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教育家与长沙名校之云山书院与 “宁乡四髯”

2012-11-19 02:1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9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名人与长沙风景》陈先枢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

云山书院位于宁乡县横市镇西水云山下,清同治三年(1864)邑人公建,同治六年落成。据刘典《云山书院记》载:建正屋四楹,最上为先师殿,次为山长课艺处、讲堂、出入总会之门。左右各建两楹,分十六斋,共158间。“外垣可数百步,凿池以导源,泉流而不滞,池畔植桂竹与兰,亦馨亦郁。院后重峦叠嶂、佳木葱茏。”讲堂悬挂刘典亲撰一联:

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民,愧无格致诚正本领;

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乎臣弟友常经。

 

院舍规则仿城南书院,建有东西云门、大门、讲堂、崇道堂、希贤堂、先贤堂、藏书楼、仰极台、凌云亭、奎光阁、文昌阁等。堂台亭阁均镌楹联,颇具云光山色。

刘典(18191878),生平见第一章“望麓园与其创建者刘典”。刘典《云山书院记》记录了他创办云山书院的初衷和始末。记曰:

县治偏东北,而西南袤长,西尤甚,百里以上多崇山。士人秉清淑之气,文而有质,不乏英贤磊落之才。其耕田凿井未泽以诗书者,则似质胜于文。余以观昔者之有书院,其用意深也。余尝思复其旧,久而未敢言。同治癸亥冬,余由浙臬丁艰回籍。过信州时,魏君隽卿良总理楚军粮台事务,过舟吊余,宿于舟。更阑,言及建复书院,鼓舞不已。归而谋诸同人,咸翕然从。甲子二月既望,集曾君敬庄毓郯、罗君翊廷珍、潘君复亭本榘、王君书霖懋昭,于六都水云山,相其基址,咸以山水秀丽,局势开展为壮观。遂议纠费置田几百亩,岁收租千有余石。刻日兴工,建正屋四楹,最上为先师殿,次山长课艺处,次讲堂,又次为出入总会之门。左右各建两楹,分十六斋,共计一百五十八间。外垣可数百步,凿池以导源,泉流而不滞。池畔植桂竹与兰,亦馨亦郁。院后重峦叠嶂,佳木葱茏,樵者毁伤有禁。盖以学者藏之余,息焉游焉畅其机,固必有赏心处也。

云山书院于同治六年落成,聘姜于冈为山长,其教学活动注重笃行实践,培养经世之才,遵循刘典所立宗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析其理,笃行以践其实,诚能百倍其功,则愚必明,柔必强,从此臻于纯粹,处为大儒,出为良佐。” 姜于冈题奎光阁联云:

彩笔自凌云,有万丈光芒,上腾霄汉;

高楼真得地,看千秋人物,并壮江山。

辛亥革命后云山书院改名为云山学校。“宁乡四髯”同在此读书和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 “宁乡四髯”,是宁乡籍老一辈革命家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四人的合称。“五四”运动前后,宁乡旧派人物传言革命者都是年轻人,于是他们四人都把胡子留着,借以掩护革命活动。1926年,他们四人在长沙合摄一影,谢觉哉题“宁乡四髯”4字。此后,这一美称在湘中流传。

    何叔衡(1876—1935)、谢觉哉(1883—1971)、王凌波(1888—1942)三人生平分别见第五章“杓子冲何叔衡故居”、“南馥冲谢觉哉故居”和第一章“徐祠巷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负责人徐特立、王凌波”。姜梦周(1883—1929),原名瑞姬,号春崖。宁乡驻省中学毕业,曾参加清末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后加入学生军,后受聘任宁乡云山高等小学堂校长。五四运动后,参加反对军阀张敬尧斗争,创办宁乡文化书院。1922年加入共产党,任湘江学校教员。1927年夏,任湖南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大革命失败后,在益阳县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10月被捕,于次年3月牺牲。

“四髯”早年读私塾时就成为了好友。其中何叔衡和谢觉哉在清末都中过秀才。辛亥革命前后,又都先后进入新式学堂读书,此后多年从事教育。20年代,他们都相继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他们的教育生涯都与宁乡云山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又有“云山四友”之美称。 

  1905年,云山书院改为云山小学堂。1912年,又改学堂为学校,定名为宁乡第二高等小学,习惯上称为云山学校。

  1909年,何叔衡到云山学堂担任教员。虽然他曾中过秀才,但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已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当时云山学堂的校长文经酉是同盟会会员,他利用云山学堂“暗输革命学说”,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思想。何叔衡进入云山学堂任教后,与文经酉关系甚密,开始接受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云山学堂藏书很多,何叔衡阅读了大量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书刊,思想上进一步。解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何叔衡在云山学堂带头剪掉辫子,并号召学生也剪辫子。1912年春,姜梦周和王凌波也来到云山学校任教。何叔衡和他俩一起开始试图对云山学校的旧教育进行改革。他们发动学生成立学生会;提倡写应用文;反对尊孔读经,主张废除读经课,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他们的这些建议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引发了宁乡地方的新旧党派之争。旧派人物攻击他们“大逆不道”,说何叔衡是“三无党”(无圣君、无父母、无礼仪)的首领。何叔衡愤而于1912年辞去云山学堂教职,赴长沙寻求新学。

  何叔衡离开云山学校后,谢觉哉又于1913年秋到云山学校任教。于是,姜、谢、王一起继续在云山学校坚持教育改革,并以此推动整个宁乡的教育改革。姜梦周从1912年春到1917年冬在云山学校当了两年教员和4年校长;谢觉哉从1913年秋到1917年冬和1924年秋到1925年夏在云山教了五年半书;王凌波从1912年春到1914年冬和1918年到1926年夏在云山学校当过4年教员和5年校长。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和宁乡进步人士梅冶成、欧阳健、王一凡、林若虚、李甲农、夏元彬等人对云山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培养了一代新人。

  反对关门读死书,提倡教育与政治相结合,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是姜、谢、王在云山学校进行改革的重点。他们利用讲课和朝会的机会,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15年5月7日,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姜梦周看到这天的报纸后,当晚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愤慨地说:“今天报纸上载了一件最不幸的事情,日本强迫我国签订“二十一”条。这是亡国条约,我们马上要当亡国奴!堂堂正正的中国,竟受小日本欺侮,能不痛心!”他大声疾呼:“要挽救危亡,完全依靠我们自己,我们要唤起同胞奋发图强,终生把国耻放在心里。我们要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洗雪国耻”。此后,他们又发动学生进行抵制日货运动。

  提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姜、谢、王在云山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又一重要方面。1915年,姜梦周担任云山学校校长。他规定学生要定期参加劳动,并且自己赤脚草鞋亲自带领学生劳动。当时部分教师和学生不理解,态度消极;有些家长跑到学校表示公开反对,甚至以退学相威胁。姜梦周不为所动,一方面耐心说服,另一方面坚持进行改革。“五四”运动时,王凌波任云山学校校长。他把祭孔的“希贤祠”改为养蚕室,并开设印刷部,由学生自印练习本、备课本、信纸等,把学生劳动所得作为学校的一项收入,以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后来,他又把手工课改为生产笔筒、木盒、筷子等生活用品,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云山学校人才辈出,该校学生甘泗淇、夏尺冰、喻东声等均成为革命俊杰。

1993年,云山书院以“云山学校”的名义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20:43 , Processed in 0.1015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