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耆旧文存卷十二民俗鳞爪

2014-4-4 08: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7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李渔村 编篡|来自: 长沙野史类钞

节日习俗琐谈

长沙节日习俗与全国其他汉族地区区别不大,有些节日活动,已经渐渐淡化。

春节,即过农历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长沙大都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开始。要杀年猪的在小年前后宰杀,除留下节日需用的鲜肉外,大都及早腌腊,谓之“冬腊肉”,保存时间可较长。小年前一晚,灶神上天。这天开始做糍粑、年糕,用糍粑为灶神饯行,与北方用饴糖瓜祭灶神不同,糍粑性糯有黏性,意取封其口。送过灶神,各家各户打扫卫生,尤以厨房为重点,谓之扫扬尘。三十除夕,实比大年初一还重要。这天,一家人团聚宴饮,称为吃“团年饭”。旅居在外,赶回过年,一定要赶团年饭。吃团年饭来了客,象征添丁进口,为吉祥之兆,必须入席领宴。饭后焚香烛、鸣鞭炮、全城彻夜轰鸣不息。拜祖先,叫做辞年。辞年后,用红纸写吉祥语贴在大门上,称为“封财门”,封财门后,家人不再从大门出入,不向外倒垃圾污水。然后全家围炉团聚,称为守岁。守岁时,火要烧得旺,所谓“三十晚上的火”。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天夜里,忌讳特别多,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不能泼油,不能打破东西等。万一打破,即以“长命百岁(碎)”转圜。

大年初一黎明,全家长幼,依次持香出门,向吉方行礼,称为“出天门”,然后焚香拜祖祭家神,再互相拜年。俗有“初一崽(儿)、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街坊”之说,但并不计较,初一即成拜年高潮。从大年初一起,即有送财神者,赞土地者,口里唱着祝贺主人吉利的吉祥话,手里敲着一个小锣,为主人家门上贴一张木刻的财神像,以此索取赏钱。初一到初五,称为过“五朝”,是拜年的高潮,欢乐玩耍的高潮,初五过后,大都要开始正常工作和生活。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名灯节。家家户户多燃灯烛,四处明亮,即所谓“元宵夜里的灯”。入夜,儿童手持花灯相戏,叫做“闹元宵”,家家吃元宵坨。其实,从正月初六开始,城乡就开始玩龙灯、狮子了,龙灯、狮子队伍旌旗招展,锣鼓相随,载歌载舞。还有玩“采莲船”、“渔翁戏蚌”、“高跷”的,按户表演,称为“贺上元”。十五夜形成高潮,十六日即偃旗息鼓了。

每年清明节的前几天开始,为祭祖扫墓的时节,一般可扫至清明后4天,所谓“前三后四”。扫墓要插红绿白彩色的挂坟纸或挂坟球于祖先坟上。有民谚说:“不盼年,不盼节,只盼清明一线白。”有条件或有必要的,还要刈墓草和进行坟墓修葺。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蒲节,长沙风俗,要馈送粽子、盐蛋、包子、扇子。家家门口插挂艾叶、菖蒲,有“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执菖蒲剑,扫邪归地府”之谚。中餐宴饮,吃大蒜烧肉、黄鳝、盐蛋、包子、粽子,饮雄黄酒,并在儿童额上,以雄黄酒写“王”字以避邪,挂香牌以防疫。用大蒜、雄黄泡酒,可治蚊虫叮咬。端午节,江河中多举办龙舟竞赛。午后,多游街或观龙舟竞赛。此等风俗至今沿袭之。

过去,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五日,名曰“中元”,在这期间,长沙人有烧包祭祖的习俗,所以又称“七月半”、“烧包节”。楚人认为这期间,阴曹地府打开地狱门,鬼魂可归家,故各家“接客”,以酒肉及新鲜时令食品祭祖。城市和热闹的集镇,还集资设坛,延请僧道诵经,唱“目连”戏,称为“盂兰会”。江河地区还放河灯,水面灯光点点,十五日鬼魂还归地狱,多家“送客”。此习俗今已罕见。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人们以菱角、藕、月饼、药糖祀月,称为“赏月”,互相馈赠月饼、药糖。

 

喜丧习俗

旧式婚姻,全凭媒妁,重“八字”,所以妇女常有“我的生辰八字在你手中”的怨言,有“合庚”、“换帖”等程序,今已废除。“闹新房”三日无大小之俗已不多见,惟婚后三日为三朝,女家接新郎新娘归宁,办“回门酒”,由女方款待亲友,至今仍袭之。

生了婴儿以后,婴儿的父亲要到婴儿外婆家报喜,报喜时除送红鸡蛋外,还要提一壶酒。外婆接到喜报后,要到婴儿家“作外婆”,除送来早已准备婴儿衣着外,少不了一个“摇窝”(婴儿用可摇动之车或床)。有条件的,外婆留下来照顾产妇,作“三朝”酒时,要把婴儿抱出来见宾客,宾客应打“包封”为见面礼。有的还办满月酒,作“弥月”。有些在婴儿周岁时,举行“抓周”仪式,在红地毯上,放象征多种职业的物品,如石印象征做官,书木象征读书,毛笔象征文采,算盘象征经商,剪刀象征裁缝等等。在燃烛点香、敬过神名之后,抱来婴儿让他去抓东西,预见将来的前程。父母们望子成龙,自然把吉祥物品放在婴儿面前,抓周结果,无不前程远大。

长沙丧礼,称“白喜事”,侈费颇大,盖源于“楚人好祀”。一般要请一班道士(其实不是道教,而是一种巫教,称为“师公子”)作水陆道场三、五、七、四十九日不等,也有请人“喊礼祭祀”叫做“儒教”,也有两者兼有的。作道场大锣大鼓,载歌载舞,人观如堵,故有些富豪人家,死了老人,主张搞得热闹风光。有的还请人在丧期通宵达旦唱“夜歌”。在丧期内,开“流水席”,即客人随到随开席面,有“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的说法,死了人是“倒了肉山”的说法。丧事不受厚礼,除了至亲好友要办菜肴祭奠,或付代金折祭外,一般人只送一幅白绸布和纸制挽联。有些挽联,联系死者生平,写得情深意切,家属读了,为之一恸。书香人家,注重家奠文?熏如泣如诉,历数死者生平,即现今之悼词,读到伤心之处,亲属无不扶棺大哭,是为丧事高潮。

 

饮食习俗

长沙人饮食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喜辣。这与湖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潮湿,人们易患风湿病症,而辣椒性烈,可驱风寒有关。清徐珂所辑《清稗类钞》中,曾有“湘人喜酸辣品,虽食前方丈,珍馐满桌,无椒芥不下饭也”的记载。长沙人也常说:“没得辣椒,咽不下饭。”在长沙饭馆吃饭,外地人不事先声明,总有几样菜辣得使你不敢下筷。长沙的儿童,从小就养成了吃辣椒的习惯,尤其是女孩,大都喜酸辣。每年辣椒上市盛季,家家户户总要作些剁辣椒、盐辣椒,晒些干辣椒,以备一年之用。

长沙农家喜作各种腌酸菜,用一种特制陶器“吸水坛子”使坛内保持真空,保鲜效果特佳,腌制小菜别有一番风味,十分开胃。

长沙盛产茶叶,自然有喝茶的习惯。尤其黎明而起,即有饮早茶的习惯。但长沙人吃茶,不用壶沏,而用碗泡。用一饭碗,放上茶叶,冲上开水。长沙人不爱吃碎茶、香茶、花茶,而爱吃园茶。此茶叶自然清香,茶喝完后,也将茶叶吃掉,喝一碗茶,就包括一碗茶的茶叶。再喝一碗茶就要重新放上茶叶。不是一次放茶叶,而是边加边沏。长沙乡间,特别是河西乡间,流行吃芝麻姜盐豆子茶。即在泡茶时,除了放茶叶之外,还放了炒香了的芝麻、豆子和一点姜末、一点粉盐,饮用起来,别有风味。长沙农村自家制作的园茶,讲究烟熏。园茶经过刈青、揉茶、烘烤、复炒后,还用黄藤、枫球等物熏一下,使之带有烟香,饮用起来,香甜可口,回味绵长。

另外,长沙人喜欢吃烟熏腊菜。冬至以后,长沙人各家各户都开始做腊肉、腊鱼、腊鸡、腊鸭等。腊制方法是先用盐腌三至七天,晒干,再用小火烟熏,烟熏要以锯木屑(松木为佳)、花生壳、粗糠为燃料,并要加少许大米,使米香入味。农村过去煮饭烧柴火,有些农户干脆将腌好晒干的大块腊物,挂在灶头,任凭烟熏,不食不取。烟熏腊菜,味道独特,别具一格。

长沙人爱嚼槟榔。槟榔指槟榔果,长椭圆形。一般是用糖精、石灰和糖加工制作,成黑褐色。一颗切成四瓣,即为四口,再涂上桂子油,即放入口里咀嚼。咀嚼后的渣,弃之不能吞咽。制作后的槟榔有刺激性,能使人周身发热,有帮助消化的作用。有人竟因此成癖,每日不可无此君,特别是酒后饭余,更不可缺。朋友在街上碰了面,必相邀至槟榔摊上,各嚼一口槟榔。

长沙人过去一日3餐都吃干饭,不吃稀饭。吃稀饭长沙谓之呷粥。早上吃稀饭,别人会讽刺是“四日八餐”,意即每日只吃两餐,市民早上有坐茶馆的习惯,一坐几小时,吃茶的时候可吃几个包子。吃包子时通常是肉馅、糖馅各一个,在包子底部咬个洞,把肉馅、糖馅的两个包子并在一起捏平,使糖、肉馅经过咬得小洞交融,吃起来别有风味。长沙人晚上爱以面条为宵夜,故夜间面馆生意特别好。吃完面后,留下少许汤,倒一点香醋喝下,可助消化,以免夜间积食。

长沙人在农历三月初三要吃“地菜子煮鸡蛋”,城乡皆然。地菜即荠菜、护声草、药荠。它性味甘温,有祛湿、消肿、通筋、活血、利尿作用。春三月三,雨水多,春耕忙,吃“地菜子煮鸡蛋”客观上可保护劳动力。

立夏日吃立夏羹。用白糖、桂花、芝麻做馅,以糯米搓丸煮食。过去的立夏羹,用水蚁草和糯米粉作粑粑。水蚁草有祛风防湿、强筋壮骨之效,故有“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之说。每年立夏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用秤称人。不管老小都用秤称一称,看体重多少?称过之后,在身上系根红绳,作为标记。


123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4 07:57 , Processed in 0.1547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