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工业记忆】大山深处的“衣被之橱”——寻访长沙“文夕大火”后西迁安江的湖南第 ...

2015-6-30 11:1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58| 评论: 0|原作者: 周海波|来自: 湖南工人报

《湖南工人报》(2013年10月30日 03版)撰文 周海波
 

残破的老厂房,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发展

 

1914产的英制粗纱头机,至今仍在使用,是近代湖南民族纺织业发展的实物见证

 

解放前,厂里用以抵御匪寇的军用碉堡

 

车间大门紧闭,门檐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富有时代感的“语录牌”,现已成为工厂的标语牌

    

时代洪流匆匆碾过,曾经的辉煌变成一片废墟,我们在回忆的伤感中夹杂着一丝欣喜,是因为有更大的辉煌替换了它。

在沅水上游东岸,一个唤作安江的湘西南小镇,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随着湖南第一纺织厂西迁的建成复工投产,大厂房、纺纱机、织布机……将安江这个“东方稻都”推进到了工业文明的时代。


岁月留影


橙黄橘绿,宛若一幅精美画卷。这是秋天到了。东岸滩上,面临沅水,地势平坦,占地约二百八十余亩,有一处安江人都熟悉的地方——安纺(全称“湖南安江纺织印染厂”)。走进安纺大门,刷上淡黄色墙漆的老式楼房十分显眼。

不远处,几栋略显新式的厂房里,传来了隆隆的纺纱机和织布机声响。略显残破的厂房在两旁郁郁葱葱樟树的映衬下,厚重的年代感透过沉寂的年轮,映入眼帘。锻造车间的老厂房大门紧闭,门上的油漆早已被岁月剥落,门檐上署名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清晰可见。

这时,一名姜姓老师傅从另一侧的厂房走出,掸了掸身上的扬灰。得知我们的来意之后,说起这厂房的一草一木,他多次提醒“多拍点老厂房照片!”

沿着厂区的林荫道,两旁的房子有的修建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厂区深处,一处翻修不久的八角亭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亭内中央立着一块阴刻碑文——湖南省第一纺织厂复工纪念碑,落款是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厂长唐伯球,副厂长雷泽榴。

掐指算来,距今已有69个年头。由于年代久远,碑体已有些破损,后人在碑体添置铁框使其支撑,背面有多处水泥修补的痕迹。

历史的纪念无声地回放着安纺的过去。

墙体倒塌、铁梯锈迹斑斑……绕过残破而荒凉的发电厂,当我们开始为这个曾经担负着整个安纺以及原黔阳地区行署所在地安江供电重任的场所的荒废而感叹时,又看到了另一处场景:一座气势磅礴的军用碉堡矗立在厂区内,周围杂草丛生,房顶的许多青瓦被雨水常年洗刷,看起来有些松动。因为年久失修,房顶还破了一个大洞。

随行的原怀化纺织厂工会主席肖和斌告诉我们,安纺的前身湖南第一纺织厂曾是湖南三千万人民的衣被之橱。抗日战争时期,安纺生产大量的军民所需用品,因为湘西匪患猖獗,故修建两座碉堡以御匪寇。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安纺改制之后,厂区门口的另一处碉堡已售卖与附近居民,现已被改造成居民住房,不复当年风华。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厂房,是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者。在新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纺织大厂,历经时代的洗礼,在岁月的沉淀下更显威严。


幸福记忆


工厂不光只有机械,厂房也是一种文化,在厂房里忙碌的工人也是一种文化,共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安纺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1958年出生的肖和斌是个地道的安纺人,父母均是安纺职工。生于斯,长于斯,注定了他对安纺老厂的特殊感情。

“小时候,很多挑着货担的商贩们经常在厂区门口售卖,我和一帮小伙伴们经常围着那些小商贩逗玩!”肖和斌说。尽管安纺老厂现已一分为二公开拍卖给个体商人,肖和斌也随着怀化纺织厂的搬迁在离安江数十公里的怀化市区安家,但在肖和斌的脑海里,保存的都是和安纺老厂有关的记忆。他说,他的根在安江,在安纺。

安纺曾给安江这个小镇带来前所未有的繁华。安纺的建厂投产让这里不再是穷乡僻壤,而是一座现代化的纺织基地。数千名建设者来到这里,大批的工人进入企业,数以万计的职工家属定居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

翻开《安纺厂志》,新中国成立后,“32年来累计生产棉纱17万多吨,棉布5亿1500多万米,印染布3亿2万多千米。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亿3995万余元。为国家累积资金2亿1900多万元,其中上缴利润1亿3400多万元。”单从利税角度看,安纺是原黔阳地区的第一块牌。

遗憾的是,肖和斌保存下来的《安纺厂志》只记载了安纺从1912年至1981年这段历史,一共三卷。1981年后的故事,大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停留在了老一辈的记忆中。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安纺建成复工投产,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特别是大量来自省会长沙随厂搬迁的工人师傅们,给黔阳安江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气象。当时,安纺是长沙人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的任何角落都能听到长沙口音,许多长沙话已经渗透到当地的方言之中。在当时,当地人也以家有“纱婆子”为荣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安纺企业效益非常好,职工出差都是即时报销,很多机关干部都想方设法往安纺挤!”说及此,肖和斌骄傲的言语中夹杂着些许落寞。

“大企业,小社会。”工厂下属医院、中小学校、公安局、消防队、幼儿园、托儿所、电影院、发电厂等附属单位一应俱全。1989年时,安纺在职职工6000多人,家属区人口达20000余人,占了整个安江镇居民人口的半壁江山。不难想象,当时生活在安江的安纺人有一种怎样的优越感。

事实上,当年的安纺不仅是安江的一张名片,更是湖南纺织企业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湖南的纺织企业日益增多,先后兴建了十多个棉纺织厂。安纺作为老厂支持新厂,培养技术人才,输送技术力量,竭尽其力。全省的大部分纺织厂,都曾得到过安纺这座老纺织企业在人员和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在一些地市的大型纺织企业里,都曾经有过安纺职工的身影。因此,安纺老厂,誉满三湘四水,有着“纺织母厂”之称。


百年沉浮


然而,辉煌,仅仅只是一段记忆。历史的细枝末节,常常令人惊讶。

安纺的前身在长沙,筹建时称经华纱厂,1920年开工后租给商人经营,更名为华实纱纺股份有限公司。1926年北伐胜利,纱厂收归公办,直属省建设厅管辖,改为湖南第一纺纱厂。

1932年扩建完成,改名湖南第一纺织厂。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纺织厂厂房被烧毁殆尽,仅留下门楼和两栋老办公楼组成的建筑群,纺织厂不得不西迁到了安江。当时厂里有一万多锭纱、248台布机等生产设备迁往黔阳县安江镇,形成了今天安江纺织厂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安纺称湖南省地方国营第一纺织厂,隶属省工业厅领导。1959年,下放由黔阳地区(今怀化地区)工交办领导,更名为黔阳专区安江纺织厂。1978年,印染设备扩大,改为湖南安江纺织印染厂,仍属怀化地区领导,当时,湖南省仅有两家企业有资质独立从事印染生产,安纺是其中一家。

1989年,是安纺的一道分水岭。中国受到了国际制裁,出口型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伴随着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纺织行业的发展,安纺外销受阻,转而内销,企业效益急转直下,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1991年,怀化市鹤城区新厂房正式开工,取名安纺怀化分厂。1998年,更名怀化纺织厂,怀化鹤城区分厂成为了总厂,安江老厂便成了怀化纺织厂安江分厂。

2002年10月,怀化市对外招商引资,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收购原国有怀化纺织厂安江分厂纺织资产后,组建的民营企业——湖南怀化市安江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改制,员工身份置换,安纺人又一次面临人生选择。有人带着理想自谋职业,有人放不下那几十年的情结,又投入安江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新厂之中。

“安纺还叫安纺,却没有了当初的味道。”57岁的罗新文说起老安纺,他说最难忘是安纺的老食堂,现在到哪再也找不到那种味道了!

罗新文是原老安纺发电厂厂长,土生土长的安纺人,从他祖父开始三代人都是安纺职工。因为割舍不下那几十年的情结,改制之后他继续在新安纺就职,担任新厂副总经理。

他说:“以前老安纺国有企业的生活是他这辈子最难忘的一段时光,那时厂里职工的凝聚力前所未有,人与人之间感情深。不过,生产效率太低,被市场经济淘汰也是历史的必然。”

于是,这座记载着几代人、几十年历史的纺织厂,终于走到了尽头,留下无数辉煌和伤感。

辉煌终究只是过去,如今的衰落却又不时刺痛每一个安纺人的心。原先让安纺人引以为傲的印染分厂,如今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替代;“新安纺”纺织分厂的老厂房,一部分的“老安纺人”还奋斗在生产一线,只是他们在生活的岁月里不再可能有过去的那种经历,一切都在消退。

在近代湖南民族纺织业,在安江小镇,安纺的名字,应该会被历史铭记。

(本版图片由记者周海波摄)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10:34 , Processed in 0.0994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