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九章 人文景迹:长河锦鳞的记忆

2020-9-24 21: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4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二、享誉全国的文物古迹

 “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西汉初的贾谊故宅和定王台是长沙城今存最早的名胜古迹。麓山寺号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开福寺是佛教临济宗的著名寺院,浏阳文庙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文庙之一。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高等学府中建立最早的一座,也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书院建筑之一。坐落在长沙老城东南角地势最高处古城墙上的天心阁,为古城的标志,今存城墙系明洪武年间在宋元古城墙基础上重建,阁额“楚天一览”之匾,登阁览胜,遥对蓝天,俯首四顾,全城景色俱收眼底。长沙名胜古迹多如繁星,择要介绍如下。

贾谊故居

贾谊故居位于长沙市太平街太傅里,清末称贾太傅故宅。太傅里原名濯锦坊,相传屈原流放期间曾在这里“濯缨”。因贾谊担任过长沙王太傅,故名太傅里。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少时便以文著称,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更定法令。后为周勃等人中伤,被谪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故世称贾长沙、贾太傅。4年后召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谊抑郁而卒。今存赋4篇,以在长沙所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有名。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旧居所在地建了一座贾太傅祠。故居中有一口井相传为贾谊所凿,唐代诗人杜甫《清明》诗中有“长怀贾傅井依然”之句,后来人们便称此井为“长怀井”。

清光绪元年(1875年),粮储道夏宪云重修贾太傅祠。增建了清湘别墅、怀忠书屋、古雅楼、大观楼等,有廊有园,有假山有水池,于是,贾谊故居也变成了一座非常典雅的园林。

1938“文夕”大火后,贾谊故居仅存太傅祠、古井、石床和神龛。1996年长沙市政府对贾谊故居进行大规模修复,现在已基本恢复了原来的规模和格局。

贾谊故居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定王台

定王台遗址在今芙蓉区解放西路浏城桥下原长沙市图书馆一带,台为西汉长沙王刘发所筑。刘发是汉景帝13个儿子中的一个,其母唐姬系宫中侍女,不受宠。景帝将皇子们分封到各地为王,刘发被封为长沙王。长沙离长安数千里,当时经济文化落后,加之多雨潮湿,刘发很不乐意。一次,皇子们聚集京城,在未央宫中为景帝献舞祝寿,各位王子都舞得很起劲,唯独刘发仅仅举举手而已。旁边观看的人都笑他笨拙,景帝问其缘故,他回答说:“臣国小地狭,不足以回旋。”以此表露对不公平待遇的不满。景帝为了抚慰他,便将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划归长沙王管辖。

刘发到长沙后,常常为思念母亲而寝食难安。相传一次他进京时,运去了一些长沙的优质大米,却载回了几车长安的泥土,他令人筑了一座高台,将这些泥土铺在上面。从此他经常登台西望长安,因而叫“望母台”。刘发死后,谥号为定王,此台便称为“定王台”。元代文学家有壬有诗曰:黄叶纷飞弄早寒,楚山湘水隔长安。荒台蔓草凝清露,犹似思亲泪未干。

到清代定王台已破败,光绪五年(1879年),湖南粮道夏献云集资重修,建有大楼一栋,前门上匾额有“汉蕃古迹”,台前“孝思不磨”四字为集朱熹书法。正殿为两层,下祀定王神像,楼上祀孔子,台左重修蓼园,内有东涧草堂、寸草心斋、望云山馆等,还有荷花池、古涧泉之属。

清朝末年,定王台屋舍被移作湖南图书馆之用。1924年,图书馆迁出后,此处又作为一所义校校舍和湖南民众馆的分馆馆址。抗日战争中馆舍毁于火。20世纪80年代,原址上建长沙市图书馆。今定王台一片台基犹存,常有游客前来凭吊。

长沙市政府今在原址台基旁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麓山寺

麓山寺位于岳麓山的山腰,始建于三国吴宝鼎三年(268),亦即西晋泰始四年(时晋已称帝,但吴未灭,长沙属吴),是长沙众多佛寺中建立最早的。山门上王闿运所题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准确地道出了它的历史渊源。

麓山寺由山门、大雄宝殿、弥勒殿、观音阁、斋堂等组成。20世纪中日战争中屡遭日机的轰炸,主体建筑几乎全毁,仅留下山门和观音阁。1986年以来,由长沙市佛教协会主持恢复旧貌。麓山寺今为“伽蓝七堂制”。山门采用湖南地方建筑风格,为牌楼式,精雕细刻,盘龙雕凤,极尽华丽。前进为弥勒殿,殿内正南祀弥勒佛,背面为韦尼陀塑像,左右两壁嵌佛像十八尊

中栋为大雄宝殿,三开间单檐歇山,由42根石圆柱支撑,盖黄色琉璃瓦,颇具唐风。殿中塑全身佛像三尊,左、右、后壁塑千乘佛。弥勒殿两旁为钟亭、鼓亭,大殿两旁有禅堂、说法堂等。

观音阁前两棵罗汉松相对而立,却虬枝交错,如一道拱门,寺僧称此地为“松关”。因它们与古寺同龄,因此有“六朝松”之名。清乾隆年间,其中一株被大风刮折。消息传到山下的岳麓书院,学子们纷纷来寺院凭吊,还为此赋诗,张九镒的《麓寺六朝松大风拔一感赋》更是传诵一时。诗中云:“翻风啸雨插云根,百尺森然独踞尊。共说六朝留古迹,已非双树立僧门。”

麓山寺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陶公庙

陶公庙位于长沙县梨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奉祀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及其侄陶烜。据《晋书》,陶淡,字处静,与侄专心修养,结庐临湘山,相传在这里“羽化升仙”。后人在此“建立祠宇”,并“洁布仙躯”,即供奉他们的“肉身”于此。

陶公庙由山门、戏楼、石级、正殿和偏殿5个部分组成。山门为五间七柱三门三开砖砌牌楼,高大华丽,正脊置琉璃蟠龙宝顶,两侧列琉璃八仙,个个神态生动。门墙之后紧接门屋,正中为一戏台。戏楼上精致的木雕更具匠心,额枋、吊檐、栏杆、隔扇到处都有精美雕刻,成为民间木雕艺术集锦。整个戏楼共雕戏文五十八出,中央隔扇上刻有“梨江八景图”。

进入山门,穿过戏楼,有一殿坪。通过殿坪,就是依山而砌的石阶,沿四十八级花岗条石石阶而上,为月台。台上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大殿,外檐石柱,内檐用卷棚装饰,空花隔扇。正殿为前后两殿,地面全部由花岗石条石铺成,前殿供奉陶公真人,后殿为观音殿。

陶公庙中有很多匾额,大多由名家题写。大殿外檐正中的“德化无疆”匾,为朱熹于宋乾道五年(1169)题写。左侧“御菑捍患”匾,是民国十一年(1922)时任湖南省长的赵恒惕所题献;右侧“仙骨佛心”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湖南布政使万贡珍题写。前殿有两列匾额,前列正中是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御书“民赖恩福”,右侧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抚吴大澂题写的“三湘霖雨”;左侧是同年湖南布政使何枢题写的“慰满三农”。

陶公庙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开福区开福寺路,是中国古代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开福寺始建于五代。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白莲池、龙泉井、鸳鸯井、会春园、紫微山、碧浪湖、放生池、凤嘴洲、木鱼岭、祓禊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嘉宴堂、千僧锅内外十六景。张栻称“自为此邦登临胜境”。

    千余年来,开福寺经过多次改建重修。今存建筑为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1922年又有改建修葺。整个寺院以三米高的红墙环绕,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大殿及两厢的堂舍等。

山门即开福寺大门,为四柱三门花岗石牌坊式建筑,中门上方刊石匾,刻“古开福寺”四个大字,系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时由江苏福山镇总兵陈海鹏题写;两侧门联,为嘉庆十一年(1806年)湖南布政使、名书法家韩葑所书,联云:“紫微栖凤;碧浪潜龙。

进入山门,即放生池,上架单拱花岗石桥一座。走过石桥,就到了三大殿。前殿为弥勒殿。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后殿为毗卢殿,殿内左右两壁塑有五百小罗汉,高约零点四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开福寺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浏阳文庙

浏阳文庙位于今浏阳市圭斋路上。它原是浏阳学宫的组成部分,清朝末年废科举后,学宫改为学校,成了今日浏阳市一中的校舍。浏阳文庙最早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516年),后迁建于今址。现存建筑系清道光九年(1829年)所建。

文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是为棂星门(已改建),泮池(现为花坛)、大成门、御道、大成殿、奎文阁。东西辅以状元门、钟鼓亭、乐舞亭、厢房、回廊,环以朱色围墙。大成殿为庙主建筑,砖石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琉璃筒瓦铺面,青花瓷砖作脊,中置葫芦宝顶。殿内三十二根石柱支撑梁架,分三层排立,气势雄伟。

舞亭、乐亭分置月台东西,均为四角重檐攒尖顶方亭。为祭祀时乐舞的演出场地。殿前有大成门,两侧设辕门。大成殿后有圭文阁,二进五间,砖木结构,阁内原有清康熙、乾隆分别题写的“斯文在兹”“万世师表”匾额。

浏阳文庙不仅建筑保存完好,而且祭祀的古乐也传承了下来。祭孔时奏的音乐称大成乐,庄重严肃,由金、石、丝、竹、匏、土、草、木八类乐器演奏,每种有数器,属于竹类的琴就有25张之多。乐曲分为六章,“吹”“弹”“击”“歌”“舞”同时并举,全礼128人,人各执器,舞分文武,文舞为羽、籥,武舞为干、戚,场面十分壮观。大成乐在很多地方已经失传,连曲阜孔庙也保存不全。清乾隆年间,浏阳人邱谷士先生,精于音律。他曾亲到曲阜对大成乐进行研究,又根据浏阳出土的大编钟,参照《汉书》上的图录,制出全套古乐器,补全了失传的乐曲,使大成乐归于完整。

浏阳文庙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祭孔古乐则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坐落在长沙湘江西岸岳麓山下。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所创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首任山长周式,赐亲书“岳麓书院”额,从此名声大噪,成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之称。

岳麓书院曾屡经兵火,又几经修复。今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遗物,1985~1987年修复,基本恢复了书院旧观。岳麓书院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建筑之一。其布局呈对称形,其建筑大体可分为教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3个部分互相连接,合为一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壮阔景象。

教学区是书院的主体,处在中轴线上,有大门、赫曦台、二门、讲堂、教学斋、半学斋、湘水校经堂、百泉轩等。大门为单檐硬山顶、五间出三山屏风墙。门庐黑底,上悬黑底荡金门额:“岳麓书院”,传为宋真宗御笔,两侧为白底墨迹门联:“惟楚有材;於斯为盛。”

二门之后即讲堂,为学院主体建筑。讲堂为书院山长集合生徒讲授之所,宽敞开阔,正中设讲台,后为屏风,上为张栻《岳麓书院记》,系湖南女书法家周昭怡所书。屏风上方高悬康熙帝“学达性天”、乾隆帝“道南正脉”两御匾,金碧辉煌。讲堂两壁嵌“忠、孝、廉、节”四大字石碑,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山长欧阳厚均刊立,传为朱熹手写。两边轩廊分为“整、齐、严、肃”四大字石碑,为清乾隆时山长欧阳正焕书。

藏书部分主要是御书楼。楼前所悬“御书楼”匾系集朱熹手迹而成。历史上皇帝曾多次赐书于岳麓书院,都藏在楼中,目前藏书数量已超过5万册。祭祀部分有文庙、濂溪祠、四箴亭、崇道祠、六君子堂、船山祠等。

岳麓书院建筑群落之外,有占地不小的园林,位于中轴线后部南侧。在书院周边有著名的书院八景,它们分别为碧沼观鱼、花墩坐月、柳塘烟晓、风荷晚香、桃坞烘霞、桐荫别径、竹林冬翠和曲涧鸣泉。

经宋、元、明、清各朝,书院相沿不变。清朝改革学制,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成立湖南大学至今,故被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心阁

天心阁坐落在长沙老城东南角上的古城墙上,是古城长沙的标志。今存城墙系明洪武年间在宋元古城墙基础上重建,阁楼也兴建于此时,重修于清乾隆年间。昔日对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道出了天心阁的气势与情怀。

天心阁古城墙今存250米,系明洪武(13681398)年间,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宋元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经略长沙,拆运明藩王府砖石,又令长沙府各县烧制大批城墙砖,全面修筑城墙,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打长沙之后,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翰章、刘崐等先后重修,天心阁段古城墙着力加固,设炮台九座,并加固瓮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

天心阁最早建于明代。清初善化廪生俞仪作有《天心阁眺望》诗:“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

天心阁自建阁以来,一向为官民所重,历朝历代都有修葺。1924年,天心阁辟为公园,在阁的左右两边各建一轩,覆以黄瓦,远远望去,如鸟张翼,颇为壮观。1928年,鲁涤平主湘,天心阁又予重建,更加巍峨。

1938年“文夕”大火冲天一炬,天心阁及其附属建筑化为瓦砾场。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复建了简陋的楼阁,直到20世纪80年代重建,才恢复了它原来的面貌,重现辉煌。重建的天心阁由中央的主阁和两侧的副阁组成,有长廊相连接。主阁高15.5米,花岗岩台基,周边为雕花白石护栏。主阁为三层,琉璃瓦覆顶,翘角飞檐,阁额正中向南悬“天心阁”匾额,北向匾额“楚天一览”四字。

天心阁古城墙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心阁则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14:52 , Processed in 0.0985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