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志》湖南政区•居民点类地名样条

2020-9-30 17: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8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志》

湖南政区•居民点类地名样条

 

撰稿 陈先枢

  

2018年9月

 

 

一、省级地名

湖南省(Hunan Sheng) 中国省级行政单位。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教民耕种,坐落于炎陵县的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舜帝明德天下,足历洞庭,永州九疑山为其陵寝之地。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晚唐时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

【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南部。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地貌类型多样,有半高山、低山、丘陵、冈地、盆地和平原。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寒冷夏酷热,春夏多雨,秋冬干旱。下辖13个市、1个自治州。有长沙、岳阳、凤凰、永州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衡阳、郴州、洪江黔城、芷江、汝城、新晃、湘潭、武冈、沅陵、茶陵、新化、益阳、桂阳、宁远、道县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地名沿革】 “湖南”指洞庭湖以南。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苍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设黔中、长沙两郡。西汉初期属于长沙国,汉武帝之后属荆州刺史辖区,辖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郡。三国时属吴国荆州,置昭陵郡,为荆南五郡。西晋时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湘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荆州;南朝陈时分属荆州、沅州。隋高祖开皇九年(589年)平南陈而统一中国后,在湖南设长沙、武陵、沅陵、澧阳、巴陵、衡山、桂阳、零陵等八郡。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宝历二年(826年)始设“湖南道”;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正式有“湖南”之名。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宋朝分全国为路,路下设州、府、军、监,各辖若干县。湖南主要在荆湖南路,简称湖南。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分14路3州,即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临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元朝政府还在今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个长官司或蛮夷长官司,分别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管辖。明朝行省设布政使司,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为府(州),府下设县,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辖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即岳州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清朝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康熙三年(1664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均移驻长沙。湖广行省南北分治,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抚直接管辖。随之湖广行省南北分治,建立湖南省,下设长宝道、岳常澧道、辰沅永靖兵备道、衡永郴桂道四道,道下为府,直隶州(厅),府(州)下为县 。雍正元年(1723年)设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

中华民国时,湖南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民国三年(1914年),湖南省设湘江道、衡阳道、武陵道、辰沅道四道,道下辖县 。民国五年(1916年)10月,省府裁撤武陵道 ,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11县划归湘江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4县划归辰沅道。湖南划分为三道,一直延续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仅存省、县两级。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湖南省划为九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湖南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湖南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辖6—10县不等,并设立长沙市、衡阳市两省辖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以前,湖南省有2市、10行政督察区、77县,湖南省政府驻长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设置长沙地级市、1956年设置株洲地级市,以及长沙、衡阳、郴县、常德、益阳、邵阳、永州7个直属专区,湘西行政区及所辖永顺、沅陵、会同3个专区 。截止2014年,湖南省共计划分为14个地区(13地级市和1自治州),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5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63个县和7个自治县。

【地名异名】 简称“湘”,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南北而名。说文解字,湘,从水、从目、从木,为“相水”之意。南朝宋庾仲雍《湘中记》云:“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石子如樗蒲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如朝霞。”

又简称“潇湘”。原指位于永州的潇水、湘江的汇合之处。《山海经·中山经》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指潇水和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陆游诗:“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别称“三湘”。 自宋代以来,多以“三湘”代指湖南。何为“三湘”,有多种说法,较认可的是清学者王文清《湘水记》中所云:“潇湘、蒸湘、沅湘,三水皆纬流,而经之者湘水也。湘源出阳朔,至永州,潇水入焉,曰潇湘;至衡州,蒸水来会,曰蒸湘;卒与沅水合于沅江,曰沅湘。此三湘之所由名也。”

【境内地名概况】 湖南省地名的由来及特点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形成息息相关,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成因和涵义。

从地名专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境内山地较多,因而以山命名的市、区、县、镇名不少。如龙山县(龙山)、衡山县(衡山)、蓝山县(蓝山)、韶山市(韶山)、岳麓区(岳麓山)、北山镇(北山)等。境内多河流,因此,也有不少市、县、镇名以水命名:如沅江市(沅江)、冷水江市(冷水江)、洪江市(洪溪)、芷江县(芷江)、桃江县(桃花江)、澧县水)、捞刀河镇(捞刀河)、溁湾镇(溁湾水)等。以地理位置命名。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谓阳,如衡阳因位于衡山之南而名,浏阳因位于浏水之北而名,耒阳因位于耒水之北而名,渌口因位于渌水入湘江口而名等。以自然景象命名:株洲的芦淞区、荷塘区均以盛产某种植物而名。长沙境湘江东岸首尾两端各有一小镇分别名霞凝、暮云,源于古人的湘江之旅,从上游出发时,还是朝霞凝聚的时候,是曰霞凝,到傍晚出长沙时已是暮云夕照,是曰暮云。以远古帝王陵墓或神话人物而名。如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把舜陵称为零陵,源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故事。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泪的意思。县和炎陵县均得名于炎帝陵的传说。宋罗泌《路史·后纪三》等载,炎帝神农氏曾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后终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后炎帝陵所处之地分置酃县,即今炎陵县。与炎帝传说有关的县名还有嘉禾、耒阳等。郴州的“郴”字独属郴州,相传炎帝的一位助手名郴夭,在此地教民农耕,后来“郴”便成了地名。秦代篆体“郴”字,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郴”字见之于史最早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以先秦历史事件而名。今张家界市原名大庸巿,今仍有大庸桥之地名。公元前611年楚国灭庸国,将庸国遗民迁徙至此,大庸因而得名。汨罗由麋城、罗城衍化而来,公元前690年前楚国灭罗国,公元前611年楚国灭麋子国,分别将两国遗民迁徙至此今汨罗市附近,建立了麋城和罗城,后麋雅化成汨,二城逐渐合一,名为汨罗。以名胜古迹为名。邵阳市北塔区以著名古迹北塔命名。北塔位于北塔区资水北岸,明万历十年(1582年)建成。塔凡七级八方,高26米,砖石结构,为空心塔,登阶梯可至塔顶,各方有窗可远眺塔外景物。又如,长沙市开福区以五代时所建名刹开福寺为名;岳岳阳楼区以宋范仲淹题写《岳阳楼记》的岳阳楼为名,君山区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君山为名;衡阳市雁峰区“潇湘八景”之一的回雁峰为名,石鼓区以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为名等。以民间传说为名。如郴州市苏仙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苏仙岭为名,而苏仙岭又因汉苏耽的神话故事得名。传说白鹿、白鹤在此为苏耽哺乳御寒,后苏耽又于此得道飞升。凤凰县来历众说纷纭,传说是一对凤凰从这儿展翅而飞,给这座古城铸造了这个美丽的名字;有人说是因有山如凤而得名,祥瑞与活美,给凤凰带来美丽。凤凰古称“镇竿”,明清为五寨司城,清康熙间废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县城,移辰沅靖道驻镇竿,镇竿成为全国八十九道之一。清乾隆间改凤凰营为凤凰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称凤凰县,相沿至今。⑧为纪念历史人物而命名。湘潭市片区名陶公山为纪念东晋大将军陶侃而名。明崇祯《长沙府志•古迹》载,陶公山“山下有石,高数十丈,踞江拥沙而起,为陶公钓石,其色赤,曰锦石;形类马蹄,曰马蹄石”,即此。陶侃驻节湘潭,开府今陶公山,曾于石上建“望岳”、“钓鱼”二亭,石下有深潭,陶侃尝在此垂钓,后人称潭为陶公潭。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柳子街位于永州市今零陵区南部潇水西岸,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贬永州司马时曾家于此,后建柳子庙,街区因得名。⑨ 以古政区名为名。如常德市武陵区,因历史上常德曾称武陵郡而命名。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以秦黔中郡北部地划属南、巴二郡,其他部分改置武陵郡,后政区几经变化,隋大业三年(607年)再称武陵郡,辖武陵、龙阳二县,治所武陵(今常德市武陵区城区)。邵阳市片区名宝庆路以邵阳古名宝庆而命名。宋之前邵阳称邵陵邵州。南宋宝元年1225年),理宗赵昀登极。昀为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登极时,即用其年号”命名邵州为宝庆府,治所在今邵阳市,庆之名始于此。又如怀化市鹤城区,为旧城区,以怀化古名鹤州命名。此外还有以祥瑞之词为县名者,如宁乡、安乡、常宁、安仁等。

从地名通名来看,以城镇名为例,也有地方特色,除市、县、区、镇、乡等通名外,很多城镇名还有二级通名。如:阳:衡阳、岳阳、邵阳、益阳、浏阳、麻阳、耒阳、桂阳、祁阳、黔阳;江:冷水江、沅江、平江、洪江、芷江、桃江;州:株洲、郴州、永州、道州、靖州;陵:茶陵、炎陵、零陵、醴陵、沅陵;山:龙山、衡山、蓝山、韶山;宁:常宁、绥宁、新宁;溪:辰溪、泸溪;城:望城、汝城;乡:宁乡、安乡、湘乡;源:涟源、桃源;口(洞口、路口)。此外还有:潭(湘潭)、牌(双牌)、滩(冷水滩);浦(溆浦)、田(新田)、冈(武冈)、峰(双峰)等。

【地名社会应用】 “湖南”冠名:湖南红茶,缩名“湖红”。清咸丰年间,湖南大批红茶销往英国等国,伦敦市场上已有“湖红”名称。今为带地理标志意义的公共品牌

“潇湘”冠名:潇湘八景。湘江中下游流域的八处胜景,始名于宋沈括《梦溪笔谈》:“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运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潇湘晨报。湖南省出版集团旗下的日报。

“湘”冠名:①湘军。晚清以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为首形成的军事集团。②湘剧。中国地方剧种之一。③临湘、湘潭、湘阴、湘乡。市、县名。④湘黔铁路、湘粤古道。交通道路名。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湘城。古代省城长沙的别称,清学者陈运溶著有《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

“湖湘”冠名:①湖湘学派。南宋时胡宏、张栻等在湖南讲学的学者所创立的理学流派。②湖湘文化。历史上具有湖南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


123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10:14 , Processed in 0.10030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