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949年前湖南商业

2020-9-30 17: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582|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第二章 湖南各地商业

第一 衡阳商业

 

衡阳,明、清为衡州府治,清代并为衡阳和清泉两县治地。民国初合为衡阳县治。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县析置市,直属省政府。清末,衡阳市场以农副产品和小手工业产品交易为主。农副产品多由牙行居间成交,光绪末年,有土纸、烟草、土果以及棉花、豆麦等行l637家;小手工业有铜器、铁器、钉鞋、木屐、角梳、雨伞、丝线、笔墨等上百户。曹两益伞铺,罗三元木器坊、廖信隆炮竹店的产品较为有名。经营棉布、棉丝、南货、丝烟等商品的以客帮居多,如闽帮的徐福兴丝烟店,赣帮的惠孚南货馆、至德厚染坊,安徽帮的詹有乾墨局、朱家瑞丝线店,均蜚声遐迩。

光绪三十二年(1906)《商务官报》载,当时衡州商业繁盛的街衢,在城内为铁炉门正街,以贩卖工业品的居多,每年约从汉口等地购进竹布l000余箱、洋布2000余捆以及日本、印度出产的棉丝等。另有外国杂货店二三家,经营钟表、石碱、香水、牙粉等。城外河街,以山货土产输出晶的行栈为多,邻近各县产品经此输出的,每年约有:烟草4·4万余担,茶油l2-13万担,大米7-8万担,木材600万方,其他如茶、靛、纸及豆、麦、芝麻等杂粮,也为数不少。在衡经商者多为赣籍,当时河街之万寿宫,即为赣商集会之所。自北伐战争后,赣帮客商所设之庄号店铺,大半收束,衡阳市面,顿形萧条。

民国初期,欧战方酣,外商歇业,国产商品增多,各商户纷纷修饰门面,竞相开业。大户名店中,有纱布业的三义、荣记,洋广杂货业的一品升、范怡顺,书纸业的宝华堂、三让堂,中药业的敬一堂等,市面一度转旺。北伐战争以后,本帮商民力谋发展,店铺增多。至民国十五年(1926)时,本帮商人,力谋发展市面,绸缎店铺.开设特多,一切门面,较昔似觉华美,但按诸实际,资本额达3万元者,极属少数。自长株铁路通车,江西生意,不经衡阳,改道湘潭;自潭宝公路通车,邵阳生意,亦不入衡阳而移湘潭。且祁阳县居民,活动于军界者甚多,富力实凌驾衡阳之上,设庄于长沙、汉口。凡此种种,均足以使衡阳商业萎缩。

据民国十八年(1929)《湖南全省农矿工商统计概要》载,衡阳共有服饰品、日用品、食品及其他各类商店3689户,营业人员l2575人,资本额309万余元。城内繁盛,首推南北正街,自北门经南门至回雁峰麓“珍物罗陈,光灿夺目”。司前街、常公街、道前街、道后街以及南门外的宣扬街、河街,北门外的仓前街、石狮街等均属热闹街市。桑园街、泥湾河街、珠琳巷、宣扬街、赖麻口、五福庵、拖泥巷等,则为杂粮业、钱业和手工业类聚地。民国二十五年(1936)粤汉铁路通车,本地农副土特产品远运外销,百粤商品源源输入,市场大有起色。 抗日战争发生后,衡阳因扼西南交通要冲,成为战时大后方的物资吞吐地。上海的纱布、颜料、香烟、百货、五金、西药等均绕道宁波、金华、鹰潭、沙坪、芦苞、老隆等地转运来衡。湘西北的棉花、桐油、药材等在此集散。滨湖谷米、广东食盐也大量向此调集。重庆、昆明、贵阳、桂林及省内长沙、津市、常德等地客商,在此设庄采购,仅供应重庆的布匹,即年达80万匹,约占其总销量的l0%。

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年(1939-1941)为衡阳商业全盛时期,人口由战前(1936)10余万人,陡增至456万人,商业、饮食服务业有6000余家,从商人员达7.万余人。分长沙、广东、江浙、江西、川黔和本地等帮,有同业公会46个,商业繁荣,市场活跃,为全省之冠。尤以百货、绸布、南货、粮食、旅馆、饮食、运输业最为发达。与战前比较,百货业由93家增至255家,绸布业由73家增至220家.南货业由23家增至123家,粮食业由ll2家增至310家,旅馆业和运输业各增4倍以上,分别达537家和l00余家,其他如五金、香烟、茶食、照相、影剧、酒家等,无不激增。工商业区延伸至郊区的白沙洲、合江套和衡宝路一带。还有五桂坊的竞园商场、新华商场,有大小商店l25家,经营涉及23个行业。有些富商巨贾则挤在僻静街巷,经营南杂、海味、纱布等批发业务,如设在王衙坪内的慎昌庄,资本雄厚,吞吐量大,每次购进白糖数百乃至数千件。

 

第二 湘潭商业

 

湘潭,南宋以后即为县治。湘潭地处湘中偏东,湘江、涟水流经其境,无礁石湍急之险,古驿道分五路通向毗邻县、省,为粤、桂往北方的古商道必经之地,明末即形成商埠。不仅湘东、湘南产品来此集散,粤、桂、滇、黔等省货物去西北者,亦多经“湘、沅”而聚集湘潭。尤其是药材交易繁盛,广西、广东、四川、安南(今越南)、印度输入的进口药材,各择便道运抵湘潭,再转销省内外,因而水运繁忙,轮舟络绎,自“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舣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清初以后,江西吉安、临江、抚州三帮来城经商,因相互牵引,江西商人日渐增多,在经商户中十占其九。初营丝、布两业,继而以其原籍物产或技艺专长,专营一业,(如临江专药材,建昌专锡箔,吉安专食盐、钱庄),逐渐经营茶油、瓷器、铅、蜡等商品。继后,苏浙丝绸、江南杂货、福建丝烟,晋、鲁、豫、陕、甘五省旃裘、汾酒、潞参、关角、甘革等均有输入;广东海产、葵扇亦以湘潭为一大销场,其银珠、玳瑁、化皮、安桂等珍贵物品,则以湘潭为枢纽,远销长江流域。广东槟榔果(海南岛出产)尤为湘潭所畅销,经加工成桂子、芦枝、石灰槟榔出售,其街市曾出现“五步一桌”、“合面相向”的密集零售点。这一时期,湘潭与广州之间,商务频繁,凡外国运来货物,广东上岸,必先集湘潭分运内地,出口丝、茶必先集湘潭再运广州“放洋”,陆路肩货往来于南风岭者不下10万人。

到清嘉庆、道光年间,湘潭“城厢内外,市面大兴”,码头由明末10余处增至嘉庆37处,商市由八总扩至十九总,其十四至十七总为富商大贾萃集之区。每总积银几百万两。其十四至十七总为富商大贾萃集之区。每总积银几百万两。当时,傅伯达的笔、汪又盛的剪、柳泰盛的线,以及“君仁帽、清芝香粉、同仁锡器、元泰酱、祥华卷”均已闻名于市。商贾分为闽、粤、苏、浙、湘、赣、豫7帮,赣、粤两帮资本最丰,营业各岁达数百万。此时的湘潭富甲全省,有“金湘潭”之美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口通商后,广州商务大部转移上海,商品改由海道北运,云、贵物产亦改经广西百色、柳州直达梧州,外运至香港再转沪、汉。

咸丰八年(1858)汉口开埠,北五省商品也改道由汉外运,湘潭转运贸易乃逐渐减少,但省内传统商业在湘潭仍有市场。汉口开埠后,湘省转口贸易虽大部分转到长沙,但湘潭仍未散失商品集散的传统市场,在各帮商贾之中,有曾任提督的郭松林、王明山,一业典当,一业斋馆,称盛一时;有黔籍富商孙孔林独设“九典十八达”(达为其牌记);有钢坊黄聚泰,铁商萧恒通、王济泰,别树一帜,产品苏钢远销北方诸省,“岁坐致千金”。当时各帮首领必捐“五品顶戴”,与官场互通声气,“几执全县牛耳”。此期间,易俗河已成为百谷总集之区,粮仓栉比,米袋塞途,年贸易额达200余万担,其他百货交易,并不亚于县城。湘潭商业地位虽不能不以长沙马首是瞻,但仍有湘江上游各县物资集散于此。衡阳煤,攸县铁,湘乡、宝庆纸,郴永烟、锡、硫磺、土红、茜草、土果等交易未减。赣商彭仁和、罗小山、萧怡丰等,各以茶、蜡、盐、粟起家,兼营银钱、药材,岁入甚巨,声震东南。其次为仁和兴、怡和祥、邓振湘诸号,经营船行、竹木、首饰、花布及食用品、杂货等项,岁人各十余万或数十万不等。本地相继开采的煤矿、石膏矿、石灰矿及药材、船舶、竹木、谷米、首饰、花布、雨伞、饧酒、香油、玻璃、丹漆、烟土、鞭炮等交易仍然活跃。清末,湘潭牙行之多,仍居全省第一,有药材行、莲棕行、石膏行、毡毯行、草帽行、扇行及油盐、土果、花布、广杂、鱼虾、烟靛、丝麻、瓷器、粮食、枯饼、煤炭、钢铁、竹木、纸共20200余家。水运码头l0余处,分帮停泊,直至民国时期。

据民国二十九(1940)湘潭县经济调查,有绸布、药、百货、南货、卷烟、色纸、油盐纱、膏盐、金银首饰、陆成、柴炭、香烛l2566,从业人员7743人。另有钱庄l1家,猪栈72家,豆豉、杂粮33家,酒馆、旅社52家,粉业72家,铁作商业55家。湘潭历有“药都”之称,抗日战争时期又骤然转旺,陇,川、滇、黔、粤、桂、鄂、冀、晋等省巨商,各将当地药材运集湘潭,或自立字号经营,或委托代购代销。大户有安吉、大德、永昌、聚成、生泰等33家药材行,另有协盛西、太真知、松鹤龄等中药大店,膏丹丸散,道地药材,一应俱全。猪鬃业亦有复兴,据民国三十年(1941)统计,共有商号50余家,从业人员3000人,年销猪鬃约4000担,规模最大的为利兴公司和富华公司。

 

第三 郴州商业

 

郴州位于南岭北麓。自汉至清,均为州、郡、府治地,民国置县,是湖南省的“南大门”。

郴州“南通交广,北达湖湘,为往来经商拨运之所商品运输,往南,拨夫、雇骡驮运;翻越骑田岭,至宜章;经章水船运或早挑骡驮至广东乐昌,换大船至韶州(今韶关)、佛山、广州;往北经郴水、耒水,顺流而汇湘江,至衡阳、湘潭、长沙,出洞庭而达汉口。郴州市场在海道未通之时,商贾云集,货物辐辏,颇一时之盛。

据民国八年(1919)长沙《大公报》载:“盐贩贩盐而来,广客买麻而去,六七月间收焉,九十月间取茶、桐油,行旅客商,络绎不绝”,“沿河一带设立大店、栈店数十间”,“城楚南一大冲会也”。湘南各县及湘东部分县的土特产品在此集散,粤盐和广货,亦在此中转运销。五口通商以后,“百货遂徙而之他。河街店栈,落落晨星,仅存数家,且有不能持久之势”。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开埠后,长汉直通轮船,昔日郴州过载运往广东的某些农副土特产品,改由水路运抵长沙,轮运汉口销售。民国元年(1912),郴县商会成立;民国八年(1919),商会成立维持国货会,并联合各界予618日在文庙召开国民大会,到会者3000余人,抵制日货,嗣后市场日趋扩展。及至民国十八年(1929),郴县有商店778家,从业人员2135人。

    郴县旧为湘南行旅要驿,故旅馆业和餐饮业较为发达。当时较著名的老店有福星楼酒家,创办于清光绪初年,经营茶水、面食、点心、炒菜,承办筵席,创始人贺炳荣善于经营,生意兴旺,席位60余桌,资本6000银元。加工制作的许多名菜名点,地方风味浓郁,吸引着达官巨贾慕名前来。民国二十年(1931),郴县经核准备案的同业公会有盐业、屠业、纸张、磨坊业、米业、烟业、旅馆业、瓷铁业、南货业、百货业,汤点业等10个,会员432家。郴县九街十八巷以东塔最为繁盛,河街其次,中河街有堆栈店数家,下河街的郴永盐围,是盐商辐辏之地。粤汉铁路全线通车,衡宜(衡阳至宜章县)公路和湘南各县公路的逐步建设,郴县逐渐成为汝城、桂阳、永兴、资兴、宜章、临武、安仁、嘉禾、蓝山、新田、宁远、道县、宋阳及湘东部分县近600万人口的食盐和日用工业品的中转站,农副产品也多经此集散。商品运输由水路改为铁路和公路,市场从西南向东北发展,商业荟萃于南门外的南大街及中山东街、中山西街,并逐步向文化路延伸。上、中、下河街,则分布着众多旅馆、茶号和米庄。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3 19:03 , Processed in 0.1013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