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历史沿革

2012-5-20 15: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62|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名城长沙网

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隋代)
南北朝末年,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后,人民普遍渴望统一。但北周和南陈的皇帝都没有统一南北的能力;到了杨坚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立隋朝以后,这一任务才由隋文帝杨坚予以完成。杨坚出身北周贵族,周宣帝时拜上柱国、大司马。后来周静帝年幼即位,坚为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在平定了河南、湖北、四川的割据势力后,又翦除了宇文氏诸王室,于大定元年(581)代周称帝,建国号隋,是为隋文帝。接着,他开始了统一的军事部署,先与突厥和亲,使东突厥来归,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便安排南下伐陈。文帝以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在安徽前线集结兵力,准备渡江。开皇九年(589)正月,先锋韩擒虎、贺若弼分别从采石、广陵渡江,直取建康,陈军崩溃,陈后主投降。南方各地纷纷归附,文帝出兵后不到四个月,便实现了南北统一。
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巩固统一成果的措施。他加强中央行政机构的领导,设立三省六部;又改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为郡县二级制;改革府兵制;重颁均田令;制定新刑律;新铸五铢钱;统一度量衡等。他使用得力的大臣高颖、杨素、牛弘、苏威等,坚持以农为本,兴修水利,使手工业和商业得到恢复发展。文帝又开通广通渠,以便漕运交通,在长安建大兴城,并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材。仁寿年间,全国户口增到七百万户,仓廪充实,社会安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开皇二十年,文帝废太子杨勇,另立次子杨广。杨广素与宇文述、杨素勾结,建立党羽,阴谋夺位。仁寿四年,杨广弑父杀兄,即皇帝位,是为隋炀帝。炀帝得志后骄恣无忌,滥用人力财力,挥霍无度。他大规模徵发民工,修建南北大运河及长城;大规模兴建东都,穷极华丽,一年间每月役使民工达二百万人;又大规模徵调军队,三次出征高丽,但均告失利;巡游全国,三下江都。连年征战与炀帝暴政致使隋朝的国力大大削弱,人民苦不堪言。农村中逃避军役和劳役的人越来越多,流民遍地。
大业七年,在山东首先爆发了王薄领导的农民起义,接着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贵族出身的杨玄感也起兵反隋,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大分裂。起义军在与隋军不断的战斗中,分并离合,形成了三支较强大的力量,即在中部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北部窦建德领导的夏军和南部杜伏威领导的吴军。大业十三年,瓦岗军进逼东都。这时炀帝已南下江都,以越王侗留守东都。山西太原留守李渊乘机举兵进入长安,立代王侑为帝,自为大丞相。大业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缢杀炀帝。李渊闻讯,当即在长安自立为帝,建立唐朝。这时各地豪强也纷纷独立,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此后三四年间,农民起义军和地方割据武装都纷纷被唐朝消灭,唐朝继承隋朝,统一了中国。
公元589年隋将庞晖南攻湘州,岳阳王湘州刺史陈叔慎置酒会文武僚吏,刑牲结盟,诈献降书与庞晖,晖如约入临湘城,叔慎埋伏兵于大厅,缚庞晖及随从皆斩之,招合士卒五千人坚守。隋遣薛胄为湘州刺史,兵至鹅羊山,叔慎出兵拒之,大败。隋军乘胜入城,生擒十八岁的陈叔慎,斩于汉口。
改长沙郡为潭州。改临湘县为长沙县,为长沙县名开始。撤新康县并入益阳县。
公元602年隋文帝颁舍利(佛祖骨灰)于诸州,诏令全国53座名山建舍利塔。岳簏山清风峡南侧舍利塔于同年建成,高3米,花岗石结构,收藏佛祖骨灰(舍利)。塔前碑正面刻“隋舍利塔”,北面刻“共建菩提”(今塔尚存)。
建道林寺于长沙城湘江西岸(今长沙河溁湾镇)。
公元607年炀帝并省诸州,改州为郡,潭州改为长沙郡。撤浏阳、醴陵二县并入长沙县。

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唐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中国在唐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李唐王朝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及哀帝共二十帝,中间在中宗、睿宗之际曾出现过短暂的武周政权。据开元二十八年(740)户部统计,全国共有三百二十八个郡、府,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唐朝的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起单于府,南止日南;都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以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为东都,通称"二京"。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各地,隋贞观之治。
唐·潭州(长沙郡):高祖武德元年六月十九13(618年7月1613)改郡为州(据王溥《唐会要》)。三年十一月甲子(初五即620年12月413)长沙入唐版图,改长沙郡为潭州。潭州辖长沙、衡山、醴陵(武德四年分长沙县立)、湘乡(《新唐书·地理志》谓武德四年析衡山县置)、益阳、新康(武德四年析益阳设,七年又并入益阳)等六县。长沙县为州治。
玄宗天宝元年正月廿日(742年3月113),改州为郡(据《唐会要·刺史上》),潭州改为长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7年1月9日改郡为州(据《唐会要》)(《旧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谓乾元元年即758年复为潭州,相差一年,时间没有《唐会要》明确,故不取)。天宝时仍辖六县。
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据《元和郡县图志》),潭州辖长沙、醴陵、浏阳(《新唐书·地理志》:景龙二年(708)析长沙县置)、湘乡、湘潭(《新唐书·地理志》谓元和时湘潭县从衡州改隶潭州;而《新唐书·地理志·衡州衡阳郡》有衡山:上(县),本隶潭州,神龙三年(707)未属,湘潭、衡山两县同为潭州辖县100年左右,绝不是两县曾经互换县名)。《唐会要》载代宗大历四年二月廿四日(769年4月5日)长沙县升紧县,武宗会昌四年(844)十一月,长沙县新升望县。浏阳一直为中下县。
贞观元年三月七日即627年4月1日并省州县,始因关河近便,分为具督察区性质的10道(《唐会要·州县分望道》),潭州属江南道。开元廿一年(733)全国分为15道,潭州属江南西道(此时已具行政区划性质)。潭州还受制于湖南都团练观察使(代宗广德二年即764年置)。后期还受制于软化军节度使、武安军节度使。
附:都督府武德四年(621),置带军事性质的总管府,管潭、衡、永、郴、连、南梁、南云、南营八州。七年二月廿日(624年3月6日)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不满十州为都督府。玄宗开元元年(713)著令户满2万以上为中都督府——据《唐会要·卷六十八都督府》)。潭州有32272户,设中都督府,督潭、衡、郴、连、永、邵(南梁改)、道(南营改)七州(南云州,武德七年废)。
公元618年萧铣自称梁王,拥兵40万据江陵与李渊抗衡。其部属大司马董景珍出镇长沙,企图降李渊。萧铣遣兵围攻长沙郡,杀董景珍。
公元620年6月唐高祖李渊封皇孙李恪(李世民之子)为长沙王。
公元621年初梁王萧铣自置潭州总管府。复置新康县(今宁乡),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并入益阳县。8月-10月,唐赵郡王李孝恭、行军总管李靖南下征讨梁王萧铣,誓师于铜官。10月萧铣平乱,唐置潭州总管府,管潭、衡、永、郴等八州,州治长沙。是年,唐废前朝的五铢钱。长沙县书法家欧阳询为唐代通行制钱“开元通宝”制词并书。
公元730年李邕为《簏山寺碑》攒文并书。文、书、刻并美,誉为“北海三绝”。寺碑今存岳簏书院。
公元770年春杜甫游岳簏山、道林寺,并作七言古诗《岳簏道林寺行》盛赞长沙风物古迹。4月湖南兵马使叛唐,杀湖南观察使崔浩,据潭州,城中大乱。杜甫乘舟从长沙县沿江上溯,欲去郴州投靠妻舅郴州刺史崔伟。舟行至末阳遇洪峰,杜逐反潭州。冬,杜甫离潭州赴成都,病中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旋死于客船,时年59岁。
公元780年潭州刺史沈传师长五言诗,对仗工稳,为律诗定型及唐近体诗开拓者之一。旧有沈《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簏寺》古诗碑藏岳簏山寺,今秩。
公元806年礼部员外郎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道经潭州,作《长沙驿前南楼感旧》五言绝句及七言古诗《湘上渔人》。其中“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为千古绝唱。
监察御史刘禹锡贬为朗州(治今常德市)司马,途径长沙,作诗《赠长沙赞头陀》传世。
公元847年喧宗赦会昌五年毁佛诏令,道林寺僧去太原取回佛经5048卷。
“长沙和尚”景岑重建簏山寺,改名“鹿苑”,但规模大不如以前。
公元849年长沙县刘蜕中进士,为隋初开科取士260余年以来长沙郡第一名进士,时称“破天荒”。
公元855年长沙县铜窑烧制出釉下彩飞鸟瓷壶(先藏湖南省博物馆),釉下彩工艺进入盛期。

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五代十国)
从公元907年唐灭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等十个割据政权,此即为历史上的「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是唐藩镇之乱的延长,是由唐朝而宋朝的过渡时代。由于军阀割据混战,这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许多中原人士为避祸乱移徙南方,由此在另一方面增加了南北的交流。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各方面发展起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五代十国"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虽然时间较短,但史学、词、绘画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极重要地位。五代的政治中心主要为汴梁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
这一段历史,有几点显著特征:其一是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形成华夷混合政权。其二是北方的契丹人借军阀混战之机不断强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也为后来辽、宋、金对峙的形成埋下"伏笔"。其三是军阀混战、战乱频仍、民生疾苦的毫无纲纪造反年代。
五代的嬗递
五代十国时期,大小统治者的激烈混战使社会经济、文化受到极大影响。。在五个朝代中维持时间最长的后梁也只有十七年。
后唐:908年沙陀部人李存勖继其父李克用(唐昭宗封为晋王)之位,任河东节度使,袭封晋王,后攻破幽州,尽并卢龙及河北之地,923年称帝,建后唐,称庄宗,同年攻占开封梁末帝死,后梁随即灭亡,庄宗遂定都洛阳。926年后唐魏州发生兵变,庄宗被乱兵所杀。太祖李克用养子李但遂入洛阳,称后唐明宗。明宗死后,933年明宗第三子李从厚嗣位,称闵帝。后为李从珂部下所杀。934年明宗养子李从珂乃即位,936年大将石敬瑭叛后唐,引契丹兵败唐军,攻洛阳,李从珂自焚身亡。
十国割据概况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统治则相对稳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十国与五代属于并列分治或从属的状况。十国概况为:前蜀于891年高祖王建建,925年灭亡;后蜀925年孟知祥建,965年灭亡;吴892年杨行密建,都杨州,937年禅位于徐知诰而灭亡;南唐徐知诰937年建,定都于金陵,于975年被宋太祖灭;吴越893年钱镠建,于978年被宋灭;闽是王潮于893年建,945年被灭;楚896年马殷建,951年灭亡;南汉905年刘隐建,971年灭亡;南平(即荆南)907年高季兴建,于963年灭亡;北汉951年刘旻建,辖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于979年被宋灭;五代十国的结束
五代十国·楚国(首府)潭州长沙府: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四月辛末(三十日即907年6月13日)、割据长沙的武安军节度使马殷被封为楚王(据《旧五代史》、《九国志》)。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六月丙申(十七日即927年7月18日)(据《旧五代史》、《九国志》),进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以潭州为长沙府”(据《新五代史》),作为楚国都城。
后汉隐帝乾{右二年七月辛亥(初十日即949年8月6日),马希广奏,“析长沙县东界为龙喜县,从之”(据《旧五代史·汉书四隐帝纪中》。《新五代史·职方考》:汉乾三年马希范置龙喜。而《九国志》载,马希范开运四年五月壬辰即初八日,947年5月30日马希范已死,记载较详,故不从《新五代史》及《五代会要》。
后汉隐帝乾三年十二月甲辰(十一日即951年1月21日),
马希萼、马希祟与马希广混战(据《资治通鉴》),潭州(州)城毁。周太祖广顺二年(952)正月,南唐边镐陷长沙(据《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三》)。十月(《资治通鉴》谓,十四日即952年11月4日。《旧五代史》谓十五日)朗州刘言、王逵领兵人长沙(陆游《南唐书》谓保大十年二月丙申即十四日952年11月3日边镐弃城遁)。
此后,潭州地位变化,朗州(常德)尝为湖南中心(据《资治通鉴》载,广顺二年十二月甲午十二日即952年12月31日,刘言表称潭州残破,乞移使府治朗州。《旧五代史》谓广顺三年正月乙卯初四即953年1月21日武平军兵马留后奏:“潭州兵戈之后,焚破殆尽,乞移使府于武陵”。上从之,升朗州为大都督府,在潭州之上。《资治通鉴》载广顺三年八月乙未十八日即953年9月28日,王逵上表,且请复移使使治潭州。《旧五代史》谓显德元年正月乙酉初十即954年2月15日,潭州依旧为大都督府,在朗州、桂州之上。《资治通鉴》载显德元年四月癸酉卅日即954年6月3日,王逵表复徙使府治朗州。五月甲戌朔即6月4日,王逵自潭州迁于朗州)。五代十国马楚政权以潭州长沙府为湖南的政治中心结束。
公元907年朱晃(朱全忠)称帝,国号梁。马殷遣使修贡,朱晃拜马殷侍中兼中书令,四月封楚王,史称“南楚”。
在新康驿所在地开始修建玉潭镇(今宁乡县城关镇)。
公元910年梁太祖朱晃加封马殷“天策上将军”称号。马殷于长沙城修建天策府,自置丞相、学士等官属,并在辖境置武平、靖江等节度使,马殷兼洪、鄂四面行营都统,总制二十余州。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梁称帝。史称后唐。马殷遣其子修贡京师并上缴梁所授都统印,庄宗李存勖嘉之。
公元925年南楚不征商旅赋税,四方商贾聚集潭州。又自铸铅铁为钱,商旅出境,皆用铅铁钱易货而去,故能以境内所余之物易天下百货,南楚逐以富饶。
公元927年正月,后唐明宗李嗣源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建楚国,以潭州城为国都,名“长沙府”,建国承制,立宫殿,置百官,立三庙追谥先祖。
是年,马殷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并在京师(洛阳)、河南、湖北等地设茶叶中转站,经销茶叶,其利十倍。又鼓励民商外销至蒙古边境,兑换马匹兵器,马殷坐收赋税,岁收入万计,库存从此殷实。
马殷重建道林寺。马殷父子于长沙城北建开福寺,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
公元928年马殷于潭州城东20华里处筑提蓄水,取名“龟塘”。
马殷次子希声以母宠得立,招授武安军节度使。
公元930年11月10日马殷卒,马希声嗣位。马殷生前于长沙城郊置疑冢三千余,真冢葬地不明。
公元932年8月20日马希声卒,其弟马希范嗣位,9月招封马希范为武安军节度使。
公元949年7月,马希广奏请析长沙县东境至龙喜县(故城址在今长沙县鹿芝岭),次年(950年)诏准。
是年,朗州节度使马希萼起兵再攻长沙,马希广部将许可琼降。马希萼据长沙,杀其弟马希广,自立为南楚恭孝王。次年九月南唐主李景册封马希萼为楚王。
公元952年3月南唐苛收湖南租赋,湘人失望。赐指挥使孙朗等谋反,夜焚长沙城及边镐府宅。武安军节度使边镐出兵反击,孙朗等败奔朗州。
10月武安军节度使边镐昏懦,朗州节度使刘言反南唐,率节度副使王进逵、都指挥使周行逢等领舟师进袭长沙,边镐弃城逃往金陵。刘言入据长沙,奉表于后周太祖郭威,称长沙兵戈之后,焚毁殆尽,请移潭州治于朗州(常德),诏从之,升朗州为大都督府,位在潭州之上。
是年,长沙乔口巡检司建立。

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代)
宋朝分为两个时代,分别为北宋和南宋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恭帝继位,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率军入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赵匡胤即位后,仍定都开封,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伐,赵匡胤消灭了后周藩镇势力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宋太宗赵即位后,招降割据吴越的钱,平定北汉。于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二百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北宋疆域东、南临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壤,西北至今陕西白于山、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与西夏、吐蕃毗邻,西南与越南接界。北宋共历九帝,前后一百六十八年。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22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今属河南)。次年二月,废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同年五月,原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皇族康王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南宋新立,当务之急是选贤任能,革新军政,制定积极进取的战略计划。然而,宋高宗昏聩无能,任用佞人,排斥贤相李纲,改积极抗战方针为消极防御。结果导致李纲建国十策难以完全落实,宗泽经营的开封基地前功尽弃,中原抗金义军的活动遭受打击。随后,宋廷采用弃淮守江的战略,放弃两淮,南逃临安。结果造成临安卫军政变,金军亦乘机南下,宋高宗航海走避,南宋险些亡国。金军穷追宋高宗不获,由江南北撤,被南宋韩世忠部拦截在黄天荡,北撤金军险遭灭顶之灾。此后,金军不敢轻易渡江,南宋朝廷得以立足江南。
宋·荆湖南路潭州: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二月太祖平湖南,长沙进人宋朝版图。至道三年(997)(据《宋史》、《续资治通鉴》,《元丰九域志》载江南路太平兴国元年(976)分东西路,后并为一路。天禧二年(1018)复分二路,东路府1,州7,军2,县48),分全国为15路,潭州属荆湖南路。荆湖南路辖潭、衡、道、永、邵、郴、全七州和武冈军及桂阳监(南渡后增茶陵军)。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春(据宋《中兴小记》),分荆湖南北路为荆湖东西路,以鄂、岳、潭、衡、永、郴、道七州及桂阳军为东路,二年罢东、西路,仍分南、北路,南路治潭州。潭州为上州。乾德元年(963),降为防御,端拱元年(988),复为军,旧领荆湖南路安抚使。大观元年(1102)升为帅府。建炎元年(1127),复为总管安抚司。绍兴元年(1131),兼东路兵刀钤辖。二年(1132)复为安抚司。
宋初太平兴国(976~985)年问(据《太平寰宇记》),潭州原领六县:长沙、湘潭、益阳、湘乡、醴陵、浏阳,后增攸县(原属衡州)、衡山(原属衡州)、湘阴(原属岳州)、宁乡(新置)。
宋哲宗元丰年间(1078~1085),潭州为上州,治长沙县。长沙(乾德三年——964年,升常丰一一别本作安仁场为县,开宝中省入长沙县,有12乡、桥口镇)、衡山(望县,太宗淳化四年——993年,由衡州割到)、安化(望县,神宗熙宁六年一一1073年置)、醴陵(紧县)、攸(上县)、湘乡(中县)、湘潭(中县)、益阳(中县)、浏阳(中原,4乡——别本作7乡、永兴镇)、湘阴(中县,淳化四年由岳州割到)、宁乡(中县,太平兴国二年,析长沙县地置宁乡县。见《宋设宁乡县考》,5乡、玉潭镇)十一县(据1080年成书的《元丰九域志》)。
徽宗政和(1111~1117)年间除元丰时十一县,还有哲宗元符元年(1098)设的善化县(由长沙县5乡和湘潭2乡析置。为政和时成书的《舆地广记》所未载)。
此后直到南宋末年,潭州辖长沙、善化、衡山、安化、醴陵、攸县、湘乡、湘潭、益阳、浏阳、湘阴、宁乡十二县(据《宋史.地理志》、南宋理宗时(1225~1264)撰《方舆胜览》)。长沙城为一路一州及长沙、善化两县治所。

公元1271年至公元1368年(元代)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1368年灭亡于明朝。
元朝历史
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
蒙古高原原为金朝的附属地区。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不再臣服于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获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YekeMonggholUlus)。大蒙古国建立後,不断向外扩张,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
元朝建立
元·卢沟筏运图。描绘了元世祖至正三年(1266年)在卢沟桥附近漕运西山石木用于修造大都宫殿的情景。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去世后,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後返回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会自称大汗。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内战,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结果导致四大汗国纷纷脱离,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中国与蒙古本土。大蒙古国不复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这是蒙古国家由世界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之前对中原的统治是掠夺性的殖民地式统治,只有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国为主体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元朝」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
统一中国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兵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遂统一全中国。
之後,元军曾入侵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战争最为着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元·湖广(潭州)行省潭州(天临)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朔(1276年1月18日),元军占长沙,长沙人元朝版图,立安抚司。十四年设潭州行省(鄂州行省并人)。十八年二月戊辰(1281年2月28日),迁潭州行省于鄂州,后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徙湖南道宜慰司治潭州(路)。
天历二年三月癸亥初九(1329年4月8日),文宗以“潜邸所幸”,潭州路改天临路。潭州(天临)路辖长沙(上县)、善化、衡山(上)、宁乡(上)、安化(下)五县,醴陵(中)、浏阳(中)、攸(中)、湘乡(下)、湘潭(中)、益阳(中)、湘阴(下)七州(皆为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升的州)。长沙、善化两县倚廊,今长沙市及四辖县(市)为长、善、浏、宁四州县地。
元顺帝至正廿四年(吴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甲申(廿四日即
1364年10月19日),《续资治通鉴》谓九月乙酉(廿五日即10月20日),徐达领兵乎陈理至潭州。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据《明史》,嘉靖《长沙府志》谓洪武二年更名潭州府,既无月份,此时才改天临路为府不合情理,不取。《明史纪事本末》谓九月乙未初五即1364年10月9月30日以后,徐达遣唐胜宗分兵取长沙等地)。

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明代)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农民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执掌该部的领导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朱元璋先后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灭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灭张士诚,降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后来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
明清长沙、善化两县简介:长沙县?明代长沙县东界浏阳夹石岭,西至宁乡格塘,南至善化和丰坊,北至湘阴青山。下辖7乡(临湘、明道、大贤、万寿、锦绣、雾阳、新阳)3厢(旌节、湘水、清泰),旧编户20(个)里。万历十年(1582)编户为21(个)里。明祟祯十年(1637),将21里编为49都,县城内分为15铺,将临湘乡中的一、二都并为一都,新阳乡一、二、三都并为一个都,并改名河西都,全县编为12都3厢,嘉庆年间又合并为10都,每都下设10甲,甲下设10区、1坊、1厢。10都为尊阳(现金井)、清泰(福临)、锦绣(路口)、万寿(黄花)、淳化(安沙)、大贤(北山)、明道(黄花、北山及市郊一带),临湘(霞凝、铜官)、新康(靖港)、河西(高塘岭)。
善化县?东至浏阳、西至宁乡油草铺、南至湘潭昭峡铺、北至长沙县城和丰坊。明设4乡(永康、忠臣、长乐、兴化)5厢(上、下、文德、上洲等),编为16(个)里。祟祯年间编户为ii里,城厢设14铺。清顺治年问开始划为10都,六、七都在湘江之西,一、八都在湘江东,二、三、四、五都滨临浏阳河。城厢设14铺。铺、都下设保、甲,嘉庆十九年(1814)每户安上门牌。一都为黎土乇、洞井、豹子岭一带,二都为干杉、仙人市、凉塘一带,三都为干杉、仙人市东南大部,四都为梅花、五美及干杉部分,五都为朱家桥、河里、五美一部分,六都为坪塘、九江等地,七都为望城坡、白箬、卯田、碑头市等地大致以靳江河与六都为界,八都为大土乇、南土乇、跳马、石门、暮云、石燕铺、关刀铺等地,九都为跳马及株洲云田、龙头铺一带,十都为浏阳柏加及株洲县樟树黄塘一带。长善两县在府城沿万寿街、万福街、石乐私巷、息机园、皇仓街、永丰仓、大西门正街交界;在农村大致沿319国道为界。
明·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长沙府: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六月(《明书·本纪一》谓甲辰八月取夷陵及潭州)潭州府更名长沙府。长沙府辖长沙、善化(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长沙,十三年五月复置)、湘阴、湘潭、浏阳(洪武二年降为县)、醴陵、宁乡、益阳、湘乡、攸、安化11县及茶陵州。上隶于湖广布政使司。

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清代)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族贵族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尽管取得了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未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空前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湖广(后期湖南)省长沙府:世祖顺治四年四月己卯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领清军克长沙,长沙纳入清朝版图。清承明制仍设长沙府,辖十二州县。康熙三年(1664)湖广省设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于长沙,偏沅巡抚(光绪《湖南通志》谓偏沅巡抚半年驻贵州I施秉县偏桥镇,半年驻辰州(今芷江),初设于明万历廿七年一一1599年。天启二年——1622年后,或置后罢,祟祯二年一一1627年,成为定设。《大清一统志》谓明万历廿八年始设偏沅巡抚)移驻长沙。雍正元年(1723)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改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仍属湖广总督管。长沙府城自此为湖南省省会。
长沙府上面还有具监察职能的、兼理民政事务与地域性的盐法长宝道(康熙三年设驿盐粮储道、分巡下湖南道皆驻长沙(六年裁)、驻宝庆的分守下湖南道(六年撤)。雍正十二年改设粮储道和驿盐道。乾隆四十四年设粮储道和盐法道)。
长沙府具冲、繁、难性质,不仅为巡抚治,亦为布政、提学、提法3司,巡警、劝业、盐法、长宝4道治所。长沙、善化皆为具冲、繁、难性质的县,浏阳为繁、疲、难县,宁乡为冲县。
光绪卅四年省城警务公所,下分东、南、西、北、外南、外北、水陆洲7警务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9 16:21 , Processed in 0.2114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