室、礼堂、工场、机房、宿舍、厨房等一栋接一栋建成,学校很快安置就绪。1939年春迁入新址,正式复课。绝大部分学生从他们的家乡来到新化上学,约四五百人,不减迁校前的情景。楚怡工业学校胜利复课,在新化堪称为高级学府。

1945年抗战胜利,润霖抱病由新化赴长沙,力谋复校,目睹40年惨淡经营的三校一园化为灰烬,痛心疾首,忧愤逾恒,劳虑过度,痼疾加剧,竟一病不起,在赶回新化途中,不幸逝世,安葬于白沙洲楚工校园中。

1946年2月,楚怡小学、工业两部分别在长沙复校。校董会先后推举周凤九、黄德安任楚工校长。1952年由政府接办,将工校三科拆散,机械科并入武汉机械制造学校,土木科并入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后皆并入华中工学院,矿冶科并入长沙冶金工业学校。楚怡工业学校到此结束。

朱镕基写给母校的亲笔回信

1946年2月,校董会同时推举润霖幼子陈志文继任楚怡小学校长,在废墟上建起教室一栋,办公室一栋,迅速复课。1947年又得到润霖三女陈秉实及其女婿——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赵深副院长的援助,募得经费,并亲自设计,建起一座二层8间教室的红砖教学楼,复校基础得以奠定。1948年,陈志文赴美留学。1949年,陈志刚(润霖长子)从美国留学归来,被校董会推举继任校长。

    楚怡学校为社会培养了诸多栋梁人才,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在此就读;另外还培养了如刘敦桢、姜治方、吴相湘、李锐、沈其益、黄乃、张庚、茅于轼等科教文化名流。

20世纪50年代楚怡同学录

楚怡小学历来重视体育,设施亦较为齐备。民国初年,该校就兴建了简单体育馆、外操场。为改革体育教学,该校体育教师黄醒主编的《体育周报》,在全国发行60 期。l919年,该报就提出了改革体育教学的一系列措施。黄醒率先在楚怡小学废止兵操,注重走步、队形变换、徒手体操、攀缘、跳跃、器械操等。l923年2月至l925 年7月,在该校任教体育的陈奎生又在此基础上开展球类和田径运动。1932年楚怡小学篮球队获长沙市小学篮球比赛总锦标。

20世纪50年代楚怡校门

    今日楚怡仍是体操特长学校,培养过陆莉、陈翠婷等体操明星。

忆长沙楚怡工业学校

谌曙永

    楚怡工业学校是楚怡学校的一部分,是教育家陈润霖先生于1914年创立的,系湖南楚怡学校“三校一园”的组成部分。学校设有机械、矿冶、土木三科,学制3年。开办之初设机械科,共办41班。1922年增设矿冶科,共办30班。1929年又增设土木科,共办22班。此外,曾办过应用化学科和印染科,但为时甚短。还办有职工科(又名金工科)。抗日战争前,学校的规模及教学质量都曾达到至善至美境地,可称学校全盛时期。抗战期间,日军犯湘,学校迁至新化,披荆斩棘,艰苦建校,教学从未中断。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长沙,此时陈润霖老校长积劳成疾,为校捐躯。

    楚怡工业学校位于长沙市北区稻谷仓,校址宽大,建筑宏伟。创建之初,困难重重,陈润霖老校长不辞辛劳,历时数载,建成一座西欧古典式三层教学大楼。与当时储英园楚怡小学环境幽雅、古色古香的中式校舍对照,各具风格,相映生辉。此外,还建有一座机械实习工场以及校舍、食堂等。20世纪20年代又增设了化学分析室、冶金实验室及测绘仪器室等。20世纪30年代又在原教学大楼一侧扩建一栋四层教学大楼。至此建成了一所省内较完善的高级工业学府。长沙“文夕大火”,致近40年惨淡经营的楚怡“三校一园”全部化为灰烬,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楚怡工业学校被迫迁往新化,先寄住上梅中学临时复课。同时在白沙洲购得土地,兴建校舍,半年内很快建成木构教室、礼堂、工场、机房、宿舍等。1939年春迁入新址正式上课。随后又兴建了永久性结构的教学楼及矿冶馆各一座。1946年迁回长沙,面对一片废墟,又得重新开始,虽努力复员建校,终未能恢复旧观。

1938年被长沙大火焚毁的楚怡学校

    楚怡用人惟才是选,陈润霖老校长最重师资,亲自礼聘,因此名师云集。楚怡老师不少社会名流、进步人士,大多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试举20世纪30年代老师阵营,即可窥其一斑。

周凤九

    矿冶科主任兼非铁冶金学及冶金泛论教师钟伯谦,留美,湖南大学矿冶系主任,教授。土木桥头主任兼钢筋混凝学及施工法教师周凤九,留法,湖南省公路局局长,总工程师。机械科主任兼机械工程学及机械原理教师吴伟常,留日,楚工创办时即来校任教。此外,专业课教师有丁状猷(机械)、成希文(机械)、萧鉴秋(土木)、王浣心(土木)、黄正学(采矿)、黄汉江(采矿)、周则岳(冶金)、饶湜(冶金)、罗正翰(选矿)、皮名振(地质)、彭畏吾(测量)。这些人都是教授、专家或著名的工程师。基础课教师有李百葵(物理)、张煦秋(化学)、邓涤邦(数学)、洪幼村(英语)、袁麟石(英语)等,都是名师。楚工师资之强,当时在省内各工业学校中首屈一指。即令战时学校迁至新化,偏处一隅,教师聘请困难,由于学校一贯尊师重才,对教师关怀备至,经多方物色,仍能邀请不少名师来校任教,教学质量不减当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长沙原址,师资力量也能保持昔日水平。

    陈润霖老校长兴办楚工,旨在为祖国培育有用的工业技术人才。其教学方针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强调学习成绩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学校的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完善,当时其他学校望尘莫及。例如:机械科的实习工场内含木模、铸造、锻造、金工等部分,动力机械有柴油机、德制40马力煤气机各1台;金属加工机床有车床、刨床、铣床、冲床等20多台;铸造用的铁炉2座、熔铜炉1座;以及木模、翻砂、锻造等设备和工具。矿冶科的化学分析室有精密天平多台;试金室有马弗炉和坩埚炉等;砂试教室有破碎筛分设备;化验台和常用试验器具,学生每人一套,固定使用,各自保管。土木科的测量仪器有进口精密经纬仪多台,以及水准仪、平板仪、六分仪等一应俱全。

    楚怡办学素以改革著称,陈润霖老校长非常重视教育改革,注意革除清规戒律和陈腐的教育方法。他倡导“自动、自学、自治”三自精神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自动勤奋好学,自觉深入钻研,自己管理自己。

    “自动”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求明确学习目的,做到自动勤奋好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楚怡工业学校课程十分繁重,专业课20多门,基础课10多门,加上其他课程,每周40多课时,如不自动勤学苦练,很难完成学业。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认识到学工是为了发展工业,振兴中华,要以此为己任,将来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由于启发了学生求知热忱,形成了孜孜不倦的学习风气。

    “自学”是学习的最佳方法。学校特别注意创造学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不是填鸭式的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习教学,学校不惜重金购置设备,做到学生人人动手,独立操作。例如机械科的实习工场,可以容纳全班学生上机床操作,且有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师傅现场指导。又如矿冶的定性、定量、矿砂等化学分析,每人一个试验台,一套试验设备,由学生本人长期保管,使用时得心应手,极为方便。不仅增强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因此,学习虽然艰苦,然而乐亦在其中。

    “自治”就是自己管理自己,也是楚怡治校的优良传统之一。学校有校规,但不是要学生盲从,更不轻易处罚学生,而是耐心说服,谆谆诱导,使其接受精神文明教育,重品德、讲礼貌、守纪律。楚工的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因此对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作硬性安排,可以自由活动,以资调剂心身。但也有人以此责难楚怡工业学校训育“不严”,其实非也。例如当时长沙有的学校,平时把学生关在校内,非星期天和节假日学生不得越雷池一步。但楚怡工业学校则准许学生在课后自由出入学校,并没有发生越轨行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比“关、卡、压”好,“自治”早已成为楚怡工业学校校风。

楚怡工业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学校,誉满三湘,闻名全国。1914年创立到1952年停办,历时近40载,毕业学生达3000余人,为国家造就了大批技术人才。楚怡工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品学兼优,且能吃苦耐劳,一向为全国各厂矿企业争相聘用,为祖国工业建设作出了贡献。194312月,朱镕基在广益中学毕业后,于19442月就读于楚怡中学高中部机械科。过去曾流传“无楚工不成矿山”、“没有楚工学生就没有湖南公路”。楚怡工业学校学生的确当之无愧。楚怡工业学校校友大多有所成就,早已成为国家技术骨干,其中有不少专家、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以及各级工业部门的领导干部,有的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在国外成为知名学者、专家的亦不乏其人。

     按:本文原载《长沙文史资料》第5集,1987年刊。谌曙永,楚怡工业学校矿冶金科第15班学生。曾任湖南冶金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百年名校》陈先枢撰稿)

上一篇:修业学校下一篇:岳云中学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15:24 , Processed in 0.40502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