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一部分】清代善堂档案

2015-3-3 12: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916| 评论: 0

(转自《湖南慈善档案》长沙市档案馆出品,陈先枢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善堂是中国古代的慈善机构的主要形式。本部分所载清代长沙善堂档案见于长沙市档案馆所藏清代地方志中,如乾隆《长沙府志》、嘉庆《长沙县志》、同治《长沙县志》、光绪《善化县志》、光绪《湖南通志》等。  

在贫苦无告的社会中,慈善救济历来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之一,亦有好心者出面加以救济,以求维护社会的稳定。长沙地区贫富不均,尤其是土地分配悬殊,使这个鱼米之乡蒙上了一层阴影,慈善救济应运而生。湖南清代的慈善机构,大约可分为养老院、育婴堂、救济院三大类。据光绪年间曾国荃、郭嵩焘等纂修《湖南通志》卷四十三统计,长沙府十二县州共有普济堂6所,占全省13所的46%;养济堂10所,占全省64所的15.6%;育婴堂19所,占全省74所的25.6%;同善堂5所,占全省23所的22%。这些慈善机构,或由政府出资办理,或由民间捐资自办,偶亦有官民合办者。


普济堂

 

普济堂实为养老院,收养无依靠老人,为政府所设。湖南各府州县所创办的普济堂,以长沙普济堂最具规模。长沙普济堂创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位于湘春门外,收养老民500口,其经费系由府库拨银4万两生息4000两,按岁支销。湖南巡抚颜希深作有碑记,概述了建堂的宗旨和过程,称为老普济堂。

 

清代几种旧志都刊载了这篇由城南书院山长余廷灿代作的《老普济堂碑记》,全文如下:

 

老普济堂碑记代湖南巡抚颜希深作

(清)余廷灿

   

乾隆四十有二年四月,臣希深奉恩命抚军湖南。伏念皇帝为天牧民,博视广听,子养哀矜,无有远近幽深,一如堂阶户牖,虑至到而计至周。因念守土吏分,宜以时问疾苦,罢所不便而条所愿行者。乃稽图考制,见湖南弃婴有哺乳,废疾有栖养,惟单独老民未有常例廪给,枯瘠其何能自存活?谨按《王制》:“天民之穷老无告者”,“皆国有常饩。”又,《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二则曰养老,三则曰振穷。诚念残喘孤延,幸得少缓,须臾无死,竟乃柴立中央,漠然无所依向,其宜隐闵收恤,自不得后于弃婴废疾矣!

我世宗宪皇帝诏设普济堂,恩养辇毂老民,又曾下其法于直省,而有司犹柅格未行。是岁秋七月,臣希深即拜手稽首,具状奏言。八月制下,报可。乃抽拨库贮白金四万两,分贷之商,岁权息四千两为按岁支销经费。其明年,择地湘春门外,即折岁息之半作堂。由门入为厅序,居治事者;又入为五重,为左右两翼,析间而计得一百二十椽,居老民。凡房寝、几榻、厨灶、井匮、垣苑之制既备既整。其经费出入、赢缩,则听长沙郡守典领句稽。其米盐薪菜、衣袄药饵及棺槽堙埋、凌杂靡密之务,以时选士绅之廉能者经纪之,而会其要于长沙郡守。夏六月,堂成。秋七月朔一日始事,岁可活老民五百口,其浮额者籍记其名,以次待补。

夫古者,比使之相保,闾使之相受,族使之相葬,党使之相救,州使之相朋,老民亦无虑其无告也。然犹云,六十以上,上所养。自“比间族党”之法既废,民知急所私而已甚,则并所私者,若秦越相衬托矣,鲜有维系相收者。为民父母,以保之、受之、葬之、救之、一贿之之责为己任,则老民虽穷,于天尚不穷,于官府而昫湿濡沫,吹枯嘘槁,庶几有以推广圣天慈惠,亿兆民人德意,且亦抚循赢瘵,厚美风俗之一端也。抑是始基尔整齐釐剔,将有来者赓续推广之所全,不更多乎?

希深将去湖南,恭纪崖略于石。其规画微密,则檄长沙府知府事蒋炘曾条议,于册最详,兹不著。

 

嘉庆《长沙县志》、同治《长沙县志》、光绪《善化县志》对老普济堂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下面影印同治《长沙县志》的部分记载。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打长沙,老普济堂毁于太平军之炮火。同治九年(1870),即用道王加敏捐买长沙荷花池泐潭寺后隙地重新堂,称为新普济堂。

 

王加敏作有《重建普济堂碑记》。据碑记载,新堂辟有放生池,并建官厅,供奉前湘抚颜希深为神主。王加敏又筹款捐办湘春门外旧堂基,开垦为菜地,招募民工栽种,每年可收地租钱四千文,以作新堂岁修之用。新堂不仅收养无依靠老翁,也收养无依靠老妪,至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收养老民妇237名,建新堂4笼,号房64间,每号居4人,分男舍和女舍。下面为同治《长沙县志》对新普济堂记载及王加敏《重建普济堂碑记》的影印件。

 

 

养济院则各县多有设置,收容老人、孤贫数人至数十人不等。入院者每日给米l升,银4至6厘,可以维持最低限度生活。光绪《善化县志》卷十“养济院”条记载:“南城外建立养济院二所,一在碧湘街,一在惜阴街,额收男妇孤贫五十九名,遇有病故即行顶补。每名每日给领米折银六厘,按四季由县出文,赴藩库请领。该院于同治十年迁移陶公祠上首,共作一院,所有屋内基址已经丈量清楚,案存工科。”(影印件见  页)

 

民国慈善档案中还有不少有关清代救济事业的记载,如20世纪20年代一署名“兰心”的学者便撰有《长沙市工商业及救济事业的沿革》一书,曾连载于1925至1926年的长沙《大公报》上,其中与普济堂相类似的善堂有多家,如,养济院、惠老院、惠济院,均用白话文撰写,影印如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05:45 , Processed in 0.1004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