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卷二 湘城古迹

2020-10-4 17: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560| 评论: 0|原作者: 辑注校点: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县署

 

长沙县署故址在今开福区潮宗街。明万历以前长沙县治曾设于大西门内、定王台、北关外玄妙观旧址等处。万历三十三年(1605),长沙县知县赵彬将县治迁至潮宗门内,初以便民仓改建。以后陆续增建,又几度因兵毁而迁移。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长沙县知县朱前诒在潮宗街县署旧址上重建,阅四月竣工,初具规模。据同治《长沙县志》载,新落成的长沙县署衙门“大门拱南,外峙照墙,仪门外东建土地祠三间,西建马坊。仪门内中建大堂三间,颜曰‘诚求保赤’;川堂三间,颜曰‘正心诚意’;东西厢各五间,后楼三间,颜曰‘景岳’。”头门照壁两侧各建门楼一座,分别额曰“三湘首邑”、“九郡名区”。衙署建筑为中轴对称式,共分五进,分别为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两边对称,分布众多厢房。

 

长沙县新迁县治记

(明)李腾芳

 

邑之在湖以南者,惟长沙壤地大而赋入为最贫,户口多而民力为最罢。地大赋贫以其土瘠,户多力罢以其俗惰。故吏于斯者,薄敛缓征,那东补西,而犹不足于财;简徭省事,匮上贷下,而犹不足于力。虽然使得宅幽阻静,自为城郭人民,则财虽贫而以自奉其邑,尚不至于病;力虽罢而以自治其邑,尚不至于急也。而是邑又为丽郡之首邑,自监司郡守以外,驿道之使如织,期会伏谒必先至,钩索诛责必先偿,厨传廪饩必先供。

其次为善化。善化邑小,以十计者,长沙取六焉。然使邑与善化并城而居,凡所至、所偿、所供者,长沙先而善化从之,则邑虽贫而病罢而急,亦不过与善化等耳。

而邑治又偏郡城东十有余里以外,瞷空枕郊,无城郭市区,凡吏舍、管库、狴犴之属,皆颓然于断垣榛棘之间。长吏岁时之剧,十九在郡,十一在邑。所至、所偿、所供者,善化以小邑名,以四取之而无不给,有不给则以长沙解;长沙以大邑名,以六取之而有不给,有不给则不得以善化解。故长沙之贫而病罢而急,实倍于善化,而吏之来令二邑者,善化每以最闻,而长沙则否。

予为童子时,闻是邑欲迁于内者屡矣,而卒不果迁也。郡守汪公,一旦悯其艰,揆其便,相厥土宜,檄赵令亟迁之。而令勇于受命,为之有方,阅期月,县遂以成。其始也,守捐俸,令捐薪,县人复率粮米以助,自斗及升,而人不以为费。梁桷瓦甓,择其旧县之可用者,使践更移挽,城旦治地,而人不以为劳。外则自屏以达于堂,内则自燕阁以达于室,旁则自椽吏之舍以达于丞尉之治所,秩秩翼翼,高广爽丽,而人不以为侈。予顷从京师归,将以明日怀刺谒令于旧治,而候人以新迁告。予喜而忭,令因为予道其所以迁之始末,使予记之,且曰:此邑百世之大利也,不可以无词。

呜呼,夫古今有大利大害而弗克为者多矣,非吝则怯。吝者惜其费之出之于己,怯者逃其责之来于人。苟可以惜焉,苟可以逃焉,而乌用为之?故是邑之欲迁者屡矣,而弗果迁也。迄今乃克迁焉,若守与令,非所谓不吝不怯者欤?不吝是其廉也,不怯是其勇也。当今世而予及见夫廉与勇者,以为郡邑创无穷之规,真不可以无词。

 

按:本文录自清罗汝怀编纂《湖南文征》卷二十二。

李腾芳(1573—1631),字子实,号湘洲。明湖南湘潭人。万历进士。选庶吉士,迁右谕德。因上疏为顾天峻辩冤,被贬,引疾归。后起为行人司正,迁礼部右侍郎。天启初,晋礼部尚书,不久夺职。崇祯即位,以尚书起用。卒于官,赠太子少保,谥文庄。著有《湘洲集》、《岣嵝文集》等。

 

重建长沙县治碑记

(清)车万育

 

尝改长沙之为郡,自西汉始也。长沙之为邑自隋大业始也。前乎此曰“临湘”,后乎此曰“龙喜”,曰“常丰”,代有更置。而以隋所称名者近是,故元与明皆因之。古来县治东西屡迁,洪武初建于北城之内,寻移于北城之外,是郡自郡而邑自邑也。

皇哉世运隆平,疆宇清晏,虽作邑于郊而人不诫,古道有然。阅二百余年,吏恪职而民乐生,闾里无叹息之声,此屋有可封之俗,至今父老谈天宝遗事,犹足令人耳熟焉。无何隆、万而下,风渐嚣陵,人无固志,尓时吏政亦遂有难为者矣。

万历乙巳,洛阳赵公彬惊心时事,请于潮宗门内便民仓址而营邑焉,今即处也。迨崇祯癸未,不四十年,流贼张献忠由秦豫至,斯时也,徭赋增而人心怨,藩蘖作而内釁生,遂令瓦解。而邑治毁者四十年,伊可叹耶,亦可鉴也。

天祚皇清,一统中外。惟湖南不靖,复若而年,滇祸重生,西山蠢动。几番征调,蕞尔长沙,无一得免,民力衰竭所固然也。官兹土者类如传舍,或僦居藩邸,或赁贷民房,社稷无依,地灵罔叶。无他官不知爱养则物力绌,民不亲上长则携贰生,有坐视其废坠焉耳。爰及癸亥,序易上元,识者谓否将倾矣。恭逢邑侯朱公前诒,江南名阀且名士也,深心大力学道,爱人者有年。分符涖邑,甫下车而慨然曰:“有是哉邑无官廨,令宰鸡栖,奚以为政乎。然劳民力而耗民财,吾不忍也。”于焉自倾资斧矣,自割餐钱矣。除供亿之常数,汰买办之漏巵矣。且也比较宽而手足得暇,追呼省而愁怨日纾。癸亥之秋,因相其旧区,披荆棘,涤瓦砾,度形规胜而鼎建之。凡军民席其基者还以价,而木石采于里者给以钱,万姓欢呼,踊跃趋事,无旦夕焉。公乃戒曰勿亟且有待,然其士民乐效,急欲观成,皇皇如也。经四月而工竣。请公择吉居之,则十二月八日也。

是日也,绅士与民无远近皆至,簇拥鼓歌,公升堂而乐焉。僚属贺曰:径四十年,阋十六官而莫能兴复,我公毅然任之,涖治历甫半载,鸠工不数月而告成功。非爱养情深,民心推戴不至此,于以巩千百载之苞桑,肇亿万人之乐利,建国本而奠民生,皆我公再造之长沙,奕世戴德,曷敢忘乎?

最异者,公乔迁犹未竟日,其先所僦民舍几被邻灾。公得以无恐,驰往载拜而风反火灭。人谓天之报施循良如此。行见公之身登紫闼,公之家大驷门,与今县治叶吉同作是观,乌可不勒石以示后人哉。邑之人征言于余。余家邵陵,距长沙二百余里,德政锡光,照临甚迩,虽备员垣中,闻之志喜,得采风而为之记。

 

按:本文录自清罗汝怀编纂《湖南文征》卷一百十三。

车万育(1632—1705),字双亭,一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清湖南邵阳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户部给事中,转兵科掌印给事中。在谏垣二十余年,拒请谒,发积弊,当路严惮之。性刚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赅博。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著有《声律启蒙》《怀园集唐诗》《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历代君臣交儆录》等。

 

善化县署

 

善化县署原址位于今芙蓉区县正街。县正街即因善化县署位于此而得名。宋元符元年(1098),析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二乡置善化县,县治设潭州(即长沙)城内,与长沙县同城而治。善化县署在明代以前设于南门外,明成化十六年(1480)善化知县盛时将其移驻此地。明末善化县署又毁于兵。清初顺治中,知县孙国泰复建。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的最后一次修复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知县王光廷主持。修复后的县署由两个建筑群组成,南曰“抚循苍赤”,北曰“乐只堂”。两厢建筑,西有羁候厅、赞政公署、捕厅、鸣皋别署、玉心池、有斐堂等;东有谷仓、协理公署、寅宾馆、清军所等。

 

善化迁县记

(明)刘戬

 

善化隶长沙郡,其旧治去郡城五里而遥,地荒僻,居民不能成市。而长沙当四通五达之衢,按治及使命往来无虚日,半取给善化。邑长贰率胥史听事于郡,辄晨入夜归,大妨民事,又崎岖林麓翳莽间,以为不便者久矣。

    乐平盛君时奉命来知县事,问民所疾苦,而抚字之民皆欣欣归德焉。会亲藩开国于长沙,百需所出,视昔有加。盛君乃以昔所不便,而今复甚焉者,请于郡太守周侯钝。侯以为然,则请于巡抚都宪吴公诚,按治御史杨君谧、佥事郭君经、参议徐君恪,俱得请。遂具其事以闻,报可。于是周侯复下之盛君,相地于郡治之东,择吉日鸠工集材。君殚谋尽瘁,如治私第。中为治事厅,厅之后为退休堂。直厅而南,翼以两庑,而明分之为胥史治藏掌书之所。前列仪门三间,门之外建丽谯楼,以司更漏。缭以周垣,属之通市,而廨宇圜扉,无不完好。费皆出于区画,一毫不以弊民。役民之力,亦均且有限。民乐趋之,退无怨言。工始于成化己亥冬十月庚申,越一年告成。而其徙治也,以是年十二月十五日。

辛丑冬,周侯迁河东运使,而太守陈侯仲舒继守是邦。因喜其一新而叹其未备,复命作胥史廨舍四十八间,里甲营房三十二间。既而内外咸备,上下俱利。是盖周侯倡之于始,而陈侯成之于终也。今年夏,盛君来书,介其邑人进士彭绥之请予为记,将勒坚珉,以告来者。且曰:“是皆上人之赐,时固无预也。”闻昔之迁国者,以益下为心,则告公而见从。善化壤地百余里,盖古大国也。盛君以其不便于民,舍其旧而新迁,是图宜其言脱于口,而自天子以下从之如响也。欤,孔子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之大,民劝矣哉。”盛君惠民于未事之先,而兴事于民说之后,民之劝也,果孰能御之。虽然,韩子不云乎:“天下之事,成于同而败于异。”使周侯之见有异于盛君,而陈侯之不能继夫周侯,吾未见其能有成也。夫得益下之道,有先民之说,而上下戮力,以求有济,皆不可以无纪,况归德于上而不自以为功,又古人之所难者乎?是宜为之记。

 

按:本文录自明崇祯《长沙府志》卷九。

刘戬,字景元。明安成(今江西安福县)人。成化进士。孝宗时以侍讲颁诏安南(交趾),馈遗无所受,交人重之。有《晋轩集》。

 


双溪桥

 

双溪桥又名万古桥,在长沙县跳马乡双溪镇万古村境内,地当长、浏、潭、株四县交通要冲,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善化县志》载:“万古桥,春字区有‘一里三桥,百世、千秋、万古’之句”。桥为双条麻石单孔行人桥,长三米半,宽一米,高二米,桥头竖有石碑,上镌“万古长存”,与百世、千秋两桥咫尺相望。

 

双溪桥引

(清)李芳华

 

考之夏令,九月除道,十月成梁。盖两山之间必有川焉。虽曰流峙之恒理,然至车不能连轨,马不得径进,人不免灭顶,则弥盈冰亘之日,徘徊断岸,望洋兴叹,斯亦天地间之缺陷也。先王知其然也,因天之道,用民徙杠兴梁,民不病涉。是则王政之纤悉委曲,无非裁成辅相之道也。迨至后世,司空守职于王朝,司里不设于乡,因则龙火之令,不得不望于守牧;而赞襄之功,不能不有待于丰裕之长者矣。

东路距城五十里,地名双溪。上达豫章,下通鄂岳,是皇华雨雪所驰驱、邮书飞檄所往返也。是编氓纳橘纳粟之所肩摩,而商旅坦登之所过从也。前明曾建砖桥,两经戎马蹂躏倾圮。逮皇路清夷,居民架木以渡。顾山溪暴涨,则漂荡长流。盖旷怀司马题诗柱,邛友莫招者,历年有矣。兹值招提某,议建石梁,方图房固,唯以鸠工庀材非钜金不可,有难色。

余曰:构巨室者非方寸之木所胜,兴大功者非一人之力所瞻,理势然也。不揣固陋,为之卑言,俾当路有心人共成其事。昔诸葛武侯治蜀,凡桥关隘,罔不经理,识者称其王佐才吕申公微时命卜,初以相,继以医,卜者错愕。公曰:“吾志有益于人耳。”由是观之,举废兴颓者,贤能之义举;而利济民物者,仁人之本怀。则是役固达人修士所乐许者也,或捐俸,或解囊,腋集而裘成。庶春波浩荡,狐不濡尾;降冬栗烈,鹤不惊寒。利千人之往来,非即补两间之缺陷乎。至于佛氏所谓因果,余不识其诚然与否?愿君子为其所当为,余何敢侈陈阴骘之说以相溷欤。

 

按:本文录自清同治《长沙县志》卷三十四。

李芳华,字实庵,善化人。雍正举人。绝意仕途,以授徒为业。崇程朱理学,与族兄李文互为师友,质疑问难,多有新见。著有《通鉴纲目集义》《杜诗选注》等。

  

万福桥

 

万福桥位于今望城区靖港镇牯牛山之右,距省城约三十里。建于清初,道光年间重修。系跨沩水石拱桥,上通省城,西达宁乡,向为交通要道。石材取自与靖港镇一江之隔的铜官云母山。云母石系从花岗岩和伟晶岩中采得,石质坚固。

 

重修湘西万福桥记代作

(清)何绍基

 

由长沙渡湘江西北行,约三十里,至牯牛山之右,有万福桥,上通省城,下达宁邑,盖往来孔道也。建自某年,洎某年重修,近复倾圮。昔人之工,非不坚也,河西数十里沟浍之水,悉汇此达以于川,每值大雨,山水盛涨,而桥势平夷,无以御其涨而抵其澜,是其所以易毁也。

今乡里醵金重修,商度甫定,畚筑遽兴,近取云母山石,石质本坚,特易为拱桥,令其上隆然以高,而其下窕然以深。桥面宽平,而其南北下垂之处,又广为坡陀以资壮固,庶几其可久乎?足见我乡之人,乐善急公,不斤斤于近小之图也。修之培之,有基使勿坏,是所望于后来者矣。

同人以昌期家在桥之左,属董其役。工既竣,谨记其颠末。其旧碑仍立于桥之北岸,志不忘也。

 

按:本文录自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卷四。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叟,清湖南道州人,何凌汉之子。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纂协修、武英殿纂修,并先后担任过福建、贵州、广东等省乡试正、副考官,官至四川学政。曾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一生精于书法、考订和诗歌,倡导“宋诗运动”。有《东洲草堂诗集、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作传世。

 

 

同善桥

 

同善桥原名邹婆桥,位于今浏阳市城关镇城东村与关口乡水佳村交界处。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当地谭邹氏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县王倡捐重建,更名同善桥。光绪二十五年(1899)众捐资又重修。桥侧有碑,取名同人桥,但当地仍称邹婆桥。麻石拱,二孔,长十五米,宽四米。1983年起作公路桥通车,1988年桥面加铺混凝土,并砌栏杆。

 

重建同善桥记

(清)王珽

 

余治浏六载于兹矣。下车之始,观乎地僻民淳,俗厚政清。余私心窃喜曰:“此乐善之邦也。”比年以来,雨旸时若,百谷咸登。又私心窃喜曰:“此为善之时也。”夙夜扪心,虽不敢效古人弹琴栽花之致,顾此心实务与民休息。而浏民亦烝烝然慕义向风,赋足讼平,乐善之诚油油弗艾。

辛巳夏日,余过邹婆桥旧址。其地为吴楚要道,溪水湍急,沙碛崎岖,行旅病涉,视为畏途。其桥随修随废者,盖未择其土坚流缓处也。乃进斯民而语之曰:“成杠成梁,王政之一事,尔民其有意于此乎?”曰:“唯唯。”于是择阴阳,定位置,选材鸠工,筑桩甃石,而迁建焉。余首捐俸六十金,同官绅士及里民共襄胜举。令民朴实可任事者谭公鼎等董之。浏民骎骎好善,乐于经营,不期年而桥成。上覆以亭,寒暑风雨可借少憩。

壬午新秋,邑之岁进士鹤畴吴君邀余与学博严公率都人士往观之。桥窿窿然,亭翼翼然,水澄泓而顺流,岸诞登而平坦。同声称善,佥曰:“是桥倾圮已久,前乎此者,修筑屡无成效,待其人而后行,是使君之惠也。”余谢曰:“非余之功,皆同志之力,浏民之好善,不于兹而益见乎?”《书》曰:“善与人同。”爰更其名曰“同善”。愿推而广之,永远勿替也。乃抽管而为之记。桥三洞,高二丈许,长十余丈,阔丈奇,亭八间覆其上。经始于康熙辛巳仲秋,落成于壬午七夕,工费三百余金。其输资者如干人,姓名共勒诸石。

 

按:本文录自清同治《浏阳县志》桥梁卷。

,清广西临桂人,举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任浏阳知县。

 

灌江桥

      

灌江桥在今浏阳市南金刚乡平桥村,为浏阳至醴陵古大道孔道,清雍正九年(1731)李渭建。乾隆、嘉庆、咸丰间累被水圮,均李渭后裔修复。六石墩,条石桥面,长十丈。民国二十七年(1938)加铺横条木作公路桥通车。次年为阻遏日军破路时炸毁,改经上游石坝上过往行人。1965年在下游十米处修建铁路桥,名石坝桥。

 

灌江桥碑记

(清)陈梦文

 

雍正庚戌,予由浏阳调摄醴篆。醴在浏之南境,灌江桥所必经也。水源发于霜华山,至桥而聚,急湍迅驶,奔注入江。桥当两县孔道,轮蹄络绎,而水日吞啮,因易圮。予过之,木板腐朽,有戒心。夫徒杠舆梁之弗成,以为民病,守士者责也。爰集耆老谋所以修葺者。而诸生李谓请独任,更愿易木以石。石必采自某山,待春涨始达,而兴工作焉。予讶其愿之奢,而急欲以便行人也,请先以木。生坚持其说,予亦无以强也。

辛亥冬,闻石桥成,甚坚峻。李生果未贷力于人也,心甚重之。逾年,李生贡成均,来谒。予嘉生之践言而功倍前人也,亟称之。生则肃然谢曰:“此非谓之能,固祖之遗命也。谓少孤,事祖父久。祖父乐善好施,曾建木桥,圮于水,方欲营石而殁,遗训不及他,惟以桥为念。谓以此不敢苟且速成,而终必成之者,成祖父之志也。谓则安能。”

嗟乎,论者谓浏多隐君子,今李生利济之功,足以及人,而善则归亲,若已毫无与焉。人言犹信,生以序请书其实畀之,且以为人后者劝。生祖讳锦,字今白,例得书。

 

按:本文录自清同治《浏阳县志》桥梁卷。

陈梦文,清江都人,举人。雍正七年(1729)任浏阳知县。

  

老女桥

 

老女桥位于浏阳市今山枣潭乡草坪村,明正德十五年(1502),浏阳县南甘金贞捐资修建,因甘金贞终身未嫁,故名老女桥。清道光十一年(1831)水毁,十七年甘氏族人在众女性中募资重修,十九年告成。1979年改建为公路桥。

 

老女桥碑记

(清)刘名锋

 

同里甘姓,望族也,世居小江甘家湾。有老女桥焉,明甘氏女名金贞,以父母无子,矢志不子,纺绩奉养葬亲,后以供养余资而建之者也。桥砖镌“正德十五年甘氏金贞立”。女年八十余卒,葬桥左。

嘉庆丙子,锋与修邑乘,因将金姑事及桥与墓备纪之。道光初,桥水圮,甘族拾桥砖置墓侧。有窃其砖者,辄心动,还之。十九年,甘生崇勋以复修事蒇,嘱锋为之记。且云:“历今三百余年,一旦病涉,欲重建。适祖姑夫刘公蓉屏宰奉新,崇勋客其署。语余曰:‘曾梦老妪,自称金姑,谓桥宜复修。向我谆谆,醒悟勿忘。今以银二十两付子,且募足之。’崇勋归,商之族祖志湘,族叔孔昭、孔成等,募各房及族嫒,共获钱二百余缗,鸠工兴事,以石易砖。今桥已讫功,乞先生记之,以垂不朽。”    

锋窃惟古忠臣孝子、义夫烈妇,其立心行事,初非有所为而为之也。即如金姑,激于父母之无养,自伤茕独,誓死不嫁,终其身,生养死葬,毫无欠缺,使父母无子如有子,且胜于有子。彼其心,安知有他计哉,知有父母而已。真其利断金,恒其德贞,不愧命名之意也。一点精诚血性,数百年来宛然如生。后之人经其墓,过其桥,访其事迹,当为皇然兴,蹶然起,咨嗟欷虚,感动奋发,而不自知。其有功于人心风俗,岂浅鲜哉。抑锋尤喜甘族之女媛有同心也。一女倡修,众女乐捐,顿使前人遗迹,不沉沦于蔓草荒烟。金姑贞心亮节,固与天地无终极,合族之女之表扬盛德,亦复人世所稀有。宜乎,自金姑后,甘族德义节孝,相望不绝也。

《易·文言》曰:“贞固足以干事”,其金姑之谓乎?《诗》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其甘族众女之谓乎?

 

按:本文录自清同治《浏阳县志》桥梁卷。

刘名锋,字砺青,清浏阳人。嘉庆举人。历任山东齐东、宁阳、费县、招远、博山知县。补阳信知县,率民修渠十余里,民赖其利。阳信民俗尚武,特建置书院,济之以文,遂渐改其习。后致仕归,卒年八十一。著有《耕读训后图》等。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21:05 , Processed in 0.09813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