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十章 风物特产:藏珍聚奇的宝地

2020-9-24 21: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75|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长沙地处湘中,沃野千畴,物华天宝,自古为鱼米之乡,市场繁荣,商贾云集,手工业发达,有着源远流长的特色资源名传遐迩的地理标志产品独占鳌头的中华老字号。到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需求,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产品,长沙又成为魅力四射的文博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 “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授予长沙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源远流长的特色资源

长沙好米,五里闻香

长沙地区粮食生产的发达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史记·越世家》载,楚怀王时,齐国使者游说越王,称“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粟是南方对稻的称呼,说明这3处地方是楚国稻谷的主要产地。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与朝臣书》中曾这样说道:“江表惟闻长沙名,有好米,上风炊之,五里闻香。”并把长沙米与邺城附近的“新城梗稻”比较优劣。

到唐中叶,湖南已成为唐王朝的主要粮食供应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北运,故《旧唐书•刘晏传》有这样的记载:“潭、衡、桂阳,必多积谷。关辅汲汲,只缘兵粮。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沦波挂席,西指长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

宋代湖南培育了“象牙占”“蓝田占”“百日占”等水稻新品种,并有早熟者和别种。南宋叶适《水心文集》说:湖南“地之所产,米最盛,民计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代长沙米市渐与九江、芜湖、无锡米市齐名。

“湖南熟,天下足”是清乾隆皇帝在一份奏折上的御批,它是从“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演变而来的。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湖南巡抚高其倬奏报湖南粮食丰收,乾隆帝览奏后十分高兴,批示说:“语云:‘湖南熟,天下足。’朕惟有额手称庆耳。”

古老的“茶乡”

长沙产茶历史悠久,在2000多年前,茶叶的种植、生产、饮用活动就已十分发达。1972年至1973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一、三号墓的出土文物中不仅有“茶陵”封泥印鉴,还发现我国至今最早的茶叶随葬品。墓中还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是皇室贵族之家烹用茶饮的写实。

唐代长沙窑曾出土数以百计一模一样的唐代茶碗,其中一只碗内底部竟特别烧制“茶碗”两字,可见其时已有专门的饮茶用具,饮茶已成一种风尚。在日常生活中,送别友人甚至也以茶代酒,大历六年(771年),潭州刺史《道林寺送莫侍卿》诗中即有“饮茶胜饮酒,聊以送将归”之句。

五代时马殷在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殷采取了“听民摘山”“令民自造茶”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动农民种植茶叶。马楚在全国许多地方设立了名为“回图务”的商业货栈,开展“茶马互市”。马楚政权在茶马交易上获得“岁百万计”的丰厚利润,并成为其经济的重要支柱。

宋代潭州是湖南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宋史·食货志》明确记载:“茶出潭、岳、辰、澧州。有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三类二十六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楚之茶则有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所谓“湖南之白露”即长沙县高桥所产绿茶,“长沙之铁色”指长沙府所辖安化县所产蒸压制的黑色毛茶,为当时远销西北地区的大宗商品。

    长沙县金井、高桥的红茶也颇有名气,清代兴盛时期仅高桥就有茶号(庄)48家之多。时人作《高桥茶埠竹枝词》云:“夕阳桥畔系轻舟,春雨连绵水上浮。装得茶箱千几百,好风相送出潭州。” 据1942年《湖南之茶》记载,茶叶产量高、品质好的地方主要有:长沙县的高桥、范林、单家坝、金山园;浏阳县的永和、普迹、东门(今大围山镇)、白沙、古港、高坪、官渡;宁乡县的沩山、六度庵、罗仙峰、茅坪等。1939年长沙县仅高桥一地就运销红茶9213箱,占全省红茶91550箱的10%

潭州三绝与宋代手工业

《宋朝事实类苑》卷62《风俗杂志》有如下记载:“长沙人常自吒吾州有三绝,天下不可及。猫儿头笋,一枝重秤;敖黑潭取鱼,一网逾千斤;巨舰漕米,一载万石。”从这长沙人引以自豪的“三绝”中,我们至少会有这样的印象:长沙一带物产丰富,尤盛产笋类、鱼类以及大米,而且造船业相当发达,能制造能载米万石的巨舰。北宋大诗人苏轼(苏东坡)有《谢惠猫儿头笋》诗颂猫儿头笋长沙一日煨笾笋 鹦鹉洲前人未知走送烦公助汤饼 猫儿突兀鼠穿篱   一位大诗人秦观(秦少游)也写过一首在长沙吃笋子的诗《次韵范祖禹长沙猫头笋》,诗云:“楚山春笋斫云空北客常嗟食不重秀色可怜刀切玉清香未断鼎烹龙论羹不愧莼千里八贡常随绢一封薄禄奉亲甘脂少满仓时赖故人供这两首诗所记都是诗人在长沙与朋友聚会时吃猫儿头笋的美妙场景和心境

宋代长沙的手工业,除造船业外,矿冶、制镜、造纸、制砚、制墨等都有起色,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某些特色优势,并出现了雇佣制手工作坊。潭州产铜,元丰元年(1078)收铜107.825万斤,居湖南之冠。矿冶业的发展,刺激了湖南和长沙地区金属制造业的兴盛。宋人周煇所撰《清波杂志》载:“长沙匠者造茶器,极精致。其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数,士大夫家多有之。” 长沙地区出土宋代铜镜中的名牌产品,其代表作有“潭州官场造”龟鹤人物镜、“河中符张家”铸造的莲塘小景圆形镜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潭州城内已形成多处制墨业的集中地区。陆友《墨史》卷下载:宋代长沙多墨工,“州之大街之西,安业坊有烟墨上、下巷;永丰坊有烟墨上巷。”尤以著名墨工胡景纯制造的胡氏墨“千金獭髓”最为有名。胡氏善取桐油烧烟,称“桐华烟”,用以制墨,质地坚薄,不求外表装饰,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圆如铜钱,磨于砚中,光泽可鉴。画工极为珍爱,用以点睛,有“瞳子如点漆”之誉。其技艺世代家传,子孙多为墨工,成为制墨世家。南宋名相张浚曾写有《墨铭》,盛赞长沙之墨,称墨为“潇湘之宝”。既有名墨,必有名砚。长沙谷山砚以得墨快,发墨有光见称;宁乡龙牙石砚,色稍紫润,亦易发墨;浏阳文家市砂石砚也小有名气。

清代浏阳、宁乡之特产

浏阳位于长沙东面,与江西省接壤,汉末分临湘(今长沙)时置县,是湘东边境贸易重镇,清初成为湘赣边境的贸易枢纽。县城商业有十帖十行,即屠、药、纸、染、面、油、烟、帽、酒、皮十行。光绪(1875~1908年)年间,浏阳花炮、夏布、土纸、豆豉四大名特产已成定格,大量运销长沙、汉口、广州等地,并部分出口国外。当时著名的商号,南货业有“三隆”(德隆仁、景隆升、李隆盛)、“四盛”(詹发盛、发盛启、连聚盛、裕盛兴);夏布业有“周公兴”“义合谦”;鞭炮业有“培德厚”“元记瑞”“绥丰永”;豆豉坊有“杨福和”等。

浏阳烟花包括鞭炮和烟花,历史可追溯至唐宋。1935年《中国实业志》记述;“湘有爆竹造制,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逊清乾隆年间,湘东之浏阳为花炮制造之中心地”。雍正(1723~1735年)年间,浏阳烟花鞭炮已成贡品,清廷放的“架子焰火”,即来自浏阳。咸同年间,浏阳鞭炮庄号广设于省内各重要口岸,粤、鲁、晋各省帮客纷纷来湘贩运。当时浏阳有“十家九爆”之说,东、南、西3乡从事鞭炮制造的逾10万人。1904年长沙开埠,鞭炮出口大增,当年外运达1.09万担;到1911年,外运增至4.8万担,全县从事鞭炮生产的达30余万人,年生产量相当于湘西、湘南所产之总和。

浏阳夏布也是驰誉中外的传统产品,它是以些苎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纯麻纤维制品,具有细薄、透气、易干、耐用,且越洗越白等特点,是夏季制作衣料、蚊帐的理想布料。早在明末清初,浏阳夏布畅销各埠年可销万筒。咸丰年间山东“谦益祥”在浏阳设庄收购夏布,年均7万余匹。当时,浏阳在京、沪、粤、汉等地设立的鞭炮庄均兼营夏布。1901年浏阳夏布开始远渡重洋,销往日本、朝鲜、南洋等地。浏阳夏布当时质量居全国第一,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优奖。

浏阳贡纸生产已有270余年历史,它以嫩竹纤维手工操作制成,纸张细薄、滑腻、吸水性强、书写流畅,永不褪色,是我国古代书写、绘画和临摹蒙描的极佳用纸。清乾隆年间被朝廷官府纳用,始有“贡纸”之称。咸丰(1851~1861年)年间引进竹料熟料造纸工艺后,所产文书用纸、漂大贡、漂二贡、浏报纸质量更上一层楼,销路愈广。其时,浏阳已与邵阳、南岳鼎足而立,成为湘省三大产纸区之一。据1913年湖南出版的《实业杂志》中《调查浏阳生产志略》一文记载,清末浏阳仅折表一项,每年所产值银70万两左右。

豆豉也是浏阳的著名特产。道光年间浏阳就有豆豉作坊数家,以“杨福和”最有名。它以浏阳永安和长沙榔梨所产泥豆或河南黑豆为原料发酵精制而成,颗粒完整匀称,色泽酱红或黑褐,皮绉肉干,质地柔软,汁浓味鲜,营养丰富,且久贮而不发霉变质,是烹饪菜肴的最佳调味品。清末浏阳豆豉业出现行业组织,名“崇新祀”,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为集会日,合议简单行业约规。

宁乡县也是清长沙府属县,位于长沙河西44公里,是长沙通往川黔的门户。清道光五年(1825年)宁乡市场已初具规模。清末宁乡城乡有商户千余家,外销商品有稻谷、牲猪、禽蛋、茶叶、酒、盐姜、木材、楠竹等。县城南货、布匹、中药、当铺8个行业,共有店铺300余家。清代行销市场的特产有沩山毛尖茶、灰汤鸭和刀豆花等。

沩山毛尖茶,又叫沩山银针,属黄茶类茶叶,产在沩山上。沩山在宁乡县西部与安化交界处,山高林密,海拔600多米,土壤肥沃湿润,经年云雾缭绕。相传沩山毛尖最初便是密印寺僧人为供佛所种植和制作的。沩山毛尖制茶方法用的是传统的“蒸清”法,茶叶不经过揉和炒,因此白毫完好,形如银针。薰烤燃料采用松球、松蔸、松节和松花粉,使毛尖独具浓郁的松香气味。它的芽尖形如鹊嘴,体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汤色橙黄鲜亮,滋味醇甘爽口,妙不可言。大约在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以后,沩山茶便正式定为献给朝廷的贡品。到清代后期,沩山毛尖已泛指沩山地区所产的茶叶,年产超过万担,是湖南十大名茶之一。

灰汤鸭,因与宁乡著名温泉灰汤有关而得名。灰汤泉水常年温度在90℃以上,水从井底沙中冒出,串成无数水珠,晶莹如玉,此起彼落,不绝如缕,素有“汤泉沸玉”之誉。温泉上方有一口水面一亩有余的大塘,塘中嬉鸭成群。细看这些鸭子,与众大不相同,毛色深褐,趾蹼肥大,嘴喙深黄,体胖毛滑。因塘紧邻温泉,塘水终年不冷,且含硫磺等矿物成分,灰汤鸭骨酥而髓多,肉肥嫩而味美。据《宁乡县志》记载,汤鸭有滋阴补肾、补血生津、润肺祛烦之功效。明代李东阳曾专游灰汤观鸭煮鸭,清代王闿运还曾邀集文人学士来此地开鸭宴,办诗会。据说,从清乾隆年间起灰汤鸭即被定为贡品。清末长沙玉楼东、徐长兴等酒家,都曾挂出“汤鸭上市”的招牌以招徕食客。

刀豆花和砂仁糕、冰姜是宁乡的三大土特食品,但刀豆花更负盛名,清道光年间曾被列为贡品。相传刀豆花是县城北门周家四妯娌的秘传家庭工艺。刀豆花实为一种甜泡菜,吃时又嫩又脆,酸甜爽口。但最大的特色还是它的形和色。刀豆花造型千姿百态,有的编织成菊、梅、荷、芙蓉、牡丹等各种花卉;有的雕刻成鱼虾、蝴蝶、金鸡、喜鹊、凤凰等动物。刀豆花色彩纷,均着天然色素,有姻脂红、紫红、果绿、桅子黄等鲜艳颜色。

享誉世博会的长沙产品

1904年长沙开埠以后,长沙民族工业的日用品及工艺美术品为了开拓国际市场,纷纷走出国门,参加各类国际性的博览会,赢得了声誉。如:

长沙开埠的第一年,美国举行圣路易斯世博会,当时清政府对参展各省指令筹资办会,湖南的数额是银4万两(与江西、安徽、山东是同样的数额)。湖南的展品为茶叶和瓷器,获银奖一枚。

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湘绣获得高度好评,言其人物“惟妙惟肖”,山水“浑笔墨于无痕,不审视不知其为绣画也”;次年又在意大利都郎博览会上获“最佳奖”。以后,湘绣绣品又陆续在日本的“大众博览会”、法国的“里昂赛会”和马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均受到国内外观众好评。

民国元年(1912年)长沙工商业者彭次英、萧丽生等人集股白银18万两,在长沙六铺街创立了麓山玻璃公司,制品除煤油灯外,还有彩缸、花瓶、电灯罩等。1915年,其制品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以下简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到1918年产品开始出口东南亚各国,据海关册载,年出口值达6~7万关平两。

1915年,浏阳菊花石石雕艺人戴清升所雕的梅菊瓶和梅兰竹菊横屏展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并被誉为“全球一”。1929年英皇二世受冕盛典庆祝大会上,中国政府赠送的菊花石工艺品,博得英国女皇和各国公使的高度赞赏。

1920年,丁鹏翥在长沙创建中国第一家羽绒企业——长沙市华新羽绒公司。“丁制鸭绒被”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远销香港、日本、英国等地,先后获工商部、农商部、上海市总商会的奖励。1923年,“丁制三层式被”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中国特产奖”。

1931年浏阳县张坊镇古山手工造书画用纸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同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张坊古山的唐三祥、唐智祥纸商号分别获得金牌奖和银牌奖,浏阳县顺势成立了“古山造纸社”和“纸业协会”。从此,浏阳张坊镇手工纸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南亚诸国。

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百年纪念博览会”上,长沙锦华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绣像,引起轰动,该绣品今藏美国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潘岱青开设于长沙长康路的菲菲伞社所生产的“菲菲伞”,花型中西结合,绘有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等国画图案,还印制潇湘八景、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新花样,栩栩如生。并精制彩印包装盒以供作馈赠礼品之用和作出口商品的装饰。1936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质盾牌。盾牌曾悬挂在南阳街门市部,惜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


123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04:38 , Processed in 0.0981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