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玩出长沙的文化味

2015-9-1 18: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943| 评论: 0|来自: 湖南日报


那些风情,那些人
——长沙城市文化与人

李曼斯

长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站在这座城市的任何角落观望,每条街巷、每座宅院、每个陈设、每种食物,甚至是别有韵味的长沙话里都蕴藏着浓浓的长沙风情。这些文化符号在千年历史中被人创造,同时又记录着长沙人的活动足迹。

文化与人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基因。

在悠悠岁月中,长沙人与长沙城碰撞出了许多或平凡、或传奇的故事,在街头巷尾流传。

刘嘉豪:

光阴在此格外静谧

【人物名片】刘嘉豪,22岁,在读大学生。父亲是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刘坤庭“泥人刘”。受父亲的影响,刘嘉豪对烧窑有着浓厚的兴趣,其柴窑作品颇具其父之风,又自成一格。他的“铜官柴烧”是湖南第二个以“柴窑”为主题的店铺。

行走在望城铜官窑,陶土烧制的门牌、彩瓷碎片装饰的外墙、陶瓷品中栽种的花草,各式各样的陶瓷器令人目不暇接。

有一隅的光阴在跳跃的彩瓷陶瓷器中显得格外静谧。

这家门店不大,里面的陶瓷品大多是沉稳大气的灰棕色调,乍一看很不显眼。

这家“铜官柴窑”的店主正是刘嘉豪。而在门店的另一头可通向名声大噪的“泥人刘”牌坊。

“我家世代烧窑,走这条路是家族责任,但同时也必须是兴趣使然。”这位20出头的年轻技艺人对传承有着自己的看法,“我并不希望自己永远活在父辈的光辉下,‘泥人刘’固然需要传承,但我可以做出点与众不同的东西。”

柴窑,便是刘嘉豪口中的“与众不同”。

这种烧窑方法,需要用柴火整整烧制78个小时,利用在烧制过程中,柴灰下落上釉。在温度、空气流向、氧浓度的微妙作用下,釉面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不到出炉不知结果。刘嘉豪十分热衷于这种不可控。

“柴窑烧出来的东西,同炉不同样,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刘嘉豪拿出两只茶杯给笔者展示,这些茶杯的光泽很是温润,仿佛木脂已浸透其中,但细看却能发现细微处生长出的变幻。

刘嘉豪很喜欢这种在形状和纹路上张扬出的差异,甚至会通过刀削、雕刻等方法来赋予陶瓷更大的个性。

2013年的大年三十,刘嘉豪放弃了庆祝在火炉旁烧窑。当时因为操作上的失误,拉坯并不成功,但他很想试试失败的坯子会烧制成什么样子。

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失败品”出炉后表层绽放出了裂开的纹理,竟然有种说不出来的美感。

之后,他的家人将这个作品送往中国工艺协会参赛,竟一举斩获“金凤凰”的金奖,拿到了一笔为数不少的奖金。正是靠着这第一桶金,刘嘉豪筹到了开店资金。

陶瓷器通过柴烧达到了生命的个体化,这是刘嘉豪一直所追求的。然而,这种细致的烧窑法有一个很难克服的弊端。

“真正的柴窑很难量产,这种陶瓷有自己的秉性,不容机械复制。”刘嘉豪告诉笔者,正因为如此,他并不打算将这份小事业商业化。

“可能将来的事业中心还是会放在家族产业上,但我想把柴窑这种文化、把自己的审美方式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晓认同。”

刘嘉豪说,从独立店开业以来,有很多人喜欢他的柴烧,前几天有几个日本人在古街上来来回回逛了几圈,最终还是来买下了一套柴窑茶具。但更多的人则因为手工品的高昂价格望而却步。

花几百元购买几个茶杯或许少有人慷慨,但如果将器皿与艺术更深层次的结合呢?

在与朋友的交谈中,刘嘉豪对抹茶道和花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抹茶道和花道都是追求一种静谧、安逸的生活状态。而这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抹茶回甘、花枝婀娜,这种意境与柴窑很契合。”刘嘉豪说,常有朋友来到自己的小店偷得浮生半日闲,坐下品茶插花,流连不愿离去。

他告诉笔者,将来或许会在离城中心更近一点的地方开家分店,不图买卖,但求把这种闲云野鹤的悠闲意境搬去闹市,用柴窑作品抚平现代人浮躁的心绪。

余德华:

关于夜的旖旎风情

【人物名片】余德华,湖南琴岛文化娱乐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评“湖南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称号。“琴岛之夜”曾经创造“琴岛模式”,一度引领着长沙歌舞厅文化发展的潮流。

有人说,没去过歌舞厅,等于没到过长沙。

作为娱乐之都,歌舞厅文化符号式地烙印在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里,而琴岛正是其中翘楚。

余德华是琴岛的创始人。作为一个娱乐产业的领军人物,这位中年人出乎意料的温和朴素。

“我没有上过大学,16岁开始工作,做过农民,搞过乡镇企业。1993年‘摸黑’进军歌舞厅这个行业,心中也没底。能在琴岛这条路上走这么远是我未曾想到的。”

从最初只能容纳200人,到如今长沙、武汉、南昌三处开花,琴岛在湖湘文化的肥沃土壤里成长。

22年来琴岛两次迁址,几经更名。最终,琴岛大门前的招牌定格在了“中国琴岛之夜”几个字上。从唇齿间吐出这个名字,会透出些许旖旎风情。一个充满浪漫的夜晚在脑海中呼之欲出。

琴岛的更名,是余德华对歌舞厅文化的一种坚持,也是对琴岛娱乐状态的诠释。

“可能很多人一提到歌舞厅,就会想起灯红酒绿、充斥着靡靡之音的场景。但其实歌舞厅并不是‘俗’的代名词。”余德华回忆起几年前,他的几个北方朋友聊起琴岛时眼中浮起暧昧之色。这种误解令他很难受。

“没有来过琴岛的人,可能会觉得歌舞厅很混乱、很庸俗,但其实并不是。”余德华说,“十多年前歌舞厅出现挑衅滋事的情况很多,但现在的观众素质已经相当高了。歌舞厅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变成了高雅的殿堂。”从某种程度上,琴岛在影响着长沙文化的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文明长沙的兴起。

要改变这种大众的印象,就必须拿出有分量的节目。

琴岛一直以来都没有走通俗搞笑的路线,余德华认为大题材剧本、华丽舞美和前卫的视觉才是取胜之道。

《千秋一帝》表达大国统一的美好愿景;《和谐世界》构造出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地球传奇》呼吁人类注重环保关爱地球……这些琴岛的灵魂剧目大多是余德华提出构想并全程监制而成。

“我觉得这些正能量是有必要传播给观众的。我们一直以来想要做的事就是在无形中熏陶观众的情操。”余德华将此看做是一种行业责任。凭着这种追求,琴岛的节目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

为了让节目实现更好的舞台效果,余德华常常奔走在国外,学习各种歌舞厅的经验。

开阔的眼界令余德华意识到传统的一个舞台、一块幕布、一群演员的表演模式已经很滞后了。但是葡萄串里的其他相关产业尚未成熟,凭借余德华的一人之力,要改变整个舞台表演现状看起来难之又难。

2006年,余德华冒出一个念头:由于有些表演不需要LED屏幕,因此常常立在那里没有发挥作用。如何能把空闲时候的LED屏利用起来?

他找到当时生产LED屏的厂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当需要使用时将LED屏幕立起来,而平时则放置在地面,装饰舞台地板。

当时国内并没有这种先例,这个大胆的想法震惊了厂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研发欲望。历经三个月,第一块新型LED屏幕投入了试用。一时引来诸多歌舞厅、电视台等相关行业的拜访。

“我喜欢异想天开。思想停下来了,事业也就会停滞不前。”因为一个奇思妙想,带动整个行业领域的飞跃。这被余德华称之为最快乐的事。

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近几年琴岛的业绩不如往年。余德华开始策划利用互联网运作“网络直播室”,以打开年轻人的市场。

“到年底,现在的这片地方租期要结束了,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场所,自建一个高端的综合性演出基地又需要时间。”余德华为此苦恼不已,如果在年底前还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琴岛可能面临中断营业的尴尬。

“不过好在政府对我们很是支持,我们也在积极争取。我相信不管是经济压力还是其他困难,都将找到解决之道。”

志愿者:

想把历史唱给你听

【人物名片】在长沙市博物馆,有一群以退休人群为主的常规讲解型志愿者,他们是长沙市博物馆的主体讲解力量。自2013年8月以来,40多名志愿者服务达1278天,讲解1187批次,已成为讲解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8月底,初秋的长沙余热未散。抗战纪念日的临近给长沙市博物馆带来了游览小高峰,也让志愿者们开始忙碌了起来。

72岁的社会志愿者易复刚时不时拿起手帕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边生动形象地说着一些趣闻史事。不一会,一路上零零碎碎的散客都聚集到了听讲的队伍里。

“从清水塘往西走是我的家,往东边是我的小学,往北边是我的中学,也是毛泽东的母校。1953年5月3日,我面对着一栋单层两进三开间的小瓦房墻面宣誓入队,那便是毛泽东的旧居。”从诗词碑廊到毛泽东旧居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易老常常利用这段空隙说起自己与市博物馆的渊源。从童年记忆到老年事业,清水塘承载着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易复刚是长沙最早的一批博物馆志愿者。他在退休前是湖南广播电视学校的老师。2003年,易老通过自发报名成为了省博物馆第一批志愿讲解员。省博闭馆后,他和同伴们陆陆续续转移到了长沙市博物馆和简牍博物馆。

目前长沙市博物馆一共有80余位社会志愿者,他们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除去周一闭关和过年3天假,每周都把值班人员固定到了每一天。易复刚所在的周三组共有8人。

“我一直喜好研读历史,来这里做志愿者是兴趣使然。每一场展览都需要花很多精力学习推敲,没有兴趣坚持不下来的。”李如雄是周三组的另一位成员,他曾是一名小学校长,如今虽已两鬓白发,但仍精神矍铄。

在他看来,这份工作不仅仅是解说历史,更是赋予文化一种生命,把历史讲“活”。

“一件文物、一段历史包装得再光鲜亮丽,无人问津就是死的东西,这些文化精品也就浪费了。”对李如雄来说,志愿者这份工作成就了一种最为理想的生活状态。

然而,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没有经过科班培训,要做好讲解工作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2014年,“黑石号”沉船长沙窑瓷器精品展中展出了百余件长沙窑瓷器。短短3天时间内,志愿者们要将每件瓷器的相关解说牢记于心,并一一对应。

而这样的临时展览并不少见,这些展览一般主题各异且时间紧迫,有时志愿者们需要在几天内背好长达几万字的解说词。

“背解说词仅仅是基础,其实每场展览你都得准备好几套解说套路。”周伟球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志愿者,她告诉笔者,自己会根据年龄、身份、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备课,“跟小孩说得尽量避开生僻字,跟兴致高的游客讲解需要多拓展相关的知识,如果遇到国外游客,则尽量避开政治话题……”

志愿者们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积累和处世哲学,淋漓尽致地在讲解台上发挥了出来。

“工作辛苦、没有报酬,这些都是小事一桩,我们最怕的就是哪天观众不需要我们的讲解了。”如今,这群志愿者们把三尺讲解台当成了一份事业在奋斗。在他们眼中,听众们一句恍然大悟的赞叹就是最好的回报。

文宾:

虾子里面都是老长沙的市井味

【人物名片】文宾,1987年出生,老长沙龙虾馆的老板。2009年,他辞去20万年薪的工作,开始推着小推车摆路边摊卖炸串。6年后,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龙虾大亨。如今,老长沙龙虾馆门口从下午四五点开始就有人排起了长队,可谓一座难求。

坐上老长沙的八仙桌,端起瓷碗,瞪着老墙上的办证“牛皮癣”,几个老友绞尽脑汁开始和童年回忆较劲,被时间封印住的记忆哗啦啦地倾泻而出。

老长沙就像一座巨大的时光机,它所还原的这些场景正是文宾脑海中的长沙记忆。

文宾从小在坡子街长大,在他的眼中,市井生活里透着最醇正的城市文化。老长沙街坊里人情味十足,如果家里不开火,就去邻居家吃,几张桌子一拼就开始边吃边“策”。文宾熟知街上各家各户的口味,培养了强大的味蕾细胞。

“这是小时候环境能够给我的好的一面。”文宾说起往事神采飞扬,“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长沙最人情味,连买卖都是。”

他说起在西长街里的一个农贸市场,里面的商贩拿着板凳坐在店门口,看到客人就笑眯眯地问上一句:“要点什么啵?”这种记忆里的感觉令他心驰向往。

“我十分喜欢这种购物体验,不像现在的超市很不好玩。”这种富有人情味的长沙文化给了文宾很大的灵感,“卖串串、卖香肠、卖龙虾这些所有的小摊小贩都会做,这些长沙小吃不该被局限在小摊上,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与众不同的东西。”

拿着卖串串赚到的小金库,文宾开始寻思如何造一个有人情味的老长沙龙虾馆。

文宾从乡里搜罗了很多老古董:掉漆的八仙桌椅、磕了口子的青花瓷、老房子上的水泥窗花、声音嘶嘶发哑的高音喇叭……这些老物什搭好了一个老长沙的框架,还有更多的情怀则需要通过人来填满。

“装潢仅仅是一个比较浅的层面,除了怀旧,我更希望把老长沙留在现实中,创造出更多新的记忆。”文宾说,他希望人们来到老长沙,就像来到小时候的街坊一样,三两好友相聚,扯淡闲聊,简单了撇。

本版图片均由湖南日报记者 范远志 摄

12345678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04:33 , Processed in 0.09591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