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耆旧文存卷四杏坛佳话

2014-4-4 08: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892|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李渔村 编篡|来自: 长沙野史类钞



禹之谟和广益中学

    禹之谟(1866—1907),长沙府湘乡县大泉乡(今属双峰县)人,1866年8月27日生。青年时代就怀有远大抱负,他目睹世界列强侵略中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情形,毅然投身革命。他先在长江下游一带考察矿产资源、立志实业救国,继而参加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后因事败未成,遂去日本学习纺织工业,并广泛结识革命志士。1902年他从日本回国后,相继在安庆、湘潭开办织布厂。1904年移至长沙。禹之谟与黄兴交往甚密。为了积蓄革命力量,培养革命人才,他借长沙湘乡试馆创办了惟一学堂(后改名广益中学,即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和黄兴密函禹之谟在长沙成立同盟会湖南分会,他担任首届分会会长,同时还担任湖南商会会董、教育会会长、学生自治会干事长等职。

    惟一学堂在长沙开办后,招收了大批酷爱自由、不甘受奴役的学生。因而慕名来求学的学生日益增多,并成为同盟会成员活动中心。原有校舍已不够用,乃另租长沙市水风井小桃园巷内一栋民房作为校舍。禹氏是学校负责人,黎尚雯任教务主任,教师中有新化的邹介人,邵阳的石蕴山、陈安良等,均为同盟会会员。学校根据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开设修身、中国文学、算学、历史、地理、博物、图画、体操等。禹氏亲自教课,利用讲堂宣传革命真理。学校校风朴实,奋发自强,学校办得很有特色,被认为是革命策源地。他经常教育学生不要读死书,以免自坠入“奴籍”不能自拔。当时有人评价惟一学堂“其学生皆有自尊独立之风,校风为全省各校之冠。”禹氏一贯反对清政府腐败无能,抵制洋货。同盟会员、新化人陈天华、益阳人姚宏业都留学海外,感愤国事日非,外侮频繁,先后于1905年12月和1906年4月,跳海、跳江自尽,以生命来唤醒民众的觉悟。灵柩运抵长沙,1906年5月25日,禹氏约集同盟会会员陈家鼎、覃振、宁调元等人主持丧仪,不顾清廷当局的禁令,发动全城学生一万多人,声势浩大地安葬陈、姚两位烈士于岳麓山,以表崇敬之情。

    当时走在送葬队伍前列的是惟一学堂的学生。禹氏着短衣大冠,手举长刀,以刀砍电杆,厉声曰:“如清吏有阻吾等送葬者,如有电杆然。吾手有刀,各同学切不应畏惧?选”在这种先声夺人的情况下,奉命把守灵官渡口、阻止白衣随往送灵柩通过的军警瞠目以视,不忍制止,有的还洒一掬同情之泪。“惟一学堂”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受到了深刻的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后来禹之谟支持湘乡学界抗议盐商浮收税款,被清廷当局扣上“哄堂塞署”的罪名,于1906年8月10日将之逮捕入狱。后来萍、浏、醴起义爆发,清廷认为与禹之谟有关,又于同年9月19日将他解往靖州,交酷吏金蓉镜等办理。禹氏被断指割舌,打得体无完肤,但他始终不屈。他在狱中写的慷慨激昂的致同胞书说:

    身虽禁于囹圄,而志自若。躯壳死耳,我志长存?选同胞,同胞!其善为死所,宁可牛马其身而死,切毋奴录其心而生。

这语言真是掷地有声,表现了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1907年2月6日,禹之谟被刽子手绞死于靖州城西门外。就义时年仅40岁。

    后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有志竟成》中说:“萍醴之师败,而禹之谟、刘道一、宁调元……等竟被清吏拿获,或囚或杀者多人,此为革命同盟会第一次流血也。”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留守黄兴呈请临时大总统赠禹之谟陆军左将军。恤其遗族,并予公葬岳麓山。1912年11月15日,湖南各界群众数千人在长沙为禹之谟举行追悼大会和公葬仪式。黄兴执绋前导,备极哀荣。当时有许多人送了挽幛,现摘几副如下:

    具一副豪侠肝肠,不破坏不能完全,叱咤变风云,倡谋借白水盟心,十载同磨高祖剑;

    剩几许英雄铁血,愈摧残愈有价值,精诚贯日月,归葬到麓山绝顶,万古同留大禹碑。

    ——仇鳌敬挽

    曾为入牢通讯客;

    来吊“哄堂塞署”人。

    ——陈荆敬挽

    楚雨一天愁,送烈士名士,瓣香不尽英雄泪;

    靖州千古恨,问金、庄何处?芽有剑难寻仇敌头?

    ——曾荣枢敬挽

    最后一副挽联中的金、庄,即指金蓉镜和庄赓良。金蓉镜当时任靖州知州,湖南著名酷吏,承办禹之谟案的刽子手。庄赓良,当时任湖南按察使,是置禹之谟于死地的凶犯之一。

    当禹之谟被捕后,惟一学堂迫于残酷现实,改名广益英算专修科,1907年改名为广益学堂,1924年改为执中中学校,1926年改名为湖南私立广益中学。抗战八年,曾三迁校址。1951年11月

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湖南广益中学。1952年10月,又

改名为长沙市第四中学。1955年1月1日,在长沙市熙宁街学校旧址举行了湖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成立大会。1956年暑假从长沙熙宁街迁来二里半学堂坡附近,同时合并长沙市第十初级中学,学校规模空前扩大。1984年湖南师范学院改为湖南师范大学,学校也随之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百熙与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之前身为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之创办人为张百熙(1847—1907)。张字野秋(一作冶秋),同治进士,长沙县沙坪乡照壁屋人。

    张百熙之办学,苦心孤诣,有武训风。他想网罗天下名流,出任教习,当时桐城进士吴汝纶(字挚甫),工古文,德高望重,他便以直隶州奏请加五品卿衔,聘为大学堂总教习。这在当时,可谓殊荣重典了,可吴汝纶坚辞不就。张百熙于是官服顶戴,登门拜谒,长跪不起,言:“我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先生不出,如中国何?!”汝纶感其诚,始应命。

    清代自庚子(1900年)之后,唯一新政,只有学务,朝廷以之托付张百熙,有用人之柄,又掌财权,薪俸厚,羡妒者众。张受命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当时的权臣如荣禄、鹿传霖、瞿鸿  等,思想保守,不满张的作为,于是阻力纷起,处处掣肘。御史王某密奏说:清朝定制,各部堂官都是一满一汉。今大学堂仅一汉大臣,这是产生弊病的渊薮。于是清廷加派满人荣庆为管学大臣。按例规,凡满汉同官,必满人掌权。荣庆至,主观独断,百熙的办学主张不能实行。后来又加派孙家鼐为学务大臣(即原管学大臣改称),张百熙降到了“第三把手”的地位。

    到后来,清廷采袁世凯建议,正式成立学部,乃以荣庆为尚书,百熙只好辞去学务,离开自己心爱的事业。荣庆主学部,张的一切举措,都停下来。清人日记载:“长沙(指张)年六十,初为国家兴学,乃学部立,则又摈之,人皆不平。”(孙宝暄《忘山庐日记》)

    张百熙善诗工书,有《退省轩诗集》遗世。“文夕大火”前,长沙市北正街“补天石宝”药店之招牌为张所书,遒劲秀丽,时人评价为全市书法第一。《清稗类钞》谓其诗近杜少陵,盖爱国忧时,郁郁不自胜,发而为诗,直逼子美。创办京师大学堂之次年(1899),张百熙有诗曰:

戎氛近逼姬周日,党祸纷乘赵宋年。

忧极真思蹈东海,时危恶见哭伊川。

乾坤扰扰事未已,风雨萧萧秋可怜。

万里敢忘心报国,诸君应有力回天。

    张当年虽侧身通显(历任礼部、户部、邮传部尚书),但清廷对汉人歧视,处理人际关系有难言之隐。朱德裳说:“京师大学堂欲杀羊作生物学试验,管学大臣专折奏闻,奉旨:核准,张百熙小心谨慎如此。”(见《五十年间闻见录》)盖慈禧生肖属羊,讳言“羊”,况乃杀之,张不得不请示,假如现在一位教育部长为了大学一堂实验课,而要请求中央,岂非笑话?芽戊戌政变后,张终因荐康有为获罪,被革职留任。

    张一生清慎勤廉,创办京师大学堂以来,门下诸多俊彦,人才辈出,皆其汲引培育之功。他去世后,感恩流涕者多,有挽联云:

有成德者,有达才者,有私淑艾者,先后属公门,感欲铸金酬范蠡;

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艰难值世事,不堪赋鹏吊长沙。

他的弟子聚金7000两,欲为塑铜像,因其家境贫寒,此款皆存北京“义善源”号生息,作家属生活费。后“义善源”倒闭,此款亦被卷没,后人不再享用。

    张百熙曾以女嫁袁世凯之子,结为儿女亲家。张家子孙众多。1942至1943年,张百熙曾孙张希九,曾在长沙县高仓中学读过书,后任新疆某单位高级工程师。另一位张百熙的曾孙张希政在长沙市湖南财经学院任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00:41 , Processed in 0.0963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