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岳麓区

2020-9-25 09: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8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岳麓山: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省会长沙市湘江西岸,面积约36平方公里,核心景区约8平方公里,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一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文化名山。
麓,山脚的意思。岳麓山属南岳衡山的余脉。古人说:“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之名由此而来。主峰海拔300.8米,石骨苍秀,玲珑而又险峻。登上云麓峰望湘楼,凭栏远眺,湘江如带,橘洲浮碧,六桥飞架东西,古城新廓尽在紫气青烟之中。
凌空俯视,岳麓山如一微缩盆景;平地远视,则如一天然画屏。前有凤凰山、玉屏山、天马山,后有桃花岭、绿峨岭,南有金牛岭,北有圭峰。群峰依附在主峰周围,有如众星拱月,浑然一体。唐代诗人刘禹锡诗句“群峰朝拱如骏马”,写的就是岳麓山天然雄浑的气势。
早在唐宋时期,岳麓山就是旅游胜地。杜甫、刘长卿、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杜荀鹤、黄庭坚、曾几、陈与义、范成大、朱熹、辛弃疾等诗文大家都曾登临岳麓山,为名山留下了数百首珠玉般的诗篇。诗圣杜甫《麓山、道林二寺行》一诗这样描绘岳麓山: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
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
塔级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
莲池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
方丈涉海费时节,玄圃寻河知有无。
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
飘然斑白身奚适,傍此烟霞茅可诛。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
昔逢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
久为谢客寻幽惯,细学周颙免兴孤。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
诗人在写岳麓山的广阔视野,深藏林壑之中的寺院竟与几百里外的赤沙湖融成一体了。其夸张的手法,又使人不感到夸张,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岳麓山幽壑千重,幽泉千缕,曲径通幽。而这个幽字,离喧嚣的市中心仅3公里,这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这里沟壑溪谷连绵不断,地下水沿断层汇向低谷,形成“白鹤”“清风”“枫林”等众多名泉。历代诗人吟咏白鹤泉的作品不计其数,佳作叠出。其中,清代长沙人凌玉垣的《白鹤泉》读来饶有风味。
石泉漾苔发,乳宝寒云遮。
白鹤不可见,铜瓶来几家。
秋心落岩月,幽影洗山花。
道味知弥淡,林间倘试茶。
岳麓山景点太多了,粗略数来,不下百处。如清风峡、爱晚亭、步虚岭、响鼓岭、蟒蛇洞、飞来石、自来钟、笑啼崖、穿石坡等等。每一个景点都流传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使人流连忘返,玩味无穷。
清风峡位于山之东麓。清康熙《岳麓志》载:“清风峡在岳麓寺前,双峰相夹中有平壤,纵横十馀丈,紫翠青葱,云烟载日。当溽暑时,清风徐至,人多憩休,故名以此得。”历代名贤多有诗赋吟咏。南宋乾道元年(1165),号称“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主持长沙岳麓书院,常来此游憩,作有《清风峡》诗,诗云:
扶疏古木矗危梯,开始如今几摄提。
还有石桥容客坐,仰看兰若与云齐。
风生阴壑方鸣籁,日烈尘寰正望霓,
从此上山君努力,瘦藤今日得同携。
唐代诗人杜牧没有到过岳麓山,但岳麓山有一座以他的诗而名的爱晚亭。杜牧《山行》的诗意与岳麓山清风峡的秋景太相似了,诗云: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爱晚亭就是取“停车坐爱枫林晚”之意而命名的。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今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的陶然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亭柱上镌刻着罗典所撰、程颂万所改的对联,至今历历在目: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对联描绘了山径向晚、桃花盛开,红花与晚霞相互辉映,以及清风峡内云烟缭绕、翠色欲滴、驯鹤待归的宁静闲适景象。写景,却超越了风景;写人,又潜藏在景物之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之间,蕴含着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关系。
今亭为1952年重修,单檐歇山顶,盖绿色琉璃瓦,以方柱撑立,匾额“爱晚亭”三字系毛泽东题书。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常与学友来此游憩锻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谈国家大事。爱晚亭由此又平添几分伟人风采。
石濑为清风峡中的一段,因山泉自上泻流而来,飞泉触石,铮铮有声,故名。张栻《石濑》诗云:
流泉自清泻,触石长短鸣。
穷年竹根庥,和我读书声。
兰涧在石濑下方,两岸多生兰草,花呈绿色,初春开花,馥郁幽香。张栻、朱熹岳麓书院讲学期间曾和诗题咏。张栻有《吟兰涧》诗云:
艺兰北涧侧,涧曲风纡徐。
愿言植根固,芬芳长慰予。
朱熹和诗: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
岁竟无人采,含薰祗自知。
飞来湖今名桃子湖,在凤凰山前。《岳麓志》载:“小成湘碧,可钓可泛,江臬重岫,既遮断大江,尝星月倒映,鹂鸟宿烟,一泓之清,胜于千顷。”宋代惠洪禅师诗云:
哪知湘水西,乃有飞来湖。
连荡满秋色,小艇藏孤蒲。
闲来倚危栏,对立鸥烔如。
我与湘峰色,俱堪入画图。
笑啼岩位于白鹤泉前游山道的右上方。山坡陡峭,岩石兀突,林木茂密,时有山风激岩回荡,啸然有声。若夜深人寂,更是呼啸阵阵,似笑似啼。绝壁上镌楷书丹字“笑啼岩”。据岳麓山管理处胡滔滔先生考证“笑啼岩”三字为抗日战争期间一位叫李宁斋的朝鲜爱国志士所书。岩壁上还有民国名人李根源的石刻,约80厘米×60厘米,字体10厘米见方,正楷阴刻,笔力逎劲,石刻全文为:“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登岳麓山访北海碑,祭黄、蔡、焦诸友墓。滇南李源根书石。”   响鼓岭位于云麓峰顶,横一天然巨石,用足蹬之,有声似击鼓,因而得名。弥嵩诗云:
蹬道盘空望赤城,玄都初觉步虚声,
冬冬云外谁人足,响鼓应知不浪名。
因道士诵经谓之“步虚”声,故又称步虚岭。岭上有“观枫台”和长沙会战纪念碑亭。
云麓峰又名灵麓峰,为岳麓山顶峰。自白鹤泉右上,经一蜿蜒石道拾级而上,约500余级即到。古称道家二十洞真虚福地,云蒸雾绕,巉岩屹立,松涛灌耳,凉风拂面。峰顶有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著名道家建筑云麓宫。宫南侧有望江亭,又名湘江亭,是眺望湘江的最佳点,原亭建于唐代,早毁,初唐诗人宋之问有《江亭晚望》一诗:
浩渺侵云根,烟岚出远村。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清咸丰进士、诗人黄道让《重登岳麓》一诗也是登上望江亭所赋。该诗对岳麓山灵动之气作了绝妙的概括。南岳的云气与湘水的涛声在这里汇聚,又汩汩北上,注入洞庭。诗曰:
万壑风来雨乍晴,登高一览最忪惺。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我发实从近年白,此山犹似旧时青。
读书老友今何在,石木秋深爱晚亭。
飞来钟悬于云麓宫前一古银杏树杈中。钟实为宫中道士早晚作息信号物,钟声清扬,闻者“归来”。亦或山风吹拂钟自鸣,民间附会为飞来。原钟口径尺余,中壁铸“万历四年造”,于“文革”中被砸毁,1978年仿铸一钟悬于原处。飞来石在归来钟所在银杏树下,巨石突兀,宽阔平整,似天外飞来之物,因相传立于此石可望南岳而拜,又名拜岳石。石上原建一小方亭供人息足,石顶端和外侧均刻飞来石三字,并刻宋参知政事赵忭诗:
片石倚中天,云深鸟道间。
人多祝尧寿,由此拜南山。
明万历中长沙府同知蒋希禹有诗咏《飞来石》,诗中“巨灵”即古代神话中劈开华山的河神。诗云:
巨灵劈山石,石砥平如掌。
仰望祝融峰,不尽直人想。
蟒蛇洞在禹王碑下方一处叫苍筤谷的山谷中。《衡山志》载,西晋初有道士邓郁静息观中,后来得道羽化,其宫为妖蟒窃居。民间传说:每年七月望日,妖蟒吐舌为桥诱惑世人引渡登天,实果其腹,后被都督陶侃引弓射杀。蟒蛇洞又名抱黄洞,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载,宋祥符间,秀才黎白于此遇道士张抱黄,传内八卦系辞,修之成道。故名抱黄洞。宋赵忭有《抱黄洞》诗:
灵洞古坛基,烟萝接翠微。
日西春又晚,不见羽人归。
岳麓山不仅具有令人着迷的自然风景,更有着富有魅力的人文光环。在这几十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大成,儒、佛、道共存一山,历代的文化名人、思想巨匠、老道高僧、骚人墨客均在这里开拓经营,使这座名山为中华文化的壮丽画卷抹上了浓重的色彩。岳麓书院、麓山寺、云麓宫是儒、佛、道在岳麓山的代表。三教教义虽然不同,但能在岳麓山和平共处,而且相互交流融汇,显示了岳麓山的博大胸怀。
到近代,岳麓山更加敞开怀抱,开始接纳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近代史上许多著名的英烈,如与孙中山齐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蹈海以警醒国人的义士陈天华、领导武昌起义的开国元勋蒋翊武、讨伐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英雄蔡锷、光复长沙的首任湖南都督焦达峰等都长眠在这千古名山,应验了“青山有幸埋忠骨”的诗句。之后,又有北伐阵亡将士和抗日阵亡将士安葬于此。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与岳麓青山融成一体,这是碧血丹枫美景中最具感情色彩的一页。民国诗人彭靖凭吊曰:
登天何处觅丹梯,滑磴危崖杖漫提。
万壑前横疑路断,一峰高矗与天齐。
泉流漱石如鸣玉,剑气腾霄欲化霓。
此日忠坟共凭吊,黄花白酒尚堪携。

天马山:
天马行空不可矶,眼看山势踏云飞

天马山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麓,主峰海拔112.6米,总面积0.6平方公里,山势若天马腾空,故名。清诗人张九镒作有《天马山》诗:
天马行空不可矶,眼看山势踏云飞。
若凭大脉西南向,湘水分明玉带围。
山顶竹苍松茂,峭壑阴森,石径盘曲,野花幽香。山中盛产密橘,尤以南橘香甜,久负盛名。宋代建有翠微亭,朱熹题额,登亭东眺,帆樯城廓,一目千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湖南巡抚丁思孔重修。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在天马山下湘江边槐树坪与清军激战,击毙清军河南官兵千余名。翠微亭在战火中荡毁无存,此处却多了座河南官兵合墓。
天马山虽不高,但森林密布,四季景色不同,尤以初夏与秋分时节殊佳。
清赵东《初夏登翠微亭》诗云:
四月虚亭载酒过,新桐嫩筱引凉多。
飞来紫燕偏能舞,听得黄鹂宛似歌。
座上江光飞雪练,栏前日色隐阴萝。
岩花犹作繁春态,故傍回廊照笸箩。
清秦文超《翠微亭》写秋景诗云:
一雨千峰瘦,遥看秋色分。
中流飘落叶,孤屿没浮云。
空忆琴樽侣,徒伤麋鹿群。
徘徊遗址上,林杪已斜曛。
20世纪末天马山发现西汉长沙王陵墓群,为重大考古发现。天马山南麓赵洲港有海军大将萧劲光故居,天马山之北麓凤凰山有绿林豪杰杜心武墓。今日天马山已划归岳麓山风景区。

屈子祠:
沅湘有恨沉终古,兰芷无情向夕阳

屈子祠又名三闾大夫祠,在长沙市河西湖南大学知新村内。清张翙《建屈子祠记》载,屈子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成于次年六月。一说建于乾隆间,《岳麓续志·杂记》云:“古道林寺基久失考,乾隆中罗(典)院长建三闾大夫祠,发土得古砖。后土人于祠前阡陌中锄出石磉,广径盈三尺许,又石砌数层,约长四五丈,或曰此即道林寺遗址也。”
原祠坐西朝东,依山面江,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五院,呈一字排开式。中院为
主体建筑,四合院半封形,有廊通左右。两侧各接一耳房,青瓦硬山屋顶,檐下额枋,彩绘
图案,格扇门窗,小巧古朴。祠内有石碑一通,为嘉庆二年长沙郡守张翙撰书。碑为青石,
高200厘米、宽76厘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方形,刻“清醒万古”四字,隶书,故又称清醒万古碑。碑身刻楷书修建三闾大夫祠记,铭文9行,满行30字。从碑文所记,可知屈子祠当时巍然规模。祠大部分建筑早已改建为湖南大学职工宿舍,面目全非。原祠门悬有清嘉庆间刑部侍郎秦瀛所撰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相传《九歌》就是屈原放逐长沙一带时据南楚民间祭神乐歌所作。该联赋予香草、湘
水以生命,追述屈原一生行事,点明重要作品,以此缅怀与凭吊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清咸
丰后,长沙屡遭兵燹,屈子祠几近荒芜,但凭吊者仍络绎不绝。这些凭吊诗对长沙何以名为“屈贾之乡”作了最好的诠释。如晚清名臣、中国第一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岳麓山屈子祠》诗云:
楚臣余恨到江村,一径荒芜昼掩门。
遗构山川仍故国,满庭兰芷黯归魂。
惊鸦堕叶随高下,暮岭孤云自吐吞。
乱后楼台知几在,坏墙销尽旧题痕。
谭嗣同的岳父、时称“湘中五子”之一的李寿蓉(篁仙)亦有《谒三闾大夫祠》诗:
荒凉屈子旧祠堂,遗像犹净日月光。
谣诼倘能诛靳尚,放流何敢怨怀王。
沅湘有恨沉终古,兰芷无情向夕阳。
今日少年非贾傅,也来凭吊倚苍茫。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灵均,楚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初辅佐楚怀王,被封为左徒。草拟诰令,欲行新政,主张联齐抗秦,贬为三闾大夫。后遭子兰、靳尚谗毁,免官去职。顷襄王时,长期放逐沅湘,亲睹人民困苦。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楚都郢,作《怀沙》,悲愤投汨罗江而死。有赋25篇,创楚辞诗歌新体裁,《离骚》为其代表作,充分表现其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愤世嫉俗的高贵品格。100余年后,又一位文学大家贾谊贬谪到长沙,在屈原投江之处写下了汉赋名篇《吊屈原赋》。
屈子祠虽于1988年列为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长期没有保护。湖南师大已故著名学者马积高先生生前撰文说:“屈子祠旧宇三年前尚存,现其主体与右侧厢房已拆除,改建为湖南大学职工宿舍。左侧厢房尚存,然已残破,不久殆亦将拆毁矣。特志之,不知尚有好古之士前来凭吊否?”
今岳麓书院内有一座屈子祠,为2005年新建。

禹王碑:
危峰拔地雄南楚,远水蟠天漾北溟

禹王碑,又称禹碑,又因最先发现于衡山岣嵝峰,故又称岣嵝碑,位于岳麓山顶海拔最高点的禹碑峰东,镌石崖壁,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碑文形体苍古难辨,有谓蝌蚪文,有谓鸟篆。系宋嘉定年间摹刻于此。1935年建石亭护之,亭侧有清欧阳正焕书“大观”石刻等。
禹碑附近有禹迹蹊、拖船埠等。禹迹蹊在岳麓山顶,禹碑左方山口,相传禹王开山疏河,道经这里,故名禹迹蹊。上面山坳叫拖船坳,也叫拖船埠。此坳杂草丛生,都顺山坡方向偃披,形如拖船压倒之状,冬枯春荣,年年如是,谓大禹拖船过岳麓山所留痕迹。既然禹碑摹刻于宋嘉定年间,此种传说,都是附会。
有关禹碑的记载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早在唐代,韩愈、刘禹锡就有诗咏禹碑。韩诗云:
岣嵝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朴奇。
蝌蚪拳身薤叶披,鸾飘凤泊拿蛟螭。
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
我来咨嗟涕涟湎,千搜万索何处有?
森森绿树猿猱悲。
刘诗云:
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碑。
古石琅玕姿,秘文璃虎形。
其实,两人均未见实物,但唐代即有禹碑的传说是无疑的了。明末岳麓书院山长,人称嵝山先生的吴道行著《禹碑辨》曰:
考《吴越春秋》,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此禹碑之所从来久矣,历千百年无传者,道士偶见之,韩文公、刘禹锡索之不得,致形之诗词。宋嘉定壬申(1212),何致游南岳,遇樵者导引至碑所,始摹其文。过长沙,转刻之岳麓山顶,隐藏又三百余年,至明嘉靖癸巳年(1533),潘太守(镒)搜得之,剔土塌传,朝野始复睹虞夏之书。
从上述文字可知禹碑来源之大概。但对禹碑的真伪历来众说纷纭。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述何致在南岳发现禹碑时说:
何过长沙以一献连帅曹彦约,并柳子厚所作书般若和尚第二碑……曹甚喜,牒衡山令搜访。令报云:柳碑在上封寺,去冬雪多冻裂,禹碑自昔人罕见之。反疑何取之他处以诳曹。
但岳麓山之禹碑刻自嘉定间无疑,禹碑石岩右有古刻两通,字迹隐约可辨,其一为“大宋嘉定神禹碑刻成‘乐舞增光’宋张之才钎”。据此禹碑镌刻近800年,实属珍贵古迹。旧志说禹碑“色相斐蕤,神色焕发,岳麓之奇,当无最此。”
明代学者杨慎曾释碑文,其释文为: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自杨慎释文后,又有明代沈镒、杨时桥、郎瑛,清代杜壹,当代长沙童文杰、杭州曹锦炎、株洲刘志一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许多考释者都没有突破“大禹治水”的框框,而近年一些学者则认为“禹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楚庄王三年(前611)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按刘志一的说法,“禹王碑”实为“楚王碑”。
明清两朝,题咏禹王碑的诗甚多,仅录明崇祯进士、长沙知府石公荫《登禹王碑憩望》诗如下:
为觅神碑夏后铭,丹梯陡绝屡回经。
危峰拔地雄南楚,远水蟠天漾北溟。
渺尔城寰犹列俎,飘然身世此孤亭。
九州何处罡风吐,环珮空疑拱万灵。
2013年禹王碑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麓山寺: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麓山寺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山腰,原称古鹿苑,三国吴宝鼎三年(268),亦即西晋泰始四年(时晋已称帝,但吴尚未灭,长沙属吴),剡县(今浙江嵊县附近)僧人竺法崇禅师创建为寺,初名慧光明寺,后改名麓山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明神宗皇帝曾敕赐“万寿寺”名。今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麓山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句(全诗见“岳麓山”一节)。刘禹锡亦曾吟咏:“高殿呀然压苍巘,俯瞰长沙疑欲吞。”唐代诗人杜荀鹤《题岳麓寺》诗云:
一簇楚江山,江山胜此难。
觅人来画取,到处得吟看。
鹤隐松声尽,鱼沉槛影寒。
自知心未了,闲话亦多端。
1700多年来,麓山寺屡毁屡建。六朝刘宋时,始为塔院型制,梁、陈两代,“别构正殿”、重阁、乐亭等,寺院规模日益扩大。晋后,历经法崇、法导、法愍、摩诃衍、智谦等高僧住持,佛事日弘。法愍大师著《显验论》、注《大道地经》,后卒于山。又有天台宗智觊大师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唐开元十八年(730),大书法家李邕撰写《麓山寺碑》以纪其胜。长沙马续常撰《古麓山寺》联云:
古刹出层霄,看岳色平分,湘流环绕;
名山留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
麓山寺的最后两次修复,在清康熙年间。1944年再毁于日军战火,寺内建筑大都成灰烬,仅存山门及观音阁。抗战胜利后,山门观音阁虽经修葺,但已大不如前。
1985年以来,由市佛教协会主持,大兴土木,恢复旧貌。麓山寺今为“伽蓝七堂制”。山门采用湖南地方建筑风格,作牌楼式,精雕细镂,盘龙雕凤,极尽华丽。上书“古麓山寺”,两旁对联为王闿运所撰,笔势苍劲,有魏晋遗风。联云:
汉魏最初名胜;
湖湘第一道场。
前进为弥勒殿,殿内正面祀弥勒佛,背面为韦陀塑像,左右两壁嵌佛像18尊。中栋为新建大雄宝殿,三开间单檐歇山,由42根石圆柱支撑,盖黄色琉璃瓦,颇具唐风。殿中塑全身佛像三尊,左、右、后壁塑千乘佛。弥勒殿两旁为钟亭、鼓亭,大殿两旁有禅堂、说法堂等,一如旧制。由中殿再进,拾级而上,为后殿藏经阁,仍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建,屡经修葺,为三开间单檐前出厦硬山大殿,石拱门联:
万亿香水海;
百千日月光。
寺内供观世音菩萨,故又称观音阁,观音阁联云:
清静在音闻,倾耳循声度苦厄;
妙朋原性觉,现身说法证圆通。
观音阁前高台下有井两口,曰“龙井”“玉泉”,井内以花岗石雕琢一龙头,水自龙口中流出,形象生动,有池,泉水清洌。
观音阁前有两株罗汉松,传为六朝时所植,称“六朝松”。两树对立,虬枝交错,宛若关隘,称“松关”,但其中一株,在乾隆年间被大风所拔,后补一株,即现在较小者。当时掌教岳麓书院的张九镒曾作《麓山寺六朝松大风拔一感赋》:
翻风啸雨插云根,百尺森然独踞尊。
共说六朝留古迹,已非双树立僧门。
虎岑堂护虬髯影,鹤井泉空蜕骨痕。
倚石坐看偏缺一,眼前灰劫竟谁论。
麓山寺人才辈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即是麓山寺的方丈。圣辉原是一位受尽艰难的“四类分子”子弟,1981年30岁时在九华山出家。次年回到家乡长沙,在开福寺参加中国佛学院入学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仅小学文化的圣辉,通过刻苦自学,获中国佛学院硕士学位。2000年他作为中国宗教领袖七人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员参加了联合国“千年和平大会”。“虚空我尽,我愿无穷”是圣辉法师献身中国佛教事业的境界与理想。
1983年,麓山寺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23下一页
上一篇:芙蓉区下一篇:河流及跨区遗迹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16:14 , Processed in 0.1044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