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古人笔记卷一地理胜概

2014-6-6 17: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29| 评论: 0

(本文录自《长沙野史类钞·上部·古人笔记》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纂校点,岳麓书社2011年出版)

洞庭山

〔从夫夫山〕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编者按:即今之君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柚,其草多  芜芍药芎  。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先秦佚名《山海经》)

 

湘川清照五六丈

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  蒲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旌不朽之传矣。

有营水,有洮水,有灌水,有祁水,有宜水,有舂水,有烝水,有耒水,有米水,有渌水,有连水,有浏水,有沩水,有汨水,有资水,皆注湘。

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五美水,在长沙县东二十五里。〔汉〕光武时有五美女,居于此溪之侧,后因为名。

(晋罗含《湘川记》)

 

湘水及临湘故城

〔湘水〕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径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字,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径船官西,湘(洲)〔州〕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湘水左径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睦〕,故楚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

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形制甚古,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

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冢,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馀年矣。

湘水左合誓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径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湘水又径浏口戍西,北对浏水。

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都临湘考

芮都临湘,即今长沙县也。长沙初名湘县,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始更为临湘。《水经注》曰:湘水右迳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故城即芮所筑。其新城,北有吴芮冢,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又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预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馀年矣。今岳州亦有临湘县,初名王朝场,后改县,宋至道初始改今名,非芮都也。

(明周圣楷《楚宝》)

 

三湘考

湘水,出广西兴安县南九十里之海阳山。其初出处曰灵渠,流五里,分为二派《志》云:有分水岭。流而南者,曰漓水;流而北者,曰湘水。漓,离也,言违湘而南。湘,相也,言有所合也。湘水东北流,经全州城南,有灌水合焉。又东北流入境,经永州府东安县南,至府城西南去府城十里,引而北,有潇水会焉。又经祁阳县东,而入衡州府常宁县西北境,又经府城南,引而东北,有蒸水会焉。又经衡山县东而北流,入长沙府湘潭县境,过县西,至府城西,环城而下,过湘阴县西,又北而达青草湖,注于洞庭湖。《地理志》:湘水过郡二零陵、长沙也,行二千五百三十里。《水经注》:湘水出阳海山即海阳山,北至巴丘山入江。吴、蜀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蜀。湘水实贯于数郡间矣时又置关水上,以通商旅,谓之湘关。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得于禁降军,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自其合潇水而言之,则曰潇湘;自其合蒸水而言之,则曰蒸湘;自其下洞庭会沅水而言之,则曰沅湘:实同一湘水也。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长沙水口有逆流

〔水口〕在长沙县西北,合涝塘、浏渭二水(编者按:即今捞刀河、浏阳河),出湘江。有龙洲阑激而上,其水倒流,俗谓之倒流水。《图书集成·职方典》云:倒流洪水在长沙县北,合涝塘、浏渭二水出湘江,有洲拦水,激而上流,至白泥厂。星家谓是长沙水口有逆流,极贵之征也。

(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

 

长沙水经

湘水自湘潭县治北流四十里,径昭潭入善化县境。又西北一里至暮云市,五里牌水自东来注之。五里牌水源出善化县,接湘潭县界之昭峡,西流入湘。

湘水又西北五里,为兴马洲,板石港水自西南来注之。板石港源出湘潭县石牛峰,东南流十八里入湘。

湘水又东北五里为莪洲,戊寅港水自西南来注之。戊寅港源出湘潭县湖塘,北流六里入湘。

湘水又东北一里,下港水自西南来注之。下港源出善化县杉木冲,东南流二里至庙湾入湘潭县境,又东北七里入湘。

湘水又西北六里,东窑港水自东北来注之。东窑港源出善化县下  铺西南,流五里入湘。

湘水又西北三里,任陂港水自西南来注之。任陂港源出湘潭县鹤岭东北,流五里入善化县境,又三里至结家坝,合铁港水。源出湘潭县山汊塘东北,流五里来会。又三里,至白泉合石坝水,源出湘潭县竹篙冲,北流三里径石牛峰入善化县境,又北三里合湘潭县长塘水,水流五里至白泉入任陂港。又东北十里入湘。

湘水又西北三里,观音港水自西来注之。观音港源出善化县沈家冲,东流五里至观音堂。又三里合古塘水,又北折东二里,至观音港入湘,西岸有铺石。

湘水又北,少东十里,至平潭,龙王港水自东南来注之。龙王港源出善化县南境,西北流至平潭入湘。

湘水又东北六里,又北四里,至靳江市,靳江水自西南来注之。

靳江一名建江,源出湘乡县两头塘,东流三里经赵公桥入宁乡县境,又百三十一里至灵石桥入湘潭县境,又七里径贺家湾西岸入善化县境。合善化涧山水,里许仍入湘潭县境。又北五里至碑头市,入善化县。又东北三里,合云泽桥水。又东二里,合曲潭港水。又东五里,合之字港水。源出湘潭县山汊塘,北流三里,径凤池岭入善化县境。又北折流二十里入靳江。又东北三里,至九江庙。又东北至瓦官水口入湘南岸。有浦石,俗名猴子石。

湘水又北,少东八里,南湖港水自南来注之。又北五里,径长沙府治西,为水陆洲。曹塘河塘亦作家。水自西南来注之。南湖港水源长二十里,湘江中洲、上洲,即直洲、誓洲、白小洲,有人家百馀,望之如带,实不相连。故长沙谶语云:三洲连,出状元。水陆洲即橘洲,上有水陆寺、拱极楼,中有莲花潭。曹塘河源出善化县西境,东北流三十里,径竹山口,即白露水口,水出潆湾潭入湘,旁有潆湾市、潆湾桥。

湘水又北入长沙县,又北五里,施家港水自西北来注之,浏水自东来注之。湘水径潮宗门(城)〔成〕功堤,江中有矮子洲。又径湘春门,西有新开河水注之。施家港水源出长沙县谷山麓,东南流入湘。

浏水一名浏阳河,有二源,一曰大溪,一曰小溪。大溪源出浏阳县东大围山东峰三湾坳上壮高泉,小溪源出大围山中峰湖岭之南天泉,俱分流至双江口,始汇为浏水,合流百馀里。至金塘港东岸入善化县,金塘港水来会。源出浏阳县永安市,南流一里入善化县境。又十里至一字墙,又五里入浏阳县境,经梅花桥,又五里经石湾桥,又五里经湘山桥,与乌川水合。乌川源出善化县南,流八里经上花桥,又六里至石壁,又八里与金塘港水合。又二里经盐水桥,经回龙桥,又三里入浏。又折入浏阳县百嘉山渡头市十馀里,经流至八斗湾西岸入善化县。又二里至团头河,又北二里,又西北二里,又西北三里,至仙人市。又西北五里,至螽斯港。又西北四里,至杨梅河。又三里,至眠羊山西岸入长沙县。又西北八里,至东山市。又北四里,为磨盘洲。又北少东三里,至杜家河。又东北五里,又东四里,又东南一里,至善化港口,合善化港水。港南属善化,港北属长沙,源出善化县三乐庵。十里至打卦岭,又十里经善化桥入浏。又东北一里,又西北一里,至榔梨市,合鸦灵桥水。源出孙山寺,西流五里至石子塘。又过曹家坪,合杨公坝水。又五里,至阴山。又三里,径响水坝。西经鸦灵桥,又七里至榔梨市,下入浏。又西北一里,又西南四里,为莪江洲。又西南四里,至杉木港渡。又西北三里,至花桥港,合花桥港水。源出东山  ,北流十二里,经花桥,又三里入浏。又西北三里,至东屯渡。又西南四里,又西一里,至长套湾。又西北二里,为洪矶滩。又西南二里,又西半里,又西北半里,至湖迹渡。又东北五里,又北二里,又西六里,至陈家湾,又二里,至骆驼嘴入湘。即驼口,亦名浏口戍。

湘水又北五里,涝塘河水《水经》曰涝水。自东来注之,三汊矶港水自西来注之。

涝塘河一曰潦浒河,源出浏阳县石柱峰钟鸣潭,径流至永安市,为潦浒河。又西至界碑桥,入长沙县境。又西径横坑,又西为大阳滩,又西过春华山,诸水为涝塘河。又西径郭公渡,又西过黄丝渡,又西至赤石河,与枫林港水会。源出长沙县,接平江县界之龙头尖。西南流径罗戴塅,又西南过涧山,合石板桥水。又西南合蒲塘冲水,又西南至金井,合脱甲桥水。又西南经范林桥、高桥,至燕江,合学士桥水。又西南经石门展至上杉市,受九牧塅新塘桥水。又西南至大坝桥,受大冲桥水。又西南至杨泗庙,合麻林桥水,又合寻龙河水。又西南出枫林港口,入涝塘河。又西经崩墈,又西过清塘湾,又西历竹筒港,又西径龙潭山,又西过大王港,又西为水渡河。又西与白沙河水合。白沙河一名阳江水,源出湘阴县黄福源,径流至阳江桥,为阳江水,二里入长沙县境。又南三里,左合汉家山水。又南经河上桥,右合沙湘桥水。源出湘阴县陈家洞、张家坑诸水,合流出沙湘桥,入长沙县境,又南入白沙河。又南至罗汉庄,会涝塘河水合流入湘。三汊矶港源出长沙县谷山东麓,自黄丝岭东流,径白云寺,又东至张家冲口,合贺家垅水。又东至三汊矶入湘。上有土城山,为古北津城。

湘水又北,少西三里,樟木港水自西来注之。樟木港源出长沙县河西都,东流数里,至上城下,又东至欧家河入湘。

湘水又北,少西五里,王家港水自西南来注之。王家港水源出长沙县谷山东麓,自八家寨东北流径金甲冲。又东北过赵家庄耳多湖,出港口入湘。

湘水又北,少西二里,径鹅羊山。又西北十里,下泥港水自东北来注之,寨头港水自西南来注之。下泥港源出长沙县,接湘阴县界之土梯坳,南流经龙家桥至洋桥,合罗家山水,源出罗家山。又南合旺谷岭水。源出旺谷岭。又西南径长湖洲,又西南经桥头驿,又西南至王新桥,左合桂花垅水,右合落马桥水,又西南出港口入湘。寨头港源出长沙县谷山东北麓,自虞家山东北流,合七封山石子岭水。又东北过吴家冲,又东北径龙王坝、牯牛坝。又东汇大塞湖,出港口入湘。

湘水又西北十里,至白沙洲,丁字湾水自东北来注之。丁字湾水源出长沙县麻潭山,西南流经周家冲入湘。

湘水又西北五里,桐树港水自西南来注之。桐树港源出长沙县乌山南麓虎仑岭,东北流径狮子口,合栗板塘水、青天寨水。又东北经三多桥、符佳桥,又东北经报母桥、杉木桥、马桥、艾家桥,又东经泥港桥,至三节渡合玉带桥水,东北至小湖围入湘。

湘水又西北五里至新康,八曲河水自西南来注之,石株港水自东来注之。八曲河源出宁乡县,接善化县界之嵇架山,北流经梁荐、石坝、印塘等处。东岸属善化,西岸属宁乡。又北合罗陂河水,源出善化县南岳庙下,西北流经白箬桥入八曲河。又北经茅江桥,入长沙县境。又东北经麻石桥,至洪山庵。又东北经新桥,历周家坝,又东北经徐家桥,至八弓潭。又东北经赵家桥,径枫树河,又东北过大湾,至团山下数里八曲,为八曲河,又东北合十婆桥沙河水。又东北经谭家湖,二合围。又过窑头山、罗家湖、邓家围,至新康市,与梅树港水合,流入湘。石株港源出长沙县九峰山,南流经戴公桥。又西南经板桥、河上桥。又西南经新桥,出港口入湘。

湘水又北十里经铜官山至靖港,沩水自西南来注之,誓港水自东北来注之。

沩水源出宁乡县花马仑,东北流二十五里,经沩山,名沩水。径流百馀里,至双江口赵家河,分为二支。南支至沱市前入长沙县境,东流至新康市,为梅树港,与八曲河合流入湘。北支至沱市后长宁围,入长沙县境。又东北十馀里至挖子口,又东十里至靖港入湘。誓港一作市港,源出长沙县兜子塘,至黄河坝桥,出港口入湘。

湘水又北,少西四里,又西北一里,罾子港水自东来注之。罾子港源出长沙县狮子岭,西流经乌龙坝,又西径胡家大坝,又西经宋家桥、庵子桥入湘。

湘水又西北五里,至乔口市,乔口河水自西来注之。乔口河即高口水,资水分支,自毛角子口东南流,会益阳县烂泥湖诸水,由水矶口出乔口市,东流入湘。

(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

 

岳麓山

岳麓山在长沙西岸,盖衡山之足。又名灵麓峰,为七十二峰之一也。湘西古渡登岸,夹径乔松,泉涧盘绕,洞壑深幽。自晋迄唐,麓山、道林二寺踞山之胜。唐李邕碑词所谓:幽谷左豁,崇山右峙,瞰郭万家,带江千里,玉水布飞,石林云起,雷激庭际,月窥窗里,犹可追寻其遗咏矣。至宋咸平中,始以岳麓书院称于天下。其山椒有大禹治水碑,亦宋人模刻。

(明周圣楷《楚宝》)

 

岳麓为南岳之足

衡山,在衡州府衡山县西北三十里,五岳之一也。《舜典》: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周礼·职方》:荆州,镇曰衡山。《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度淮水之衡山。自汉武移南岳之名于霍山,隋文帝始复以衡山为南岳。《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衡岳。〔唐〕至德二载,李泌请归隐衡山,从之。今烟霞峰旁有烂柯、懒残等岩,即邺侯隐处。《名山记》:上承翼、轸,钤总万物,故名衡山。度应三衡,位直离宫,故曰南岳。其山高四千一十丈,《长沙志》作九千馀丈,盘绕八百里,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岩、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又有九穿、三漏。而峰之最大者五,曰祝融、紫盖、云密、石廪、天柱,《荆州记》又云:衡山三峰极秀,紫盖、石  、芙蓉也。其芙蓉峰上有飞泉瀑布,下灌田亩。而祝融又为之冠,《道书》以为二十四福地,唐卢载所云十二峰中最高者也。峰之巅有风穴,有雷池。自紫盖峰以下,各有岩洞泉壑之胜。而天柱峰形如双柱,屹然耸拔。《九域志》:名山三百六十有八柱,此为第六柱。五峰而降,其在衡山县境者凡五十五峰祝融、芙蓉、云密、紫盖、石廪、天柱诸峰皆峰之大者。此外,又有碧云、香炉、石  诸峰,共五十有五。今按:七十二峰之名,大都好事者所附会,故不详例,而在衡阳县境者凡七峰,在长沙府湘乡、湘潭、善化县境者凡十峰,共为七十二峰也。徐灵期曰:回雁为南岳之首,回雁峰,见衡阳县,岳麓为南岳之足。岳麓峰,见善化县。衡山盖跨长沙、衡州二郡之境矣。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麻潭山

    省城北关外四十里有麻潭山,距湘岸二里许。滨湘一带,如丁字湾、大字岭,连延数里,居民鸠工凿石,日数百人。临水矶头壁立,今铲成平地,更深入寻丈,利之所在,人竞趋之,迩年凿及麻潭山麓。形家言,麻潭峙立湘东城外,望之如在湘西,盖其回顾曲报,特为省会保障大有关系。倘不禁止凿石,地脉伤残,亦形胜之忧矣。

    山中有白云庵、福兴庵、观音寺、和尚洞、灵仙洞诸胜。灵仙洞口石门正方窥之中空,上生异木,秋深叶落,从龙潭浮出,知此洞与龙潭通。龙潭,湘水最深处也。

(清陈运溶《湘城遗事记》)

 

长沙西山经

湘水西六里曰岳麓山,中有麓山寺。其支山有玉屏、碧虚。山之上有云麓峰,一名洞真墟。下有拜岳石,左有禹迹溪。溪下有抱黄洞,洞口有苍筤谷。再下有步虚岭、清风峡、兰涧、石濑。岳麓书院背山面湘,其前建坊,下临湘水。书院内有朱张祠、六君子堂。书院前有道林寺、屈子祠。山左有道乡台,又有极高明亭、道中庸亭、杉庵、山斋。山北有景德寺,山西有兴化寺。白鹤泉在步虚岭之上,太尉井在道林寺之后,峋嵝禹碑在山顶,麓山寺碑在山脚,均有亭覆焉。禹碑石壁左有刘汝楠石刻诗。麓山寺碑阴有米黻、程暤、曾思、王仁甫、沈畤、王容、梁全、集贤学士等题名。吴道行墓在云麓峰后。

其湘西书院,汉文帝庙、洞真观、古雪观、明白庵、香雨庵、西林寺、南台寺、古舍利塔、汉皇圹、真君岩、西屿、飞来湖、禁蛙池、濯缨池、石浴池、咏归桥、清风桥、六朝松、朱子樟、欧阳頠故宅、风雩亭、濯清亭、汲泉亭、拟兰亭、吹香亭、赫爔台、吹香、赫爔,今存其名,非旧址也。四绝堂、清富堂、射蛟台、谕苗台、抱黄阁、尊经阁、深固轩、百泉轩、道林寺碑、岳麓寺诗刻、欧阳僧宝墓,皆在麓山,今废。

又西曰金牛岭,即古金牛冈,有裴休书堂,今废。

又西三十里曰云盖山,上有云盖寺,即古海会寺。

又三十里曰华林山,上有华林寺。

又十里曰稽架山。

由岳麓西二十里曰谷山,上有谷山寺、谷山石。

又五里曰尖山,一名圭峰。

又三十里曰乌山,山上有灵石岩,旁有青天寨。

(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

 

长沙南山经

出黄道门即古碧湘门,径王道桥,绕城左一里至醴陵坡,谒理灵祠。祠后有蔡道宪墓。

又一里至锡山,下有锡山潭,俗名老龙塘,及白沙井。

又四十四里至关山,有龙回关,俗名跳马涧。

又四十里至白石冈。

出黄道门绕城右至西湖桥,即翟公套。

又一里曰陶公祠,为古惜阴书院址,祠左有灵官渡,一曰古渡、朱张渡,有吴嵝山故宅。

又一里曰妙高峰,下有城南书院。其十景曰峥琮谷、丽泽堂、卷云亭、听雨舫、采莲舟、蒙轩、月榭、书楼、南阜、纳湖。湖一曰东湖,又曰南湖,俗称南湖港。

又六里至太乙寺。

又四十五里至暮云市。

又五里曰昭山,上有昭阳观,下有昭潭。

(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

 

长沙东山经

出浏阳门十里曰龟塘(编者按:即今圭塘),二十里至榔梨市,曰临湘山。上有陶真人庙,旁有东冈书院,又横迳二十里,曰鹿子岭。龙喜故城、常丰故城即在此二处地。

又四十里曰白石尖。

又横迳二十里,曰宝盖山。

出小吴门三十里,曰龙潭山,有李真人庙。

又十里曰天雷山。

又横迳十里曰天井山。

又四十里曰青山,有大阳市、大阳堠遗制令碑。

又二十里曰古华山,有望麓台,旁有飘峰山、影珠山。

(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

 

长沙北山经

出湘春门至铁佛寺,有湘春塔旧址。

又四里曰紫薇山,有开福寺,为古会春园,有碧浪湖,为古流杯池。

又四里曰罗洋山,又十里曰鹅羊山。

又四十里至桥头驿,旁有书堂山、书堂寺、麻潭山、黑麋峰、智度山、智度寺、洞宾岩、寿字石、龙门泉。

    又横迳十里曰铜官山,一曰云母山,下有云母溪、铜官渚、铜官驿、故尉城。

(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

 

长沙星主寿命

    轸主死丧。中一星长沙为棺木,主寿命。轸明大法,驾备移徙天子忧,就众兵起。辖星近轸,上下和睦,远则君臣相疑。七寸以下为远辖,欲小而明。若大而明,与四星等,则兵大起。长沙星小而明,主寿昌。微暗国有忧。星亡不见,人主恶之。日晕轸,王者恶之,内兵起。月晕轸,大将战死。月以正月晕,大饥。十二月晕,内兵尽出。四月晕,天子有德。令月犯之,兵车用木守之。国有病丧,兵起。木逆行,入轸多火灾,火守之。将军忧兵起,天子代位,土守之,土工兴。土逆行,其下国战不胜,金守之。将军为乱四夷,兵大起。

(隋丹子元《步天歌》)

 

长沙星野辨

荆楚分野,详考总在鹑尾之巳,以今所用授时历为准,起张十四度三十分,至轸十度八分,则长沙当在轸九度内矣。尝考星历诸书,巳之分星张翼轸,张十四入巳,何待十七十八也。轸十度入辰为郑,其地在京东西路兖陕间,长沙岂能飞越至一十六度耶?况《晋书》以武陵入轸十,长沙入轸十六。考《世纪》一度为二千九百三十二里,武陵去长沙仅五百里,岂至差五度乎?大率新旧《唐书》俱云起张十五终轸九,自房陵等处滨彭蠡之西得长沙。费直:起张十三终轸七。以唐有袁、李二太史精星历,费直精《易》理,其说与授时历相近,即各差一度,亦岁差之法宜然,此其说可据也。至张衡云长沙星明主寿,世即谓长沙为寿星。寿星属辰,与主寿之说不同。《星经》以荧惑主荆楚,癸卯应长沙,但火为荧惑,出没不常,何以主楚。案:大挠甲子癸卯在大火之分,非应长沙,考太乙书则云长沙丁巳城也。又长沙星,《史记》谓是轸旁小星,《通志》云四星中次小者,《唐书》云其中一星。考《轸宿歌》曰“中央一个长沙子”,谓之轸旁与其中者,俱非。府志又以长沙子即轸四星中一星,然轸四星左右两辖星,长沙子实在中央,比四星差小,今其图具在,决非四星中之一星矣,姑辨著之如此。

(清王先谦《湖南全省掌故备考》)

 

《山海经》有长沙、零陵、桂阳

或问《山海经》夏禹及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桂阳,何也?曰:史之阙文久矣,加以秦人灭学,董卓焚书,典籍错乱。非止于此,譬犹《尔雅》,周公所作,而云张仲孝友,仲尼修《春秋》,而经书孔丘卒,《世本》左丘明所书,而有燕王喜、汉高祖,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

(清王先谦《湖南全省掌故备考》)

 

汉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地考

两汉荆州七郡而江南居其四,曰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上世统谓之江水。《山海经》“祝融降处江水”,今衡之祝融峰是矣。《大戴礼记》曰:“元嚣降处江水,是为青阳。”案:《始皇本纪》荆献青阳以西于秦。《汉书·邹阳传》“越水长沙,还舟青阳”,今茶陵是也。虞夏谓之九江。《书》曰:“九江纳锡大龟山。”《山经》曰:“洞庭山在九江。”《春秋》谓之江南。刘向书:申无宇为江南令。《左氏春秋》楚子田江南之梦,皆目是也。战国谓之洞庭之野,亦谓之洞庭五都,亦谓江旁十五邑。而《货殖传》、《项羽本纪》、扬子《方言》诸书又谓之南楚、江中江沅之间、沅澧之间、九疑之野、江潭之间,一江南之地而数易其名,学者几无从而考证。汉兴,始置四郡,其名最著,其地皆可考也。

案:《汉书·地理志》:长沙郡,秦置,汉为国,莽曰填蛮,县十三。《逸周书》:长沙国,周成王时,献鳖。《国策》亦有长沙之目,知长沙之由来久矣。其十三县,临湘今长沙及善化,罗今临湘,连道今湘乡,益阳今益阳,下隽今巴陵,攸今攸县,酃及承阳皆今衡山,湘南今湘潭,昭陵今邵阳,茶陵今茶陵州,安成今吉安府。《后汉书》无酃、承阳,有醴陵,今醴陵。容陵,两汉皆有,沈志无,《晋书》亦无。《左氏春秋》“许迁于容(陵)〔城〕”,杜元凯注地阙,解者以为今华容,则此容(陵)〔城〕,亦当为华容矣。

零陵郡,武帝九年置,莽曰九嶷,县十。太史公书:舜葬苍梧,曰零陵。《山海经》亦载其事,则零陵之目自舜起也。其十县,零陵今全州及湘源,营道今道州,始安今兴安及临桂,夫夷今新宁,营浦今永明,都梁今武冈,泠道今宁远,泉陵今零陵,史表作众陵,洮阳今东安,钟武今衡阳,《后书》为重安。另有湘乡、昭阳、烝阳。烝阳,故属长沙。湘乡今湘乡,昭阳今邵阳。《前书·表》湘乡侯昌,封,十一年免;昭阳侯,赏封,四年免,故志不著,后汉乃常为国云。

桂阳郡,高帝置,莽曰南平,县十一。应劭曰:桂阳,以桂水名,或曰桂山,即《水经注》所云“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者。《山海经》亦有桂山,则桂阳虽(仿)〔昉〕于汉,而桂山之名自伯益时已然矣。其十一县,郴今酃县及郴州,临武今临武,便今永兴,南平今蓝山,来阳今耒阳,桂阳今连州,阳山今阳山,曲江今曲江,含洭及浈阳,皆今翁源,阴山今攸县。《后书》无阳山,有汉宁,今兴宁。

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县十三。《续汉·郡国志》曰:秦昭王置,曰黔中,高帝五年更今名。案:《史记》秦昭王三十年,拔楚巫、黔中。三十一年,秦所拔江旁十五邑反复为楚,则昭置黔中,仅一年耳,故班黜之。《楚辞》曰:“朝发辰阳兮夕宿枉渚”,又曰:“入溆浦兮余邅回”,则武陵之辟久矣。其十三县,索今武陵及龙阳,孱陵今公安,临沅今武陵,沅陵今沅陵,镡成今靖州,无阳今芷江,迁陵今保靖,辰阳今辰溪及麻阳,酉阳今永顺,义陵今溆浦,佷山今长阳,零阳今澧州,充今酉阳州。《后汉》无无阳、义陵,改索为汉寿,刺史治焉。别置沅南,今桃源。作唐今安乡,山度属南郡。

    此四郡地之大略也。

(清王先谦《湖南全省掌故备考》)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02:08 , Processed in 0.09807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