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教育家与长沙名校之城南书院与余廷灿众山长

2012-11-19 02: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9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名人与长沙风景》陈先枢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

城南书院位于天心区妙高峰上,原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建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因而声名远扬。当时的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为私家园林,张浚父子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丽泽堂、书楼、养蒙轩、月榭、卷云亭,集楼台堂榭之胜;又有绿竹成阴的琮峥谷、高邱层观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纳湖;纳湖中置听雨舫和采菱舟。民国时卷云亭尚在。据1936年《长沙市指南》载:“卷云亭在妙高峰中学之门楼上。城南十景,惟此独存。亭仅方丈,可容三四人坐憩。湘水前横,麓山在望,春夏之间,凭窗西眺,烟波云雾,叠叠重重,在湘滨向麓顶上升,如卷绵焉,此或‘卷云’之名所由来?” 

淳熙间,张栻召为吏部员外郎,离开长沙,十景逐渐荒废。到元代,南阜上的“苍然观”改为“高峰寺”,但张浚手书“城南书院”四字匾额仍保留在寺内。直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

有署名“西耕”者撰《长沙新市政计划中应保存之名迹》一文,竟把此匾额列为“不保存之

列”,理由是此匾为“杀岳武穆之嫌疑犯张浚所书。”因此,流传近千年的“城南书院”匾

额,最终毁于一语。查史,参与陷害岳飞的是张俊,而非张浚。不知此公读书何以如此荒忽,乃至浚、俊不分。

明正德二年(1507),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陈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恢复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藩府所据而未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妙高峰寺下建得学堂5间,万历中复圮。

城南书院真正成为诸生肄业之所,是从清乾隆时开始的,乾隆十年(1745),杨锡绂任湖南巡抚,下车伊始,杨便赴岳麓书院课试生童,然而前来应试的生童寥寥无几,问其故,只因长沙城到岳麓书院“中隔湘江,稍遇风涛,士子即畏涉不前”。杨决意将岳麓肄业诸生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就读,恰巧在天心阁下都正街寻得都司衙门空署一所,于是将其改建成书院,因该书院在城之南隅,乃称“城南书院”。此举极得人心,司、道、守、牧各官都捐出养廉银,历一月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主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从此天心阁下一片弦诵之声。

道光二年(1822),巡抚左辅认为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邻近善化县治,市嚣嘈杂,不利学子静修,于是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复迁至600余年前的创始地妙高峰上。左辅复建的城南书院恢复了“十景”。清道光进士、云贵总督劳崇光《城南书院赋》记述了十景的盛状。赋曰:

草树回环,山川萦束;纳湖供其溯洄,高阜任其瞻瞩。访旧基于月榭,危栏之影依然;叩曩躅于云亭,隐几之吟可续。舫名听雨,闲垂软涨三篙;舟泛采菱,缓度新歌一曲,轩开半亩,养蒙迪我聪明;堂矗三椽,丽泽成吾学问。看红波岳色,潇湘之灵秀如新;仰圣域贤关,闽洛之渊源伊近。

书院内旧有吕南邨所撰一联,上联讲做人,下联讲治学,劝人不可苟日偷安。联曰:

  人只此人,不入圣,便作狂,中间难站脚;

学须就学,时既过,今又待,何日始回头。

道光皇帝御书“丽泽风长”匾额,从此城南书院步入了它的辉煌时代,著名学者余廷灿、贺熙龄、孙鼎臣、何绍基、郭嵩焘、王先谦等先后主讲城南书院。学生中也人才济济,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左宗棠、王闿运、张百熙以及黄兴等曾在此修藏或就读。

余廷灿(1735—1798),字存吾,长沙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官翰林检讨,兼任三通馆纂修。时,其母年已八十,请求归养。先后任教于濂溪、石鼓、渌江、城南等书院,教学中注重实践,去虚夸,尤恶佛说,读书、讲学,都正襟危坐,将孔门洒扫、应对、进退理论用于实践,学问渊博,诸如天文、律吕、六书、勾股都有研究,古文尤负盛名,与休宁戴震、河间纪昀为友,有诗文往来。余廷灿还是一位高级“枪手”,为多位湖南巡抚代写过文章,如代湖南巡抚颜希深作《老普济堂碑记》,代湖南巡抚李世杰作《江神庙碑记》等。有《存吾文集》传世。

贺熙龄(1788-1846),生平見第一章“菜根香与清学者贺熙龄”。贺熙龄以目疾乞归,前后主讲城南书院八载,并倡立湘水校经堂。贺熙龄主讲期间,其兄贺长龄将左宗棠介绍进去。贺熙龄是左宗棠一生中惟一的一位老师。熙龄教学生的方针与众不同,他不重八股文,而重“经世致用”之学。他用汉宋以来实学家的著作教学生,这正符合左宗棠的志趣。贺熙龄也特别看重左宗棠。后来他在一篇题赞左宗棠祖父松野公画像的文章《左斐中像赞》中,还提到他这位得意学生,大意是:“左季高少年时就跟我学习,我看他卓然能自立,问他学习又确然有所得,考察他的行为言语,则循循然有规矩,不敢有所放逸。我当时就觉得他很不同于众。” 贺熙龄书法潇洒自如,很受藏家推崇。

孙鼎臣(1819—1859),字子馀,号芝房,长沙府善化县(今属长沙)人。少聪颖,11岁作《西王母赋》,惊其长老。 17岁举乡试,选内阁中书。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九年充贵州乡试考官。咸丰二年(1852)擢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其时,太平军自广西出湖南,声势大张。孙鼎臣疏陈办团练,筹兵饷。后又主张行保甲,以佐团练。时清廷将前两广总督琦善从黑龙江戍所开释,并署河南巡抚,他力言其人不宜复用。不久,以言事不用,知难有为,请假回湘,在籍奉母读书,致力学术,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和衡阳石鼓书院。阅古今论盐漕钱币河渠兵制等书,撰成《畚塘刍论》、《河防纪略》。其刍论25篇,深咎汉学家以私意分别门户,多有痛切之言。又工诗古文,时有忧国之辞。所写诗文,后辑成《苍筤集》一书,有书法墨迹传世。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省道州人,道光进士,清名臣何凌汉之子。自少习于馆师,道光十六年(1836)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纂协修、武英殿纂修,并先后担任过福建、贵州、广东等省乡试正、副考官。咸丰二年(1852),由于侍郎张芾保荐,被咸丰皇帝简放四川学政,后因直言丢官。此后潜心教育,曾主讲济南泺源书院。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及江苏巡抚丁日昌延主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大字《十三经注疏》。一生精于书法、考订和诗歌,倡导“宋诗运动”。有《东洲草堂诗集•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作传世。通经史,善诗文,尤工书法,自成一格,融篆隶笔意于行楷之中。晚年居长沙化龙池,居室名“磻石山房”,同治间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多年。同治十二年(1873)逝世于苏州,后归葬长沙石人村苦竹墈。

郭嵩焘(1818-1891),生平见第六章“六堆子郭嵩焘养知书屋”。1870年4月郭嵩焘始主讲城南书院。他一上任,就主持了城南书院的修缮工程,对工程质量进行了严格的监督。他认为,“讲学治经”“以不为风气所染为俊杰”,而“宋明之语录,本朝之汉学,皆风气之为也……固非道之所存矣”。因此,他在主讲城南书院期间,大力提倡“实学”、“时务”。所授经课往往与传统观点相抵牾。他刚为诸生授课不久,在讲孟子万物皆备思想时因与传统观点不符,为诸生所不理解,有人因撰一联讽之:“万物皆备孟夫子,一窍不通郭先生”。他深感“书院气习之坏,至不可问”,因而对城南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他以山长名义发起修建王船山祠。此举遭到一些人的阻挠和反对而一度停工。郭嵩焘极力坚持,排除干扰,终于修成。郭嵩焘亲自为之撰联曰:

训沽笺注六经于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

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南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次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天心阁下城南书院原址附近,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21:39 , Processed in 0.0992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