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98汉代二十五弦瑟

2013-7-5 10: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0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宋少华 等|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汉代二十五弦龙纹瑟

类别:漆木乐器  国家一级文物

时代:西汉

规格:通长124.4厘米  宽41.6厘米  高11.6厘米

来源:1993年长沙国某代王后渔阳墓出土

今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名称:汉代二十五弦云纹瑟

类别:漆木乐器  国家二级文物

时代:西汉

规格:通长123.6厘米  宽39.6厘米  高10.2厘米

来源:1993年长沙国某代王后渔阳墓出土

今藏:长沙简牍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珍藏着两具汉代的漆瑟,漆瑟造型典雅端庄,制作精致华美,其一长124.4厘米,宽41.6厘米,通高11.6厘米,其二长123.6厘米,宽39.6厘米,通高10.2厘米。

在介绍这两具古瑟之前,我们通过一幅图,了解一下古瑟各部位的名称与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到,瑟的形状为长方盒形,由首、隐间、尾三部分组成。首部嵌有一条高出瑟面木条,称为首岳,首岳外有一排弦孔。瑟尾分嵌外、中、内三条尾岳,尾岳之外各有数量不等的弦孔,弦孔之后置立四柱弦枘。瑟体内中空,与面板、底板、四周侧板共同组合成为共鸣箱。张弦时自首岳底穿出,经隐间至尾岳孔穿入,再经尾部的过弦槽引出,挽系于弦枘之上。演奏时,指尖在隐间的弦径上或勾或挑、或扣或弹。

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相传是华夏始祖伏羲氏发明了瑟。商周以来,古瑟已流行于华夏大地,先秦古籍中经常与琴并称。《诗经》中常见对它的描写,常常是琴瑟并称,并用来比喻恩爱和谐、感情笃深的夫妻,如《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楚辞》中也多有描写:“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远游),“竽瑟狂会,搷鸣鼓些”(《招魂》),“絙瑟兮交鼓,萧钟兮瑶簴”(东君),“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东皇太一)。《墨子·三辩》云:“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古代能欣赏此类古乐者,大都与士大夫以上贵族有关。

长沙简牍博物馆珍藏的汉瑟,出土于汉长沙国王后渔阳墓的南部边箱之中,该墓虽经盗掘,但瑟未遭严重破坏,出土时保存较为完整,其旁还伴出筑、筝等乐器。这让历经数月发掘已是疲惫不堪的考古人员精神振奋。据专家分析,王后墓的南部边箱极有可能象征墓主人生前宴乐的场所。墓主人一共随葬了4具漆瑟,2具光素无纹,另外2具则装饰华丽无比,故特别推出加以介绍,现将2具漆瑟的形状描述一下。

一号瑟,长方盒形,瑟面稍呈弧形首尾两端髹黑漆,隐间面光素无漆。总长124.4厘米,宽41.6厘米,通高11.6厘米。首岳外侧一排25个弦孔,首岳上显见弦槽。此弦槽是由于经常弹奏摩擦所致,可以证明此瑟为一实用乐器。首岳至尾岳之间的隐间长105厘米,此为张弦弹奏的部分。尾岳分外、中、内三排,中尾岳为7个弦孔,内外尾岳各为9个弦孔。尾岳之后立有4枚弦枘。该瑟装饰奢华显贵,隐间面上正中用绿松石镶嵌一条盘绕的飞龙与卷云,周围用硬木镶嵌雕刻镂空的各种动物图案。侧面挡板亦镶嵌用硬木雕刻成的波折纹。采用这种装饰手法,工艺十分复杂,它是将雕镂、镶嵌、平错诸工艺技术融汇于一体,显示了汉代宫廷乐器制作的高超水平。而且从材料的颜色上观察,瑟体呈黄色,硬木呈棕色,松石呈绿色,丝弦呈银色,弦枘呈黑色,诸种颜色交错,色彩纷呈,交相辉映,更显示其尊贵高雅的气质。

二号瑟,其形制与一号瑟大体相同,总长123.6厘米,宽39.6厘米,通高10.2厘米。其隐间面装饰用硬木雕刻的卷云纹,另有一番情趣。

据统计,经考古发掘出的古瑟已不下50余件,时代最早的为春秋晚期,弦数从20弦至26弦不等,逐渐地趋向25弦。据《史记·封禅书》说:“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原来上古之时,瑟本五十弦,因鼓奏特显悲凄,故被太帝破其一半,成二十五弦。这当然只能看成是古代的一个传说,聊为谈资。若真的剖开,音箱也破了,何以鼓奏?不过从中可以看到瑟弦数目的发展趋势来看,是由多寡不等而逐渐走向统一的。

汉代瑟的弦数基本为25弦,马王堆瑟弦保存完整,可以借此说明。其瑟首尾两岳之间张25弦,每根弦由四股素丝左旋搓成。尾岳分三组,外9弦、中7弦、内9弦,这与渔阳王后墓所出一致。其中7弦较长、较粗,外、内9弦较短较细。从弦径递减的情况看,中7弦与内9弦当合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外9弦另成一个单独的系列。每条弦下面,都有一枚拱形柱码。

瑟是弹散音的乐器,一弦一音。调弦时,先将各空弦定出同度散音,再由低而高依次施弦柱,调出需要的音阶。《后汉书·礼仪志》:“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左右为商、徵、角、羽。”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音阶只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按现代音阶即1、2、3、5、6。按《后汉书·礼仪志》所云“宫处于中”的五音调弦之法,若以尾岳中排7弦,中央一音为宫,则中七弦的最低音为,可见图示。这种二十五弦的调音就成为5 6 1 2 3,即徵、羽、宫、商、角

鼓瑟时乐手跪坐于瑟前,“叩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淮南子·齐俗》),瑟枘一端置于地上,首岳一端斜靠膝上,左手勾曲,右手拨挑,其指法多为扣、弹等动作,故汉代习称奏瑟为鼓瑟。当演奏变宫、变徵时,就会采用按抑的指法。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册,记有“郑竽瑟”、“楚竽瑟”、“河间瑟”,表明汉代瑟的制作、流行的地域不同,名称不同,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别,其调弦、演奏方式亦有可能还存在差别。

汉瑟出土数量不下10具,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各出土一具,皆光素无纹。渔阳墓出土的这2具装饰精美的漆瑟,在以往发现的汉瑟中所仅见,此等豪奢的装饰的乐器,可能是出自更高等级贵族之室,或来自皇宫。千年岁月的磨蚀,并未减去其熠熠的光采。

(宋少华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8 02:09 , Processed in 0.1046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