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工业遗产档案背后的故事

2014-12-31 18: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54| 评论: 0|原作者: 李文华|来自: 名城长沙网

    因工作原因和个人兴趣,笔者自2013年底开始研究并收集长沙工业遗产的档案资料,包括各种文字数据材料、老照片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闻报道等。20141月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组织了第一次长沙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论坛活动。201452日,又在由长沙机床厂这个百年老厂改造成的长沙万科紫台售楼部组织了第二次论坛活动。说实话,工业遗产档案的收集犹如大海捞针,茫然无序,琐碎而艰辛。但收集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历史对话的过程,许多的人、许多的事、许多的场景都呈现在你的面前,一下子活动了起来,有的让你叹为观止、耳目一新,有的让你探幽发微、豁然开朗,有的让你心生感动、潸然泪下。因为有了这些故事的陪伴和牵引,工业遗产档案的收集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有了它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正能量”,让我一直坚持了下来。这里试说二三,与诸君分享。


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裕湘纱厂

    裕湘纱厂早期建筑群于20029月由长沙市人民政府列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20058月,又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其前身是建于1912年的经华纱厂,由老同盟会会员、湖南都督府参议员吴作霖经都督谭延批准,向省财政司借款60万银元,在长沙河西银盆岭购地256.93亩兴建,设置纺纱机4万锭,始为官商合办。1913年,汤芗铭任湖南都督,将纱厂收归省办,更名为湖南第一纱厂。后因政局动荡,湖南政权更迭频仍,纱厂也几建几停。1919年,皖系军阀张敬尧盘踞湖南时,企图将纱厂卖给日商东亚兴株式会社,遭到省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未能得逞。直到19206月,张敬尧被逐出湖南,谭延三度主湘,才命原财政厅长袁家普主持厂务,恢复筹办。1921年初具规模,开工生产。以后不断成长壮大,至1932年,员工增至3000余人,年产纱2.5万件,年产棉布2000余匹,年盈利20余万元,成为湖南近现代工业的代表。

1923年,裕湘纱厂纺纱车间繁忙的工作场景。

    19389月,日本侵略军入侵湖南,省政府令裕湘纱厂将1万纱锭、248台布机等生产设备迁往黔阳县安江镇,成为今安江纺织印染厂的前身。未迁走的4万纱锭、机器设备及厂房均毁于19381112日深夜发生的“文夕大火”,仅门楼和两栋老办公楼得以保存,这就是保存至今的裕湘纱厂早期建筑群。19431月,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最为艰难的时候,该厂捐献飞机15架,支持抗战;全体员工捐薪2个月合计20万元,慰劳参加“常德会战”的将士,后来又提供军布 300余万匹,既展示了裕湘纱厂的经济实力,更表现了国难当头,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1943年,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薛岳在全省行政会议上说:“湖南对国家贡献居全国之冠。”而裕湘纱厂就是贡献最为突出的代表,这种奉献的精神的确让今人感动。作为档案工作者,更有责任让这个故事流传,修史明志,资政育人。


二、辉煌一时的长沙船舶厂

    与裕湘纱厂得到较好保护的命运完全相反的是,长沙船舶厂于201111月被拆得干干干净净了,现在是世茂·铂翠湾楼盘的工地。实际上,长沙船舶厂与裕湘纱厂,一北一南,都紧邻湘江西岸,距离不足一公里,只隔着岳麓大道, 2008年,长沙市政府还曾做过二者整体保护的规划方案。其前身是民国34年(1945年)创办的民营船舶机械厂。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该厂由市政府接管。1950年,市政府在河西银盆岭组建国营长沙船舶厂,它随着年轻共和国一同成长壮大,成为湖南省最大的造船企业,一时欣欣向荣。2008110日《三湘都市报》采访了家住船厂附近的市民刘金明,他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船厂兴盛的情景时,十分韵味地说:“那时候,省内大小河流包括洞庭湖、长江、沿海都能看到长沙船舶厂造的船,一声汽笛过后,船上的号子都是湖南人的声音,那气势才叫逼人!我们年轻时,在外面自称住在船厂附近,很多女孩子就会凑上来问这问那的。”

    该厂有长船精密分厂、机械分厂、轮机分厂、船体分厂、装饰分厂、压力容器分厂共6个分厂;占地3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拥有职工2000多人;拥有2000吨级船台五座及相应配套设施,具有设计建造空船重量1000吨的各类民用客运、货运、工程船舶和军辅船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厂在1978年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造船定点厂,先后建造过多种型号的登陆艇,1996年建造的三艘074登陆艇,在香港回归之际驻防香港,代表了我国登陆艇建造的最高水准,弘扬了国威、军威,也让长沙船舶厂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正因为如此,1997年,中央军委刘华清副主席还亲来长沙船舶厂视察。201435日,笔者为收集资料再去长沙船舶厂旧地,看到眼前一片工地,遥想船舶厂往日的辉煌,不禁感慨万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收集整理好资料,不让历史淹没在喧杂的市声之中。

1997年,中央军委刘华清副主席等来长沙船舶厂视察“074”登陆艇的建造。


三、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苏援水泵房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创,百废待兴,中苏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处于最好时期。在苏联的经济援助和苏联专家的设计指导下,长沙兴建了相当一批苏式建筑,如:长沙粮一库、开福区原海员俱乐部、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办公大楼、长沙市口腔医院(中苏友好馆)、中南大学甘棠楼、湖南省建筑设计院等。整体上讲,苏式建筑有两大特点:一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空间开阔,浑厚大方;二是“三段式”结构,檐部、墙身、勒脚层次分明,轮廓清晰。它们曾经是全世界社会主义的“样板工程”,还因为“太漂亮”、“太奢侈”而备受争议。

1954年,苏联专家设计的水泵房,让长沙河西人民告别了没有自来水的历史。

    1954年的长沙,河西已经是相当繁荣,高校、工厂、社区众多,人口已达到相当规模,但没有自来水,生活非常不方便。在前苏联建筑专家的设计指导下,长沙市选址在今潇湘大道和阜埠河路口西北角建了这座有着浓郁的欧洲建筑风格水泵房。当时,长沙的潇湘大道和阜埠河路都不存在,水泵房就建在原始的湘江河边,河滩一直向江面延伸。由于湘江风大水大,苏联专家为水泵房设计的“古堡”式外形以及门窗的特别设计,就突出考虑了预防自然灾害的功能,可以防洪防风。而且用的水泥都是远渡重洋来自美国的,当时人们叫“洋泥”,特别地坚固。“它是河西人民喝上自来水的见证。”——如今还有许多老人给前来拍照的人讲述“古堡”的历史。根据资料记载,当年建造水泵房共花费43000元。2007年的夏天,随着长沙市新的第二自来水厂建成,这座泵房停止了运营。联想到这座水泵房从19548月到20077月共运营了53个春秋,殚精竭虑地为长沙河西人民服务,那一笔投资真是物超所值了。值得庆幸的是,在潇湘大道和阜埠河路修建和几次拓改过程中,水泵房都得到了保护,并于201012月,由长沙市文物局挂牌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现在成了湘江边的景观和高校建筑专业学生写生的最爱,每每风和日丽之时,男女学生成群结队在此画画,给“古堡”平添了许多青春活力。

    通过工业遗产档案的收集,我体会到工业遗产保护不仅仅只涉及工业建筑或工业设备设施等遗存实体的保护,保护的过程应该也是一个历史和文化发掘的过程,从工业遗产历史脉络梳理和精神价值传承的角度看问题,后者更为重要。建筑从来就是冷冰冰的,它只不过是人物活动的容器,或者说是活动的背景而已,没有人的故事,没有历史的沉淀,建筑就没有生命力。因此,我们保护工业遗产,一定要搞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更要整理好工业遗产档案背后的故事。

作者:李文华,男,47岁,长沙市城建档案馆,研究馆员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09:42 , Processed in 0.1040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