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八旬老人建起长沙首家个人民俗文化馆

2014-11-24 11: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90|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谢国恩(中)正在给前来参观的朋友现场展示做草鞋,大家都乐开了花。均为邹麟 摄
  ←在民俗文化馆,一小孩对身旁的各种传统工具产生了好奇。
  记者 李广军

  宁乡县大成桥镇玉河村80岁老人谢国恩,前不久干了件让村里人大惑不解的事:请来建筑工人,在自家两层楼房内搭起一间竹木结构草屋和茅草土砖房,几天下来光人工费用就是8000元。近日,他花费一年时间精心筹备建成的大成桥民俗文化馆试运行,心思才被乡亲们知晓:这个长沙首家个人民俗文化馆,收集和复制了200余件(套)农、家具,按照衣、食、住、行分类陈列,还原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原形,供人免费参观,并随时接待、讲解。

  “作为一名亲身经历过社会变革的老人,有责任把旧的农村生产、生活画面复原,让年轻一代了解我们苦难的昨天,从而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谢国恩说。

  缘由:复原过去让年轻人了解历史

  谢国恩经历过多项专业工作,入一行钻研一行。从宁乡县双凫铺镇政府退休后,闲不住的他总想着应该为群众做点事。期间,他不仅出资1.2万元在村部建了间科技阅览室,还挂牌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义务服务。除此外,他又帮着把大成桥60年的变化编成了地方志,流传甚广,不少年轻人都读到了此书,却不相信书中所提到的旧时面貌。谢国恩说,不少80后、90后认为,曾经遍布宁乡各地的竹木结构的草屋根本不存在,茅草怎么能够起房呢?

  每一次,谢国恩都会苦口婆心地跟后辈们解释。而年轻人的疑问,给了他更深的思考:光用文字说明还是具有局限性,怎么样让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新一代更直观地了解过去?一个想法逐渐成型:按照本地中等农户的实况,收集一批旧家具和旧农具,原汁原味地复原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给后代看,让他们了解过去,通过新旧对比来感受现在的幸福。

  寻找:听到有老物品第一时间赶到

  今年年初,谢国恩开始了寻找老农具和旧家具的苦差事。这些旧玩意,已经被很多过上好日子的农家扔了。他只能来到偏远山区,寻找那些虽然砌了新房但老房还没拆的人家去碰碰运气。

  “整个宁乡都走遍了。”他说,只要听到有人提起哪个地方可能有老家具或者农具,自己都会第一时间赶去,“大多数时间是走路,有时候实在太远就只能租车。最远去了桃江灰山港,织布机就是在那里收集到的。”

  谢国恩回忆,找到米碓的过程最辛苦:“以前是通过米碓来打米的,稻谷一般冲击上千次才能成为能食用的大米……但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米机,打米就不需要米碓了。我是在一个山沟沟里面找到的。”

  其他一些实在找不到的旧时用具,就只能复制,比如瘫痪人抬窝。为了更直观地进行新旧对比,谢国恩干脆在二楼两间空房子里,请人用茅草和土砖砌了两间小房子。

  现场:200多件农(家)具还原小农之家

  记者在现场看到,民俗文化馆除了常见的风车、水车、石墨等工具,还有不少少见而精湛的手工艺品。“这些东西大多数都见过,但也有少数没见过,比如春箱等。”63岁的易玉辉是当地村民,当天他也来到民俗文化馆参观,见到木屐和油鞋,他还兴致勃勃地试穿了一下。

  同行的宁乡文史专家姜福成说,这200多件农具和家具,大体还原了一个小农之家的全貌,生活、耕作、生产方面的实物比较全,“但宁乡素以耕读闻名,关于礼仪方面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还可以加强收集。”

  据谢国恩估计,光是收购和复制这些旧家具和农具,一年来就花费了8万余元,还不包括租车等各种费用。在此之前,谢国恩的两层楼房有一部分出租给一家制衣厂,每年有万元左右的租金,现在也退租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15:29 , Processed in 0.10904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