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岳麓区

2020-9-25 09: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1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谷山:
数峰云脚垂平地,一径松声彻上层

谷山位于今岳麓区望岳街道与望城区东部星城镇交界处,与鹅羊山隔江而峙,峰峦起伏,蜿蜒20公里。主峰谷王峰,海拔362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谷山相传因明代谷王入山为僧而得名。《明史》载:“谷王橞,太祖庶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八年(1395)就藩宣府(今河北宣化),成祖即位,移长沙府,永乐十五年(1417)坐谋逆,削为庶人。”宣府古属上谷,故称谷王。
谷山地势险要,道路崎岖,藤萝攀附,古木参天。清诗人杨世安《登谷山》诗云:
谷山与岳争空地,耸入青天势未已。
盘旋鸟道登山尖,一碧遥看洞庭水。
苍茫独立翠微间,此身不信在人寰。
长啸一声下山去,芒鞋带着白云还。
然而,谷山之名在明代谷王以前即已有之。当地传说,远古先民信奉的农业神——谷神在此山显灵,谷山寺的前身即是祭祀谷神的道观。到唐代名宝宁寺,唐代三藏禅师所建。唐末诗僧齐己作有《游宝宁寺》诗:
城里寻常见碧棱,水边朝暮送归僧。
数峰云脚垂平地,一径松声彻上层。
寒涧不生浮世物,阴崖犹积去年冰。
此生有底难抛事,时复携筇信步登。
另说,认为开山祖师是五代马楚保宁勇禅师。保宁修建开福寺后,发心朝拜各地名山大寺,云游30年之久,其间曾来到河西谷山冲立愿在这里再建一寺,以方便云游僧众。于是又找楚王马殷为施主,修建寺院,敕封为“宝宁禅寺”。明谷王朱橞披锱入山,遂更名谷山寺。寺内有四十八庵,石鼎焚香,云烟缭绕,附近有龙潭旁建龙王殿,传说祷雨辄应。寺内悬晚清同乡秀才喻果民所题对联:
了世间不了之缘,便成上乘;
凡天下非凡之客,始到名山。
民国知名学者、李淑一之父李肖聃亦为谷山寺撰联:
谷口应书声,看牧童坐诵,樵子行吟,任他角挂肩挑,英雄偶尔皆千古;
山林成物色,记玉版参时,懒残煨处,当此笋香芋熟,宰相依然领十年。
1927年长沙郊区农民协会会址曾设此,滕代远、孔福生等常在寺内召集会议。民国时期,谷山寺为“长沙八大丛林”之一,1933年寺内住僧37人,并设有初级小学。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佛教慈儿院一度迁驻该寺。20世纪50年代,烟火依旧,“文革”中被拆毁。后建为林场,尚存古桂数株,虬枝盘叠,参天耸立,为古寺仅存之物。2015年重建,复名宝宁寺。
谷山上有灵谷,深邃莫测,名梓木洞;其下有龙潭,盛产青纹花石,可制砚,扣之无声,发墨有光。山上自然景观有壁上挂灯、烈马回头、罗汉肚、风门坳、刀背脊、仙人坡、一字涧、青龙嘴、黄狮岭、金鳅井、白虎排、观阵台、将军坳等。旧时谷山还有龙王庙、灵官殿、谷王宫等道教宫观,今荡然无存,仅留下乾隆间重修龙王庙的碑刻一座。
20世纪90年代岳麓区在此辟建“潇湘陵园”,慕此山风水者蜂集而至。今规划建谷山森林公园。已有多家旅游开发商在此落户。
谷山西北又有尖山。尖山又名圭山,位于岳麓区原天顶乡,海拔240.2米。明《一统志》载:尖山“在府城西距湘东十五里,巍然一峰秀出天表,亦名圭峰。”山呈圆椎形,下大上小,因以得名。是一座点缀在长沙西北部丘陵地带的孤峰,由于该处地层岩质坚硬,自然剥蚀作用缓慢而形成。宋诗人毕田诗云:“圭镌碧玉镇南服,峰耸黄金插半天。”足以显示地形之特点。今建为尖山公园。清乾隆间贡生陈士松亦有诗云:
突兀卓平芜,高标寒翠孤。
雨收百里净,日落一峰扶。
锥画西汉玉,笔敲北斗珠。
秀灵揽不及,倒影入湘湖。
尖山地下矿泉丰富,水质清洌甘甜,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PH值6.8—7.6。“谷峰山泉”今已成为市场上颇受欢迎的机关、家庭饮用水。

大王山:
桐溪埋璧有砒瑕,枢府沉星留典则

大王山的标准地名叫伏龙山。伏龙山因远望山体酷似一伏卧的巨龙,故名伏龙山。由于它王气十足,旧时村民又叫它大王山。旧有八景:盘龙松、集贤桥、象王岭、谈经石、狮子峰、桂花井、金盆岭、万寿亭。
伏龙山旧以桐溪寺位于此而闻名于世。民国期间,桐溪寺属“长沙八大丛林”之一。桐溪寺古称兴国寺,位于伏龙山下,为唐代振朗禅师创建。门联云:“兴国家风古,伏龙祖道长。”其法系是:慧能传青原行思,思传石头希迁,迁传兴国振朗。《五灯会元》有传,慧能属禅宗南宗青原系下二世,与乐山严惟、丹霞天然等人为同门。振朗死后建塔于寺左。该寺掩映于绿树丛中,建筑宏伟,楼阁玲珑,三道大门,宽敞明亮,为唐代名刹。不久,寺毁,至宋复建,名曰伏龙庵。至明末,寺又毁。清代,经天岩应适禅师募缘重建,改名桐溪寺,因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青水秀,环境幽雅而得名。清末著名诗僧释敬安(八指头陀)曾作《二月朔日舟次桐溪精舍,夹岸桃花,迥非人境》一诗。诗曰:
达人贵悬解,胡为自羁束。
辰兴梵课余,理棹湘江澳。
日华酿朝温,春波生绿微。
南陂烟忽开,西麓翠可掬。
晴鸟喧芳洲,夭桃媚幽谷。
灵境绝攀缘,妄迹竞驰逐。
息心此戾止,何用升乔岳。
另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桐溪寺有“寺田三百六十亩,田山塘坝无间”。 邻近建有护国塔院。释敬安又作有《桐溪礼暗灯、觉道二公塔》诗:
嘤嘤春鸟鸣,泛泛夕流逝。
仓卒一纪余,哲人继凋萎。
巍然窸堵波,荆棘忽以闭。
悲来匪由识,哀极转无泪。
既怀寂灭乐,弥念形骸累。
云霞曖余映,竹柏凝寒翠。
金棺一埋照,水石徒清丽。
进门后,拾级而上,有大雄宝殿等殿堂,寺宇布局与一般禅宗寺院相同,两进,客堂设在西边厢房之中,方丈室在寺后东边角落。院中有数百年的罗汉松、白果树各两株,枝繁叶茂,挺拔隽秀,为寺院增色添辉,后亦成为曾国藩墓园的入口。1944年,著名诗僧万休圆寂于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寺住持祗修和尚开期传戒,前来求戒者近200人,千年古寺名声大著。
清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3月)一代名臣在曾国藩南京病逝。曾国藩逝世后,其生前好友郭嵩焘曾多次来伏龙山为曾国藩相墓地。郭嵩焘非常看中伏龙山这块风水宝地,他在日记中写道:“就宿曾氏墓庐,在兴国寺左侧山下,其前即御碑亭也。兴国寺以桐溪为名,入皆谓之桐溪寺。榜曰伏龙山,盖又以山为名也。往为文正公相地,疑左侧山过一田峡,非砂体。汤萼楼谓桐溪港水口紧密,其结作实由此山穿田,至塅中回身逆结。以天晚,未及往视,惟视其过峡处,见山势横开一嶂,益信其非砂体也。”
曾国藩初安葬在河东金盆岭,但痴心的郭嵩焘非常看中坪塘这块风水宝地。郭嵩焘第一次坪塘之行不久,曾国潢、曾国荃兄弟,特地带领纪泽兄弟同至坪塘看地。《曾纪泽日记》载:“饭后偕栗弟登舟,侍四叔父、九叔父往坪塘看地,在桐溪寺坐极久,眺览山势亦颇久。”曾纪泽对伏龙山之地没有表示什么意见。大概就是这次相地,曾家统一了思想,特别是曾国藩生前对于葬地有“容与舍弟商妥定议”之语,这次他的四弟、九弟及儿子纪泽兄弟都在场,于是,选定了伏龙山作为曾国藩的墓地。
清同治十三年(1874),曾国藩墓自河东金盆岭迁葬于此,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墓冢为三合土拌碎石加糯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高2米。茔地砌花岗石罗围,并立碑三通,汉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东西各立石阙一个,高约4米,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与墓庐相连,通道边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原墓庐内立石龟青石碑一通,距墓庐300米处有御碑亭。今墓庐及御碑亭不存。涂均《过曾国藩墓有题》联云:
桐溪埋璧有砒瑕,荡虏勤王,朝野难同一哭;
枢府沉星留典则,齐家治国,文章独著千秋。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长沙府湘乡县荷塘都(今属双峰县)人。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帮办团练,后改编为湘军,领兵进攻太平军,出湘作战。咸丰十年(1860年)8月,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后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巡抚,提督以下悉归节制。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7月),破天京(今南京),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六年(1867年)授大学士,次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八年调任两江总督。清末史志学家陈运溶《曾文正国藩》诗赞曰:
将将原推第一流,文章经术各千秋。
平生自负人伦鉴,驱策群材遍九州。

云盖山:
长老禅栖处,半天云盖峰

云盖山位于岳麓区莲花镇境内。清光绪《善化县志》云:“云盖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秀丽,望之如盖,一名灵盖山。”山有虎溪蛇井,宋人折彦质诗云:“昔年建立依蛇井,今日流通赖虎溪。”云盖山为旧时名胜之地,这里山水清幽,崖岫回互;旷野平畴,陇禾颖秀;露气烟浮,万籁俱寂,引来无数骚人墨客。唐末诗僧齐己《寄云盖山先禅师》诗云:
曾寻湘水东,古翠积秋浓。
长老禅栖处,半天云盖峰。
闲床饶得石,杂树少如松。
近有谁堪语,浏阳妙指踪。
云盖山海会寺又称海会禅院,简称云盖寺,在五峰乡云坪村石牛塘,唐代末年创建。传说建造此寺时,雾气环绕,似云雾覆盖一般,故名云盖寺,是唐、五代、北宋时期的著名禅宗寺院。诗僧齐己《云盖山》诗中有“近有谁堪语,浏阳妙指踪”之语。据此推测,该寺院可能是浏阳石霜寺庆诸禅师的嗣法弟子来此开山的。
寺周有些地名都与此寺关联,如:前塔院,在寺前,是一所守护云盖寺僧人灵骨塔的庭院;窑窝岭,当年曾在此山窝中烧制砖瓦用于建寺;龙门坳,寺侧有口山塘,春夏溪水流经此处时,从山涧奔泻而出,状若蛟龙出没;云盖垅,亦因云盖寺而名。
北宋初,临济宗杨岐派的创始人——杨岐方会禅师曾在这里开堂说法,后又卒于云盖寺,并建塔于此。据《五灯会元》记载:在杨岐方会禅师前后,云盖寺曾历经九个著名禅宗僧人,
他们是:志元禅师、云盖禅师、智罕禅师、景禅师、证觉禅师、志颙禅师、继鹏禅师、守智禅师、智本禅师,都是唐末至北宋年间的高僧。其中,继鹏留有“高不在绝顶,富不在福严,乐不在天堂,苦不在地狱”的法语。
两宋以后,经元、明迄清,不少文人骚客游览到此,曾留下笔墨。明成化进士、兵部郎中李永敷《春游云盖山》诗云:
春色近山城,何妨载酒行。
云穿风转媚,溪暖日初晴。
洞里千年鹤,林间百啭莺。
谈空逢老衲,半响已忘情。
清嘉道间诗人毛国翰亦有《渡湘西南行未至云盖山还宿田家》诗:
趣途夹山水,窅映殊清幽。
岩岫屡回互,百转随溪流。
西行渡石矼,旷野见平畴。
陇禾含颖秀,露气和烟浮。
远见云盖峰,焕发如冕旒。
霞影翳落日,欲往道阻修。
还与田父期,攀萝待清秋。
夜深万籁寂,突兀看斗牛。
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云盖寺尚有“田一百九十七亩五分”。辛亥革命后,寺院逐渐衰落,房舍失修,形同小庙,已非佛教丛林了。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市区一些佛教徒曾移居云盖寺避难,光复后离去。最有名的避难者当为长沙居士林林长、著名诗人刘善泽,日寇素闻刘善泽的诗名,极欲钩致为维持会长。刘善泽闻讯,改变服装逃跑,一时传为佳话。刘善泽《云盖山中石屋》云:
?砑开洞石,疑有怪灵居。
独不逢王烈,无因取素书。
今寺院无存,遗址依稀可辨。云盖山植被已恢复,今建森林公园,为莲花镇开展“全域旅游”的景点之一。

洋湖垸:
问情多被梅花约,又见东风两岸催

长沙河西洋湖湿地公园已建成对公众开放,但很少有人知道公园所在地洋湖垸的历史。
洋湖垸为靳江入湘江口地带的湿地,古名“瓦官口”。“垸”是湖南和湖北独有的名词,既指沿江、沿湖地带围绕田地、房屋等修筑的堤坝,也泛指堤内的地区。这里堤内的湿地,古曰“洋湖”。
靳江为湘江一级支流,因流经楚大夫靳尚墓地得名。靳尚是楚国的上官大夫,相传他与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狼狈为奸,陷害了忠臣屈原,从而留下千古骂名。靳江上游为靳尚的封地,宁乡县花明楼镇朱石桥村至今有大夫堂庄园古夯土围墙遗迹,已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靳江源出湘乡市金石乡,有东西两源。东源出靳源村罗仙寨西麓;西源出万群村万岁塘,两源会于赵公桥后进入宁乡县境,流经8个乡镇,至宁乡道林镇烧汤河出境,再经湘潭县北和望城县南(今属岳麓区),至长沙市岳麓区柏家洲注入湘江,全长85公里。
1971年冬,将出口一段裁直,从故道北移1公里,自许家洲至谢家屋场全长550米,缩短河床1600米。留下故道哑河24公顷水面划给郊区岳麓山公社靳江大队,补偿其开河损地。又含浦镇官埠口村一段,于1976年冬改道拓宽,从清家滩至颜家桥裁弯切直1800米,撇开北面一段故道。望城境内(今属岳麓区)河长24公里,河床宽100—150米,1964年修建九江庙河坝后,上游已无舟楫之利。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有此水。《水经注》曰:“湘水又北,左会瓦官口水,湘浦也。”“瓦官口水即靳江,瓦官口即靳江入湘江口。据考证,古代这里曾是烧制砖瓦的集中地,政府在此置有瓦官,故名瓦官口水。明《一统志》亦云:“靳江在善化县西二十里,一名瓦官水口,一名剑江,源出湘乡大凫塘,东北流经宁乡麻山,南七十里又东北入善化县界至黑石头注入湘,过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到清代瓦窑已不复存在,瓦官口建起了楼台亭阁,栽种了梅花,成了长沙城郊的旅游胜地。
清嘉庆举人黄本骐有《雨渡瓦官口》诗云:
阴翳漫江昼不开,蹇裳唤渡客裴回。
寒流一线盘沙出,细雨孤帆背岳来。
云树微茫分甸郭,烟涛汹涌动楼台。
问情多被梅花约,又见东风两岸催。
清乾隆进士孙良贵《靳江口》诗也证实了清代靳江口广植梅花,诗云:
回望昭霞石,行看靳口迟。
寒波明藻荇,白石曝鸬鹚。
远客归何安,逢人问岁时。
江梅含欲放,于役亦知期。
清代靳江口已成湿地,当时称作“长沙溪”或“靳家溪”。 清康熙间诗人张埴《出靳江往长沙溪行即景》中描写了曲潭、薜萝、野花、鸳鸯、垂钓、流烹、溪光等诸多湿地美景及消闲情趣,诗云:
之子港何之,曲潭流几曲。
两岸薜萝垂,半篙春浅绿。
草际野花香,鸳鸯暖自浴。
把钓忽惊飞,鱼小竿陆续。
旋取活流烹,引满酌醽醁。
颓然醉复醒,消受溪光足。
清末诗人、经学大师王闿运则称这块湿地为靳家溪,其《咏靳溪新柳》称:
靳家溪畔柳千条,犹学当年郑袖腰。
访古伤春正惆怅,绿杨深处听离骚。

溁湾市:
楚天波卷去,鱼鸟尽依空

古代长沙有许多商业集市,如大阳市、暮云市、溁湾市、榔梨市、东山市、春华市、黄花市、仙人市、碑头市等等,尤以湘江西岸、岳麓山下的溁湾市最为有名。溁湾市古又称龙弯市、龙望市,为古长沙的水陆交通要冲,但它变得有名,是因明代公安派领袖袁宏道的一首《龙弯市》:
闲坐说渚宫,高台集古枫。
万家寒舰上,一国水轮中。
游蛉秋怀月,归蛟夜战风。
楚天波卷去,鱼鸟尽依空。
溁湾市,即后来的溁湾镇。明《一统志》云:“在善化县西五里,湘江西岸。”溁湾镇古为集市,实际上是一条老街,东起湘江老码头,过溁湾桥,西至高叶塘。镇因水名,今包括溁湾路和溁湾桥路(白沙液街)等街巷。据《岳麓志》:“溁湾水出麓山左自之字港来,曲折数十里为溁湾港,可通舟。滨江三里穿孔,道绕溁湾市北以出,将入大江。” 溁,旧志中作“瀠”,溁湾即“瀠回的港湾”之意。由于溁湾镇为长沙至贵州古驿道的起点,又紧邻湘江码头,在湘江未建大桥之前,是长沙城湘江西岸的主要渡口,系湘中地区水陆交通要冲,因此自古为商业繁华之地。
光绪十二年(1886)八月二十二日,寓居长沙的陈三立(陈宝箴之子、陈寅恪之父)与文廷士、曾广钧结伴游岳麓山结束,《归途遇风雨至龙望市候渡》诗曰:
看山未许携山去,但向山头觅归路。
云外钟声逐断鸿,犹记林泉旧游处。
芳芜一径陂陀远,霞光作丝白日晚。
细柳幽花娇向人,牛背平看牧童饭。
秋风吹雨不吹晴,荒郊雨急行人惊。
拂衣岚雾苍崖隔,张盖烟霄翠霭横。
两生骁捷还相及,跣足泥涂短襦湿。
十里空劳黄叶飞,咫尺江亭见颜色。
亭畔胡姬恰妙年,殷勤劝酒不论钱。
客心匆匆渡江水,山光人意共如烟。
清末以后,溁湾镇为长沙河西的商业中心。民国时长沙汽车西站位于此,老街上商铺林立,枯饼粮行有广大、厚大同昌、益昌、恒春益、仁和、李福昌、童春祥、泰和等;染坊有大昌、齐天锡、王益升、肖景霞、介生昌和恒昌染织厂等;糟坊有五宏兴,公和一、李乾丰等。还有德园、群乐、星同等酒家茶馆和袁仁和百货布疋号、谦善药房以及廖庆祥面馆等商店。有“诗坛打虎将”之称的民国元老程潜曾作《偕友游岳麓山过溁湾市》诗,诗云:
名山峙河西,东岸聚都会。
长沙南纪雄,北观成砺带。
挈友纵游眺,济舟逢晴暖。
追维诵读时,今昔颇殊态。
登陟丛林中,皇皇高冢在。
瞻拜我来频,德意永不替。
逶迤下溁湾,景物如图画。
候鸟散幽情,野花结芳蔼。
神怡风日清,目送川原丽。
斜阳映倒景,归棹乐无际。
溁湾镇的古迹有兴化寺、关圣庙和溁湾桥等。
兴化寺始建于唐景福年间(892—893)。清康熙《岳麓志》载:“兴化寺在玉屏山下溁湾市孔道旁。”宋《景德传灯录》载,北宋慈明禅师曾住持潭州兴化寺,其曰:“慈明住兴化时,只见兴化家风迎来送去,门连城市,车马骈填,渔唱潇湘,猿啼岳麓,丝竹歌谣时时入耳。” 清光绪年间,兴化寺尚在。清陈运溶纂《湘城访古录》载:“近年雪昭禅师来自荆南,偶然翦棘,遂成精庐。”兴化寺毁于何时,无考。
关圣庙始建于明代,位于溁湾桥西头。民国时出版的《岳麓小志》载“关圣庙在溁湾镇”,说明民国时庙尚在。明长沙籍陕甘总督黄宝撰《重修溁湾桥关壮缪侯庙碑》云:“余高大父侍郎公自豫章致政归,建侯庙于湘江之西溁湾市,规制粗讫,铙鼓、鱼螺、钟磬之属靡不具备。”其铭曰:
羲驭代序,正气囧光。麓山之北,溁湾之阳。
保茲黎庶,固茲金汤。吴宫墟圮,魏阙苔荒。
以古况今,孰否孰臧。元霄奕奕,白水洋洋。
岳镇同峙,湘水偕长。
溁湾桥为明嘉靖元年(1522)吉简王所建。清《图书集成·职方典》载:溁湾桥“善化县西过江五里,下通小河。嘉靖元年吉简王石巩。知府杨表倚山建关王祠,镇焉”。桥为二孔石拱桥,桥下即溁湾港水,上世纪70年代以后,溁湾港水逐渐淤塞,溁湾桥亦不存。80年代后,白沙酒厂入驻此地,溁湾桥路遂冠名为白沙液街。今溁湾镇南边成为“绿地集团”的商业用地,北边的白沙液街则作为“有机棚改”项目改造为岳麓区唯一的历史街巷,鉴于白沙酒厂早已迁走,故拟恢复“溁湾老街”之名。

撰文:陈先枢
原载:湖湘文化交流丛书《诗话长沙》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8月

123
上一篇:芙蓉区下一篇:河流及跨区遗迹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10:48 , Processed in 0.14892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