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工业记忆】老厂房的青春记忆——探寻长沙重型机器厂工业遗迹

2015-6-30 10:4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66| 评论: 0|原作者: 王桂平|来自: 湖南工人报

《湖南工人报》(2013年10月16日 03版)撰文 王桂平

 

这栋老职工宿舍楼,虽历经沧桑但韵味犹存

 

老厂房墙上的悬挂的文物标牌

 

坚守在老厂房的工人,对厂房倍加珍爱

 

老厂房和现代都市的高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厂房里的生产标语,勾起了人们熟悉的记忆

 

古香古色的职工宿舍楼,居住着不少职工

 

(本版图片由王桂平摄)

没有了机器作业的隆隆轰鸣声,远离了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留下的是老厂房高高的大红墙、光亮的大天窗、结实的木制房梁……

在长沙市东二环一段56号,长沙重型机器厂内,老厂房静静地矗立在古树与藤蔓之间,仿佛在述说着这个工厂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沉淀


九月,已经褪去了盛夏的骄躁。但还没有令人感觉到秋的萧瑟,带给人们的,只是那一点点淡淡的凉爽与惬意。

秋雨细柔无声。沿着长沙东二环线一段往南走,不久便可到达长沙重型机器厂。穿过厂区大门,赭红色的高大厂房映入眼帘。在几栋新式的厂房里,传来了叮叮当当机器作业的声响。工人师傅们正在熟练地操作着机器。

厂区深处,古香古色的气息愈发浓烈。高大法国梧桐的环抱下,几栋连成一排的老式厂房进入视野。同行的长沙重型机器厂原工会主席阎玉明告诉我们,这些老式建筑,便是我们要找寻的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厂房。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建于1958年的长沙重型机器厂供应处车间和职工宿舍楼,一同被列为“长沙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这两处看似破败的建筑,却在无声地回放着长沙工业发展的历史。

老厂房的墙面上爬满了生长旺盛的藤蔓。安装在墙壁上的铁梯早已锈迹斑斑。房顶的许多红瓦被雨水常年洗刷,有些褪色和松动。因为年久失修,房顶还破了一个大洞。下雨天,雨水飘进房内,房梁有些腐蚀了。

走进厂房,柔和的光线从巨大的通风天窗照进来,投射在斑驳的红砖墙面上。两根生锈的铁轨从东面一直延伸进厂房,尽管已没有火车进出,但站在这空旷如广场的车间,仍能想象当年汽笛长鸣、机器隆隆的繁忙。

从供应处车间向南步行5分钟,就到了职工宿舍楼。这是一幢有着同样古旧外墙的三层筒子楼,红墙红瓦,就像电影里常见的“苏式小洋楼”。

据资料显示,长沙重型机器厂供应处车间修建于1958年,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多跨不等高单层厂房。厂房位于厂区东北角,长126米,宽36米,平面呈长方形。墙体为红砖,屋顶盖红瓦,中间设南北向采光通风天窗。厂房南、北向各开四门,北向最西门已用砖封闭,最东门有铁轨直接接入厂房;东、西向各开三门,除东向三门为原始木门外其余十一扇门均为铁门。

而职工宿舍楼则是砖混结构楼房式建筑。建筑是三层筒子楼,早期为单身宿舍,长约70米,宽约12米,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红砖外墙,歇山顶盖红瓦。建筑东西相通,西侧开门,楼层中央及两侧设三楼梯,厕所、盥洗室置于中央。一个单元有4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盥洗室。


成长


每天清晨,77岁的熊锡陶都要到长沙重型机器厂的厂区内逛上几圈。虽然厂里的一草一木、老旧厂房已经看了55年,但他还是觉得看不厌。

熊锡陶是长沙重型机器厂的第一代职工。他说:“厂子是我们一砖一瓦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珍贵。”

1958年,熊锡陶从重庆的一所技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长沙重型机器厂,从事产品设计工作。

当时正值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大江南北掀起了工业建设的热潮。怀抱理想的熊锡陶,想法很纯粹:“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去,将宝贵的青春献给新中国的建设。”

拎着几件换洗衣服,和亲人简单告别后,熊锡陶同7个重庆老乡一道,登上了从重庆开往长沙的火车,从此在长沙扎了根。

熊锡陶回忆,他刚到长沙重型机器厂没多久,由于扩大生产的需要,工厂开始重新选址新建厂区。

“工厂原址在新开铺。经过再三斟酌后,新址落户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树木岭。”熊锡陶回忆说,当时的树木岭还是长沙的郊区。那里都是农田和荒地。

新厂规划设计完成后,按照国内大型机械企业的规模进行建设,参照了前苏联的建筑风格和模型。

供应处车间是长沙重型机器厂最早修建的第一批厂房。最初主要是用作木模加工车间,生产的重型机器设备全国闻名。

“虽然过去55年了,但厂房一直很牢固,建筑质量好得没话说!”熊锡陶说,尽管现在厂房外墙颜色不那么鲜亮,窗户玻璃也有破损,但房梁、墙壁都坚固如初。

在产品设计岗位上工作了37年,熊锡陶亲身经历了长沙重型机器厂的每一个重要发展期:1970年承接军工产品57毫米高炮生产任务;1978年机车废气净化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并成功研制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堆取重物料斗轮机;1986年成为铁路系统以外的第一家生产铁路客车的厂家……

2008年,由于种种原因,长沙重型机器厂进行破产改制,更名为长沙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011年,湖南长重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经历了50多年风雨的长沙重型机器厂股份制改制工作正式完成。

然而,无论企业名称如何变化,企业性质怎么改变,见证长沙重型机器厂50多年风雨历程的老厂房,依旧在传递着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声音与能量。


回味


呜呜呜……

这是长沙重型机器厂俗称“回声”的汽笛声。

随着汽笛声的响起,上早班的工人开始陆续向厂里走去,做夜班的工人便知道快到下班的时间了。

汽笛声是工人们上下班的钟点报时。从1958年开始,这种悠长的“回声”,在长沙重型机器厂上空飘荡了55年,至今还在使用。

每天早上7点,王玲玲听着汽笛声,吃完早饭,收拾好行头,便快步走向长重社区。

36年前,王玲玲进入长沙重型机器厂,成了一名吊车工。1992年,长重社区成立,王玲玲从厂里调到社区工作。

虽然离开了一线生产岗位,但对于厂里熟悉的汽笛声、机器作业声、老厂房,王玲玲倍感亲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沙重型机器厂有几千名工人,除少数工人在厂里住宿,大多租住在厂区周边的民房。那时候,钟表还不是很普遍,工厂的汽笛声成了报时工具。厂里每天从早上7点到下午6点拉响6次汽笛,分为预备时间和正式上下班时间。汽笛设在厂里的电房,由锅炉间放蒸汽震动汽笛中的簧片而放声,声高而响亮,且传得很远。每次鸣汽笛时,声音先是由低渐强,然后持续一分钟后,再渐渐收声。

除了汽笛声,王玲玲对供应处车间这座老厂房也是记忆犹新。老厂房里的故事,她如数家珍。

“从我来厂里上班一直到上世纪末,老厂房曾经是猴子的乐园。”王玲玲进厂时,老厂房已经成为供应处仓库。她回忆说,当时工厂地处偏僻,绿化生态环境好,居然吸引了一大群野猴子栖居。由于仓库连接铁路,常有火车运输苹果、花生等食品经过,猴子从车站偷了食品后,经常躲进这座仓库里享用,“我们在仓库里上班,猴子们攀在房梁上聚餐,倒也相安无事”。

在长沙重型机器厂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现在想来,王玲玲觉得回味无穷。

“厂里有学校、医院、饭店、理发店等,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王玲玲说,她年轻时还是个活动积极分子。公司经常在老厂房里组织各种技术比武、劳动竞赛活动,她总会积极报名参加。公司工会还会经常开展篮球赛、排球赛、歌舞晚会等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

但让王玲玲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厂里给职工涨工资。“刚进厂时,我每个月的工资大概只有38元,但在当时的长沙,这个工资应该处于中上等水平了。”回想起这些,王玲玲忍不住开心地笑了起来,那时候,买东西都是凭票购买,有肉票、布票、粮票、理发票……而价格是以分、角来计算的,一斤猪肉的价格还不到五角钱。

后来,王玲玲的工资逐步增加,从每月几十元变成几百元。到了上世纪90年代,涨到1000多元,一下子涨了300多元。王玲玲说,那一次涨工资,工人们都乐坏了。

现在,57岁的王玲玲居住在厂里的家属楼里。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她还是坚持每天到社区工作,为居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说工人们对厂房、机器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因为那里留下了几代人美好的青春记忆,无论多久,不会褪色,回味如初。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10:55 , Processed in 0.1090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