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文化用品业简史

2020-10-10 16: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35| 评论: 0|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文化用品业简史

宓相琪

 

长沙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用品经营发展较早,开始以纸、笔、墨、砚(称文房四宝)为主,其中以纸业最为发达,形成本帮(长沙)、西帮(江西)、浏帮(浏阳)、邵帮(邵阳)四大帮口,以本帮、西帮历史较久。

本帮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店、号,庄多设在城西近河一带,资本多,业务大的有粟锦星、大吉祥,熊彩章、常太庆、协公和、同记、祥和、永昌、大明、集强、集大、汉兴和、文华、新昌、华南、邓以大、协成永、周松记等十几家。其中粟锦星、大吉祥开业最早、声誉最大,以经营纸张为主,兼营雕刻贴门钱,刷门神,刷财神、钱纸袋等纸制品。由于经营得法,经久不衰,历时百余年,相传4代。

西帮纸店始于清嘉庆年间,到民国4年(1915年)以后,才发展起来,有袁大生和公成纸号开业,独资经营福建汀洲、上杭土纸批发,获利甚丰,仅袁大生纸庄财产达30余万银元。此后,西帮陆续来长沙开业经营的有师古斋、缦云、文英阁等均属大户。

浏帮以经营浏阳土纸为主。清代浏阳生产迷信用折表纸,行销长沙、汉口等地。民国以后,土纸生产日益发展。据民国24年(1935年)《中国实业志》记载:“湖南造纸业由来已久,散布于衡阳、浏阳、益阳、邵阳、新化、桂阳等地,内中浏阳之纸,尤负盛名,且为湘省输出大宗”。抗日战争期间,机制纸来源断绝,文化用纸奇缺,土纸代替兴起,当时浏阳纸厂都更新设备扩大文化用纸生产,品种有浏报、大、二贡纸、浏磅(代道林纸)、色标语纸等,年产3万担左右。民国27年(1938年)后,浏帮纸店先后有钱记、裕新华、新安祥、周令仕等几家开业,“设大西门一带。

邵帮主营土纸,抗日战争(1938年)前,邵阳人来长沙开纸庄的有莫任记、李寿记、萧成记3户,并无资本,乃经记人说合买卖,从中收取佣金。以后因机纸谥玉又盘纸复兴,业务发达。先后来长沙开业的有文友、文记、大昌、裕农、义隆、新生、五福等家,合夥的多,资金固定,品种齐全,货销省内及汉口、沙市等地。

由于纸张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笔、墨、砚石等业的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年),省城笔业条规称:“我等笔业一行,虽为小道之观,实为大成之意,开设30余户。历分西南两帮。两帮店主共成一会名曰正业堂。”开始有詹彦文,接着有詹有乾、彭三和、桂禹声、花文奎、王贵和、任益顺笔庄,其中以彭三和笔庄为最著名。该店毛笔做工精细,讲究信誉,清末民初已成为商界有名的大户,民国9年(1920年)彭三和毛笔参加马来西亚国际博览会获二等奖。彭三和的笔,詹彦文、詹有乾的墨主销西北、华北、东北及香港,其他笔墨店规模也较大,利润较厚,故营此业者增多。至民国26年(1937年)笔墨店达50余家,其中较大的还有彭国兰兄弟二人在八角亭开的“湖南制笔公司”,形成了笔墨业。其他砚石业、书业、账簿业、印刷业当时都属文化用品,但未形成统一的文化用品行业。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长沙政府机关、团体、学校、工商大户逃难他乡,文化用品市场随之萧条。民国27年(1938年)11月长沙“文夕大火”后,全城一片废墟。绝大多数商店倒闭,少数小商户,在废墟上搭门板、摆地摊小本经营,文化用品商店仅有南熏阜、湘记纸店。民国34(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有经营文化用品的大、中、小商店150户开业。民国35(1946年)以后,受内战影响,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加之苛捐杂税繁重,使刚刚恢复的文化用品业又发生困难。纸业因洋纸不能入口,营业减少,当时经营土纸的寿记、福记、文友、文记、大昌、裕农、和记、义隆、新生、成记等店号营业尚可。据民国37(1948年)同业公会调查,文化用品零售店有115家,其中带铅石印机作坊的有48户。1949年初,纸业经营更加困难,据当年6月纸业同业公会致市商会的报告称:“入春以来,营业衰落,交易停顿,存货比值不及成本的1/3,报请停业的已有40多家,其余亦势将崩溃。”

19498月,长沙和平解放,党和政府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扶植政策,使文化用品市场得以迅速恢复。据1950年工商局调查统计,长沙文化用品行业拥有各类大小店铺537户,从业人员1994人,其中批发商44户、384人,批零兼营商29户、157人,零售商104户、402人。钢笔兼修理商76175人,个体小商小贩284户、876人。

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后,国营商业占领了市场阵地,私营商业萎缩。据19524月调查。当时经营文化用品的私商,要求歇业和已歇业的就有62家,全年市场文化用品批发销售263.63万元,其中国营商业129.37万元,占49.07%,私营商业134.26万元,占50.93%。市场零售153.96万元,其中国营商业49.62万元,占32.2%,合作商业12.54万元,占8.1%,私营商业91.82万元,占59.7%。1954年,通过对私改造后,私营商业发生很大变化,经营户数减少,销售下降。坐商减少到281户、1180人,其中部分私商转为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为国营商业代销。19557月,国营长沙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和长沙市文化用品公司相继成立,对长沙市文化用品经营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划归市公司管理的私营商业有86户。1956年,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本文作于1986年)


原载:《长沙老字号》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年9月

主笔、特邀编辑:陈先枢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19:34 , Processed in 0.1027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