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我曾是孤儿们的“母亲”

2016-5-8 15:5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01| 评论: 0|原作者: 高明

  88岁的高明老师,曾在湖南育幼院做过一段特殊的“妈妈”。
88岁的高明老师,曾在湖南育幼院做过一段特殊的“妈妈”。

文/高明


  “我们是苦难的儿童,经过无数暴雨狂风。我们生长在洞庭之南,这里有草木青松,人才出众。国家把我们救出了艰苦的岁月,带进了这快乐的大家园。这里比家庭更好,更温暖。我们团结学习,我们战斗进步,我们是国家的新儿童,未来的主人翁,我们战斗进步。我们是国家的新儿童,未来的主人翁,我们努力奋斗,向前冲”。

  这是1949年湖南省第三育幼院院歌。当初,长沙有一群孤儿,生活在韭菜园湖南省第三育幼院内,他们唱着这样的歌曲,走进和平解放后的新湖南,走进新中国。 

  今年我已88岁。1947年7月,刚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的我,年方十八九岁,经人介绍,认识了正在筹划湖南育幼院的梁绮院长。

  湖南育幼院,前身为湖南救济分署第一难民服务处附设孤童教养学校。抗战初期,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国共两党商议,于1938年3月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公推宋美龄为理事长,邓颖超为常务理事,下设24个省保育分会。湖南保育分会就此成立,并相继建成五个保育院。八年抗战结束后,保育分会和所属保育院完成历史使命,奉命撤销。但对年龄尚小无依无靠的孤儿们则转入当地善后救济总署(下设分署)开办的孤童学校和育幼院,解决因战争遗留下来的流落街头的儿童生活、学习问题。

  1947年8月15日,我进入新创办的社会部湖南育幼院,以教师身份成为孤儿们的“母亲”。湖南育幼院内的孩子,大多数因抗战家庭遭受苦难,或有父无母,或有母无父,甚至不少孩子父母双亡,他们因此被送进孤童学校或育幼院。

  我进入的湖南育幼院不同于普通小学,幼儿们从进院开始,便在院内生活学习,无家可回,以院为家,即使在寒暑假,他们也留在院里。作为他们“母亲”的教师,就如同家长。湖南育幼院也成为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成为一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家庭。

  我从1947年8月15日进入的湖南育幼院,1949年经省民政厅接管后更名为第三育幼院。到1953年,第三育幼院撤销并入第一育幼院,我才被调走,前后在育幼院工作共计五年多时间,自始至终在这个育幼院做了5年多的特殊“母亲”。

  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1948年4月,湖南育幼院院长梁绮请来驻长沙的演剧六队,排练一幕四场童话剧《幸运鱼》,剧中男主角为一班魏锷,女主角由三班夏全义担任,并挑选男女学生各十人组成学生合唱队,由凌恭淑老师教唱,在怡长街联华剧院(后为湖南剧院)公演。上演一星期,场场爆满,轰动全长沙。不久,学生魏锷留在演剧队工作。

  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1949年5月至7月,选择和平解放道路的长沙进入最紧张时段。当时接连选派到湖南育幼院的院长先后离职而去,一些进步教师或因身份暴露等原因不得不隐蔽离院。湖南育幼院一时群龙无首,不知所措,除停课外,饮食起居还得照常,但经费无着,不仅教师、工友无工资可发,学生们每日必需的柴米油盐也无钱购进。幸而育幼院内还剩有少数剩余物资,众人节省着开始“吃老本”的生活。学生们编成顺口溜形容那时的生活是“豆芽菜两三根,一片香干子八个人分”。主食就只有霉蚕豆,没有菜就用干辣椒放盐开汤。作为“母亲”的育幼院的老师想着孩子们的前途,心情极度焦虑。所幸全院师生身体无恙,院内财产无一损毁。

  就这样,育幼院的师生在8月5日迎来长沙和平解放,当天下午4时,全院师生提前吃完晚餐,列队在小吴门至韭菜园口马路两边,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迎接解放军进城。事有凑巧,最初介绍刚从学校毕业的我进入湖南育幼院的院长梁绮,在8月6日晚6时,代表长沙市“迎解联”主席团将写有“人民救星”的锦旗敬献给中共代表团。

  长沙和平解放后,育幼院一批学生先后纷纷参军、就业,各奔前程。也有一些学生在解放后的新长沙升入新学校,此后他们以一技之长贡献社会,不少人成为行业领军人物。1953年3月中旬,已更名的湖南省第三育幼院宣布撤销。我也踏入新的人生岗位,我的那段特殊“母亲”生活也宣告结束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8 12:32 , Processed in 1.70818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