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余太华上演“大宅门”故事 “谭省长”遭遇“最牛钉子户”(长沙工商旧闻演义第一回)

2009-3-16 09: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28| 评论: 0|原作者: 任大猛|来自: 长沙晚报

开篇语

自近代以来,长沙渐成一座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工商业的沧桑变迁,生意的跌宕兴衰,一直是市民关注的话题。

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关注工商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已成热点话题。我们《读城》版为讲述老长沙旧闻旧事的版面,但一直关注老长沙工商业的史料,从现在起我们将陆续披露一批饶有兴味的长沙工商业旧闻,值得说明的是,这些工商业史料,并非在网上可“百度”到的大路货,因为它们多半来自稀缺的民国时期的报纸和出版物,也算是值得珍惜的“第一手资料”。此次我们用章回体的形式,向读者诸君一一道来。

现在的长沙市流“金”淌“银”的马路是芙蓉路松桂园一线,这里银行林立,号称“长沙的华尔街”,在民国时期,长沙市流“金”淌“银”的地方,却是坡子街,坡子街上不但有银行有金库,更是长沙的“金铺一条街”,举凡余太华、李文玉等长沙最知名的金号都在这条街上。也就是说,一个不知道“长沙第一金号”余太华的人,可以说,他绝对不是对长沙掌故了解的“老长沙”。

余太华吃了曾国藩的“伴片”

举凡做生意的人,多半讲究运气,所谓运气,并非迷信的说法,而是天时地利人和机缘凑巧。余太华的发家,就是遇到了用门板都挡不住的运气。

余太华金号,原称余太华银楼,开办于清乾隆年间,前一百年可说是“不出烟屎”。

现在各位想了解当年余太华生意的规模,可去平和堂旁边东牌楼小巷转转,此街上有一些江西人开办的金器店,一间小屋,夫妻搭档,多做多得,少做少得,赚的多半是手工钱。前一百年他们的老乡余太华就是这样的情形。

等到坡子街上余太华银楼传到余芬芳手上,运气从南京城飘到长沙城。据1925年10月15日刊发的《余太华小史》记载,余太华银楼,“当湘中名将打开南京,饱载而归,始有大批金器换入换出”。其时,“该店柜台尚系土砖所砌,余芬芳自己每日下炉工作”。余太华银楼,因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站起来,作为湖南省城的金号银楼,也开始大吃“伴片”,走上发达之路。

沅江堂客忍辱负重终成“正果”

一时暴富,运气可起决定性作用,但生意长久的坚持,却有赖生意人求得的“人和”,所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

余太华的老板余芬芳发家后,家庭婚姻出现问题。

在湘军未攻下南京之前,余太华生意清淡,余芬芳每年都回江西丰城新湖街老家,与堂客团聚,并成惯例。

等到湘中名将攻下南京城,饱载而归,余芬芳变得搞脚手不赢。他按照当时不良的习俗,把沅江贺氏讨作小老婆。余的大堂客听闻,星夜从江西丰城赶到长沙坡子街,与余芬芳“大起交涉”,不准余芬芳迈出店门一步。

此时,余芳芬已将小老婆沅江贺氏安排在店外居住。余芬芳被大老婆严管,他托人告知沅江贺氏,觉得对不起她,请她另外嫁人。沅江贺氏却不同意,要求入店与大老婆同住。余再次托人告知,他的正式妻子严厉凶悍,万万不可进店。贺氏再次传话说,大妇虽然严厉,但“我以服从自处,想不至无故将我置之死地,请与大妇试言之”。余芬芳不得已与大老婆商量。大老婆愤然说:“她不惧凌磨就来同住。”

于是余芬芳的正式妻子,在她自住房间的楼上设一铺位,沅江贺氏上下过身都必须从大老婆房中经过,别无其他门径。贺氏自进入余太华银楼住宿,不许余芬芳上楼共宿,“家中粗笨污秽之事”大老婆“悉令贺氏为之”,“贺氏毫无怨言,独宿三载”。

三年之后,余芬芳的大妇身患重病,痛苦不堪,住在楼上的贺氏下楼殷勤侍奉,把屎把尿,大老婆彻底被贺氏的贤惠打动。

她忽然对余芬芳说:“我病已深,恐不能起,贺氏贤德,我死之后,可将他作为继室,必得好儿女之报。”

回头又向贺氏说:你来我家已三年,我对你十分刻薄,你的德行仁厚,能忍耐,到今天,我真正认识你,觉得很惭愧,你不要念旧恶,我愿意与你以姊妹相称。大老婆并将身上掌控的银钱锁钥,一并交给贺氏掌管,贺氏感激流涕,大妇不久即去世,贺氏大为哀痛。

在长沙过去有种传言,叫“坡子街的人——出宝”,大概讲的就是金号银楼在溶解制作金银器过程中,可能因时常接触对孕妇有害的物质,坡子街的金号的人家时常生出“宝崽”来。

但余太华银楼的贺氏,生有两个儿子,一名余南陔,一名余介卿,都是正常且有能力之人,余太华银楼,当时被称作人旺财兴,获利巨万。光绪年间,汉口、常德、湘潭等处,都开有余太华分店。到光绪七年,余芬芳去世,其子余介卿余南陔继承父业,利益更是大增,因湖南人在晚清民国的影响力,当年的“余太华招牌,已京、省驰名”。

余芬芳去世,他的继室沅江贺氏,安排两个儿子将生意关系理顺得井井有条,比如将湘潭支店归余南陔经营,常德支店由堂侄余某经营,而坡子街总店则为余介卿一人所有,一切情形颇像电视剧《大宅门》兴盛时的样子。

余太华的贺氏,为人善良,了解底层百姓痛苦,常为贫苦人施棺材、施药,为慈善事业捐款,因而余太华的声誉口碑在当年相当良好。

金号在“文夕大火”中损失惨重

余太华在光绪末年,生意曾经有短暂衰落,但余太华金号“以湖南银行纸币做永康福盐号,大获利益,遂恢复原状”。后来永康福盐号改名为新康福盐号,设在余太华本店内,资本极为雄厚。

1925年长沙工商业的调查中称,余太华房屋建筑新颖,其时余家称:余太华的兴旺,靠的是贺氏夫人“福德之报”。

当年余太华家的老板认为,要做好生意、守好产业,第一就是要找个好堂客。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找小老婆纳妾是旧时代陋习、为“人性中不文明的行为”。然而,做生意,夫妻合力,夫良妻贤,也确实是家道兴旺的一个道理。据说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当年推销电器,他考察其分销商是否可靠,一定要考察一下家庭,如分销商的妻子贤惠,这样的人家一般更具信用,生意更能长久。

余太华金号,在1938年冬的“文夕大火”中损失惨重。据长沙前辈文史专家朱运鸿的记载说,余介卿之子余承白,在抗战前后,抛弃本业在上海、汉口做投机生意,抗战胜利后,余承白曾当选为“国大代表”,解放前夕,余承白携带500两黄金逃往香港,留在坡子街的余太华烂摊子,后被抵债处理,200余年历史的余太华金号的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只是一个中学生,与熟知长沙掌故的二舅爷爷左佩绅从坡子街经过,当时二舅爷爷指着街边一个智障人士与我耳语说,此人即余太华的后人。不过,我不能确认二舅爷爷言语的真实性。

说完坡子街上“第一金号”的故事,我们再说说发生在另一条街理问街(即今蔡锷中路南半段)上的奇事。在电视中时常看到“江中健胃消食片”的广告,功效如何,本人从未试用过。不过我想,“江中健胃消食片”的功效,和我们长沙特产力曲、湘曲,比起来可能是小巫见大巫,因长沙力曲和湘曲是用于“驱寒健胃、消食导滞”的猛药。

有人说,在长沙这座寒溽不常、湿度很大的城市中生活,既要耐得烦,霸得蛮,还一定要吃得苦——至少要吃得“力曲”的苦味——在长沙的坏天气里,当肠胃和头脑憋闷得要像汉代贾谊那样哭泣长沙时,不妨冲泡一片力曲,保管药到之后,可“筑”紧吃三碗干饭。据说,近代史上曾、左出征,获得胜利的法宝,就有新化三合汤与力曲之功。

谈力曲,不能不谈理问街上卖神曲的老字号陈力新,据说神曲之所以又名力曲,与陈力新有关。当然,今天药店中出现的“湘曲”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力曲。

陈力新,为民国时期最有名的神曲专卖店,该店在湖南商业史上,因捍卫商标,留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剃头铺成为“最牛钉子户”

剃头铺与药店,风马牛不相及。

民国元年(1912年),谭延闿督湘,在理问街(即今蔡锷中路南半段)东面建造官钱局房屋,在拆迁中,遭遇了一户最强硬的“钉子户”,这家“钉子户”,随谭延闿开价多高,不搬就是不搬,令谭省长十分郁闷。

谭省长一打听,原来这家剃头铺为对门陈力新神曲店的物业。再一深入了解,陈力新不愿拆迁小小一间剃头铺,还有些道理。

原来,长沙城中卖神曲的“陈力新”店,不下十余处。

这些“陈力新”,细细一认,又各有不同,有所谓“真陈力新”、“老陈力新”,又有“陈立兴”和“陈立新”,还有“沈力新”,更有所谓“程力新”,似是而非,布满街市,全部都是“山寨版”,孰真孰假,真的让人难以分辨。

其实,真正的陈力新神曲店,从清朝的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开在理问街上,铺面坐西朝东,最初以卖水药为主,兼卖神曲,但卖着卖着,神曲居然越来越畅销,陈力新于是放弃水药生意,专卖神曲,据闻因湘军曾国藩左宗棠的部队东征江浙,西收新疆,使陈力新神曲“销行各省”。神曲本身利润很高,“有四六开之利益”,长沙城内一时仿造者“乘风而起,冒牌夺市”。陈力新为捍卫自家品牌,四处打官司,打了无数年官司,最后官方给了个说法,“以理问街剃头店对面,为真正陈力新”,并将这一纸判决,贴满长沙各热闹大街,但贴在墙上的布告只是一时之计,陈力新于是将布告刻碑泐石于店铺门首,并在包神曲的包装纸上,将告示印载,声明本店“开在理问街剃头店对门”。这一纸声明,又起到广告效应,“自此后,远近皆知,生意大畅”。但陈力新又有一个担心,担心对门的剃头店如转租怎么办。陈力新又出资将对门剃头店也买下来,所有租户只准经营剃头店,生意好坏,不去管它。由此经营了N年,现在“谭省长”要拆剃头店,它当然一万个不肯,并登报声明“理问街上之剃头店系本店商标,与营业上大有关系”。

“谭省长”送“寿星”匾解决问题

“谭省长”对于开办官钱局也是志在必得,他不能因小小一家钉子户而放弃官钱局建设。“谭省长”经与陈力新商谈取得结果。

这个结果就是谭延闿亲书“寿星”二字商标之匾一方,悬挂陈力新店门首,又将陈力新的寿星商标呈准农商部注册备案。

陈力新欣然将剃头店房屋卖给公家。从民国元年后,以剃头店为商标的陈力新神曲,开始以寿星商标为特别标识,并在官府备案。

长沙有竹枝词吟颂此事道:“理问街前车马停,纷纷仕女问碑名。由来力曲传经久,闻得知名是寿星”。
谭延闿为什么要为陈力新题写“寿星”之名?是不是因药店与延年益寿有关?

答案是否定的。据1925年10月26日长沙《大公报》记载,之所以陈力新得“寿星”商标,是因陈力新的作坊在今北正街旁的寿星街上。

陈力新在生意极度兴旺之时,因理问街店面房屋窄小,于是在寿星街置买一幢大大公馆,并将公馆改建为制药作坊,“寿星商标之命名,即此用意”。

陈力新神曲中用了十年的陈皮

据1925年工商业调查,在寿星街陈力新神曲作坊内,陈皮仓库有十架。

陈力新店方负责人称,陈力新的“陈皮非过十年之久不用”。陈力新的负责人介绍,每年陈力新制作力曲时,即“须用陈皮一仓,随即填满;又经十年,方始开用;每年用陈皮一仓,即进新货一仓;更番周转,不许紊乱;祖传十余代,毋或敢违”。

当时,陈力新每年药材进货,不下万金,药材货色如不精良,绝对不要。清末民初,陈力新神曲售卖8文钱一块,至1925年,因原材料涨价,该店神曲涨到6分洋一块,但“需要者仍络绎于途”。

查长沙地方史志记载,1956年前后,陈力新曲局,已并入九芝堂制药厂,后将“力曲”更名为“湘曲”,长沙至今仍有销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读小学时,即在丰盈西里亲戚家听过陈力新种种传闻,大人说,陈力新力曲制作秘方传媳不传女,传到后来,媳妇是个盲人,每天配制原料,只能让媳妇上楼摸索配料。此则传闻,我一直没找到文字性资料,不知真伪如何。

(作者说明:据陈力新曲局后人陈冶秋在文章见报后与本人联系,陈力新家盲媳之事系民间误传,特此更正。)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6 12:55 , Processed in 0.0940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