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77年前的中秋 长沙文艺青年浪漫“短途游”

2013-9-13 12:3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98|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长沙晚报

文/任大猛 实习生 柳惠

  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在中秋月光的照耀下,不少人的心开始按捺不住,想要到月光下漫游,想要去更远的远方。

  其实,就在七十七年前的中秋节,长沙有一批年轻人,借着中秋赏月的名义,利用一天的假期,在湘江上乘坐小轮船,开始从长沙到湘潭的短途游。

  A 挤在天心阁、躺在湘江划子中、在爱晚亭前看月亮,已不能满足躁动的长沙文艺小青年

  中秋的月光,有一种魔力,总让人按捺不住,想在月光下出游,作为文艺青年,对这种魔力肯定更敏感。 1936年9月,随着中秋节一天天临近,长沙满城的文艺青年开始躁动,嚷嚷着:这个中秋节,我们到哪里去看月亮?

  他们说,在长沙看月亮,已令他们有辜负月白风清、中秋良夜的歉疚。

   在1936年之前,长沙人看月亮的地方,大致是如下几个地点:一是在自家庭院楼阁间,在“拜月光”时,全家一起赏月。二是在天心阁城墙上,随着红男绿女 挤上天心阁城楼,城楼上的茶馆人满为患,每到中秋,即称“茶市大盛”。三是总有人爱在中秋月夜,买舟赏月。同时湘江河岸上,总是挤满了看江赏月的人 流。 四是从1921年中秋节开始,大同合作社、长沙青年会,即组织青年渡河,到岳麓山上去赏月。

   1934年9月25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载的中秋新闻几乎概括了以上全部赏月地点,称:“废历中秋,市民欢欣鼓舞,虽有债台高筑者,亦不过一时意志烦 闷。富人们缠头挥百万,启口醉千觞;名士们放小舟于湘水之滨,望明月于天心之阁,达旦不寐,通宵若狂。一般妇女焚香拜月,庆祝人月团圆。且天宫凑巧,万里 长空,月明如昼,大有一种升平气象”。

  翻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长沙报纸,长沙文艺小青年留有大量中秋赏月的文字,在湘江上划船赏月,是他们笔下的最大热门。比如1921年9月17日长沙《大公报》一位署名“小知”的文艺青年写道:

   在中秋“月白风清”之夜,他们几个长沙小青年,花三四毛钱,租得一个划子,“泛舟中流,东望长沙灯火,西望橘洲烟树”,“而‘客有吹洞箫者’,临风而吹 《四季相思》,其声悠悠然、洋洋然,仿佛一江都入静境,一直达到新河,归过傅家洲……在途中遇一渔船,买得一尾生鱼,和划夫商量,到他家煮食。划夫大快, 一跃登岸,回家里喊起老婆,准备停当,然后导我们进去,点灯抹凳,烹茶打水,竟把我们当作嘉宾,半点钟之久,鱼已从急火中煮熟,再下碗面端上,热气充满半 边屋角,划夫早替我们打了一瓶火酒。不知是鱼好,还是划夫娘子的烹调好,竟得生平以来此为第一次美味。大可傲孟浩然,而嘲苏东坡。一阵风卷残云,碗无残 骨,桌无残滴,划夫娘子倚门微笑,若生平惟见此几个好吃鬼,吾辈欢然而去,月已降乎西山之上”。

  这些长沙文艺青年在中秋月夜内心鼓荡的诗性,和800多年前苏东坡秋月夜游赤壁相似。其实,在中秋月光的魔性下,心中充满诗意的人们,又岂止那些文学青年?

  在上世纪30年代长沙文艺青年心中,中秋月夜,从猴子石放流于新河间的湘水之上,或泊舟桃子涧(今桃子湖,原入湘江小河处)柳阴下,皓月千里,水波不兴,如此中秋赏月,已可称“此乐何极”。

  只是到了1936年中秋节前,当辽阔韵致的中秋月光即将洒满全世界时,长沙文艺青年却提出,他们想过“不一样的中秋节”,他们想在一年中最明亮的月光下,到“更远的远方”去。

  B 乘坐现代化的汽车和轮船,长沙文艺青年在中秋节要去衡山和湘潭看月亮

  当年长沙文艺青年们“更远的远方”,其实是湘潭、衡山。在今天看来,已不足为奇,但那时候中秋节只有一天假期,只能开展这样的“短途游”。

  “走出长沙”的中秋赏月“短途游”,就是从1936年才开始的。长沙人中秋赏月,有了长沙之外的新赏月之地。

  事情缘起于长沙市记者黄光明、杨麓溪等人,他们“鉴于同业终年劳碌,生活枯燥,值此秋高气爽之际,特发起中秋游览南岳之举”,并将他们召集游览南岳的手续刊登在各家报纸之上。

  几天之内,想要前往南岳赏月者,即达三十余名之多。黄、杨二君于是赶往韭菜园清水塘汽车东站雇定专车,定于9月30日上午7时在岳麓通讯社前集合,齐赴汽车东站乘车奔赴衡山登山游览并一同赏月。

  随即,长沙著名的文艺青年团体“青春文艺会”决定在中秋之夜开展乘轮船溯湘江而上前往湘潭的“赏月之旅”。青春文艺会负责人租定两艘轮船,准备“溯江赏月,直驶湘潭”,赏月活动则实行AA制,“每人法币1元,携带爱人者加价8角,以示提倡”。

  租定轮船后,因湘江水浅,轮船公司告知只能改往湘阴。但长沙一帮文艺青年却不满意,因为湘潭毕竟算一个都会,有些中秋奇风异俗可以观看。

  在中秋节的前一天,青春文艺会的管秋实再与轮船公司接洽,决定将大轮船换为不会搁浅的民利小轮船。青春文艺会,对于赴湘潭赏月重新大张旗鼓宣传,月光下神秘的湘潭一时成为长沙文艺青年向往之地。

  C 烧宝塔、看土人跳火舞,吃槟榔,打跑胡,湘潭中秋风俗让文艺青年们眼前一亮

  1936年9月30日下午5时30分,长沙城内的80余名文艺青年分乘两艘小轮船,从长沙大西门外溯湘江而上,前往湘潭。

  船到猴子石,金乌西坠,玉兔东升。船到箭江,月光更是光耀万里,湘江之上敷满月鳞。

   到了昭山,一位开放的文艺女青年周太太在月光之下赞叹:“女人一般的昭山,好美丽的昭山。”这位开放的文艺女青年对众人说起一个故事来,称:湖南女子多 情而美丽,只是胸部大多不丰满,据说就因昭山的某一个角不该沉在水里,假使这一个角能够露天,湖南女子就该比欧美女子更丰满。

  船到湘潭,疏朗的几盏电灯在闪烁,整个湘潭城“匍匐在月色下,似乎听不到一点人声”。从长沙来的文艺青年们睁大眼睛惊奇地发现,“靠近湘潭城沿岸的空坪上,拥了几堆小孩子在烧宝塔,火光熊熊”。小轮船上的长沙文艺青年对此“均感到莫名其妙”,向“老湘潭”询问。

  “老湘潭”说:“这是湘潭中秋奇俗之一,小孩子们每逢中秋这一日,总是把些废砖碎瓦垒积起来,中间盛满破纱布袋、油篓一类废物,再把它点着了火,孩子们围着欢欣鼓舞,仿佛土人跳火舞似的,直等到砖红瓦碎,才肯罢手,据说这样可以避除灾祸。”

   轮船停泊在湘潭城洋码头,80余名长沙文艺青年在湘潭行街走巷,看湘潭城内与长沙不同的中秋习俗,看湘潭人在中秋大嚼槟榔,吐得满地是渣,看湘潭人打跑 胡。他们看到湘潭人中秋节主要食物,除了同样的月饼、菱角、藕之外,拜月之时还供奉有一块块的药糖。女记者李淑梅借此采访了湘黔铁路湘潭办事处负责人,在 中秋夜打听,什么时候湘黔铁路将贯穿于我们的南部中国。

  中秋节晚11时30分,长沙文艺青年在湘潭已逗留两个小时,听到湘潭更夫打更也与长沙不同,“敲一下梆,又打一下锣,仿佛受了一点音乐训练似的”。

   湘潭人还介绍,湘潭中秋节,还有游宝塔习俗,“湘潭城外萃湘义渡过河有一个宝塔,共有7层,每年中秋,打开塔门,任人游览,今年游宝塔的红男绿女很多。 湘潭有句俗话,‘一身如鸟啄(读若杂),还要游宝塔’,大概1936年的穷湘潭,进宝塔的人,一身如鸟啄,想必也多。”

  在1936年中秋节,成群结队的长沙文艺青年为什么拔腿去长沙之外的“远方”,去看其他城市的中秋节?

   研究长沙历史的人或许会说,因为1936年湖南粮食获得丰收,工业和商业发展正蒸蒸日上,湖南的教育也在全国居于前列,和平稳定向上的社会氛围,让长沙 的文艺青年们也多了自信,开始想要也敢于到更远的远方去。人类学专家或许会告诉人们,向往远方,往远方去,一直是人们的梦想,尤其在月圆之夜,会像唤起潮 汐一样,人类的本性也开始复活,人类就是通过远行而得到进化的。

  当时在返回长沙的路上,这群兴致勃勃的文艺青年曾商议:明年中秋,还要选定一个城市,让大家走得更远,让梦想更远。

   不料,1937年爆发了“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击日寇入侵中国的全面战争爆发,文艺青年中秋吟风赏月出外旅游已不合时宜。这群文艺青年在那一年的月光 下纷纷转身,成为投身于救亡运动的革命青年:他们或者已在中秋之前奔赴抗日的前线,或者正以笔代枪书写宣传抗战的篇章。他们写道:长沙的月饼里,也有一段 光辉的历史,当年朱元璋就是借月饼藏纸条的方式,发动抗击外族入侵,恢复我中华的英勇战斗。
民国长沙中秋风物志
文/任大猛

  除了月饼, 长沙中秋最流行美食更有茭瓜炒牛肉

  中秋是从吃开始的。嫦娥之所以奔月,就因为吃。

  民国时期的长沙,除吃月饼外,中秋节最流行的食物,却是茭瓜炒牛肉。

  但牛在湖南农村却是农耕的主要工具。宰牛过多,有伤于农。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长沙城内每到中秋节前,即满城贴出告示,禁止私自宰牛。当时政府,因中秋节居民喜食茭瓜炒牛肉而过度宰牛,甚至不惜“逆历史潮 流”而动,宣布“恢复前清旧制,长沙城内每日只准宰牛3头”,“限定按前清规定两把半刀,每日只准宰牛三头,专供教门口食”,但据1924年9月13日长 沙《大公报》上刊登的《中秋节之长沙》报道,“中秋有一事足纪者,即此二日,省垣所杀之牛,据税局调查,为五百余头云”,可见中秋节这道茭瓜炒牛肉的美 食,使长沙违规私宰现象变得十分严重。

  今天的长沙农村,犁田工具已用“铁牛”(耕田机)替代,大量养殖的菜牛推上市场,中秋节吃茭瓜炒牛肉,早已不再成为问题。

  民国时期中秋节,长沙保留有“拜月光”习俗。“拜月光”供奉的食物,除月饼外,还有菱角、藕、芋头或板栗、笔梗子糖等,这些也成为中秋流行的食物。中秋食水鸭的习俗,亦在民国长沙城的中秋节流行,中秋节前,大批水鸭从湘阴运往长沙。

   在文夕大火前和抗战后,  中秋时节长沙市面最畅销的月饼,均为九如斋和三吉斋出产的月饼。1947年9月25日《湖南国民日报》载:“长沙月饼一般人 都称‘九如三吉’,某年九如斋、三吉斋自制月饼,瞬息卖完,作坊出品不继,乃贩自其他食品店,其附近数小店均被收买一空。然买者从九如斋、三吉斋购出,乃 备赞香甜,逾于常品,此亦‘美国月亮比中国月亮亮些’之谓也。”

  民国时期,长沙城内广式月饼每个比本式月饼要贵上10倍。

  张灯结彩送南瓜,长沙的中秋节不会是万圣节吧

  万圣节流行南瓜灯,在时尚的年轻人群中广为人知。

  民国时期,长沙中秋的夜晚,常可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只见一群人抬着一只大南瓜,打着旗伞,送往没有生育子嗣的人家,以祈愿该户妇女生育男孩。

   据民国著名报人刘岚荪遗著《适园杂忆》一书记载:这种习俗,在民国时期,长沙和湘潭乡下广为流行,有送冬瓜的,但以送南瓜为主,因南瓜的“南”,谐音 “男”。但民国时期,生儿育女的科学常识已广为长沙湘潭的人们所知,送南瓜祈愿生子已被有科学知识的人士所嘲笑。一些种植菜圃的“园作家”也拒绝有人假借 旧俗来园圃偷瓜,中秋之夜常严密看守。但守者自守,偷者自偷。

  在文夕大火前,长沙中秋之夜送南瓜习俗仍十分流行,但抗战后,这一风俗渐渐不再流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8 12:46 , Processed in 2.60808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