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耆旧文存卷四杏坛佳话

2014-4-4 08: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89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李渔村 编篡|来自: 长沙野史类钞



魏源长沙求学

    魏源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是在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当时他年仅20岁。先年,魏源从邵阳县学毕业,为迎接1813年癸酉科贡举,从邵阳至长沙。此事在魏源的儿子著《邵阳魏府君事略》有记载:“嘉庆癸酉,二十岁,举明经。”光绪元年(1875年)《邵阳县志·选举志》亦载:“魏源,原名远达,嘉庆癸酉科。”

    岳麓书院是魏源一生的政治学术生命的摇篮,没有岳麓书院亦可能没有这位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哲学家,而魏源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贡献也为岳麓书院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魏源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属于当今之所谓集训班性质,具体时间在1813年夏秋两季。进院的时间,当是该年春末夏初,离院的时候约在十月份左右。魏源在岳麓书院读书的时间不长,但从师友交往和学术基础两个方面,对他一生都有重大影响。是年,主持拔贡的座师是学政汤金钊,岳麓书院的山长是袁名曜。考察学生期间,汤金钊对岳麓书院培养的学生是相当满意的。他在《癸酉夏日岳麓书院示诸生》一诗中云:“此是朱张讲学区,而今亦有古风乎?文章角胜犹余事,器识心期异俗儒”,道出了他的政治方向和取士标准。这年他主持湖南拔贡,录取了89人,魏源是其中之一。

    汤金钊在湖南视学考察两年后归京,对自己所选拔的学生倍加爱护。魏源品学兼优,尤得汤的恩遇。《邵阳魏府君事略》载,魏源自岳麓进京后,因刻苦攻读,50多天未出门看望老师,汤金钊以为他生病了,特地到他下榻的地方看望,“府君垢面出迎,鬓发如蓬”。汤金钊见状,叹曰:“吾子勤学罕觏,乃深造至此,然而何不自珍爱乃尔也。”学生50余日未去拜见老师,老师亲自上门问候,在师生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相当难得。自此,二人关系更密切,成为至交。汤金钊本人会试的考官是朱珪、刘权之、阮元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师。魏源以21岁的乡下小青年,在北京能很快名声卓著,除了他的才学之外,与汤金钊等人的提拔是分不开的。魏源与汤金钊的这段人缘,也正是得自岳麓书院。

    除此之外,魏源到京后,通过当年岳麓书院的同学李克钿、何庆元、陈起诗等人的关系,与当时著名才子陈沆相识。陈沆与董小槎、姚学壤、贺长龄、贺熙龄、陶澍?穴岳麓学生?雪、龚自珍等均是好友。魏源通过这些人,尤其是陶澍和贺长龄的支持,走上了经世致用的道路,成为当时蜚声海内的社会改革理论家和社会实践活动家。其思想影响了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张之洞、王韬、冯桂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陈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和戊戌维新派两三代人。而这一班人友情的建立,思想的沟通,学术风格的形成,都是与岳麓书院的师友联系分不开的。

 

科举考生之苦乐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省一级的称为乡试,在各省省会举行,每3年一次。乡试从农历八月初八日入场,八月十六日考完,一共9天,每3天一场。考生入场后,八九天吃、住、考试都在里面,不准出考弄一步。

    省考试场称贡院。贡院除正厅、过庭、内外门房、差房、轿厅等以外,就是蜂窝一样的8500间“考棚”,又称“号子”。每10个号子为一弄,一弄之间可以来往,但不能出弄。湖南省贡院在长沙县城。贡院南至今中山东路街心花园,北至今营盘路,东抵水风井,西到又一村这一大片地方。考生来自全省各县,虽也有农家子弟,贫苦人家子弟,但少爷公子还是占多数。这些人是动辄需人服侍的,但是这八九天内,吃饭、烧水全都要自己动手,因此入考之前要自备九天的粮食、菜肴。每间考棚长10尺,宽8尺,棚顶是树皮搭盖的。如遇天雨,室内还要打伞。棚内只有一坐板、一桌板、一床板和几根支板木桩。棚内不准烧木柴、木炭,考生每人携带一种灯、炉两用的工具叫“五更鸡”。照明是它,煮饭、烧水也是它。有钱的考生用钢制的,以茶油为燃料;没钱的用陶器制的,以桐油为燃料。由于任何考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作文应试上,也就不觉得太苦了。但农历八月上、中旬天气还热,桐油、茶油烧得乌烟瘴气,加上饮水不卫生(长沙贡院主要是用彭家井的水,也用院内污水),患病者亦自不少,病亡者亦常有所见。因贡院只有一处大门进出,八月初九封门,不准任何人出入,连一省之长的巡抚大人和京城派来的两位钦差大臣也要禁闭10天。贡院内死了人只好把尸体吊住,猛力从北墙向外一摔,名叫“打蛏  ”。那八九天内基本不能洗澡、洗脸,考生白白胖胖地进去,蓬头垢面地出来,每人要瘦几斤肉。因此那时有一民谣:

    相公苦,背了考篮到省府。考棚号子又漏雨,夹生饭,和盐煮,掉头摆尾做“八股”。文章没做成,肚子里敲锣鼓。

    但也有在考棚中甚得其乐的,那大约是一些才高学博的考生,胸有成竹,文思敏捷,一场考试3天,他们顶多一天到一天半就完成了。于是其余时间便在号子里煮饭吃。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科,临湘名士吴獬(凤荪)与曾国藩之孙、有神童之称的曾广钧(号重伯)、魏候屏等诗友同住一弄。他们本是老友,但平日很少有机会在一起。他们携带的菜肴、原料都是较好的,但“五更鸡”的火太小,只宜煲粥、焖肉。有一天,吴凤荪在桌板上煲了一锅火腿金钩鸡松八宝粥,3个人坐在床板上聊天;曾重伯把脚一伸,一锅已煲了2个时辰(即4个小时),眼看就要进口的香粥倾得钵体朝天,一干二净。3人又恼又笑,吴凤荪乃填《踏莎行》一阕以记其事:

    篮重腰酸,人多屋小,今年又作同林乌。曾南吴北魏中央,谈天直到东方晓。  金铸缘空,纱笼福早,荆山自是知音少。若言把握在人为,眼前稀饭全翻了。

    当时这3人尚是绿鬓少年,8000人投考,仅取举人40名,副榜20名,吴凤荪名列这一科第一名,称为“解元”,曾、魏亦均高中,传为士林佳话。

 

李佛翼应考

    清雍正元年(1723年),湖南、湖北分闱乡试,湖南即以湖湘书院改建为湖南贡院。地址在今中山东路百货公司大楼地段。以前称贡院街。清末省教育会成立于此,便改称教育会坪,后又称教育街。辛亥革命后建有中山纪念堂,前有教育会坪,为群众集会的广场。

    试考士子,大都从湘春门入城,经高升门(即取步步高升之意)、紫东园(取紫气东来之意),过文星石桥(取文星高照之意)、又一村(取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达贡院大门。贡院大门朝南向,院屋很宽广,只开一处大门。考生未入贡院应考,多住顺星桥(取顺乎文星得中高魁之意)一带。

    考试内容,第一场考“八股文”,第二场考“经义”,第三场考“对策”和诗赋。考取后称为举人,取得举人资格,才能进京会试,会试中式称进士。成进士后可参加皇帝主持跪在御前撰写试卷的殿试。殿试录取后称“翰林”。今科不中,下科再考。唯殿试只限一次。

    主考官要有翰林身份,是不定官阶、无俸禄的钦差大员,每届任职仅有两周。但因是钦派大员,比其他任何官员,显得更为尊贵。

    考试虽然严格,但时有舞弊现象,如“夹带”“杀枪”等。光绪年间,某届湖南大考,考生李佛翼是两江总督李星沅的儿子。准备参加乡试,打听到钦派湖南主考官张某,是其父亲契交,便先期到汉口谒见。张某为避免嫌疑,邀同副主考接见。张在寒暄时问李:“你常做诗吗?”李答:“正在学做。”张取水烟袋吸烟,手指水烟袋说:“这很好。”李会意点头。知是暗示他诗中可用“水烟袋”3字作为内涵,满以为已通“关节”,必中无疑。归家后将内情详告其妻左氏,左氏与娘家弟妇闲谈,将“水烟袋”内幕告之。旋又为应考的兄弟左某所知,左某又将此事转告同时入闱的某生。因此交卷后,张主考发现意境雷同的诗(皆含“水烟袋”)有3首:

    一  堤畔一带含烟柳,映入池中水色清。

    二  偏舟一叶虹如带,烟波万倾水天长。

    三  春江水载烟云月,两岸山林一画图。

    发榜时,左生与其友高中,李佛翼名落孙山。李见二生诗稿,皆含有“水烟袋”3字,知道张主考录取二卷,实是自己失密所误,但事关刑律,又不敢声张,终忿然与左家断绝关系。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04:05 , Processed in 0.10075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