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03素纱褝衣

2013-7-5 10: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41|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宋少华 等|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素纱

类别:丝织品  国家一级文物

时代:西汉 

规格:衣长128厘米  通袖长190厘米  用料约2.6平方米  重49克 

来源: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今藏: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绚丽多彩的丝织物,让今天的人们看到2000多年前的辛追夫人穿的是什么衣服。丝织物大部分置于竹笥内,如在340号、354号竹笥内,有单幅的丝织物46幅。每幅分别用两根或三根的细茎为骨干,从两端向中心卷合,用织物的边条将其捆扎三道,以象征成匹的绢帛。这批丝织物,按照织造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平纹织物、提花织物、织锦和刺绣,几乎包括了西汉时期丝织品的所有品种。

平纹丝织物主要是绢和纱。绢的粗细疏密程度有较大的差别。纬密均疏于经密。纱,与绢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经纬丝经过加拈,而且密度稀疏得呈现方孔的平纹组织织物。由于纱的纬丝采用了强拈,拈向一致,多为Z向,而经丝弱拈呈Z、S向交错的不规则排列,因而幅面出现布满了谷粒状的绉纹,汉代将这种纱称为“毂”。这种结构精密细致、方孔均匀清晰的纱,当时采用了纺车和筘。纱这种丝织物,是褝衣和袍面领缘的用料,在当时是一种质量较好的织物。素纱褝衣所用的纱,其单丝条分为10.2—11.3代,用这种纱制成的329—5号和329—6号褝衣,其重量分别为48克币和49克,充分说明了汉初缫纺蚕丝技术的发展水平。

这两件素纱衣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遣册称其为“素纱褝衣”,而不是以往写成的“禅衣”。衣为交领,右衽,直裾,款式类似于当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面料为素纱,边缘为几何纹绒圈锦。《说文解字》:褝,衣不重也。从衣,单声。也可解释为单薄。在长沙方言中,单衣是相对于夹衣而言的。《礼记•玉藻》:“褝为絅”,郑玄注:“有衣裳而无里。”素纱丝缕极细,重量还不到一两。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褝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素纱褝衣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

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

诗中的缭绫,飘渺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素纱褝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艺术夸张,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素纱褝衣轻薄而透明,如何穿着呢?《诗经•郑风•丰》曰:“衣锦衣,裳锦裳。”即把褝衣套在色彩艳丽的丝绵袍外,使丝绵袍上华丽的花纹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胧之美,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这也符合古人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另一说法:纱衣套在肥大的丝绵袍上,似乎不可能,也许是冥器。还有学者认为其适合作为内衣穿着,是一种性感内衣。无论何种说法,49克重是一个绝对的奇迹。

(陈先枢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19:55 , Processed in 0.1011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