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行乞校长”胡元倓:我是伺候学生的

2015-9-20 11: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66| 评论: 0|来自: 潇湘晨报

 31311442688350500.jpg

旧址纪念馆(今老校区图书馆旁)。

 14691442688350515.jpg

 乐诚堂,今为明德科学馆。

  2015年,1903年,112年时光相隔。

  那年3月,日本留学归来的胡元倓手握仅仅2000元的筹款,用自己“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办起了湖南最早的新式学堂,并获“北有南开,南有明德”之美誉。

  为留前驻德大使陈介任教,他长跪不起。

  为筹经费,被人讥“人生大不幸,碰到胡子靖”,他嗤之以鼻。

  他对黄兴说:“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我为此事,则磨血之人也。”

  112年后,在这个推崇人性的时代听到胡元倓那句“我是伺候学生的”,心儿越过百年之壑,为之一颤。  

  1932年1月,日军登陆青岛。

  但黑暗的潜伏并不为长沙所知觉。

  这一年,长沙商业繁荣、车水马龙。湘江东岸的天际线,在秋天里出现两栋宏伟建筑,一栋是湖南国货陈列馆,一栋是明德学校教学楼——乐诚堂。此时明德,已在全国负有盛誉。正巧,这一年明德恢复高小的招生,设五年级和六年级两班,共招100多人。此时,14岁的何孟恭有幸被录取为五年级学生,开始长达七年的明德生活。

  学校食堂每桌八人,三荤三素,用公筷

  当秋天的阳光穿透泰安里湘春路边的明德学校时,也照进了少年何孟恭的心里。“学校好漂亮的!”2015年9月16日,97岁的他坐在客厅里,周围岁月蒙尘,一层一层,但何孟恭的眼眸却因怀念明亮清澈。因年岁太大,他已听不清,视力却出乎意料地好,可以不戴眼镜写字认字。

  何孟恭仿佛回到了入学之时,校门口右边是清透的屈子湖,秋天的荷叶开始黄去,湖上是回旋的木廊,而前方便是巍然的建筑乐诚堂。乐诚堂为歇山式碧绿琉璃瓦顶,东方古典风格彰显,而楼体又具西方罗马神韵,可见学校中西会通之用意。

  彼时,明德学校已建校29年,乐诚堂的建成使用对师生来说,又是一个新鲜的开始。“记得我们的理化实验室在乐诚堂四楼,有各种理化仪器,还有很多动植物标本。”

  乐诚堂有教室24间,办公室13间。在很长时间里,乐诚堂的一楼用作学生会、学生银行、消费合作社、食堂、游艺室、室内溜冰场、武术房、阅报室、理发室等;二楼为史地教室、史地标本陈列馆、普通教室、办公室等;三楼为普通教室;四楼则为何孟恭记忆中的理化、自然、博物标本室及实验室等。

  “那些理化仪器都是从比利时、德国等各个国家舶来的,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教学仪器,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少许几件仪器保留在乐诚堂里,那些玻璃器皿几十年了还是晶莹如新。”明德中学的老师兼明德校友会联络人陈良玉回忆。

  “入校不久,蒋介石来学校参观,我们小学、中学的学生在足球场列队迎接。”蒋介石参观完后留下“止于至善”四字,而何孟恭很快与脚下这块足球场结缘,深深喜欢上了足球,“我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在足球场跑8-12个圈,然后到洗澡堂洗澡,一直坚持到1938年学校搬迁至霞岭。”

  为了保护学生健康,德明那时已将盆浴改为淋浴。并规定学校餐具集中消毒,每桌八人,三荤三素,桌上用公筷,一双入口,一双夹菜。每逢晴天,分寝室晒被子。

  在初中二年级时,何孟恭因为足球技术精进,被评为学校里的铜牌足球队员,这是何孟恭内心珍藏七八十年的骄傲,提起此事情不禁举起大拇指为自己点赞。他还有一个骄傲,来自学校。1934年天津大公报经理胡政之来到明德,“他在参观采访后赞扬明德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南开之上,南有明德,北有南开。”在何孟恭的记忆里,明德是排在南开之先的。

  这所有的骄傲都会让他想起一个人,一个为之自豪与尊重的人,明德的校长胡元倓先生。何孟恭称之为“胡校长老公公”,且在笔谈中一定要亲笔加上“老公公”三字。

 10871442688350515.jpg

 “文夕大火”之前的仪器标本陈列馆。

  “行乞”筹款,拿不到钱便睡人家地板上

  在何孟恭的记忆里,他读小学的两年里经常见到胡元倓校长,“留着胡须,个子不高,声音很清楚”。明德学校每周一第一堂课便是纪念周大会,学校学生都要进入礼堂听报告,主要谈一些国家大事及校务事宜。“有一次,胡校长出席讲话:我从南京回,有钱办校,你们发狠读书。”胡元倓因激动面色通红,右手不停地用白竹纺布拭汗。而这激昂的情绪鼓励了何孟恭,这种心安也成为后来战乱年代里明德学校的一种凝心力。

  如果说办新式学校是胡元倓的终生理想,那么找钱便成为他搭建理想之塔的坚硬的石头。1903年创办时,从日本留学归来的胡元倓手中仅有2000元,而“历年经费约六七万金”。理想与现实的沟壑注定了他后来四处漂泊,“行乞”筹款。先是好言相求,申明大义,拿到钱则千恩万谢,未拿到便不肯走,晚间和衣睡在人家地板上。

  何孟恭当时只是个学生,并没有感觉到学校的资金掣肘,生活一如既往。他只知道中学后胡校长很少在学校,经常在南京。

  南京曾是胡元倓的伤心地,也是他的希望地。

  早在1908年农历年底,学校经费奇缺,教员无钱过年。胡元倓跑到南京求助,南京裕宁钱局推到九江,胡元倓又急奔至九江,九江钱局也捂钱不放,时已腊月廿七,胡元倓想到几十位教员等钱过年,而自己走投无路,大窘欲死,写下“途穷腊尽成亡命,风雪横江倍怆神”的悲壮诗句。

  艰辛的开端让平时规规矩矩的胡元倓深知教育事业是个磨血事业,但他坚定要用自己的磨血精神走下去,此后为学校筹款风雪无阻,不惧冷眼,甚至下跪“行乞”。到北京见熊希龄三次未果,便携被褥卧其司室以待。熊希龄曾对人说:“我最怕见胡子靖,见面就要钱,他来我不能不见,既见就不能不给钱,要他来做官他又不来。”

  明德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私人募捐和官方津贴。在胡元倓办校期间,仅现款共筹集15笔达25.2万元(不包括募捐的教学楼及实验室等)。其中,1929年,胡元倓在南京死守数月,拿到中俄庚子赔款的15万元,于是才有了何孟恭入学时见到的乐诚堂。

  在尝到中俄庚子赔款的甜头后,胡元倓接着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打通众多关系,争取中英庚子赔款。在忍辱负重,历经磨难之后,他却将自己的办学目的说得很实在,“我是伺候学生的”。

  抗战时,每天一条格言敦促劝学

  “我们的校服都是服装店的师傅量身定制的,校服很合身,质量非常好,在长沙学校里是最标准的。”少年时的自信及自律都是未来的护身盔甲。何孟恭至今仍记得自己的初中教导主任是邬干于。邬干于,1916年从明德毕业后留学日、美,回国先在大学任教,后被胡元倓“挖”回校。他不仅创立晚自习老师辅导制度,还对学生的卫生习惯培养提出要求:每日刷牙,周周剪指甲,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邬干于是童子军团长,清晨叫醒童子军号手吹起床号,随即带领大家跑步、做操……

  1938年,战争紧逼湖南,长沙学校纷纷迁徙,明德学校也不得不统一搬迁,部分教学仪器、办公设备装船运往湘潭易俗河,再沿涓水上驶至晓南港,然后用土车运至目的地湘乡霞岭——-一个离小县城50里的乡村。何孟恭此时已是高中19班的学生,兄弟四人当时都在明德上学,这是全家的荣耀。“我们兄弟四人带着行李,请人挑担送到霞岭。”此时,胡元倓仍在外筹款办学,学校则在霞岭继续正常招生。

  霞岭校址借用曾氏祠堂,与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相隔15里。此地四面环山,郁郁葱葱。高中部、初中部相向而立,溪流界其间,潺潺流水,鸟语相闻。自然条件宜人,只是足球场没有了。何孟恭不得不停下踢球,很快又喜欢上了爬山和游泳。

  此时一起游泳的还有刚刚入学初中60班的王志昆。1939年,本可以保送省立一中的王志昆放弃了保送资格,独自一人走了120里路去考明德中学,结果名列榜首,顺利进入这所全省有名的中学。“虽是抗战时期,但我们的学校生活却是生动活泼的。生活也有保障,吃饭一桌七八个人三菜一汤,没有断过,应该是那个时候比较好的了。学校还设有卫生室,有医生。”王志昆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回忆往昔,背后墙上贴着与磨血育人有关的诗句。

  校门口的泥田变成了运动场,小溪在学生的奇思妙想下变成了游泳池。“我们做了一个木栅栏,接近中午时在下游放闸拦水,下午时分,学校前50来米长10来米宽的小溪便满起来了,我们便在里面游泳。”很多学生正是在霞岭学会了游泳,比如何孟恭,比如王志昆。

  “我是从小溪游到大海,我游过东海、北海、海南,87岁时我还在大连下海游泳。”霞岭这块小地方教会王志昆的不仅是游泳,还有篮球。“学校每周六下午会举办体育、文艺、学术活动,我那时是篮球队长,经常带队跑五六十里路跟远在湘乡山枣的广雅中学(现长沙市一中开福中学)比赛,或者跑五六十里路跟衡山岳云中学比赛。”

  距离没有阻断明德学生的成长。霞岭时期的明德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廖山涛、吴耀祖、唐稚松、丁夏畦四位科学院院士。

  “到了霞岭后,学校仍订有《大公报》《文汇报》等多种报纸,每天上午,学校会安排一个人走五六十里路赶到高桥镇,这个通邮的地方去取回来。”

  虽然条件艰苦,但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却从未松懈,寝室、教室必须保持清洁,被子叠成直角,郑扬新老师每天都会检查内务。

  郑扬新当时也是童子军团长,除了管理学校日常校务,还负责教学生包扎、救护、生活料理常识,操练军棍,以及培养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在王志昆这些学生眼里,郑扬新是个既讲纪律又与学生很亲近的老师,他为敦促学生,每天会在布告栏里分享一条格言劝学。

  “只要教员整齐,学生便乐于受教”

  1934年,郑扬新在长沙兑泽中学任中学体育主任,年终明德中学领导三番五次拜访,当时郑扬新已被感动,后来胡元倓又约面谈。交谈中,郑扬新“感觉他是大丈夫行事,正大光明,赞颂不绝”。得知学校在用人方面以德才兼备为主,郑扬新备感器重与爱护,后来便一心投入明德教育中。

  除了以情动人、以理想感人外,胡元倓先生也有他聘请名师的四大手段:拉、挖、挡和高抬时价。凡是入了胡元倓先生眼的,他都会以磨血筹款的精神来求,抗战前驻德大使陈介也曾在胡老校长当众下跪的感动下从教明德。所以,明德学校名师不断,如诗人有苏曼殊、吴芳吉,生物学有辛树帜,哲学家有金岳霖,音乐家有黎锦晖、张曙、查夷平,化学老师有郭德垂,英语老师喻子贤、陈剑秋等等,每个学科必配名师。“学校里只要教员整齐,学生便乐于受教,进步于无形,而职员可以腾出手来从其他方面增进学生品质和健康的事业,才可以使学生进德修业,三育并进。”

  直到1937年,胡元倓还在为办学筹款奔走,那笔中英庚款成为他人生最后一次拿到的办学经费。1940年11月25日,师生们收到重庆发来的电报,老校长于前一日逝世。

  颠沛校史

  五度易校,山野里一片读书声

  1943年春,明德学校又从霞岭迁移到衡山晓南港周家大屋,仅停留一学期,因日军临近宣布解散。

  “我家住湘潭,便回了家,听说一个同学被日军抓去挑担子,挑不动便被刺死了。”同学游离失散,战争的阴霾挥之不去。等明德在安化蓝田光明山复校时,王志昆没有收到学校的通知书,“我不甘心失学,七打听八打听得知搬到了光明山,于是又步行几十里回到学校。这时老同学只剩一半,又来了新的同学。”

  1944年,学校又因战争迁往离蓝田百余里的樟梅乡。校舍是大地主的房子,楼下上课,楼上睡觉,虽然条件越发艰苦,但学习风气从未降过,每天早上山野里是一片读书声。在樟梅乡停留几个月后形势好转,学校又搬回蓝田,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

  1946年3月,何孟恭、王志昆又回到长沙泰安里旧址上课,当时校园内满目瓦砾,原有的校舍荡然无存,乐诚堂被毁。“我们都是打地铺睡觉,铺与铺之间用粉笔划条线。”长沙还没有恢复供电,晚自习便用煤气灯,后来学校到南京找陈立夫、陈果夫弄来一台汽车引擎带动的发电机,但供电也是时有时无。

  身兼明德学校董事长一职的谭延闿曾言:我的事业如过眼云烟,一瞬即逝;惟有胡元倓的事业,可以万年。胡老校长走后,战乱期间主要由谢祖尧代理校长一职,他继承了老校长的办学精神,继续聘请名师讲学,其中胡少煃老师原是国立师范学院英文副教授,被特意请到明德来。何孟恭便是在中学爱上了英语课,这也成为他后来从黄埔军校毕业、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的一个事业。

  记者手记

  磨血育人,理想不灭

  9月12日,记者走进明德中学新校区,有乐诚堂、屈子湖、楚辞亭,胡老校长百年前磨血育人的精神依然明显。

  陈良玉谈到胡老校长时,绕不开磨血育人、坚苦真诚这些壮志话题。

  彼时的激奋人心,跳出百年时光阻隔扑面而来。

  1940年代,何孟恭成为黄埔军校18期学生,抗战胜利后自己选做一名小学老师,恢复高考后成为英语老师,此后一直住在新开铺。他怀念明德的好,在那里他学会了英语,也一直喜欢英语,直到两三个月前,他仍沉浸在编写自己的英语教材中。他的儿子拿出最近的笔记本,里面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地写着《孟子》的中文、自己翻译的英文,以及其中的语法释要。今年,他可是97岁的老人了(注:自述97岁,身份证为1915年出生)。

  他看着英文的专注神态,内心似乎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在静静流淌,河面金光灿灿。

  王志昆则没有经历那么多波折,在教育岗位上担任一系列要职后,于1989年创办了长沙培粹实验中学,26年来始终坚持磨血育人,推动学生前行。今年,他已89岁,每天上午九点必到学校,像年轻的老师一样,寒来暑往,日复一日。

10951442688350531.jpg

 胡元倓

  胡元倓(1872-1940),湖南湘潭县人,字子靖,号耐庵。1902年入选湖南首批官费留日生。民国时期在湖南长沙创办明德学堂(明德中学前身),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与张伯苓齐名。 明德中学创办人胡元倓先生。

14941442688350531.jpg

王志昆

  王志昆:1939年就读明德初中60班,高中29班,现为长沙培粹实验中学董事长兼校长,今年89岁。何孟恭:1932年就读明德高小,明德初中48班,高中19班,黄埔军校18期学员,后成为英语老师,今年97岁。陈良玉:明德中学老师,明德校友会负责人。  潇湘晨报报记者杨湘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9 18:04 , Processed in 0.09662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