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九章 人文景迹:长河锦鳞的记忆

2020-9-24 21: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47|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三、独具风情的老街古镇

长沙老街古镇,风韵犹存。太平街、潮宗街、西文庙坪、化龙池、靖港镇、铜官镇、文家市镇、大围山镇、沩山乡镇等老街古镇,尚保持着古朴风貌,是长沙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一种即将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可作见证的某类城镇格局或建筑群风格的实物标本并展示出地区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或重要事件。它们既是一幅幅历史画卷,又是一座座历史丰碑,见证着古城长沙变迁、发展的轨迹,充分体现了名城、名街、名镇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太平街

太平街位于天心区解放路口至五一大道路口的湘江东岸,自古为人文荟萃和商业繁华之区。清代地方政府为满足货物和居民出入城需要,在小西门和大西门之间新开一门,名太平门,太平街之名由此而来。

从上空俯瞰太平街,隐约可见清末民初长沙城那种民居错杂、街衢纵横的风采。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

这一地段保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的规模。贾谊故居、长怀井、金线街麻石路、明吉藩府西牌楼旧址、辛亥革命共进会、四正社旧址,以及乾益升粮栈、洞庭春茶馆旧址等都在这一街区内。

太平街历史街区又是近代长沙辛亥起义的发源地。19098月湖南革命党人领袖焦达峰从汉口回到长沙,在太平街同福公栈设立共进会湖南总机关,开始策划两湖暴动19117月焦达峰又和焦达人、彭友胜等在孚嘉巷设立四正社,作为洪江会的领导核心。长沙起义时,附近各县开到长沙的武装人员达1.8万人,都是响应焦达峰号召而来的四正社社员。22日起义一举成功,焦达峰、陈作新被推为湖南军政府正副都督。

太平街为著名的商业街,街两旁行栈、货号、店铺鳞次栉比,以经销粮食、油盐、颜料、花纱、南货、鱼虾、鞭炮等为主。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最早就在太平街开设乾益升粮栈,后又转贩盐茶,开设钱庄,投资近代工矿业,成为长沙首富。今日尚存的老字号旧址,还有利生盐号、杨隆泰钉子铺、老通义油漆号等。

太平街为轴线,包括西侧的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等,东侧的太傅里、江宁里和西牌楼等,今规划为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

潮宗街

潮宗街位于开福区,西起湘江路东至北正街(今黄兴北路),因西头为古潮宗门出口而得名,为长沙老城区今存4条麻石老街之一。

潮宗门内外民国时期有粮行、米厂、粮栈、米店60多处,因此人们将潮宗街称为“米街”。1934年长沙全城年产大米36万石,仅潮宗街上的永丰碾米厂年产量就达4万多石,居全市各米厂之首。

潮宗街至今还留下许多老建筑。建于1925年的真耶稣会堂位为三层青砖清水墙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教堂至今仍在开展礼拜活动。梓园巷六号为民国旅社旧址,是长沙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四合院。本是清末布政使衔道员张自牧的住宅,称絜园,颇具园林之胜。园中有一座戏台,飞檐翘角,木构藻井,绘彩施朱,十分精美。

梓园西侧九如里内,还保存着一片老式公馆群,多建于民国初年,均为二层楼房,一色的红砖清水外墙,砌缝紧密,至今无风化迹象。据说这种机制红砖当时长沙还造不出,是从汉口购来的。公馆内主厅、厢房、甬道、回廊、歇亭、花园一应俱全。

楠木厅六号为金九活动旧址,是一栋复合公馆建筑,400多平方米,建于20世纪30年代。石库大门内有小天井,二至三层,木构楼梯与地板,木板相隔房间,青砖白粉外墙。公馆内曾入住一位异国名人,即20世纪30年代韩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2007年,楠木厅6号公馆以“金九活动旧址”的名义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批准,辟为对外开放的景点。

潮宗街及周边的街巷今规划为定为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

西文庙坪

西文庙坪位于天心区南门口西侧,因长沙府学宫遗址位此而得名,周边的东学巷、西学巷、学宫门正街、修文街等都因学宫而得名。

长沙官学始于北宋,明朝初年正式定为长沙府学宫。后来几次增建,又几次毁于战乱。最后一次大修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

长沙府学宫地处古城西南隅,前面宫墙与城墙相迭。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阙巍峨,气势恢宏,内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复圣颜子(颜渊)等历代名儒的塑像。文庙最后为尊经阁,是珍藏儒家经典的地方。文庙是学宫中最重要的建筑物,它建在中心位置,占地面积也最广。每逢初一、十五,府学全体师生都要在此祭拜先师,春秋两季还要举行大祭,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亲率文武官员参加祭祀。

学宫的右边是教学区,有明伦堂、教授署,还有一座文昌阁,阁中崇祀文昌帝君,道教奉他为主宰天下文教之神。府学宫中魁星楼建在右前方宫墙相连的城墙之上,与城东南的天心阁遥遥相望。魁星随文昌,古人认为他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他的造型也按“魁”字设计,头部像鬼,一个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形“魁”字右边的“斗”字。一手提笔,取用笔点中试人物的姓名之意。

民国时期,长沙府学宫原址被湖南省政府征用。1938年11月“文夕”大火,长沙府学宫付之一炬。今存花岗岩石牌坊一座,立于文庙坪街心。牌坊高约10米,宽约6米,由四根立柱与三道横梁组合成三洞三层,横梁上有“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精美雕饰,东向面正中署“贤关”,西向面正中署“道冠古今”。

天心区政府今在石牌坊前建了一道青砖墙,正中嵌清光绪三年(1877年)《善化县志》所载“长沙府学宫图”刻石,两边镌“忠孝廉节”四个楷书大字。在牌坊左侧新建祭孔台,台正面墙上刻唐代吴道子所绘孔子像,下有拜台。文庙坪街道两旁店铺均按明清传统建筑风格装饰,整个街区一派古香古色。

西文庙坪及周边街巷今规划为历史文化地段。

化龙池

化龙池位于今芙蓉区,旧名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紧邻着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系长沙仅存的4条麻石街之一。全长约300米,宽5米。其麻石的长度比其他的几条麻石街的长度要长。街道弯曲,呈不规则的S形。“玉带”实为古长沙“八大公沟”之第七公沟的前身,从人民西路(原织机街)对面的白果园流经此街。化龙池东侧便是古善化县学宫所在地。善化县学宫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按长沙府学宫规制仿建,规模宏大。化龙池东侧至今残存一段学宫青砖照墙,长约六米,宽约四米,墙基凸出的须弥座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明万历四十年(1612)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街曰鳌背,池曰化龙。因街在池西,遂改名曰化龙池。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故居磻石山房位于化龙池。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八年(1869年),何绍基在长沙的城南书院主讲并任山长,就是住在此处。现在旧居不存,好在还有一面墙上嵌满了他的诗与对联,如“添来半月闲忙活,补竹栽花又凿池”“破半日功夫清书捡画,同二三知己道古论今”。民国政要、曾任福建省主席的刘建绪的公馆也在此街。

旧时化龙池为繁华的商业街,有“长沙秦淮河”之称,油鞋、木屐店多集中此地。清雍正进士张鹏翀有诗咏化龙池:“寒霞网集龙湾市,新月人归鳌背街。漫信古来卑湿地,楼台灯火似秦淮。”今天经过提质改造的两厢门面,多出租开起了中式酒吧,被谓之清吧一条街,很受年轻人欢迎。

化龙池及周边街巷今规划为历史文化地段。

靖港镇

靖港位于望城区西北,东濒湘江,从宁乡沩山流出的沩水在这里注入湘江。从长沙沿湘江下行三十公里,左岸河堤旁一座宝塔高高矗立,在百里平畴中显得格外显眼,它就是著名的杨泗庙塔——靖港古镇的标志。

清代诗人彭开勋《靖港》诗中云:“李靖攻萧铣,当年此驻兵。令严师惧将,人去港留名。”此即靖港之名的来历。靖港原称芦江。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萧铣在江南拥兵自重,自称梁王,唐大将李靖带兵讨伐,大破萧铣。李靖的军队纪律严明,于百姓秋毫无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改芦江为靖港。百姓感佩其功德,特在靖港镇立李靖祠以祀,旧有戏台,其联云:“溯湘水南来,百里河山,仗此楼台锁住;唱大江东去,九天烟云,好凭弦管吹开。”

由于交通便利,靖港很早就成为湘北的一个重要口岸,南来北往的客商都来此进行交易。它的周边是有名的产粮区,湖乡的谷米在此集散,它因此成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这里又是省内淮盐的重要经销地。从沩水上游簰载来的竹木也由此进入湘江。镇上有“八街四巷七码头”,商家店铺,鳞次栉比;码头船坞,客舟云集,向有“小汉口”之称。

在老街入口处的杨泗将军庙,又称八元堂、宁沩会馆,为宁乡商人在雍正年间所建。杨泗将军是舟船的守护神,船民必敬,以求庇佑航运安全。在河码头旁边,建有一座临水戏台,台长十六米,宽近五米,东、西、南三方均有花岗岩护栏,栏柱之间,以石板相连,上刻花草鸟兽之类的图案,十分精美。

老街沿河而建。正街上现存的房屋多为砖瓦房,马头墙,白粉壁,小青瓦覆顶,富有晚清江南民居的特色。老街上有酿酒作坊、铁铺、秤店、圆木行,还有青楼、烟馆、育婴堂之类。这些行业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走在这条老街上,有如隔世之感。

靖港的餐饮业也自有特色,尤以“八大碗”著称:什锦杂烩、鱿鱼笋子、五元肚片、五元整鸡、八宝果饭、清炖牛肉、黄焖鲜鱼、虎皮扣肉,酸、甜、香、辣皆备。酒席用大桌面,大碗长筷,菜肴分量丰盛。这里是有名的渔乡,鱼的烹饪更是厨师们的拿手好戏。

靖港镇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铜官镇

铜官镇位于望城区北境的湘江东岸,与靖港镇隔江相望从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中曾提到湘水一个叫蝶的地方,即今距长沙市北35公里的铜官镇。铜官镇古为铸铜钱之处,唐代诗人杜甫《铜官渚守风》诗注云:“官铸铜处也,即锦官之类。”在“铸钱处”置管理铸铜事务的“铜官”,这便是铜官地名的由来。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从岳阳南下,途经铜官,忽遇大风。于是,便找了个地方避避风,写下了一首千古流芳的五言律诗:“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雾晦,逆行波浪悭。买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后人为纪念杜甫,便在此修建了一座守风亭,并将杜甫的这首诗刻在了上面。

唐代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4个第一:其一,长沙窑是中国釉下彩瓷(另说釉上彩)的发源地;其二,长沙窑也是中国瓷器上出现铜红釉彩的发祥地;其三,用诗书画同时装饰瓷器的,长沙窑可称得上中国第一窑;其四,在中国所有的外销瓷中,以诗书画同时装饰的,长沙窑依然可称为中国第一窑。

铜官镇上有一寺,叫东山寺,原名彤关寺,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建为东山寺。东山寺虽名寺,实为供奉少白龙王的庙宇。东山寺屋顶盖陶制琉璃瓦,正面墙体和屋脊均采用绿釉镂空陶瓷浮雕装饰,有人物山水、虫鱼鸟兽,别有风味,尽显十里陶都风采。庙内少白龙王神像,泥塑“金身”,双眼炯炯有神,面部栩栩如生。

铜官镇现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老街,长1200余米,宽6~8米,依山傍水,在唐代就已形成。街上房屋建筑多系砖木结构,街面为麻石铺垫。街的北端有“云母寺”,云母寺临湘江,下方有一个近千米长的深水港湾,名曰“铜官潭”,是船只停泊、装卸货物及避风、休整的理想处所。现在的铜官镇已建了铜官窑国家遗址公园和新华联“铜官窑古镇”,着力打造一个极富历史风貌与文化气息的陶城。

铜官镇今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铜官老街则公布为长沙市第三处历史文化街区。

文家市镇

位于浏阳市,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彪炳千秋的红色景迹“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

大围山镇

位于浏阳市,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见“英灵汇集之山”之“大围山”。

沩山乡镇

位于宁乡市,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见“英灵汇集之山”之“沩山”。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07:03 , Processed in 0.1012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