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耆旧文存卷九医药杂谈

2014-4-4 08: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215|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李渔村 编篡|来自: 长沙野史类钞



两代留日名医刘贲予与刘建勋

    近代长沙府醴陵县清安铺刘氏家族出了不少名人,如护法元勋刘建藩?穴崑涛)、抗日名将刘建绪、济世名医刘建勋等。他们都是堂兄弟的关系。刘建藩、刘建绪的事迹已多见于正史,而刘氏家族中刘贲予、刘建勋父子的事迹则多流传于民间。刘贲予、刘建勋都毕业于日本长崎医科大学,又曾先后担任过湖南陆军医院院长,都为筹建和建设湖南公医院?穴今长沙市一医院前身?雪作岀过贡献,并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社会影响成为两代名医。

    刘贲予(辅察)(1880—1930)为清末秀才,1904年毕业于湖南将弁学堂。同年8月,与程潛、赵恒惕等被保送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同期的还有李烈钧、孙传芳、阎锡山等。后因体弱而改学医,考入长崎医科大学。在日本留学期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毕业回国,适逢辛亥革命爆发,创建红十字队,任湖南举义军军医处长和陆军医院院长。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后,再赴日本,重入长崎医科大学习医。一年后回国,隐蔽身份,在长沙开设诊所,以医济世。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他响应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与湘军领袖密谋举义,并赴四川游说川军将领讨袁,又由川入粤,联络同志策应,直至护国战争结束。1917年护法军攻下长沙,刘贲予任卫戍医院院长。1920年任湖南陆军医院院长,发起留日和留德医学生组织湖南医药学会,并与长沙市工会、商会、教育会、湖南慈善总公会、淮盐公会一起筹建了湖南公医院。这是湖南省第一所由国人创办的西医院。1926年入粤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转战入赣,受老同学程潜委托,只身前住南京,劝说孙传芳反正,并赴上海招抚北洋军毕庶澄部,被孙传芳侦悉而被捕,直到国民革命军攻入南京后才获救出狱。此壮举在湘军将领中传为美谈,并竞相征聘。1917年春,奉军入关占领北平,受蒋介石委派,刘贲予赴北方与奉军将领协议和平统一,促成奉军出关易帜。返湘后,任湖南陆军医院院长,整饬院务,成绩显著。

    刘建勋(卧云)(1900—1995),1919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考入东京医科大学。1925年毕业后,报考并被录取为庚子赔款资助的研究生,分配至长崎医科大学,在角尾教授领导下的第一内科从事临床和研究工作。1929年回国后,任湖南公医院内科主任。1930年任湖南陆军医院院长。为支援抗日救护,从1931年起,开办了5期高级看护训练班和五期军医研究班,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批军医。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又设立了各拥有1000床位的益阳后方医院和常德后方医院,共收治伤员3500多人,任湖南陆军医院和益阳后方医院、常德后方医院三院院长,同时兼任湖南公医院院长。1939年湖南陆军医院南迁至广西桂林大圩镇,由于辗转迁移,劳碌奔波,肺病复发咯血、腹股沟淋巴化脓破溃,住进广西省立桂林医院手术治疗,不得不电请军政部辞职。1940年1月获准辞去军职,随湖南公医院迁至湖南茶陵。其间,设在茶陵的湖南第二保育院有70多个孩子染上了麻疹,重病者被送往公医院,刘建勋组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孩子无一死亡。第二保育院院长齐新?穴抗日名将齐学启之妹?雪曾多次赞誉刘建勋院长对保育院孤儿的精心关照和医治。随着医疗业务不断发展,湖南公医院工作人员增至近百人,成为抗战后方我省东南地区一所较为完善的综合医院。1943年,派遣医务人员返回长沙旧院址,开展临时门诊工作,恢复对长沙市民的医疗;还筹建了湖南公医院醴陵分院,成立了湖南公医院湘东巡回医疗队,对缺医少药的民众巡回医疗,救苦救难,治病救人,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抗战胜利后,刘于1946年辞去湖南公医院院长职务,在长沙开设“卧云医院”,并任长沙市开业医师公会会长。1949年曾利用与陈明仁的关系,积极营救参加湖南和平起义而被捕的民主人士,如龙伯坚?穴龙璋之子?雪等。同乡和留日老友李明灏将军成功策划湖南和平起义后,来卧云医院住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刘建勋在李明灏的影响下,加之阎子祥市长上门聘请,毅然将卧云医院的全部药品和器械捐赠给长沙市立医院(今长沙市一医院),并参加该院工作。历任长沙市一、三医院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湖南内科分会副理事长,多届当选长沙市人民代表、长沙市政协委员,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湖南省委顾问。

 

外科专家萧元定

萧元定,1897年生于长沙,原籍江西泰和。其父萧安明,青年时至长沙学做生意,及壮年,以开钱庄为业,不久破产。

萧元定7岁入私塾,1911年考入长沙明德中学。因其刻苦用功,学业优良,至毕业时,校长胡元倓鼓励他立志学医,救人济世,“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萧有感于伯父、叔父3人均死暴病,遂于1914年冬考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为首届新生。未及两年,父亲因脑溢血致死,他被迫向学校申请退学,以谋生计。学校当局勉励其以优秀成绩争取奖学金。此后,萧更刻苦用功,每学期均以优秀成绩获得免交膳食费的奖励;并于课余为人教授英文等,获取薪金以接济家庭。1921年毕业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被留任为湘雅医院医师。

一年后,学院介绍萧元定至急需医务人员的武昌同仁医院。该院为一所教会医院,牧师屡劝萧接受洗礼,萧均坚决拒绝。1928年,他回到湖南,担任长沙仁术医院外科医师。翌年,湘雅医科大学复办,即回湘雅任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湘雅医科大学群情激愤,自动组织支援抗日的华北医疗队。1933年,萧担任第八医疗队队长,赴华北支持抗日军队达半年时间。其后,得湘雅医院与仁术医院资助,萧往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专修外科1年。

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兵逼湖南,湘雅医学院西迁贵阳,后又迁重庆。萧元定带领高年级学生与医护人员留守长沙,至1939年,兼任湘雅医院院长。在时局紧张、生活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认真负责,埋头苦干,终日操劳,使医院得以维持。1944年6月,长沙被日军侵占,萧率领150余名医护职员及家属,携带器械,逃出长沙,日夜兼程,至安化东坪镇,建立临时医院。翌年2月,萧经由沅陵转赴重庆。

抗日战争胜利后,萧元定率领四五年级学生与临床教员先行回到长沙。时医学院房屋遭日本侵略军破坏,已成断壁残垣。萧带领学院人员进行修复与重建,出力甚多。1946年暑假,湘雅医学院院长张孝骞应邀赴美讲学,萧被委任代理院长职务。1948年4月,萧卸任,10月,应雅礼会邀请,赴美参观学习,次年8月返回长沙。

萧元定是湘雅医学院培养的第一个外科专家,也是国内知名较早的外科学者,曾为湘雅医科大学外科主任、教授,参加中华医学会、国际外科学会,在国内享有一定声望。他长期临床操刀,曾于1948年在湘雅医院进行过肺叶切除、胸廓改进等手术,并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医务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为二级教授,是湖南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

1975年9月,萧元定病逝于长沙,终年78岁。

 

医师黄石陔造土炸弹

黄昌浚,字石陔,长沙县团头河大塘坡人,与黄兴乡居相近,往来极密。他自幼聪颖好学,10多岁就考取了秀才,后又考取留学日本的官费生,就读于大阪医科大学。他在日本参加了华兴会,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后来成为同盟会的一员干将。

石陔医师1909年回国以后,与人创办过修业学校。他在长沙从事秘密革命工作,直接与黄兴联系,主要任务是制造炸弹,以备起事时用。当时只有公开的医院诊所才能买到玻璃试管、化学药品等,因此石陔医师在鸡公坡设立了同仁西医诊所。制造炸弹极危险,偶一不慎就会暴露。石陔医师精心策划,在坡子街老全利烟袋铺设一据点,请其族兄、该店老板黄莆祥代为收购破铜烂铁、碎玻璃、罐头筒等原料,又在附近租一栋小房作为制作工场。当时制造炸弹的方法很落后,就是将碎玻璃、小铁块装入罐头筒,中间插一玻璃试管,内放强酸,外用铁丝托扎紧,试管装强酸后要密封,这一工序要特别细致小心,石陔医师总是亲自动手。后来改用大一些的生铁筒作外壳,螺口盖,比罐头筒炸弹威力要大,制作亦较安全。这些土制炸弹,有时还要伪装运出,石陔医师常常亲自护送,以防不测。

1911年,革命党人在长沙起义,土炸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长沙光复后,石陔医师历任湖南都督府军医课长、处长等职,并兴建湖南陆军医院,创立军医制度,建树颇多。1922年因病逝世,年仅40多岁。

石陔医师之子黄坚是著名的妇科医师,曾任省政协委员。民国时期为了纪念其父,曾在浏阳门外开设石陔医院,在湖南首先引进镭放射治疗。


长沙民间行医方式

一、坐堂

医生在药店门前悬挂招牌,坐店应诊,习称坐堂。医生只收诊金,药店增加营业收入,病人则看病、买药两便。

    坐堂医生,一般由药店供给诊室、用水、照明以及纸、笔、墨、砚等日常用品。若医生业务特别好,药店营业收入增加,则供给医生伙食及住宿;有的药店逢年过节时还给医生赠送礼物。

    长沙的坐堂行医,相传起源于东汉建安年间张仲景。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时,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坐在公堂上,大开衙门,让有病的民众进衙就医。后来,把医生在药店应诊衍称为坐堂,称这类医生为坐堂医生。坐堂行医方式,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民国时期较著名者如长沙的张海青坐登隆街宏济堂药铺,言庚孚坐湘春街同和药铺,钱岫东坐南正路李四怡堂药店,甘岳臣坐府正街同仁堂药店。有的医生还兼开药店。

二、医寓

医生在自家门前悬牌应诊,标以“国医×××寓”,或“某科国医×××寓”等,习称医寓,也称住家医生。住家医生一般只开处方,不供药;但一些有家传秘方的外科、伤科和其他专科医生,大多备有药品应诊。

住家医生有“家养艺”与“艺养家”之别。因喜好医药学术,乐于治病救人,并不依靠行医维持生活者曰“家养艺”。清光绪善化医生吴光克,号礼田,“性浑朴,精医术,活人不受谢。”这种以家养艺的人为数不多。“艺养家”,是指靠行医收入维持生活者。

民国时期,城乡均有医寓。如:长沙市张世钧的“鼎承医寓”、王松如的“恬澹山人医寓”、李涤庵的“涤庵医寓”等。

三、草医

草医,一般兼开草药店,或摆草药摊。草药多系自采、自制、自用;有些多年生难以采到的草药亦有自种的。用草药医治疾病的医生通称草医(俗称草药郎中)。草医是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实践、世代相传的一种医疗技艺,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各地都有草医,尤以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为多。草医多有一些独特的治疗办法和治疗经验。

    四、走方医

    医生持串铃、携药物、针灸,走村串户,穿街过巷,或摆摊、或搭棚,诊治疾病者,习称走方郎中。其所用医药和名词术语,与医书所传者多不相同。走方医对一些病症的治疗,常有显效,是中医学中的另一个流派。有些走方医只在省内各地巡回诊病,还有于街头拔牙的,有的则远游省外,一年或数年不归。

    清代,民间医生收诊费无统一规定。一般是门诊收200文(铜元,下同),出诊400文,附诊200文,特诊800文。也有为贫家诊病,不但不收诊费,反给贫家药资的;也有为官吏治病不收诊费,只求免徭役的。

民国时期,诊费因医师名望大小而异,且随币制、物价情况常有变动。民国十六年(1927年)前后,一般门诊0?郾5元(银元,下同),出诊3-4元,附诊0?郾5元。也有医生不规定诊费,由病家酌情付给,酬金用红纸包好,习称‘红包’,富有者多给,贫困者少给,门诊者少给,出诊者多给。也有病者不给诊金,待过年、过节时赠送礼物酬谢的;也有给医生做工以作酬谢的;也有医生与病家面议,包配药剂,包愈疾病,初诊时付费1/3,其余病愈时付清。也有少数医生,自诩医不叩门,出诊要坐轿、骑马,诊费高昂,贫苦病家无力延请。也有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不计报酬,不辞辛苦,替人治病的。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00:25 , Processed in 0.10501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