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黎锦晖

2020-10-4 15: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10| 评论: 0|原作者: 辑录:陈先枢 杨里昂 彭国梁|来自: 名城长沙网

黎锦晖(1891—1967),湖南湘潭人。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湘潭“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创办“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在上海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

 

我早期的音乐生活 (节选)

黎锦晖

 

    明月社的音乐活动,与我的创作分不开,而我的作品,又与我从童年开始的音乐生活分不开。

    我童年玩弄过古琴和吹弹拉打等乐器;也哼过昆曲、湘剧;练过汉剧、花鼓戏。有的没有入门,有的半途而废。七岁起每年祀孔两次,参加习乐习舞;乡下做道场,被邀合奏“破地狱”的乐章;看花鼓戏时,也曾加入演出。读中学时有“乐歌”课,由“格致”(理化)教员兼任。我学过浅近的西洋音乐理论,也唱熟了许多用日本曲调填配汉文的歌曲,会弹“老八度”式的风琴。由于缺少底子功,到十八九岁时,演奏技巧滥而不精、华而不实。但唱歌能把真假嗓子联起来不露痕迹,颇受人称许。民国成立,整顿教育,湖南省教育会主办单级师范传习所,征选各县塾师集中训练,我被聘为乐歌教员。那些五六十岁的学生,欣赏着和他们孙儿年龄相仿的老师用奇特的嗓音唱出嘹亮的歌声,他们终于化不快为愉快。我在讲台上变成了“名角儿”,接受“学生爷爷”们捻着白胡子的点头赞美。

一九一四年我在众议院秘书厅供职,袁世凯强行解散国会后,我从北京回长沙,任职于宏文社(出版社)。先后在《湖南公报》和长沙《大公报》,用“甚么”一词为笔名,写了许多“莲花落”(湖南快书)、“渔鼓词”(可配乐歌唱),讥评时政旧俗,读者称快。暑假将满,省城重点学校——明德、修业(男校)、周南、广育(女校)四校,原来聘有两位江浙籍的音乐教员,不知何故,忽然一齐退回聘约,辞职不来了。经教育会介绍,增聘我为音乐教员。救人之急,难以推脱,我只好全部包下来。上学期的老师都是用江浙方音教学,学生不易接受;我用长沙语音讲课,用读音(读书之音)教歌,学生感到语言亲切,兴趣较高。我把歌曲分为:修身、爱国、益智、畅怀四类;划分年级,配定教材,倒也忙而不乱。高小班教些古曲:如《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拉词)、《阳关三叠》、《浪淘沙》等,还教过齐白石传授的小工调慢板《柳秋娘》。各年级学生都认为中国调比日本调好得多,要求多教有民族风格的歌曲。我只好选用一些短小的雅曲填配文言词句,试行供应。第二年暑假前夕,我用《四季相思》的曲调编配为《四时读书乐》,教给女生,挨了周南女校朱校长严辞训斥。同时,由于在报上发表讥讽“丘八”扰民的唱词,开罪驻军,、有人通风报信说是将要让我挨一顿痛打。那时的报馆编辑,号称“无冕帝王”,例如报上发表的时事鼓儿词,可以无所顾忌,只要不指名道姓,政府便不取缔,但是招惹了“老总”,那就会在小巷里“吃皮裤带”(被打),我曾经尝过一次。这时,我正在彷徨无计,国会恢复了,便打起背包奔赴北京。

摘自《我和明月社》(载《文史资料》第二期)


辑录:陈先枢 杨里昂 彭国梁

原载:《民国文人笔下的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上一篇:田倬之下一篇:凌叔华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8 02:19 , Processed in 0.0929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