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民间文学调查报告

2010-1-23 15: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20| 评论: 0|原作者: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来自: 名城长沙网

民间文学项目调查报告

一、历史渊源:

    长沙市为湖南省会,地处湖南中部,属亚热带,气候宜人。屏岳麓,彼湘江,镶桔洲,集山、水、洲、城于一体。面积1800平方公里,所辖区域内有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岳麓区、雨花区、浏阳市、宁乡县、长沙县、望城县,全市总人口约500万。1904年辟为对外开放商埠,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沙古属楚地,公元前211年,秦置长沙郡治(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36郡,下设县),隋为潭州郡,清为长沙府治,民初改称长沙市。

长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的帛画,走马楼出土的三国简牍,以及四羊方尊等都是罕见的历史文物。汉唐以来,文化名人贾谊、杜甫、辛弃疾等人,或任职,或客居长沙,著书立说,吟诗做赋,为长沙文坛先哲。宋开元9年,建岳麓书院,张栻、朱熹等讲学于此,学生多达千人,是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冠。“唯楚有材,于斯为盛”为长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清末明初,黄兴、蔡锷在长沙从事推翻帝制活动,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等在长沙探索革命真理,从事工农活动,是长沙地区的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938年,长沙毁于“文夕大火”,遇难民众上万,随后又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但长沙人民没有屈服,进行勇敢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建立起一个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新长沙。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长沙地区的民族语言为长沙老方言(又称行话),是属于老长沙菜农之间买卖的行话,是用汉字替代数字来讲价进行买卖,属于行业中的行语。解放前的老长沙,有很多的地方方言和行业术语到现代都几乎不常用了或者慢慢消失了。在以前,由于各行各业的人习惯用他们自己的行话在经营中进行沟通,所以慢慢形成了行话或术语。

长沙市的民间文学以民间故事传说和歌谣为主,长沙灯谜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长沙为山水洲城,倚山屏水,人们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生产生活与其息息相关。特别是岳麓山、谷峰山、湘江、靳江一带,古时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对其敬仰崇拜,寄托美好愿望,在生产生活中又流传出与其相关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不断流传至今。而相对于长沙的老城区,如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则历史名街小巷较多,这里的每个地方几乎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些民间故事最初都是口头文学,朗朗上口,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随着历史的脚步,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其中“陶侃射蟒”和“白鹤泉”的故事还编演成了弹词、评书、戏曲等在民间流传至今。长沙民间故事是长沙人民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也是湘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沙的民间故事源远流长,至于确切的起源时间,史料以及民间的说法也不尽相同。如《禹王碑(大禹治水的故事)》,有的版本说是发生在4000多年前,前面却又加上“大约”二字。《白鹤泉》的起源更是无从考证,依许多民间文学家的说法,也都是一律称为“古时”。至于《陶侃射蟒》的传说倒是至今无一弃同,因为陶侃是东晋名将,故事当然是发生在东晋时期了。这些动人的故事,最初都只是朗朗上口的口头文学,随着历史的脚步,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直到90年代初才出现了由著名文艺家兰烟、亦农编著的较为完整的《岳麓山揽胜》的专著。2006年又有了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谢卫东、胡滔滔编著的《岳麓山故事》,各书报刊社和社区图书室随处可见,在社会各界读者群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一部分,长沙灯谜亦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三国是灯谜的起源期,长沙出土的此期间的文物,成为灯谜起源历史的研究资料,唐代长沙铜官窑陶器上的谜,已引起注意,宋元明清,灯谜昌盛期,不少文人参与,成果显著,其中长沙戏曲家杨恩寿也是著名谜家之一。清末至近代,民间和文人爱谜者众,《搏粲录》是1990代长沙谜人发现的珍贵谜史资料;近代福建人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多次记载在长沙和湖南的灯谜活动,其书有两位长沙文化名人作序,为珍贵史料;解放前长沙的《小春秋晚报》、《晚晚报》等副刊登灯谜和谜文,对灯谜普及和爱好者培养起了推动作用。

二、分布状况:

本次普查出的1066个民间文学项目,含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和谚语、谜语等。这些传说和故事有的来源于长沙老城市民生活,有的来源于本地历史事件,同时,在生产生活中又流传出与其相关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不断流传至今。

长沙的民间故事传说主要分布在长沙老城区,以芙蓉区和天心区、开福区、岳麓区、望城县为最多。这些长沙民间传说和故事除主要流传于长沙市内五区四县范围外,还广为流传至全国,比如香港、台湾地区。其中“陶侃射蟒”和“白鹤泉”的故事更是被编演成了弹词、评书、戏曲等在民间流传。

三、内容和特征:

1、长沙的民间故事是长沙人民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这些故事如流水般地在长沙人的口中、记忆里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在长期的口头流传和资料,整理过程中,每个长沙人似乎都是讲故事的里手,无论是在夏夜纳凉、工间歇息还是茶余饭后,这种叙说,已形成多种版本,总之也是大同小异。

2、长沙民间故事既刻画了民族英雄强悍、勇敢、智慧的禹、陶侃,同时也刻画了善良、美丽的美神白鹤,更鞭挞了贪心的王爷和罪恶的蛇妖。

3、用长沙话讲述,是长沙民间故事传承得主要特征之一。作为故事,不仅可以叙述,还可以阅读,同时还可以演唱,如长沙弹词、花鼓、湘剧、皮影、木偶等形式,都达到广为流传的目的,寓教于乐。

同时,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共同构成了长沙的民间文学积淀,可以归纳为三种形态。

一是赋予神话色彩。民间文学常常会借形象生动的故事来反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次普查中收录的《白鹤观的由来》等故事,均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极富神话色彩,给人们以启发和想象的空间。

    二是记录历史事件。在正史传承之外,民间传说队历史事件的记录往往起到有价值的补充作用,如《学宫门、文庙牌坊由来》就对北宋至现代长沙官办学府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 

三是反映市井生活。由于天心区老城区商业发达、人口较密集,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反映人们生活、劳动和体现老城区民的歌谣和谚语,它们具有游戏性、启蒙性、知识性、程式性、地方性的特征。

四、价值:

    1.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

    长沙民间故事,产生于民间并深深扎根于民间,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她对长沙古城民间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2、具有民俗学价值
    长沙民间故事是长沙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象征了长沙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到长沙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民俗学研究丰富素材的特殊价值,已越来越受到民俗学家的关注。

    3、长沙民间故事植根于历史文化和湖湘文化之中,天心阁、定王台、桔子洲、岳麓山、白沙井等等长沙名胜古迹,已成为长沙人一张有自豪感的“名片”,并且得到广泛认同,对长沙的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五、传承人情况:

长沙市的民间文学多数没有固定的传承人,多为民间世代口口相传,且分散凌乱,此次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多为多方收集整理所得。有的民间文学虽然有固定的传承人,但这些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集中在50-90岁之间,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传承多处于停滞阶段,没有固定的学徒和接班人。

    六、对保护的设想

    濒危状况“文革”中破旧立新,长沙民间故事的传承也自然难逃一劫。书场被禁,民间故事有口“难开”,记载有民间故事的书刊被毁。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长沙民间文学传承虽得以恢复,但不久就受到现代文明和强势文化的猛烈冲撞。于是,原生态的民间故事出现了生存危机。会讲故事、愿讲故事、愿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少,用曲艺形式叙述长沙民间故事的民间艺人更是绝迹。一代老民间文艺家逐渐老去,也很少有相关部门为拯救和扶持长沙民间文学鼓劲。传承民间故事的热情正在丧失,这是急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长沙民间故事传承人一代老民间文艺家逐渐老去,传承民间故事的热情正在丧失,这是急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根据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精神,特申请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1、全面准确地保护长沙民间故事的内容、艺术形式和文化表现形式,对已经出现的不同版本给予保护。从整体上看,长沙民间故事的保护内容可分为三方面:一是保护人、保护作品、保护文化建设。其中,保护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作和故事的主要传承人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传承人(继承人)的培养,特别注重在青少年中形成传习自觉。进一步通过收集、记录、分类、编目等形式,建立完整档案,对长沙民间故事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

2、积极联系媒体,加强对外宣传,拓展传播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沙民间故事,了解岳麓山古文化。注重搜集和整理,成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深度挖掘长沙市历史文化。建立一个长沙历史名人陈列馆,培养专业讲解员在馆内进行讲解;选派数名中青年传承人作为长沙民间故事和历史名人传记的接班人,接受民间文学家和老艺人的培养。

(名城长沙网独家登载,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09:42 , Processed in 0.0979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