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耆旧文存卷十市肆管瞥

2014-4-4 08: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10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李渔村 编篡|来自: 长沙野史类钞

臬台衙门朝东开

旧时有句民谣:“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其实此话也不尽然,因为各省掌管全省民、刑诉讼的“臬台衙门”(相当于今天的省高级法院),就不是朝南,而是朝东。如湖南“臬台衙门”旧址(即今工商银行司门口办事处),就是朝正东面。

   “臬台”的全称是“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又称“臬司”,所以他的衙门口又称“司门口”。“臬台衙门”后面原有一道高高的围墙,为监狱所在地,旧称“围墙背”,后称“臬后街”,1999年扩建解放西路时拆除。

为什么封建时代所有的衙门都朝南,独有“臬台衙门”朝东呢?芽按照旧时的说法,是因为“臬台”操一省生杀大权,其衙门有“肃杀”之气,阴森可怖,所以要借东方的阳光紫气,来驱散它的阴霾。“臬台”还有一独特之处,其他所有官员的“大印”都是铜铸的,唯有“臬台”是铁印。这大概是象征“铁面无私”或“铁案如山”吧。

入民国后,“臬台衙门”改设“省会警察厅”,仍然是一个掌握生杀大权的衙门。当年轰动一时的警察厅长张辉瓒杀“刘麻子”(一个引诱妇女与人苟合的“女流氓”),就是从这里用箩筐抬出去(据说是她不肯走)杀头的。张杀刘后在公布的“罪状”中,有“为忍辱之家庭,洗难言之隐痛”的话,曾为当时人们所传诵,并认为是张辉瓒做过的一件好事。

“臬台衙门”改为警察厅后,在后面围墙内建了一座“警钟楼”,传报火警。当时长沙房屋低矮,“警钟楼”高不过四层,即已全城在望。遇有火警,瞭望人一面通知消防队,一面急促鸣钟,数分钟后再按“东一、南二、西三、北四”(东区敲一下,南区敲两下……)连续鸣钟,指示火警方位。市民有亲友居住火警区域的,闻声即可前往救助。

20世纪30年代初,省政府将“臬台衙门”一部分地皮卖给“中国银行”,兴建行址。50年代,成为长沙市公安局驻地。

 

船工光顾的半湘街

旧时湘江水面上,桅杆林立,帆船是主要的水上运输船,只是偶尔有一两条小火轮在江中行驶。为水运服务的店铺在沿江街道应运而生,以麻石铺成的半湘街店铺最多。它南与西湖路相接,北与小西门相连。小西门原是客船码头,来往旅客云集,停靠的木船也不少。湘阴、益阳、常德带货的船工、老板,卸货下船后,都要到小西门、半湘街茶馆喝茶小憩,顺便来街上买些船上所需用品。半湘街以竹蒿店最多,各种粗细的都有。店主买来山上的楠竹、斑竹,经过火直加工后,做成船工撑船用的撑杆。另外,洗船用的洗把,修船用的竹绒、桐油、石灰,拴船用的棕绳,装货的麻袋等等,不出这条街全都可以买齐。在这条商业街上,各种口音的船工,熙熙攘攘,使狭窄的麻石街也显得十分繁荣。

1938年“文夕大火”,这条街被烧成一片废墟,生意曾冷落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又兴盛起来。

20世纪60年代,一些为帆船服务的店铺已不存在,住家户增多。现在的半湘街因靠河边,有停车、加油的地理条件,很多做批发的客商又纷纷在此租房营业,这条街仍旧商业繁荣,而且日益焕发新的光彩。

 

  湾市码头溯源

宋诗人张祁《渡湘江》诗云:

春过潇湘渡,真观八景图。

云藏岳麓寺,江入洞庭湖。

晴日花争发,丰年酒易沽。

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

如练的湘江,从古城长沙城中流过。江西是风景秀美,云藏岳麓寺的岳麓山,江东则是游女似京都的繁华城区。诗人能够和熙熙攘攘的游人一起,从“十万户”的长沙,春渡潇湘,攀登岳麓寺,饱览“八景图”的真景,至少可以确信,当时湘江两岸水运事业是很发达的。唐代孟浩然在《夜渡湘水》中也说:“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这说明古代商旅以“渡”频繁往来于湘江两岸,是极容易的事。  湾镇码头古称  湾市码头,又称  湾港渡,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长沙府志》中,有正式文字记载,  湾渡和城南的灵官渡、朱张渡、南湖渡,都是长沙的古渡。据《善化县志》载,“  湾市码头”,“雍正二年?穴1724年?雪善邑陈仲生及侄德玄修建”。这时已正式称它为“码头”,表明它的规模不同于古代的“渡”,已具有码头的一切功能了。

    因为长沙地区湘江两岸的航线上,还横亘着一个水陆洲,故水陆洲上的“渡”或“码头”,应该是与东西湘江两岸的“渡”或“码头”同日诞生的配套水上设施。因此,提到  湾市码头,也就不能不提湘江东岸的大西门码头和湘水中流的水陆洲码头了。

    大西门是长沙的古城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长沙城图中,就有大西门、小西门。小西门在今坡子街出沿江大道处(古有西门正街),大西门在今五一东路湘江大桥桥东处(古有大西门正街)。不过,在光绪三年(1877年)的长沙城图中,小西门已改称德润门,大西门已改称为驿步门了。因此,在《长沙县志》中,关于大西门——水陆洲——  湾镇这一条航线上的3处码头的记述中,也是称大西门为驿步门,并称其码头为“驿步门外义渡”。“义渡”是免费过渡的意思,也就是用“官费”提供过江的设施,以方便商旅过江之用。无疑,长沙“十万户”的进出口物资的水上运输,就是通过包括大西门在内的沿江各处码头中转才得以完成的。

    关于大西门——水陆洲——  湾镇3处码头的建设,《长沙县志》和《善化县志》均有详细记载,并有一致的地方。如《长沙县志》就这样记载:“湘江为荆襄黔滇往来通津,旧设官渡,岁久舟子私以为利,民多病涉,嘉庆十二年(1807年)邑人周帮瑞、屈本璇、易鹍翥、周亨观,善邑萧于江等倡修义渡,造大船12只,以6只停泊省城外渡送水陆洲,6只泊江神庙接渡  湾市,外应差船8只。按年给渡夫工食,不取渡钱,临江两岸及水陆洲两旁,砌石码头三座,建亭以憩行旅。”

《善化县志》也有记载,不同的是,在开头“旧设官渡”之后,多了一句“日久法弛”。这说明,“日久”之前,这几处码头就有“法”或者集会了,只是渡废“弛”而已。故嘉庆十二年的修建码头,应该是重修和扩建。这次重修与扩建,规模是很大的,不仅增造船只,而且泊岸设施也加以扩大,还置有田庄以供码头各项费用开支。据文献介绍,昔日建成后的渡口码头,“自官街卷棚亭起至河下码头边止,计长一十五丈四尺,石台横宽二丈,两旁小码头二座”“定界石九块,以杜侵越……”“右岸小码头,今改大码头(两岸砌石,河洲添设石跳桥一道)”“  湾市码头……两岸渡口码头,竖立桅杆(凡往来大小差船及商贩客载,均不得越埠混泊)”。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16:41 , Processed in 0.0991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