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一章 历史源流:悠远璀璨的文脉

2020-9-24 21: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8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四、城市近代化的启

长沙城市近代化的启动,始于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政治面临大变革。清嘉道朝,帝国主义叩开东方封建王朝大门,割地赔款、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形成以爱国主义为主导的内外煎迫形势。时移势易,中国封建社会已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过渡,继英国之后,列强凌逼,瓜分豆剖,国已不国。

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湖南当局支持变法新政,涌现了以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大批维新变法活动家。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在长沙成立,熊希龄任提调(校长),梁启超任总教习,湖湘学风为之一变。梁启超亲自拟定了《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强调学生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要向西方学习。在课程设计上,将功课分为两类,一类是必修的“溥(普)通学”,也就是通识教育,主要是经学、诸子学、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另一类是 “专门学”,包括公法学(法学)、格致学(物理学)和算学等专业课。时务学堂在短时间内为湖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对西方近代以来新思想、新学说有相当体会的新型知识群体,为湖南和全国的维新变法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输送了人才。时务学堂首批40名学生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大半死于国事,在戊戌变法、自立军起义、辛亥革命以及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都立下了不朽功勋。时务学堂师生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如自立军起义时牺牲的唐才常、林圭、蔡钟浩、田邦璇、李炳寰,反袁运动中的领袖人物蔡锷等。

甲午战争以前,湖南风气保守,而长沙被称为对西方文化的“铁门之城”。而甲午战争使湖南的民风士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湖南也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成为了湖南维新运动的中心。湖南维新运动的绝大部分活动和新政都发生在长沙。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长沙的维新运动虽失败了,但却对长沙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长沙的近代化进程正是发端于维新运动时期。

长沙的近代化进程是从工矿业的发轫起步的,它与“长官导之于先,士亦各抒忠义以奉其上,官绅一体,上下一气”有很大的关系。这个长官乃是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宝箴(18311900),字右铭,江西义宁(今修水)人,以举人出仕,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为国家的危难痛心疾首,曾上疏陈说时局利弊得失。1895年升任湖南巡抚,慨然以开发湖南为己任。在经济上,陈宝箴 认为“凡有可以稍裨国计民生者,分应殚竭愚忱,尽其力所能及”,“尤可次第推广”。主张大力开发湖南矿业,“以救国民”。陈宝箴推行新政的功绩,首先在于他打破了湖南自洋务运动时期以来被守旧势力控制的沉闷局面,开创了湖南近代工矿业的先河,对当时湖南特别是长沙的社会经济起了开风气的作用。正如《湘学报》所赞扬:“我湘陈右铭中丞,亟力图维,联属绅耆,藉匡不达。兴矿务、铸银元、设机器、建学堂、竖电线、造电灯、引轮船、开河道、制火柴,凡此数端,以开利源,以塞漏卮,以益民生,以裨国势,善于变法,而不为法所变。”

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后,在发展工矿业中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奏准开设官矿领导机构—— 湖南矿务总局。他为什么首先注意到矿业的开发呢?一是认为,“开矿之举,行之歉岁,尤为急务”,此举既有利于国计民生,亦是自强之路。二是从湖南地理、经济等特殊情况出发,认为应优先发展矿业,他奏称:“湖南山多田少,物产不丰,而山势层迭奥衍,多矿石之质类,不宜于树艺;唯五金之矿,多出其中,煤铁所在多有,小民之无田可耕者,每赖以此谋生。” 18952月,湖南矿务总局在省城长沙正式成立。与此同时,陈宝箴又拟奏了《湖南矿务简明章程》,对办矿的方法、经费、股份、矿质等问题作了若干具体规定。随后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招股建矿工作。18961897年两年之内即建起了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新化锡矿山锑矿、益阳板溪锑矿、平江黄金洞金矿等大型官办企业,其中以水口山铅锌矿为第一,铅锌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陈宝箴委宁乡秀才廖树蘅办水口山矿。廖独创“明坑法”,顺利排去积水,使采矿效率大大提高。新化、益阳锑矿的大量开采,使长沙省城的炼锑业开始产生。1896年起陆续有民族资本家在长沙灵官渡开设大成公司、湘裕炼锑厂。灵官渡则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矿产品转运码头。

陈宝箴还与长沙绅士王先谦、张祖同、杨巩、黄自元等商议,创办了和丰火柴公司和宝善成机器公司,陈宝箴倡议创办的这几个企业,实际上是长沙也是湖南最早的近代企业。

陈宝箴还是湖南近代电信业的开拓者。他上任的第一年就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商议,接设湘鄂两省间的电线,湖南一段自长沙省城起,沿湘阴、岳州、临湘一带驿路安设,至湖北蒲圻县境,计程225公里。全线竣工后,在长沙设立电报局,收发官、商电报,为湘省设立电报局之始。

19世纪末期,电灯、电话、电报等设施在长沙的出现,标志着长沙近代化的开始。1897年,湖南第一个民用机械工业企业——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设厂发电。次年,谭嗣同在《湘报》发表“论电灯之益”一文,热情赞扬使用电灯的科学之举,始出现电灯设备供不应求的形势。1904年,长沙开埠,“长沙通商口岸租界条约”的签定,使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进入长沙。

20世纪初,一位日本摄影师在长沙拍摄过一幅完整的长沙全景照。这是一幅令人顿生苍凉雄健之感的晚清真实画面,它广阔壮美,气势宏大,展现出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山川萦绕、古城墙怀抱中的长沙,平展而浩大,街衢纵横,阛阓相望,闾井稠密,甍楹相连,官衙、寺庙、园林、会馆、民居、公馆星罗棋布,显示出千古名城、湖湘首邑的宏伟气派。屹立于东南角城墙上的天心古阁,俯瞰全城。典型的南方传统民居,粉墙青瓦,错杂交接。城中心古树回环、崇垣燎绕之处,宫室巍峨,为藩正街湖南布政使司衙门。城西南学院街墙之中,殿阁矗立,翘角飞檐,是湖南学政衙门。环顾四周,隐约可见各处城楼高阁的英姿。

20世纪初的长沙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古代风貌。照片也生动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嬗变。作为军事防戍的城墙已显得残破不堪,甚至成为附近居民的蔬圃和牧场;远处灵官渡临江一带竖起了高高的烟囱,近代工业的烟雾开始在古城上空轻扬;而城内四处已出现风格殊异的西方建筑,长沙城已经迈入近代化的历程。

长沙城市规划的起步较晚,民国建立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要发展民生,必须注重城市建设。1913年初,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在湖南十团体举行的联合欢迎会的演说中,首次提出长沙城市规划构想,指出:将北城市场大加扩充,发行市债票,募资扩充,将城中各重要机关及富户、大商店移居其间,而城中可望改良。小吴、浏阳两门外之义冢,当悉行迁去,建筑房屋;而水陆洲、岳麓山、溁湾市一带,建一铁桥往来,则居民散布,得受空旷之气。这是一个极为宏阔的构想,东西相连,北扩东拓,一江两岸,还提出引入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建设。这已接近今日的长沙城市规划思想。

名城长沙网 `qSO&H$rPm0q192012月,黄兴长子黄一欧出任长沙市政公所第一任总理,编制了《长沙市政计划书》,规划市区南达赤岗冲至南湖港,北到鸭子铺沿浏阳河南岸至湘江口,市区总面积约27.4平方公里。提出辟岳麓山附近为学校区,计划将中等以上各类学校集中于此。该计划书论述了改良旧市区道路和建设新市区道路的原则,在北至新河、南至金盆岭、西至岳麓山、东至浏阳河湖迹渡方圆约82.5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路网布局,并绘制了1:2000计划图。计划中除旧城区道路布局照顾了原有街巷外,新区全部采用方格网加放射线,路网间距150180米,宽度自27米至60米不等,道路总长度270公里,占城市计划用地面积的30%以上。并规划了33公里的3条电车道,道路与铁路之交界处,在水陆洲、朱张渡和浏阳河口各设跨湘江铁路桥一座。计划拆除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

次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拉开序幕,在一片号子声中,千年古城墙轰然倒下。在市政公所继任总理曹典球等人的极力主张之下,保留了天心阁一段城墙及古阁楼,以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并辟为公园,供市民游览。到1924年,长沙古城墙拆除完毕,环城马路初见眉目,长沙成了一座没有城门的城市。

城墙拆除后,环城马路、中山路、黄兴路、蔡锷路等相继建设,使长沙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然而1938年,为抗日战争而起的一场旷世大火,天心阁、定王台、贾谊故宅等名胜都付之一炬,古城毁之七八。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逐步恢复,但许多建筑是以木条作骨架粉饰装修而成,城中比比皆是的棚户区诉说着长沙的历史沧桑。

在中国近代史中,湘军所向披靡,威振天下,有“无湘不成军”之誉。湘军以书生领军,却敢于“扎硬寨”“打死仗”,攻克天京,挽救了没落的清王朝。在清政府起兵收复新疆的伟大战争中,是“湖湘子弟满天山”。统率湖湘子弟“舆榇出关”的乃69岁高龄的湘军著名将领左宗棠。

自湘军崛起以后,长沙在历次政治风云中都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戊戌维新期间,长沙是全国惟一忠实推行新政的省会城市,变法失败,谭嗣同成为为探求中华富强之路而最早献出生命的改革先驱。辛亥革命,黄兴成为与孙中山齐名的革命领袖。武昌起义,长沙率先响应。五四运动后的长沙,曾是毛泽东、何叔衡、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地区,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大革命时期,长沙是轰轰烈烈的两湖大革命的中心。其后,湘赣边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的号角在这里吹响,长沙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发源之地。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军民响应中国最高军事当局“焦土抗战”的战略,满含悲愤,自焚家园,为民族抗战作出了最大的牺牲。紧接着日军三攻长沙,叠被重挫,使长沙更具英雄气慨。194984日,程潜、陈明仁两将军在长沙通电和平起义;8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长沙。古城从此焕发青春,迈向辉煌。

撰文:陈先枢

来源:湖湘文化区域精粹丛书《长沙:长岛人歌动地诗》2019年8月


123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12:43 , Processed in 0.0964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