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五章 风土人情:包容朴实的民俗

2020-9-24 21: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6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二、特色浓厚的衣食住行

长沙地区的生活风俗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生活风俗即衣、食、住、行,还包括“玩”等方面的风俗。

长沙先民的主源来自中原,因而,其服饰大抵与诸夏相近,是冠带之民。到清代,士绅一般着长袍,有单袍、夹袍、棉袍、罩袍之分,都从领下沿右侧开襟,订一串布扣,古称“右衽”。外出罩马褂,戴缎帽,所谓长袍马褂绅士风。富家女子喜着大襟绣花衣,系百褶裙和筒裙。女性大襟上衣5—7粒布扣缝于大襟右侧前襟内右侧有小襟缝一小口袋农家女子多穿粗布大襟衣,腰系围裙或抹裙,有的头裹方布,多为青蓝色,也有印花布,即在蓝底大布上印以白色或彩色的花鸟图案。

古代帽的品种繁多,大致有忠靖冠(乌纱帽)、方巾(儒)、盔、大帽(草帽)、缠头(包头)等。清代长沙男性多戴瓜皮帽碗帽或用长布巾裹头“瓜皮帽”,“六合一统帽”,以六块料面拼 小孩戴虎头帽、和尚帽风帽帽檐上方绣也有的饰以银质寿星像银质福寿字样或金属生肖形象意示吉祥长命富贵女子戴两页包头,称  “折子或包头巾(绉纱巾青布巾)留巴巴头的要在发髻七饰头簪(金)(乡下叫毛虫花)新娘则戴珠饰凤冠

清末民初,有的妇女喜戴头簪,常见的有金簪、银簪、珍珠花簪和牛骨簪等。珠花簪以龙、凤、花、蝶为最多。北伐战争以后,妇女多剪短头,头簪逐渐淘汰,只有新婚或老年妇女戴头饰,用绸绢制成各色假花,或作环形半圆箍戴在额顶,或在两鬓插花。妇女穿耳戴环比较普遍有的饰头钗配金玉手镯戴戒指和项链小孩配银“长命锁和带响铃的脚手圈民国时期,老年人多戴玉镯,据说可以防止中风,也有的腕上挂一串佛珠,特别是年迈的政客、军阀常用来表示遁入空门,清静无为。中老年妇女戴金镯、银镯。

1974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岀土了迄今最早的一批竹简菜谱,其中记录了103种名贵菜品和九大类烹调方法,今日湘菜的一些传统烹调方法,如蒸、煨、煎、烧、腊等,多由此继承演变而来。屈原名作《招魂》中有关部分对楚之食俗作过出色的描绘,如:稻粢稽麦,挈黄粱些。大苦成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腈若芳些……”见楚人的饮食具有4个特点:食物丰饶,好食异味,喜爱酸食,烹技高超。喜爱酸食,尤为突出。嗜酸又与喜辣往往联系在一起 长沙人还好吃异味,好吃苦味,好吃腊味,好吃香味。

湘菜烹饪风俗独树一帜。首先是刀工精细,形味兼美。湘菜的刀工十分精细,其基本刀法多达16种,具体运用中还有变化,从而使湘菜的外形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韵。如传统菜“发丝百页”细如银发,“梳子百页”则形似梳齿,“熘牛里脊”片如薄纸;而新菜“菊花鱿鱼”“金龟戏莲”更是刀法奇异,形态逼真,巧夺天工。其次,烹调技法多样,尤重煨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烹调技法,尤其以煨、炖、炒、蒸、腊、烧见长。第三,长于调味,口味注重酸辣,善于隐恶、扬善、创新。

长沙有一首童谣比较形象地概括了长沙街头的美味小吃:“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黄春和的粉,半雅亭的饺,火宫殿的臭豆腐香又辣。”最享盛名的是“火宫殿”的小吃,其中以油炸臭豆腐、姊妹团子、椒盐馓子、龙脂猪血、牛肉汤锅、八宝果饭、蹄花、甜洒、荷南粉、神仙钵饭等最为出名。民间小吃更是丰富多彩,小孩最爱吃扯麻糖、烤红薯、姜汁坨、画糖、扯糖、红薯片、人参米、玉米大王、糯米丝糖等。

长沙自古以来盛产稻谷居民一日三餐以稻米作主食其中以早中两餐为重米饭有糙米饭、熟米饭、红米饭、白米饭之分。民国以前,一般人家多用铁炉罐(一种口圆、底尖的铁铸炊具)煮饭,挂在通钩上,四季咸宜。民国以后,用铁锅焖饭的日多。大场合、大户人家多用木甑蒸饭。浏阳东乡则家家户户使用小木甑,干菜、荤腥等一起在甑内蒸熟。很多人家的饭中常拌有红薯、红薯丝、包谷、高粱、豌豆、蚕豆等杂粮。家庭主妇善于加工贮藏菜肴,普通家庭都会熏肉、腊鱼、卤蛋、做霉豆腐等。巧妇善作家庭副食品,如将红薯去皮煮熟捣成糊状,掺入芝麻、橘皮,切块晒干叫薯糕,用油炸或用砂炒,又香又脆;糯米可加工成各式各样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汤圆、冻米糕、油粑粑、粽子、八宝果饭等。

长沙地区的宴席食谱,是由民间食谱、宗庙祭祀菜和官绅家的菜肴综合而成。城乡习俗,有钱人家办海参席或蛏干席,中等人家办鱼肉饭,每桌10道菜。头道菜用笋干、粉丝、黄花菜、肉丝、肉丸掺合成“杂烩”。至第八道菜为鲜鱼,“鱼到酒止”。或者第六道菜为鱼,叫“六碗菜出鱼”。贵族筵席更为丰盛,第一道菜为冷菜,由几种卤菜拼凑成一大盘的“拼盘”,分成四碟的“四冷碟”。宾主坐定后第一道菜为海参、鱼肚或鱼翅,分别以“海参席、鱼肚席、鱼翅席”命名。依次可选用龟羊汤、清蒸甲鱼、面包鸭、牛百叶、牛肉、黄鳝、肚片、整鸡、乳鸽、甜菜等,一共四冷碟、四热碟、八大菜、四色点心、四随菜等。

长沙人习惯喝绿茶,尤爱喝谷雨前茶,农民则喜欢喝自己熏制的园茶。农家以大瓦壶“老母叶”泡茶,俗称“包壶茶”。以茶款待来客为长沙传统礼俗清末民初小康人家用盖碗用茶盘托出置于茶几茶几靠近神龛一边为上首对座为宾主坐定主人前伸右掌表示请客用茶近代长沙茶馆之多居江南省、县之冠

长沙地区酿酒原料多用谷或米     “谷酒“米酒”。农村在庆中习惯做糯米甜酒长沙酒市场大体上分烧酒绍酒和药酒三大类烧酒即白酒优质烧酒清澈如镜商家“镜面酒命名另外在酒杯中能堆出杯口而不外溢“堆花酒”。绍酒亦称苏酒,有“甜苏“苦苏之分含酒精量低为讲究养身之道的酒客所喜爱。药酒以湖南商药局的虎骨酒劳九芝堂的参茸酒最为著名。

长沙地区典型的城镇民居具有造型均衡简洁、色调素净明雅的特点。多由前后两个一明一暗的3间房组成,屋体的构架采用“三间四架”“五柱八棋”的形式,灵活运用吊脚楼穿斗、马头山墙等手法构成多变的形制。中间为一内院种植花木,形制较小者则成为天井,以此作为整个住宅平面布局组合的中枢。房屋的空间高大通敞,便于通风除湿。房顶覆青瓦,墙体刷白粉。大宅院多建山墙,又称“风火墙”或“封火墙”,用以封闭隔绝邻居可能发生的火灾。

旧俗建房注意屋场风水“三择择地择向择日择地时首选屋前有池塘屋后靠丘陵屋左畔流水屋右傍道路,取《易象“前朱雀后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房屋大门忌对山尖则对屋主不吉。择向以坐北朝南为最好,俗谓“有钱难买向阳“朝南起个屋子孙好享福”。有的要求屋后及两侧“有龙脉”,山势左环右抱,前有流水,地势开阔。

旧时民居正堂屋多立神龛,为敬神、筵宴、会客之所。有的在案上供财神菩萨,在堂屋里还要贴上“赵公镇宅图”。寝室角落置尿桶。灶屋建炉坑。屋前隙地叫地坪,平时为农事活动场地夏夜为乘凉娱乐之所富家对建槽门非常讲究 “千斤槽门四两屋之说旧时家具普通人家置架子床或宁波床大柜衣箱书桌餐桌碗柜坐桶简便椅凳富裕人家有大踏板雕花床彩柜钱柜茶几、屏 香几梳妆台八仙桌太师椅等

古代交通不便旅行多坐木船或徒步旅途中不安全因素很多,故出门之前常占卜问卦,选择吉期。每年首次出门“逢七不出外逢八不归家的禁忌出门后忌半途打转否则办事不成远道旅行俗“出远门”,出门后忌半路打转否则“兆头不好”,办事不成如父辈祖辈有重病儿孙辈不得出远门。虽自古有舟、马、车、轿等交通工具,但民间行旅,至民国时期仍以徒步为主。夜间行路,常打灯笼火把。火把多为杉皮扎成,用稻草束紧,点燃之后,前后不断甩动,放出一道道弧形光芒。轿子是昔日主要代步工具,除富者及老弱病残外,每个女人一生至少要坐一回。出远门的大多是科举考生公差衙役和商贾等多利用江河舟楫之便无水路的则步行少数的坐轿或骑马。

县与县之间的道路叫官道,道口分叉处设指路碑,上刻“左往某地,右往某地”字样,碑上落款“某人立碑”。指路碑俗称“将军箭”,背刻“泰山石敢当”,意谓此碑可镇压邪恶。境内要道,每五里一堆(牌),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故形成许多以堆、牌、铺、驿为名的地名,如长沙的六堆子、五里牌、黑石铺、桥头驿等。在这些交通结点设有客栈伙铺,并备有“马轿”(用竹竿和靠椅扎成)供旅客雇用。古代传递公文和军报分别交“驿递”和“铺递”递送。因此很多官道也是驿道。驿站用马传递,铺递用铺兵走送。驿站,可供驿吏或往来官员、客人歇宿、换马;铺站比较简陋,一般仅为房舍数间、邮亭一座。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9 04:49 , Processed in 0.1058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