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卷二 湘城古迹

2020-10-4 17: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557| 评论: 0|原作者: 辑注校点: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识山楼

 

识山楼为南宋嘉定八年(1215)易祓贬官返回故里宁乡巷子口时所筑,为易祓居住和读书之所。“识山”取苏东坡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意。楼在沩山之南,因而可识沩山真面目。其下为读书堂,旁舍环列于其间,设花槛与楼相对。易祓为孝宗、宁宗、理宗三朝重臣。曾以宁乡特产刀豆花进孝宗,使刀豆花驰名京师。宁宗时因主战而遭贬,五十九岁时返归故里。理宗时被重召入京,授朝仪大夫,封宁乡开国男,食邑千户。

 

识山楼记

(宋)易祓

 

尝观坡翁《庐山》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了不同。不识此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盖以山中之人,终日耕桑樵牧为生,于是所见益狭,所处益陋,岂识山之所以为山?予于山外求之,左江右湖,诸峰耸然,千岩万壑,层见叠出。虽未周历遍观,而庐山高致已了然于胸次,此坡翁识山之意也。

仆于嘉定己卯岁,自湘城归沩浦,复寻三径之旧,正在沩山之外,作楼于所居之南。其下为读书堂,旁舍环列于其间,设花槛与楼相对。仆老矣,日游息于是。沩山在望,紫翠交错,若拱若揖,相为酬酢。山间以四时代谢,烟云变化,朝暮万状,不越指顾之顷,洞察秋毫之微,兹果山所特识者欤?系以诗曰:“山外如何便识山,白云出岫鸟知还。更看面目知端的,却在先生几格间。”若质老泉(按:苏洵),当为领颔一笑,遂摘坡翁诗名以为一扁。

 

按:本文录自清乾隆《长沙府志》卷四十。

易祓(1156—1240),字彦章,南宋宁乡人。淳熙十二年(1185)殿试头名状元。累官翰林院直学士、礼部尚书,封宁乡县开国男。后遭贬削,闲居三十载,自号山斋居士,以著述自娱。所著《周易总义》三十卷,合诸家之异而归于一,于经义实多所发明。诗词散文亦佳。又撰《易学举隅》四卷,集象、数为之图说,“于宋儒所未言发明尤多。”

 

湘绮楼

 

湘绮楼主人为清末著名文坛耆宿王闿运,故址位于营盘街北侧纱帽塘巷(今开福区营盘路)。旧宅系一座典雅精巧的宅院,二层楼房,前有庭院。王闿运虽为长沙府湘潭人,但因其父在省城经商,故出生于长沙,青少年时代亦在此度过,中晚年也以居长沙的时间为多。他自题居所为湘绮楼,故人称湘绮先生。“湘绮”表现了他对湖湘绮丽风光的眷恋之情。湘绮楼早毁。2006年,市政府在营盘路原址,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湘绮楼记并铭

(清)王闿运

 

湘绮楼者,余少时与妇同居之室。时所居无楼,假楼名之。家临湘滨,而性不喜儒,拟曹子桓诗曰:“高文一何绮,小儒安足为?”绮虽不能,是吾志也。

后居衡石门,始建南楼。蛟唳潜兴,二年而圮。岁在丙子(按:光绪二年),复还省城。假北纱帽塘东陈氏宅居焉。堂室卑喧,稍事营葺,为小楼,临菜圃。屋危,可望湘船。女帉九龄,独登跃焉。既覆瓦,唯露远山而已,不复见湘水。然当代贤豪不遗僻陋,无不知湘绮楼,故枉过者暇则登视。而妻老且病,不能栖居,遂专为余书楼。

又十三年六月丁亥,族孙妇遗火,悉焚居室,独西厢及楼得存。陈氏赎宅银,既来逾年。今无宅可还,非事礼所宜,乃亟庀工,将谋更造。张雨珊告余曰:“城中如陈舫仙、谭心可皆言君力不给,宜有赙补,而郭玉池亦赞成之。度此宅五、六十万钱可复故观矣,君可无勤。”余欣然曰:“是吾志也。”往昔何猿叟城中无居止,余尝言宜各造公宅,使安琴书,因循未果。今陈、谭诸公高澶渊之风,垂念及兹,虽未敢当,然不可辞隗始之义。顾旧宅不足相容,又限于地,屡欲更其制,令足栖主祏,共四祭,请出私钱,从诸君役。改其制如试馆家祠,一厅一堂,书室二椽,增楼为外二间。焚后二旬起工,三月乃毕,费钱百七万,而湘绮楼复成,上更作曝衣楼耳。

瞰湘帆如在槛外,湘春雪月之景毕收于望。余或还家无所居,则讲读于此,别于先人云湖之庄。更作庙寝,依《周礼》士制以居妻子妇女。亦对云峰为湘绮楼,从吾名题之。彼楼临涟水,云湘者,湘潭地也。或在他乡,则曰“湘绮寓楼”。独客羁游,各从其所居馆之名。盖迁流卅六年,旧私三造楼,再厄于水火,而后得有两楼。比之彭雪琴于钱塘、衡阳奏建两庵,诚雄劣之不同;而其经营之勤仍寄之情,及诸公之谊,皆有可纪。又前记遗大女篆屏,初无录本。及毁,唯忆数十字。昔人欲刻金石,以期永存,乌知及身而遂遗亡哉。乃补记,因自追录旧铭。铭曰:

莹莹物性,高深相养。谋野宜幽,在城思旷。亭亭之楼,通廓相向。身安容膝,神超四望。如舟陵风,在樊斯旺。庐牟六合,攀跻百丈。

 

按:本文录自王运《湘绮楼诗文集》文卷第九。

运,见   页。


张浚张父子祠

 

张浚墓及其子张栻祠堂位于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村,依墓地而建。1967年墓、祠均被毁。1981年,墓按原形式修复,祠堂于21世纪初复建。张浚(1097—1164),南宋抗金名将。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建炎三年知枢密院事,绍兴五年任宰相,力主抗金。后曾以观文殿大学士,任潭州通判。封魏国公。因受秦桧排斥,长居潭州,在长沙建有城南书院。病卒后,遵其遗嘱葬潭州宁乡官山。子张栻,为著名理学家,曾主讲岳麓书院。

 

重建张魏公父子祠堂记

(明)杨廷和

 

宋丞相魏国张公浚,在中兴号为贤相,初折张邦昌之议,平苗刘之乱,风声气节已耸动天下。既秉枢轴,毅然以恢复自任,誓而雪仇耻、诛僭逆,以靖中原。虽困于谗忌,屡起屡踬,功未克就而志不少衰。其子右文殿修撰栻,朱子推之,以为天下大本卓然,先有具见,己非其匹,学者称为南轩先生。尝参赞魏公督府,诸所综画,幕中人皆以为不及。魏公寝疾,特手书谕南轩兄弟曰:“吾不能恢复中原,以雪祖宗之耻,死不当归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乃葬之宁乡沩山之南,后南轩卒,亦祔葬矣。至是盖三百余年矣。坟墓所在,鞠为蓁莽,土人亦鲜有知之者。

 凤阳胡侯明善,以名进士补令宁乡,访而得之,怃然叹曰:“令甲有之:凡忠臣烈士有功德于国家及惠爱在民、事迹昭著者,列于祀典,其祠墓禁人毁彻。若魏公所建立,载在信史,昭于日月,正应令甲所著。而南轩之学,师表百世,从祀孔庙,达之天下。今其祠、墓在一邑者,顾芜秽不治,非我有司之责而责之也?”于是亟取责赎之余,建专祠各四楹,其右则南轩书院,又买田四十亩以备时享之用。

会衡山刘侍御黻按蜀过宁,见而悦之。既之蜀,以书抵予,谓予魏公乡后学也,属为文刻于神道之右,且檄下广汉,访其后人。予惟贤人君子之用于天下,不患无才而患学术之不足,不患无学而患所学之不正。尝观魏公之所以告其君矣,曰:“人主之学,以心为主,一心合天,何事不济。”又曰:“所谓天下之公理而已,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仇敌自服。其本原皆自圣贤学问中来,非汉、唐以下诸子规规于功利之末者比。”至南轩之告君曰:“此心之发,即天之所存,愿时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是即魏公之说也。

有宋一代名臣,若范仲淹之于纯仁,韩琦之于忠彦,吕夷简之于公著,前启后承,其诗书之泽、事功之盛,皆足以名当时而传后世。乃若学术议论,视魏公之于南轩,或有间也。尚论者于魏公容有责备之意,而其大处终不可泯。予是以表而出之,观者幸勿以予为齐人。侍御君思贤尚友而乐成人之美,县侯为政而急于先务,皆可书也,故为之记。

 

按:本文录自清光绪《湖南通志》卷七十四。

杨廷和(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明四川新都(今属成都)人。成化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正德二年(1507),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八年,任首辅。武宗死,一度掌朝政,于时政多所改革。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忤帝意,遂乞休归。七年,削为民。著有《杨文忠公三录》、《石斋集》等。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18:05 , Processed in 0.1094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