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99漆绘云气纹凭几与坐具

2013-7-5 10: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17|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宋少华 等|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漆凭几

类别:漆器  国家一级文物

时代:西汉

规格:通长63厘米  宽11.2厘米  高36.5厘米

来源:1993年长沙国某代王后渔阳墓出土

今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名称:漆坐具

类别:漆器  国家二级文物

时代:西汉

规格:通长34.6厘米  宽14.8厘米  高12厘米

来源:1993年长沙国某代王后渔阳墓出土

今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现代人们生活起居、办公、宴会时所使用的桌椅、沙发、床第等都属于高足家具,与古代人们席地起居活动的习俗相去甚远,古人因席地或卧塌时常备的一些辅助家具如凭几、案、坐具等,随着席地习俗的改变而失去功效,被人们所摒弃,逐渐退出人们生活的视野。宋元以后的社会中已不见其踪影,更不为今人所知。古人因这些奇特的家具而流传一时的一些雅闻趣事,也就淹没在历史的文献与传说当中了。如果说还有孑遗的话,那么北方农村百姓家炕头上的小坑桌或可说是它的尾巴。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里,如朝鲜族仍有部分的保留。这里向读者介绍的是一件发现于汉长沙国王后渔阳墓的精美凭几。

该凭几通长63厘米,通宽11.2厘米,高36.5厘米。几面呈长弧条形,两端窄,中间稍宽。从立面观察,几面中间略微向下弯曲,边缘薄中间厚,两端粗厚微耸呈弓状弯曲,下向收束成细方足,足下承一卷云纹方座。通体髹黑漆,几面朱绘三角纹,几足朱绘飞动的云纹。整体设计灵动、精巧、造型典雅,浑厚中见精细,曲扬处显沉稳,显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制作技艺。

这样一件精美的器物,古人是怎样使用的呢?原来汉代时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坐姿是屈膝降腰,将臀部压在脚底板上,有点类似现代人们通称的跪。但古代的坐与跪是有区别,跪是双膝着地后,身体前倾,双手前伸,弓伏于地。而类似于今天人们所称作跪姿的,古人称之为跽。跽是双膝着地后,直腰挺胸,臀部不压在脚板上。清考据学家阎若璩对古人坐姿的解释最为精确:“两膝着地,以尻(臀部)着蹠而少安为坐。”这种坐法在今天除日本、朝鲜尚保存较多,时常见到外,我国境内汉族人群中多不习用,难以闻见。然而即便是古人习用的坐姿,久坐之后也会感到疲累,产生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说的:“腓痛,足痹、转筋”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发明了凭几。凭几是供人依靠休息的一种家具,最初用于马车之上。因汉代时马车为主要代步工具,马行迅疾,车与体颠簸,坐车之人需时时保持端正的姿势。汉成帝时要求:“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长久保持这种坐姿,易使人疲乏,设置凭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坐车人的疲劳。坐累之时,则凭几而坐,双膝纳于几下,双手伏于几上,或者靠于身体一侧,单肘伏几,或者隐于体后,作为依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凭几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使之更加合乎人身的需求,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了三国东吴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的墓葬,出土了一件漆凭几,几面做成了串弧曲状,下设三足,弧曲的曲面环腰,人坐时几面的高度恰到腰际,人可凭隐其上。这便是文献所称之:“曲木抱腰”。南朝萧齐时代的文人雅客常在一起聚会,咏物抒情,其中就有一首专咏凭几的诗句,诗文如下:“蟠木生附枝,刻削岂无施。取则龙文鼎,三趾献光仪。勿言素韦洁,白沙尚推移。曲躬奉微用,聊承终宴疲。”(谢朓《乌皮隐几》)“曲躬奉微用”就是指曲木抱腰以承疲乏的功用。

凭几之物最早产生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尚在使用。魏晋之时人就已认为凭几是久远之物,敬重有加,称凭几已有古人之风。《三国志·魏书》载曹操奖励毛玠,特以素屏风、素凭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南齐高帝萧道成请通晓天文、术数的孔灵产登灵台占候后,送给他白羽扇、素隐(凭)几,认为“君性好古,故遗君古物。”《南齐书·孔稚珪传

说完凭几,还需介绍另一种坐具。

此坐具亦出土于汉长沙国王后渔阳墓中。通长34.6厘米,宽14.8厘米,高12厘米,束腰圆柱形底座,底座平整,上承长椭圆形面板,板面微曲,中厚,缘薄,通体髹黑漆,造型独特,殊为少见。初不识为何物,以为是小案、庋物一类的东西,后经过专家解读,方明使用之妙法。原来古人虽发明凭几以解久坐之疲劳,使其身体部分重量落在双肘之上,但并未解决下体承重的问题,久而久之仍不堪其苦,故而设计出这样一种小巧便捷独脚坐具,俗称为独脚凳。坐时将独脚圆柱形座置于两髁之间固定,臀部落于坐板之上。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既解决了分担下体重量的难题,又因其小巧,便于携带,使用时隐于袍裙衣裳之内,不易为他人所觉,不至久坐失态,避免了尴尬。

宋元之后,古人席地而坐的习俗与相伴随的家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今天,当我们在使用高脚桌椅等时髦的现代家俱时,遥想古人凭几而坐,或谈经论道、吟诗咏物;或契阔别离,宴饮欢歌;或谈情说爱、温情脉脉,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心境。

  (宋少华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20:16 , Processed in 0.1066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