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949年前湖南商业

2020-9-30 17: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54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第三章 湖南各行商业

第一 湖南百货业

     

百货业从苏广业演化而来,随近现代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之变化,以及手工业、轻工业之发展,洋货之倾销而兴起,为近现代湖南商业之一大行业。据1925年《长沙市工商业及救济事业的沿革》载:“前清咸丰、同治时轮船、火车均无,只有广货店。广货之来路系由广东韶关转运郴州,由郴州民船直达湘潭,省城商人办广货由湘潭批发而来。”前清时有丝线、颜料店兼营日用品,卖针、线、扣、夹、花边等,以苏、浙、粤货为主,后卖洋货,生意日兴。继后有专营苏广货店铺开业,或摆摊点,多挑货担,摇鼓叫卖。江苏扬州又名广陵,出产座钟、胭脂、水粉,苏州产顾绣、花边、妇女用品,上海出镜箱、首饰、文具、梳篦、漆器、苏席,百货俱全,品种繁多,故昔名苏广业。这时的苏广货店铺以专营店居多,如李富春的袓父在三兴街开设了李褔星扇店。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开埠,日、英、德、美等国外商来长设行开店,外货由沪进口,轮运长沙倾销。苏广业扩营洋货,占购销十之七八。故有专营苏广洋货之店铺,称洋货号,继分批发、零售商。清宣统年间,省城有苏广洋货批零店共40余家,其中经营批发有永安福、恒昌福、福源祥、瑞和、祥记、黄合兴、恒昌阜、厚德恒广货号等。店铺因洋货倾销日增,大店号多设八角亭、红牌楼一带,如天自福、逢源长广货店等扩大门面,大肆装修,仿上海时新,安装大型玻璃宝笼橱窗,陈列样品,五光十色,造成闹市。小店二三百银元资本,如雨后春笋,遍布街头巷尾,货物日益翻新。

    行会始见于清末,同业有魏桂松等人首倡集资购置房产(今青石井街),立同业公所,办财神会及供行业内联谊聚会。民国元年(1912年),裕兴祥洋货号与日商大石洋行因退货纠葛,大石行打伤裕兴祥号店伙。同业公愤,报都督署与日领事交涉,断大石行赔偿医药费用,罚酒席60桌,鸣鞭炮20万响道歉。公所初创即露锋芒,威信颇高。惟公所房小,借江西会馆万寿宫摆席鸣炮,因万寿宫会首不允,沿街鸣炮而去。同人不悦,共议按店捐募款项,另购长沙药王街三进房屋一栋,改名苏广业公会,设会长、总管、执事各一人。同业开会,联谊团结,融洽感情。分批零设议价组织,价格划一,不得烂价。各店按月缴捐、入会费由会掌管使用。

    洋货输入,外商悉有调查。据民国二年(1913年)6月《实业丛报》4期载:日农商省委员太田外世雄对长沙市场有详细调查报告,谓“长沙为本省商业中心,复为消费焦点,凡外国输入品,多先输卸于此,然后散销于他市镇”。历述长沙市销、商情、外货等实况,力主输入布伞、肥皂、牙刷、袜子、卫生衣、汗衫褂、被面布、帽子、毛巾、香水、灯具及罩、玻璃器、玩具、装饰品、镜、花边16种日用品,垄断市场。经营洋货者均牟利多,如永安福洋广货号老板梅景福,因卖洋货成巨富。梅与德商韩礼生甚密。民国四年(1915年)欧战爆发,德商撤离,全部货物降价一二成由梅收进。不久,战事吃紧,外货断绝,德货价涨几十倍,梅成富商,永安福号资本增值银元20余万,后改营颜料业。其他店铺因营洋货盈利亦巨。梅景福在长沙学宫门正街建有豪华公馆,旧址犹存,被列为天心区保护建筑。

    民国八年(1919年)五四运动后,以营洋货为耻。省城学生联合各界提倡国货,严禁外货买卖。同年77日在教育会坪举行焚毁日货示威,万民称快。行业员工纷起成立国货维持会、锄奸团,登记日货在途库存数,有暗地买卖者罚款封门,致数月后日货绝迹于市。因有国货之振兴,沪搪瓷、水瓶、胶鞋、日用化妆、针棉织品等轻纺工业相继建立,产品质量不次外货,如“五洲”固本肥皂、三星牙膏、碟霜、大中华胶鞋等,均比洋货好。此后苏广店号批零均以国货为主。民国九年(1920年)张敬尧督湘时,兵痞横行,强赊勒买,营业维艰。据民国10223日《生计志》载:“苏广业原267家,现仅存136家。”无奈市面骚扰,店铺关门,另谋生路。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军进长沙,秋毫无犯,商民称庆。商会改组,名商民协会,同业公会改选会长。次年(1927年)初成立苏广业店员联合会,隶市总工会领导。该会成立后,即向资方提出店员八小时工作制,并呼吁救济安插事业同人。得总工会及各行业支援,几经谈判,达成协议:同意店员日工作8小时,轮流上班,分批休息;确定同业工会集资1万银元,交店员联合公会经营管理,租赁两歇业铺面做门市,全部安插失业人员。谈判告胜,同人鼓舞。“马日事变”后,工运遭禁,店员会亦解散,但店员八小时制、例假轮休、学徒出师工资待遇等沿袭至今。

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时局乱后趋稳,沪、汉、穗、津等市轻手工业复兴,品种质量日新月异,粤汉、湘赣铁路通车,公路河运成网,长沙货运畅达。不久,湖南国货陈列馆开幕,上海国货公司长沙分公司营业,苏广业全部经营国货,遂改名百货业。继后有上海中国化学社及家庭工业社,华丰、益丰、铸丰搪瓷厂来长设发行所;广生行设双妹花露水门市部,致长沙百货店铺日增。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百货店260余家,批发集中臬后街、朝阳巷,大店铺多在八角亭、司门口、红牌楼,中小店集于中山路一带。据民国二十四年《湖南国货月刊》27期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长沙百货业极形发达”,批发号24家营业额600万银元,380余人;门市店235家(夫妻小店未计)营业额1141万银元,1730余人。为扩生意,多揽经销,五大洲百货店与上海三友实业社签约,改牌特约经销处,经销西湖牌毛巾、被单、抬布,三角牌药品及混纺条花呢等产品; 太平洋百货庄与天津毛纺厂签约经销抵羊牌毛线,名“湘记经理处”。

    据民国二十四(1935)出版的《中国实业志》(湖南)载:长沙广货业229家、洋货号333家,常德苏广百货业65家,衡阳洋广货店93家,岳阳京货业20家,湘潭苏广百货业30家,醴陵百货业25家,洪江苏广洋货号28家,邵阳百货业26家。

1936年,长沙大德昌、太平洋百货号均设分店,扩大营业。因沪品北运阻滞,厂商延期付款向长推销;穗产胶鞋、电筒、布伞、电池等大量涌到,致长沙百货业买卖活跃。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吃紧,厂商脱货求现,长沙大德昌、大五洲、裕阜长、太平洋、人和昌百货号大批收进,各进货1030万银元,赶运长沙。不久沪、宁沦陷,物价暴涨,沪品奇缺,西南黔、滇、川、陕等客商云集长沙采购,故长沙百货批发业务极盛,各大店均在百万银元以上,盈利亦巨。还有乘机新开店者,如大丰昌百货庄。次年(1938年)初中国内衣公司开业,与上海内衣公司特约经销,三层大楼,耗资7万,独揽内衣生意,尤以纹皮、麂皮大衣、茄克走销俏,日营业额23千银元。大五洲百货店同期开张,集资银元5万,日营业额上千。此为长沙百货业之鼎盛时期。

“文夕”(1938年)一炬,各店均焚。国货陈列馆关闭,上海设长国货分公司迁重庆,新世界商店货运株洲,大德昌、大五洲号庄撤至沅陵,太平洋店分迁衡、邵,裕阜长、人和昌、正义昌、公信昌、谦信等批发号均撤离长沙,损失十之八九。火后,部分店号回城搭棚营业,国货陈列馆经修缮后,附设商场亦先后开张。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省政府饬令恢复百货业公会,登记注册,抽捐征税。批发大店如大德昌、大而康、大兴长、裕丰长、同兴昌、大达、谦信、新昌隆、汪建记、振湘、大公永批发号,陆续在衡阳复业,业务占该市十之六七,几年独成一帮。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军侵长,长、衡百货业均外迁他地,多撤至贵阳、重庆。

    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后,各业待兴,百货业各店纷筹恢复。10月同业开会,改组同业公会理监事会机构。一年后各店铺修葺重建一新,先后开业。八年离乱后,人心思定,市需增多,加之沪品价落,厂商仍以赊销延付办法扩大业务,货源丰富,生意兴隆。次年(1946年)同业登记,共百货批零大店61家,中小店未计,年底增至118户。时美货大批涌人,充斥市场,摊担骤增,店铺营业下降。加之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国37年(1948年)6月,有31家店号申请歇业,实则有的店铺裁人减支,营业未停。

    昔百货业进货多自产地厂商,以沪、穗为主。批发号按其业务大小各派13人驻沪,聚居一新客栈,结成一帮,互通消息。店庄电传行情,讯息灵通。国货直接向厂商购进,外货通过经纪向洋行采办。厂商、洋行均设“跑街”至客栈主动与庄客做买卖、谈生意。粤货购自广州、韶关,铁路、公路通车前,多肩挑土车由郴州入湘,民船转运;大批则由穗轮运到上海转长,海上往来。北京绒球、京花、装饰品,多由丝绒铺北上推销湘绣后捎回;天津毛绒多订店经销;苏州卧席、福州漆器、温州折席等货,每年由沪庄派人专程采购。大件笨重商品如搪瓷、胶鞋、玻璃制品、蛤蜊油等,均木箱包装,每箱三四十打,多用帆船运输,历20天,后改联运。胶鞋10打一箱,搪瓷盆5打改木架麻包,绒袜改用牛皮纸,每包由50050打,轮运武汉,火车运长。批发销货外县约占十之六七,运及南、华、澧、安、益、沅、津等城镇,设专人分管各县客商,日必联系,沟通情报,洽谈交易。零售大店均各自向产地进货,中型门市亦多派人直接采购,仅小店从本埠批发号购进。抗战中物资匮乏,货源困难,沪品多经浙宁波、金华中转,或经杭州、萧山、嵊县、诸暨,甚至绕香港走海陆丰、沙鱼冲、东莞转运。间常派人至广东芦包、梅县,福建漳州、建瓯、南平,浙江金华、兰骆等地进货,“有货是宝,到手即财”。

    批发店号多合伙集股,推能者经理管事,统管购销业务和用人。时批发进货赊销为多,一月两比,一年三比,十二月初放45天开期,比期付款。因信誉紧要,自清末长沙百货业驻沪设庄后,几十年无一家倒账。偶有一两户银根紧,到期付不了现的,行业以莫怀德、苏寿嵩为首组织大户支援,代兑到期庄票,以维持行业信誉,因而上海厂商对长放手赊结,多给延期优待,每年派人来长探行情,签订购销合同。该店日必通报,随时掌握商品俏滞、价格涨落、银根紧松、折息高低等变化,看准大胆批进,有时一次进货达资本一二十倍。对市场消费、年成丰歉、时局变化等亦时加体察,以图看准拿中,如欧战爆发外商撤走时,有大量收进颜料、人造丝、毛线、开士米、穿扣等货;抗日战争中多方抢运上海货物,结果大赚一笔,均预测远见之功。销货求快,脱货求财,惜售蚀本,微利保本甚至有时亏钱也卖。

零售经营重推介接待。店堂装饰,商品陈列,经常翻新。橱窗陈列有专人设计,按商品花色、外型、图案折叠摆布,美观大方,清新醒目。行人路过,无不一拭。同时影院报纸广告,贴海报,发传单,举行纪念活动招徕生意。顾客进店,主动笑迎,耐心推介,和气议价,大小买卖,一视同仁。自国货陈列馆商场开业统一划价后,行业推广明码实价“一言堂”,改昔行业陋习。

百货业下还有细分的专营店,主要有鞋帽、针扣、钟表、眼镜、雨伞等。如长沙市鞋业,颇具规模,在前清时期以及清末民初,都是做布面鞋的,坡子街有杨同福,司门口有端履、徐五云,鱼塘街有龙干记鞋店。端履做官靴;杨同福、徐五云做素缎,面双染、单染布底鞋;龙干记做小脚窍头、小放尖脚女鞋。民国初年谭延闿主湘时,办了一个湘军(陆军)军鞋厂,技师是从上海请来的。当时,南阳街有一家南阳华侨陈嘉庚胶鞋店,卖新加坡胶鞋并有皮鞋。这时人民称皮鞋叫泽靴子,又叫西式皮鞋。接着,红牌楼上海人开的唐晋兴皮鞋店、登隆街瑞龙皮鞋店,从上海请来技师,生产马靴(民国时长官穿的)、西纹皮鞋和接头博士皮鞋等。当时,普通人们穿油鞋、木屐。后来做皮鞋的店子逐步发展起来了,司门口江进华,坡子街中西、三益,府正街徐维新、邹湘记、合盛利、强华等皮鞋店。做布鞋的店铺,有青石街(今解放西路)胡顺兴、王文霞、周瑞和、周福荣、漆福记、云飞等鞋店,后又有美利长、五福、四明、美利时、大挽、健飞、伟成、福太等鞋店,司门口八角亭有和平、锦华、范协和鞋店,黄兴南路有合利长、大兴长、群力,北正街有湘记、胡桂记、吴祥记、美英利、陈万兴、盛后记,蔡锷北路有蔡锦霞等鞋店,解放路有经济、新利长、中华利等鞋店。长沙的伞业属于前店后厂的手工作坊性质,分为“纸伞店”、“布伞店”两大类。从清末到民初,长沙纸伞店又有“本帮”和“衡州帮”之分。本帮设店于老照壁“栅门内”(老照壁临近清抚台衙门,后改督署,栅门拆除甚晚)和北门口、南门学院街、鸡公坡等地。衡州帮几家则开设在老照壁“栅门外”炮坪巷一带。本帮中开设在老照壁的有李恒茂、恒茂兴、王谦泰、吴恒泰等多家;开设在北门口的有陶恒泰、陶恒茂、吴振兴3家。衡州帮开设在“栅门外”炮坪巷一带的几家,范围小,经营时间不长。以上各家都是号称制作加工老油纸伞的店子。

    19498月人民政府成立后,重建百货业公会筹委会,对长沙行业普查登记,共329家(包括夫妻小店)。次年元月审查发证,批发店57家,零兼批18家,纯零售256家,合计资本旧人民币121亿元,1446人。同年振湘源批发号转入利华橡胶厂,另12家批发店转入电珠、织染业和棉织业。零售店按区分14小组,成立店员工会。

 

第二 湖南金、钱业

 

银首饰业和钱庄业是湖南老商号中两个经济实业较雄厚的行业。金银首饰业排在旧时长沙“金、钱、绸、纸”四大行业之首。清乾隆年间长沙街头就有专营金银首饰和珠宝的金银店。最早的首饰店是清乾隆年间江西人开于坡子街的余太华银楼。咸丰年间年间又有曾任两淮盐运使、加布政使衔的长沙富商黄冕在苏家巷口开设“永泰”金号。光绪年间有名的金店有江西人开设于红牌楼的“李文玉”金银首饰号等。民国年(1917)又有江西人在清泰街开没余天宝金号。同年,同福金号在常德府坪街开业,也为江西人所开。从他们刊发在长沙《大公报》上的广告,可知其业务范围。广告称:“××街石库门面发兑条锭、叶金,加炼×字足赤,兼收各路荒矿砂金,选聘名师精造金银时款首饰、中西酒具、各种器物,承岂宝星徽章,镶嵌珠宝,镀金砝蓝,包金点翠,无不精益求精。”一时间长沙、常德等城繁华地段,金饰店鳞次栉比,一派珠光宝气。

民国时期湖南大中城市妇女和儿童爱着饰物,包括头饰、手饰、脚饰和服饰,妇女的首饰有耳环、戒指、手钏,富者以金、玉为质,穷者以银、铜为质。有钱人家的妇女别胸针、戴项链、缠丝带、系头巾者亦不少。儿童则不分男女,贫富均戴项圈、手钏、脚圈,高档为银质,低档为铜质,闪闪发光,摇拽有声,悦目动听。项圈吊牌上镌刻“长命百岁”或“南无阿弥陀佛”等吉祥字语。有的金银首饰店门前还挂有“四时恒满金银气,一室常凝珠宝光”的对联,吸引了不少殷实之家。据1922年《湖南生计志》“省城行业兴败调查”记载,当时长沙金银首饰店已有52户。多集中在坡子街至八角亭一带,故坡子街每年举行的火神庙会也要由这些殷实的金银首饰号支撑着,1927年火宫殿会董中有“李文玉”、“余太华”之名,1938火宫殿会董中又有朱义新金银首饰号之名。

长沙还有不少承接来料加工的首饰加工店。在白马巷一带挤满了打戒指、项链、镶嵌珠宝玉石的铺面和摊担,全都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其雕琢之精湛、纹饰之纤细令人叹为观止。

l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文玉”、“余太华”、“同丰”3家金饰店店主及员工合捐l万元慰劳前线战士,再度显示长沙金饰业在长沙实业界中的地位。1938年“文夕大火,长沙金饰业损失惨重,“余太华”收藏的440颗汉印,顷刻间全部熔成了铜块和铁饼。仅此项损失就远远超过了所烧掉的金银首饰。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业的发达,旧金融业有3部分,即当铺、银号(票号)、钱庄。当铺、银号(票号)、钱庄,均以银钱作资本,获取高额利润。

    当铺:历史较早,富者(或隐名官吏)聚资开设。各阶层人士需要现款时,可将实物交当铺,按价值打折扣贷以现款,订明期间,按当铺规定的利息计算。到期不赎回实物者作为死当(除续当、再当外,无申诉权),将实物拍卖,以偿还本息。各地经营范围不同,大概是古玩、珠宝、字画、衣物、用品等等都可,但主要对象是贫苦人民。他们三餐不继,不得已而为之。清代前期湖南典当业就十分繁盛,康熙三十一年(l692)长沙始有当铺,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湖南有当铺l36家,到晚清光绪年间发展到201家,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大多数集中在省城长沙,且规模较大,资本雄厚。民国以后典当业日渐衰落。

    银号(票号):资金雄厚,经营者多为豪绅富商,其后台股东是不能见面的大小官吏,以不义之财投资获利。清朝捐官盛行,当官之后,本利必然多倍收回,掠取之款又投资于银号。多数买官者不是富翁,通过关系向银号借款,金额视官阶大小而定,上任后分期归还本息。数目巨大的,由银号派人担任官吏的账房,经管官吏的财务,监督借款本息的收回。另一方面,官吏外任,商品流通,南来北往,银号随之在各省设立分支机构,进行调控,其对象主要在官吏与有联系的商人之间,与民间交往少,联系不密。中国第一家票号是清嘉庆年间(17961820),山西平遥富商雷履宽开设的“日升昌”票号。票号开设不久即在长沙设有分号,主营汇兑,兼营存款、放款,营业对象多为封建官僚、地主和一般商人。继山西票号之后,上海、云南、安徽票号也在长设有分号。同治二年(l863),长沙票号开始承汇湖南应解京饷、协饷、战争赔款和外债等,业务十分兴旺。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后,票号上述汇款多由钱庄承汇而渐趋衰落。光绪三十一年(l905)长沙尚存票号分号9家,以后由于银行兴起,竞争激烈,加之对官僚的放款不断发生倒帐事件,票号亏损,各分号陆续从长沙撤走。

钱庄:是地方性的普遍性的商号,经营范围灵活、琐碎,与各行各业联系密切,相互依存,与官方联系较小。大、中、小型俱有,八仙飘海,各显神通,时盛时衰。晚清帝制崩溃,票号黄金时代一去不返,钱庄蓬勃发展。新兴的银行业由沿海城市向内地扩展之时,在长沙,银行与钱庄却鼎足对峙,优胜劣败之局未定。战火频繁,钱业似野草春风时起时落。

    前清时期官办的吏部银行(后改大清银行)和票号的经营对象,主要是大小官吏、豪绅、北方大商人,资金虽然雄厚,但与本地工商业联系不深。土生土长的钱庄业,经营灵活,对全省各县和乡村联系密切,且兼亲带故。店型大、中、小,顾客上、中、下,经营手续简便,营业时间从早到晚,存款巨细兼收,放款灵活多样。元宝、纹银、铜板、铜线、纸币、银元互相兑换,便利流通。官商合办的湖南官钱局发行票币,钱庄用庄币代替硬币,流通各省。票号虽大,如去各县收购茶叶、山货、竹木等时,其款项还要经过钱庄调拨。

    裕沅长钱庄是这一时期有名的钱庄,江西周扶久开办。周号称中南七省的大资本家。清朝规定报财产时,自报7000万两。他主要经营盐业、钱业,在扬州开设裕通和盐号,掌握盐票50张。每张盐票每次可运盐2000担,经营一次可获利三四千两。盐票转让可值万两。他运盐经销各省,分支机构遍布各地,有长沙裕沅长钱庄、益阳裕恒益钱庄、常德裕通恒钱庄、湘潭裕通沅钱庄,每店资金百万两。经营时不收存款,专营放款,其庄票(代替硬币)流动于各大城市以及湖南各县,在他有分店的地方,随时可以兑现。因此,票号汇兑还要通过他手,可谓称雄一时。

    鸦片战争前,长沙有经营货币兑换和银钱存、放业务的钱号数十家,湘潭、衡阳、常德、芷江等地,亦有多家钱号。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入湖南,在湘潭、长沙一带经营钱号、银号的江西客商相率返回原籍,钱业衰落。同治末(1874),湘籍官吏分布各地,其中不少拥有巨资,他们返回家乡后,有的投资经营庄钱业,以省城饶太和、多福、沈自福、杨广生等号最为著名。当时,民谚有“饶太和的钱,生生的盐”,极言饶太和钱庄的钱多。因经营银钱业有利可图,有的商号放弃原业转而专营钱庄。钱庄除经营货币兑换外,主要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有的还发行市票,铸造铅丝银。光绪中叶,湖南时和岁稔,藩库充实,厘金、善后两局每年余银数十万,钱商因其存款多而无息,争相与其交易。至清末,钱庄发展到100多家,大的如常子诚开设的裕孚钱庄,以及裕沅长、天申福等。业务的发展,需要相互联系,调剂余缺,乃群集于福禄宫,逐渐成为一个交易所。

    福禄宫地处下坡子街,内有财神殿,塑立财神菩萨赵公明像一尊,前后戏台两座。20世纪50年代时神像、前坪和大殿仍在, 80年代初,只存留石秤一方和光绪十四年(1888年)初及光绪二十四年、光绪二十八年至民国2年,石碑2块,一块刻有100多家招牌,另一块刻着人名(钱庄沿习下来的树碑刻名,每家店子入会要捐一笔会费,店员入会每人要出几块钱。入会后,刻名于石碑上,同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财神菩萨生日时,聚餐一次,不收钱,死后七月十五烧包一份)。20世纪90年代后福禄宫遗迹荡然无存。

    清末湖南其他城市钱业也称兴盛,钱商获利者每积资巨万。光绪二十八年(1902),湖南洋务局因征解赔款提尽厘金、善后两局存款,且为期甚迫,长沙钱庄一时周转不灵,破产倒闭或停业者有十多家。但湘潭仍有大小钱庄百余家,衡州、常德、益阳、安化、洪江、津市、芷江等地均有钱铺多家。

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开为商埠后,市场迅速发展,湘潭较大的钱庄多迁来长沙。宣统三年(1911)起,湖南官钱局票币贬值,钱庄业乘机操纵汇价,获利更巨。

辛亥革命后,外国商人纷纷来长开设洋行(在河街一带),或者委托中国工商业者代理经销,触角遍及各县,较之清朝,规模日大一日。洋货输入,如水银泻地,无孔不人。在经济侵略的同时,他们乘军阀割据之机,各自支持各地军阀,导致军阀混战,战祸连年,民族工商业遭到摧残。民国元年(1912)全省有钱庄374家。民国四年(1915)底,全省有钱庄1210家,其中省会长沙112家。民国五六年间,长沙钱庄增至270余家。此时票号已经没落,银行虽已应时而兴,但信誉尚不及历史悠久的饯庄,钱庄业仍执商界之牛耳。

    民国七年(1918)3月,湖南银行宣告倒闭,所发票币几乎变成废纸。当时钱庄所遭之损害,长沙犹能挣扎,外县已全失恃依。民国十年(1921),长沙钱庄减至42家,常德、醴陵、湘潭、衡阳、邵阳等地,钱庄停业倒闭情况更为严重。民国十八年(1929)以后,政局稍定,钱庄业渐见复苏。民国二十三年(1934),全省有钱庄l56家,其中长沙86家。在经过激烈的实力竞争之后,长沙钱业座次排定,“春茂”、“谦和”、“裕顺长”、“万裕隆名列在前4名,号称“四大金刚”。尔后银行虽日益增多,并未取钱庄而代之,经过几起几落,直至1950年才完全由国营银行所取代。

民国时期,钱庄业务主要以放款盈利。放(贷)款方面,有短期信用放款(凭往来借据记账,按钱业公会每月初一、十五议价计息),到每年年底前发放定期放款,期限13个月,利息面议,到年底结清短期放款,平常时间长期放款也有,金额不大。抵押放款,以仓库储存的实物(如谷子等)和不动产抵押,也有长期短期之分,金额较大。贴现放款,如甲店向乙店赊进商品,订明以后兑付货款,出具票据。乙店需要现款时,将甲店票据向钱庄贴现,扣除利息,获得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8 18:35 , Processed in 0.1021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