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坪坦古村:一方土地上的“天下大同”

2015-5-3 10: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83| 评论: 0|来自: 三湘都市报

    吹着芦笙跳着舞,准备吃合拢宴啦!

    两个侗族小姑娘蹲在柴禾前说话。

    祖母才是侗族人真正的“女神”。

    到达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的时候,正赶上他们的合拢宴。200余户村民,几乎家家备好饭菜,将板桌、条凳在村前广场上围成一圈一圈的“同心圆”,绕着各式菜肴吃上个几圈。

    从省城长沙过去,坪坦算得上十分“偏远”;但它与贵州、广西接壤,是三省文化交融的腹地。而“偏僻”也成就了她的纯粹:大部分村民依然穿戴侗族服饰,男女皆能吹芦笙,老人还会吹侗笛,对于外人来说新鲜有趣的合拢宴,却是他们继承了千年的生活方式。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自从家里端出自己最拿手的菜式,合在一起共同分享。从一个关于“吃”的节庆,以及侗汉等多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依然还能窥见曾经渗透在这小小村落里的“大同生活”。

    4月17日,三湘都市报与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物局共同推出的大型系列文化报道——《家园·守护湖湘最美村落》走进坪坦。

    湖湘村落档案

    ◎地理

    坪坦村位于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是通道县百里侗文化长廊的腹心地带。丘陵山地地貌,坪坦河由南而北穿寨而过。

    ◎现状

    全村总面积6785亩,总人口1093人。拥有侗家吊脚楼236栋,风雨桥(普济桥,第六批国保)1座,古水井4处,鼓楼3座,寨门3座,古萨坛1处,古树11株,古石板道1条,古飞山宫2处,古孔庙1座,古大南岳庙1座,古城隍庙1座,李王庙遗址1处,雷祖庙遗址1处 ,古碑文12通。

    ◎特色

    属平坝型侗寨,阳春三月油菜花开得金黄一片,坝田四周,松、杉、茶、竹混交苍茫翠绿;寨内古迹众多,吊脚楼鳞次栉比,颇有百越遗风。岁时、婚丧、信仰、农耕、饮食、歌舞、纺织等侗族传统文化及习俗保留完整并传承至今,建筑风格侗汉文化融合共存的现象十分明显。

    ◎信仰

    崇拜的女性神,称为萨岁,意为始祖母。同时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相信万物有灵。

    ◎特产

    黑山羊、肉猪、蓖麻、丹桂、茶油等。

    ◎荣誉

    全县6处侗寨“申遗”点之一。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普济桥在内的大型侗族风格建筑群,有侗族大歌、琵琶歌、双歌、侗戏、侗歌、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侗戏、侗族芦笙、侗锦织造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壹

    坪坦古村

    行歌坐夜

    “从天黑唱到天亮。不会唱侗歌,姑娘才不理你呢!”

    年近60,通道侗族自治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省非遗研究基地研究员吴文志依然记得,40多年前的那些夜晚,他跟村里几个小伙子一起到年轻姑娘家中“行歌坐夜”,一唱唱到天亮。

    吃过晚饭,和小伙伴们吹着侗笛,踏着月色来到某位姑娘家中。姑娘也早已邀上几个未婚的年轻女孩来家里做客。听到窗外侗笛声,她们或纺纱,或织布,或做针线活,等待男孩子们开口对歌。

    “夜深人静时,悠悠的侗笛声真是太美了。”在去往坪坦村的路上,吴文志回忆道,“那个时候想谈恋爱必须会唱侗歌,不会唱侗歌姑娘不理你呢!”

    在他的记忆里,最有乐趣的还属“种公地”。这是侗族一种十分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婚恋习俗。每年二三月份,各寨都要组织芦笙队到乡镇聚会或比赛;赛后,各山寨就约定日子、互相邀请对方寨子组织男女青年到自家寨子来“种公地”,侗族话叫“月地瓦”。邀请方为主寨,被邀请方为客寨,主寨、客寨的女青年要准备一个见面礼物——禾草结,一种用禾草打成的精美的结,再用丝线装饰。

    先在鼓楼或院落、宽坪进行“月也”,开展“行歌坐夜”、男女对歌、互赠礼物,“月地瓦”系列活动随之展开。活动结束那天,双方有好感的男女共同上山,砍回竹竿,姑娘把自己染好的一丈二侗布挂在竹竿上,用红纸写上自己的名字赠给男青年,还有绣花头巾和一双布鞋。

    贰

    “月地瓦”

    一起“种公地”,在果实丰收的季节也收获了爱情

    相传很久以前,迁居到湖南、贵州、广西交界处“三省坡”脚下的侗族人互不相识,经常为田水发生纠纷。明清时期,为改变这一状况,各村庄的寨老们商议,划出一片公共地方让大家共同经营。大家都可以在那里生产和吹芦笙、对山歌、谈情说爱、增进友谊。从此那里的侗族人和睦相处,村与村之间都很团结。

    为了世代相传这一习俗,后来大家约定,每年的正月初三,在这片公共地方举行一次隆重的庆典活动,大家自愿拿出酒肉,摆起合拢宴,让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在这里唱歌跳舞,结识朋友,找到爱人……他们用侗语把这一活动称作“月地瓦”,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到“公共地”去啊!

    8月,收获的季节。结成对的男女青年晚上回来,到女孩家里一起煮豆豉吃。从播种到丰收,从相识到相爱,通过一季的劳动,这一刻,既收获了果实,又收获了爱情。

    “月地瓦活动促成了不少美满姻缘,成为当地侗乡男女追求爱情的一种美好向往。侗族离婚率很低,因为是一起在劳动中慢慢建立的感情,感情基础比较牢固。”吴文志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会唱侗歌的没有几个了,而且都有手机,有各种各样的社交渠道,对歌交友已被全新的生活社交方式替代。

    叁

    风雨桥

    横卧坪坦河上,经两百多年的风雨后成为国保

    进村路上,还能看见许多风雨桥,在青山绿水间飞起檐角。通道侗族自治县文物局局长杨少勇告诉我们,坪坦河由南而北流经23个侗寨,在8.2公里长的河段上,先后有9座造型各异、形态万千的风雨桥横卧其上,历经两百多年风雨后成为国保。

    令人称奇的是,风雨桥不管其外形有多么讲究,规模有大有小,均与村寨整体融为一体,还与寨子里的鼓楼、祠庙等标志性建筑物互为映衬,产生和谐之美。杨少勇说,古时大山阻隔,村寨人外出往往需要翻山越岭,风雨桥是旅人唯一的“避风港”,往往是附近村民凑钱凑力,齐心协力修建一座风雨桥。

    但对于侗族人来说,风雨桥除遮蔽风雨、互通有无之外,还是宗教祭祀的场所,桥上往往设有文昌、关圣、土地的神龛,逢年过节,村人都要前来拜祭;举行庆祝活动时,往往全村各户都端来“拿手菜”,在此拼成长条桌一起共享美酒佳肴;桥上设有长凳,常年有人义务供应凉水,村人在劳作之余在此歇息,疲惫路人在此饮水,年轻男女在此对唱情歌,互表衷肠。

    肆

    合拢宴

    关于吃的节庆,食物里的“天下大同”生活

    抵达坪坦时,正巧赶上他们的合拢宴。82岁的吴宗梅一早起床,做好满满一锅红糯米饭,装进掏空了囊的白瓜里,再准备好整整12道菜肴。“我们的规矩是一户人家准备的菜式不少于8素4荤。”吴宗梅笑。一直忙乎到中午时分,她才挑着担子来到广场上。

    村子里老老少少早已聚集在这里,唱罢侗歌,吹过芦笙,开始在萨台举行祭拜仪式。萨台是一个半圆形的土堆,四周砌满石块,建在鼓楼旁边。吴文志告诉我们,里面供奉有炊具、针线等女性日常生活用品,表示侗族人对女性的尊敬。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萨崇拜。他们崇拜的女性神,称为萨岁,意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护神。侗族人时不时要奉祀这位老祖母,每月初一、初十要烧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祭萨的日子,全寨男女集合在萨坛,边唱边舞,祈求萨在新的一年里降福消灾。众人围坐萨坛就餐,表示与萨共进午餐。

    祭拜完毕,数百张条凳与板桌早已排成圆圈静候在广场上。村人与游人纷纷落座,吃上几口,又纷纷起身绕着每张桌子吃一轮,互相品评每一道菜的味道,仿佛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天下大同”的古老生活剧目依然在上演。

    桌旁的女主人来不及吃,看着自己的菜被一轮轮夹走,乐得嘴也合不上。要知道,若是她的菜受欢迎,这次的合拢宴又为她赢来了贤惠的美誉。

    ■文/记者 李婷婷

    图/记者 李健 李婷婷

荆坪古村:留存的潘氏宗祠,延续的族人凝聚力

    荆坪古村里的苍天古树,与村落相得益彰。

    潘氏先人缘何在此落户,设计出“月塘”和“九宫八卦巷”?

    破“四旧”和“文革”期间,荆坪周边的一些祠堂都被拆掉了,为什么潘氏宗祠能一直保存至今?

    历经数百年的潘氏宗祠,为何今天依然还是潘氏族人精神依归的象征?

    4月18日,三湘都市报与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物局共同推出的大型系列文化报道——《家园·守护湖湘最美村落》走进怀化中方县荆坪古村,希望解开这些疑问。

    湖湘村落档案

    荆坪古村

    ◎地理

    荆坪古村位于怀化中方县中方镇(氵舞)水河西岸,距怀化市区15公里。有公路支线与209国道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现状

    现存明清古建筑有潘氏宗祠、五通庙、洑波宫、古驿道、节孝坊、龙凤桥、战国古城遗址和旧、新石器时代遗址等20多处古文化遗址,并有160余栋单门独院式民宅。

    ◎历史

    据 有关史料记载和文物部门考证,该村战国时是牂牁古国之都且兰古城,汉代为(氵舞)阳县址,唐宋为溆州城址。1987年著名考古学家吕遵锷先生对荆坪新元遗 扯进行考证,发现5万年前就有人在此生活,认定为旧石器遗址,填补了我省无旧石器记录的空白,并命名为“(氵舞)水文化”。古村有宋代潘仁美之长孙潘贞周 落户荆坪的创业史,又是清代乾隆皇帝的音律老师潘仕权出生地。

    ◎特色

    古村农家基本都是由一个个小院落组成的明清建筑群,与周边山水田园相融。酒歌、傩戏、渔鼓、霸王鞭等民俗文化要素流传至今。

    ◎荣誉

    2007年3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该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氏宗祠

    “不仅是精神依归的象征,还是水患时的避难所”

    进村之前,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建筑,便是雄震渡口、睥睨江河的潘氏宗祠。宗祠保存十分完好,旁边古柏苍翠,四边是高筑的封火马头墙。

    潘氏家族的老族长潘中兴领我们入祠堂。进大门的那面墙上,山水、人物、走兽等浮雕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进门后,先有戏台,然后是聚会厅、厢房、天井,最后是正厅。正厅后壁的神龛上,密密麻麻摆满祖宗的牌位。

    潘中兴说,走进祠堂,就如同进入数百年历史的时间隧道。宗祠见证了数百年来的风风雨雨,经历过战争、匪患以及洪水,在封火马头墙上,还能依稀分辨几次水患留下的痕迹。历史上的几次大洪水淹没过村庄,作为村中最高的建筑,潘氏宗祠的屋檐上曾爬满躲避水灾的村民。

    “荆坪人每隔若干年就会把祠堂修葺加固一次。对潘氏族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精神依归的象征,而且还是水患时生命的避难所。”潘中兴说。

    九宫八卦巷

    风水上讲究“藏纳”,功能上兼具防御外患

    一 条长长的古驿道,穿过整个村庄。中方县旅游局副局长杨荣欢告诉我们,古驿道起源于秦始皇西征,汉代为五尺官道,唐宋时期为战略通道,明清时期主要为商贸通 道。“水运和陆路在这里交汇,古时这里已有高度的文明。潘氏家族来到这里后,在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整个村落的布局也大概是那个年代形成的。”

    驿 道旁,一汪池塘成弯弯的月亮形状。“月满则亏,潘家人挖建池塘时非常讲究。”杨荣欢说,所有房屋坐北朝南面向池塘,并按照易经建造九宫八卦巷,既有风水上 “藏”的讲究,又有“防御”功能。“过去这里多土匪,封火墙很高,只保留了八个出口,土匪即使进去了也会迷路出不来,很大程度保存了这个古村。”

    杨荣欢说,在潘氏家族来到这里之前,此地就已经形成高度的文明。古村周边有4万平方米的古墓葬群,跨度从战国到汉代。潘氏家族来到这里之后,此地的军事作用逐渐弱化,潘家人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在这里繁衍生息。“村中总共1800多人,潘家人占了90%以上。”

    文化传承

    每年召集族人举行祭祖活动,“希望潘氏族人依然有凝聚力”

    破“四旧”和“文革”期间,荆坪周边的一些祠堂都被拆掉了,为什么潘氏宗祠能一直保存至今?

    潘 中兴告诉我们,村里的老人们想防止数百年的祖业被毁,“彼时的村支书很有脑筋,在这里办学,还特意请了外面的公办老师来教学。不仅村里的孩子都在这里上 学,连附近村的娃娃都跑到这里来读书了。”就这样,学堂一直办到上世纪80年代,祠堂名正言顺地保留下来,谁也没敢来拆过。“我们应该向前人学习,把它保 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作为现在的潘氏族长,潘中兴感慨,“你以为这个是祠堂正门?其实这是端门,走进来之前要鞠三躬,拜门坊,进顶门。”他说,“我去 北京故宫,别人转一下就出去了,我在里面待了三天,走遍了每一个角落。去看它的每一道门、每一块砖,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说法。”

    除了物质上的保护,潘中兴还会在每年春节、清明和冬至,召集族人举行祭祖、扫墓活动。不仅仅村里的人参加,很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潘氏族人也会赶来聚会、祭祖。他回忆,最大的一次祭祖活动是在2003年,总共号召来了6700余族人。

    “虽然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让潘家文化传承下去。潘氏族人依然有凝聚力。”潘中兴说。

    ■文/记者 李婷婷

    图/记者 李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08:54 , Processed in 0.0994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