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耆旧文存卷三湘城访古

2014-4-4 08: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21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李渔村 编篡|来自: 长沙野史类钞



谷山寺谈古

谷山上的谷山古寺

    长沙市岳麓区望岳乡谷峰村,峰峦起伏,林壑优美,谷山屹于其间。谷山泉甘土肥,水清林静,左有青龙山盘绕,右有白虎山雄踞,前有朱雀大塘掩映生辉,后有玄武高山耸峙如屏。“天下名山僧占多”,谷山也未能躲过和尚们的眼皮,谷山古寺就建立在这谷山之中。它与长沙城北开福古寺隔湘江相望。

    谷山寺又名宝宁寺,其修建规模,结构布局,全仿古开福寺。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两进两横,左右走廊,成“国”字形。寺前有雄伟的山门,高约五丈。山门上方有“敕封宁禅寺”5个大字。“大千世界,不二法门”的对联分嵌两边。门顶上有“二龙戏珠”的泥塑,鳞爪珠须,活灵活现。顶罩用琉璃瓦镶成,阳光照耀,金光闪闪。进得山门,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天井中有明代栽植的两棵桂花树,枝繁叶茂。金秋八月桂花盛开,香飘满寺。由天井而上,踏着由麻石砌成的53级阶梯,进入大雄宝殿。宝殿殿宇高大,殿内外由坚固粗大的四方柱支撑。上盖铁瓦,殿脊正中有七层葫芦顶,两头镶嵌着陶塑小佛像。殿内佛像全是铁铸的,主佛像丈六金身。走廊两侧有斋堂、禅堂、寮房、方丈房等建筑。

谷山寺的始源

    谷山寺的兴建,据原寺院留存的《莲池谱》记载,明朝朱元璋称帝后,封第四子朱棣为燕王,居北京;封第十九子朱橞为谷王,居长沙。朱元璋之孙朱允坟继承帝位后,锐意复古,诸王不服,朱允炆便欲削除诸王势力,集中权力。不料燕王朱棣乃举兵南下,号称靖难军,攻陷金陵,赶走朱允炆,自立为帝。朱棣怕长沙谷王朱橞争权,命将军金甲率兵去杀掉他。老臣程吉得知,赶车前往相救,说服了金甲。谷王免难乃抛弃红尘,决心修道,在谷山重修宝宁禅寺。谷山原名云母山,因谷王在此出家修行,久而久之,人们便把此山呼为谷山,把寺呼为谷山寺。

    若再寻根溯源,谷山寺是唐代禅宗僧人谷山藏禅师创建的,地方志上有记载,其人在《五灯会元》卷六有传。另有一说,认为开山祖师是宝宁勇禅师,他在五代时期楚王马殷的支持下,修建了开福寺之后,决心朝拜各地名山大寺,云游30年之久,方返回开福寺来。当时开福寺招待来往僧众的知客,因年久未见,没认出是宝宁勇禅师,便当作一般云游僧众接待。第二天早餐时,首座长老一眼认明了是本寺开山祖师宝宁勇禅师,遂呜钟击鼓,召集僧众,以礼相迎。宝宁勇祖师不慕名位,乃渡江而住河西大冲土地庙,立愿在这里再建一寺院,以方便云游僧众。于是又找马殷为施主,鸠工集材,修建了寺院,敕封为“宝宁禅寺”。谷王为在谷山修建寺宇,就把大冲的宝宁禅寺迁了过去。今望岳乡谷峰村的李家大屋场即原宝宁禅寺基地,现在还有“山门大丘”的田名。

谷山寺的变迁

    1911年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废除封建迷信,谷山寺的牌坊被拆,佛像被砸,僧徒被遣,只剩下一座空空寺院。

    1915年,原住持长老和尚常静和皈诚发起修复谷山寺,得到湖南督军汤芗铭的大力扶助,将香火田36石收回给寺院,每年可收360担租谷。经过两长老在各地募化,苦修苦建,历时4年,谷山寺又恢复了原貌。寺院里还办起了一所小学,因谷山寺原称宝宁禅寺,故学校起名为“宝宁小学”。学校只有一个复式班,40名学生。办学经费是在香火田中拨出的。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谷山寺完好如故。1951年土改中,谷山寺的菩萨都被砸碎,钟、鼓、磬和铜佛铁像全被运走,两柜宣纸铅印版本的经、律、论等文章的《大藏经》付之一炬,36石香火田分给了农民,寺里10多名僧徒相继离去。

    1952年,望岳乡人民政府为满足贫下中农子弟入学的要求,将谷山寺辟为校舍,办起了谷山完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6个班,师生200多人。学生来源除望岳乡外,还有邻近的谷山乡、大湖乡、黄金乡,学生翻山越岭来此读书。

    1969年冬季,望岳公社党委根据群众的意见,认为谷山完小设在谷山寺太偏僻,交通不便,师生来校要爬山上岭,物资运输也很困难,尤其是夏季塘坝水满,冬季冰冻路滑,很不安全,决定拆除谷山寺,将寺院材料运至苦竹坳另建校舍,从此,谷山寺不复存在了。2010年启动谷山寺重建工程,岳麓区举办了隆重奠基典礼。

 

古铁佛寺

    长沙市北门外有一条曲尺形的街道,名叫铁佛东街,街名的由来,是因为这里有一座有名的古刹铁佛寺。铁佛寺的历史比古开福寺还要悠久,还要有名气。

    铁佛寺建在唐朝,其开山祖师名叫法华禅师。创建铁佛寺的时候,还有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据说法华禅师精通佛经,很有道行,最初住在岳麓山风景秀丽的清风峡,后来“飞锡”湘春门外,在现在的铁佛东街聚众说法,感动了衡山王神,驾临长沙,对法华禅师说:“我愿舍铁造佛。”法华禅师遵照衡山王神的旨意,掷手中的锡杖破地,得到纯铁数百钧。法华禅师便请来著名匠人,铸成3尊铁佛和一座铁塔,并在此兴建佛寺,铁佛寺由此而得名。

这神话传说显然十分牵强附会,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招徕香火,但当时寺内的确有铁佛和铁塔,长沙的老年人,大都亲眼见到过。据他们回忆,每尊铁佛都有一丈多高,神态庄严,栩栩如生。铁塔则有七层,塔中竖贯一根铁柱,长一丈四尺,铁柱上段刻有“李思明皈依慈氏佛发愿文”,下段刻有观音大士陀罗尼咒以及“宋淳化元年,进士董护书,李升镌”等字。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铁佛寺铁塔时,在塔顶葫芦内,得一木匣,内载唐尉迟敬德督修的字句。由此可见,铁塔确实是唐朝所建。

    清时,铁佛寺香火甚旺,寺内住着湖南一位有名的才子和尚,名叫“寄尘”。他把铁佛寺住处称为“湘滨寄庐”又称为“八九山人”。由于他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常和一班达官名士相往来,互相唱和,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使铁佛寺更添风采。袁枚的《随园诗话》中,就曾收入他描绘寺院的诗句:“净坛风扫地,清课月为灯。”后来,长沙笠云、寄禅、道阶、海印等著名和尚,都以寄尘和尚为榜样,在寺中流连忘返,沉醉于琴棋书画诗酒之中。但是到了咸丰年间,铁佛寺铁塔毁于兵火,铁柱则被移至学宫街侧文昌阁内,寺庙香火逐渐冷落下去。

清光绪年间,尚存有几所殿宇,铁佛也还剩下两尊,那另一尊铁佛,据说是在咸丰年间,被官兵搬去,铸了两座大炮。一座名叫“红袍大将军”,安放在南门城上,炮口对着靳江河;一座名叫“定角大将军”,安放在木码头的城塔上,炮口对着三汊矶。清朝末年,铁佛寺仅残存寺屋三进,改作了农业学堂的农事试验场。辛亥革命后,省政府为了开辟北大马路,又将寺屋拆去两进,留一进为农场工人住所。当时在农场内还留有寺的遗址,残存有石牌坊一座,上书“香城定水”和“慧照南湘”八字,旁署“嘉庆三年嘉平月”,“萧山陈三康重修”,还留有“重修寺记”一段残碑,被用在园中铺路,石牌坊距大门约数丈,两边各有一池,池旁古树成阴,池畔还有大钟一座,击之锵然有声,园的东角,也存有铁塔的遗址,人们叫那里为“宝塔园”。昔日铁佛寺的大门临湘春街,西邻东岳宫,东抵前清守城兵房,北过马路,范围宏大,如今仅有铁佛东街这条街名,引起人们对古铁佛寺的回忆了。街上的老建筑也只剩下原国货陈列馆馆长刘廷芳公馆的旧址,列为了保护建筑。

 

今昔河图观

    在长沙县水塘乡鳌鱼村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冲里,有一所保存完好的坤道观(指女道观)——河图观。河图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绿瓦飞檐、古朴典雅。道观占地约500平方米,正门上方书有“河图观”3个大字,门联是“栖云耐寒暑,采药无冬春。”两侧门名“紫府”和“丹台”,两边还分别嵌有“长生居三岛,春煦遍十州”和“紫竹千年翠,青松万古春”的楹联。观内的天井台阶上,栽种或摆放着白牡丹、仙人球、美人蕉等数十种奇花异草,这是道姑们修身养性的处所。

道观由一位易姓道人创建于晚清,至今100多年的历史了。1940年,道观由师爷传给罗皓明,让她当上了“河图观”的第四代道长。从此,这里便变成了纯粹的坤道观。当时,观内只有5名道姑,她们一边修行,一边靠纺纱织布维持生活。日寇进犯长沙时,道姑们为了免遭蹂躏,在罗道长的带领下外出逃避,请了一位老人守观。日寇投降时,房屋已遭到破坏,织布机也被捣毁。罗道长把道姑召齐,还收留了五名慕名而来的道姑。她们修整了房屋,添置了缝纫机,开展生产自救,使道观得到恢复和发展。

1949年以后,河图观的道姑靠手工劳动为生,在社会上不做道场、不念经、不化缘,政府确定为手工业成份。她们绣花织布还受到政府的表彰奖励。

1958年,道观里已经有18名道姑,她们生产的湘绣曾被评为长沙县第一名,湖南省第二名,道观也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文革”期间,道观被作为“四旧”受到冲击,道姑们也遭到围攻批斗。但她们长期团结一致,纺纱织布,采药送医,当地干部群众都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她们,使道姑们恢复了自由,道观很快恢复了生产。

1978年以后,河图观逐步得到恢复。1983年,政府还拨出2万元专款把河图观修缮一新。20世纪80年代道观里有22名道姑,15台缝纫机,1台三线机,3台织布机。她们每年为国家生产40000万双手套,收入达6000多元。道友实行计件生产,按劳付酬,月工资多的有40多元,在当时不算很低。她们轮流做饭种菜,集体开餐住宿。道观每年还提取部分公益金,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终有所葬,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太乙寺与朱元璋

    长沙市南门外的沙湖桥,从前有座古刹,名叫太乙寺。据记载,太乙寺原名叫上清宫,宫址在长沙城的德润门(今小西门)内。唐朝时,太乙真人在上清宫炼丹,和僧人孤月长老唱和往来,因此改名为太乙寺。寺内有炼丹的药池、龙井。到了元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该寺由于年久失修,已毁坏荒圮,才由德润门迁至沙湖桥。

    过去,沙湖桥一带都是树木繁多的山岭,因此太乙寺四周风景优美,市尘净寂。明正德中长沙知府陆相写诗赞太乙寺说:

野寺高林太乙坛,药池龙井号真官。

双峰阙处湘江北,一雁来时锦树丹。

曾有梵僧春咒虎,岂无仙子夜乘鸾。

山灵不薄红尘吏,终日依依停石阑。

当时,寺内也有药池、龙井,还悬挂着一口声音悠扬的宋钟。

    朱元璋率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时,领兵来到长沙,驻扎在城外南郊。一天夜里,朱元璋一时高兴,走出营盘,沿着山间小径,踏月来到太乙寺。见寺内幽静可爱,就步入佛殿,因疲劳过度,就在佛殿伏案而眠,僧人全无知晓。第二天清晨,将士不见朱元璋,惊慌失措,便沿途寻朱,到太乙寺,僧人方知朱元璋在寺内,想起夜里没很好侍候,害怕朱元璋降罪下来,十分恐惧。朱元璋笑着说:“不知者不罪,本帅有一对,不知你能对否?芽”便吟道:“太乙寺中孤月亮”,僧人想了一下,随即答道:“长沙城上一星明”。朱元璋觉得应对隽永,又把自己比为天上明星,心中大喜,便重赏了僧人。

    辛亥革命后,太乙寺因在城外,交通不便,香火渐衰,僧人求食无门,便以助人火化尸骨为生。他们在寺内建了3个化身窑,一个窑化外国人,全窑外露,红砖堆砌;另外,一窑化僧,一窑化尼,同在一矮屋内,又名“千化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19:24 , Processed in 4.95699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