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38战国几何纹琉璃珠

2013-7-5 11: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7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宋少华 等|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几何纹琉璃珠

类别:琉璃器  国家一级文物

时代:战国

规格:直径1.8厘米  高2厘米

来源:1994年长沙市战国墓出土

今藏: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4年长沙市战国墓出土了一枚几何纹琉璃珠,直径1.8厘米,高2厘米。整体为球形,中间穿孔,孔径0.5厘米。胎体为深蓝色,呈半透明状。珠身是由土黄、白色、浅蓝以及深蓝色组成多层几何圈点纹饰,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珠身分布18个同心圆式的蜻蜓眼,眼中心略偏,轮廓略扁,看上去有斜视的效果,使得“眼”更加传神。整体构图严谨,层次分明,主体纹饰突出,色彩艳丽,为目前考古发掘所得琉璃珠中的罕见珍品,使人们想到了与和氏之壁齐名的隋侯之珠。关于和氏之壁的典故,大家或许已耳熟能详,而有关隋侯之珠的美丽传说,则知之甚少。

那是战国时候的一个秋天,西周的隋侯例行出巡封地。一路游山玩水,这天行至渣水地方,隋侯突然发现山坡上有一条巨蛇,被人拦腰斩了一刀。由于伤势严重,巨蛇已经奄奄一息了,但它两只明亮的眼睛依然神采奕奕。隋侯见此蛇巨大非凡且充满灵性,遂动了恻隐之心,立即命令随从为其敷药治伤。不一会儿,巨蛇恢复了体力,它晃动着巨大而灵活的身体,绕隋侯的马车转了三圈,径直向苍茫的山林逶迤游去。

第二年秋天,隋侯再次巡行至渣水地界,中午在一山间驿站小憩。睡梦中,隐约走来一个黄毛少儿,跪倒在他面前,称自己便是去年获救的那条巨蛇的化身,为感谢隋侯的救命之恩,特意前来献珠。隋侯猛然惊醒,果然发现床头多了一枚珠,这枚硕大的珠似乎刚刚出水,显得特别洁白圆润,光彩夺目,近观如晶莹之烛,远望如海上明月,一看便知是枚宝珠。据说隋侯得到宝珠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各国诸侯的垂涎,经过一番不为人知的较量,隋珠不久落入楚武王之手。后来,秦国灭掉楚国,隋珠又被秦始皇占有,并被视为秦国的国宝。秦灭亡后,天下大乱,隋珠从此不知所终。

有专家认为,在青铜器铭文中,隋国往往被称作“曾国”。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就是隋侯之墓。该墓随葬了一串典型的“蜻蜓眼”琉璃珠,可能类似于历史上久负盛名的“隋侯之珠”。虽然一度光彩照人的隋侯之珠已湮没在滚滚的历史烟尘中,不可复寻,我们从今日考古发掘出土的蜻蜓眼琉璃珠或许可以猜想她的风貌

那么,这些光彩夺目的蜻蜓眼琉璃珠从何而来呢?这要从古代西方世界盛行的“眼睛文化”说起。

远古时代起人类就有一个奇怪的想法,认为当人的眼睛盯住对方看时,能够摄取对方的魂魄,也就是他们认为被人、神或邪魔的眼盯住会带来厄运,因此便有了邪恶眼说法出现。不过也有些神的凝视反而是有益的,例如古埃及太阳神荷鲁斯(Horus)之眼。因此人类把“眼”画在洞壁、建筑物上、墓里,或戴在身上当护身符以抵消“邪恶眼”带来的厄运。

“蜻蜓眼”琉璃珠是“眼睛文化”的产物,发源于西亚或印度,人们认为它拥有无限神力,能驱走恶魔,带来平安,因此在身上佩戴这种镶嵌琉璃珠。蜻蜓眼琉璃珠,大约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传至中国,正值春秋战国末期。这种彩色缤纷、灿烂夺目的西亚琉璃珠受到当时中国王公贵族的极度喜爱,并成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因为这个缘故,当时在中国产生了高度的社会需求,导致中国工匠开始利用本地原料进行仿制,制造出与西亚、地中海地区不同,独特的中国风格的蜻蜓眼琉璃珠。

春秋战国早期蜻蜓眼琉璃珠多为类形球,并不规整。尺寸比较小,绝大多数直径不足二厘米。珠多为绿、蓝或黄色,半透明。饰纹简单,采用西亚常用的几何图案,其主题都只是同心圆。同心圆一般为三层,也有多达五、六层的,以平嵌手法嵌入,中心点为深蓝色,外层则褐白相间或蓝白相间。嵌入之眼浑然一体,不突出也不易脱落。战国晚期的蜻蜓眼琉璃珠尺寸稍大,直径大约二厘米,手工愈加精堪。颜色虽没什么突破,仍为不透明白、蓝、褐、土黄色但其纹饰绚烂多姿,极富变化,圆圈纹或凸起或剔刻,造成鼓眼的效果。这些琉璃珠主要随葬于王公贵族墓,说明琉璃珠在当时是稀有珍贵之物。

(张永珍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13:17 , Processed in 0.0962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