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浏阳桃树湾刘氏大屋之变

2019-11-1 09: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95|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刘氏大屋远景 资料图片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亚湘


  日前,从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获悉,长沙所属浏阳桃树湾刘氏大屋、红一方面军活动旧址、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增补点和芙蓉区程潜公馆、开福区湘雅医院及医学院早期建筑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经过抢救性维护修缮的浏阳桃树湾刘氏大屋已成为湘东一道风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而这处被誉为长沙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晚清江南民居标本的院落,七年前破败不堪,风雨中摇摇欲坠,几成“空心房”,《长沙晚报》曾就此刊发专题报道,呼吁加强对浏阳桃树湾刘氏大屋等古民居的保护……


  走进刘氏大屋品味原生态古村落,乡贤文化陈列馆揭秘“大屋之变”


  庭院深深,雕梁画栋。桃树湾刘氏大屋位于浏阳市金刚镇丹桂村,是清代典型的庄园式宅院。桃树湾刘氏大屋坐西朝东,晚秋的阳光照进深深的宅院里,整个院落平添生机。10月30日,当记者来到桃树湾刘氏大屋时,十几位老人正在院子里晒着太阳打着扑克。


  “当地村民可能还不知道大屋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人们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聊聊天或是坐一会,几十年都是这样。”浏阳市金刚镇宣传委员钟慧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大屋成为了湘东一道风景,前来寻访、品味原生态古民居的人们络绎不绝。


  “那秋千还在风中摇,葡萄藤也成了木雕,屋檐下燕子已离巢,再不见灶台炊烟缭绕,那青苔布满了小道,老井的辘轳不见了。推开了屋门去寻找,想起回家过年的味道……”曾经有一首很火的歌《老屋》这样唱到。记者一踏进大屋,瞬间便悟到了这首歌的韵味。


  大屋背靠詹家山,南临桃树湾河。仅仅从名字来看,就可以想象出春天的一湾桃花,秋天的满树碧桂。整座建筑呈横列布局,檐瓦相连。


  从纵向看,民居自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门楼、前厅、过厅、中厅、后厅、筑封火山墙,从最外面是挂着“屏障南番”匾的槽门,中间有接待宾客的宽敞大厅,大厅之后是供奉祖先牌位的神坛,一层层由天井间隔开来,一眼望进去,一种庭院深深的肃穆感觉油然而生。


  从横向看,从最左边的粮仓、盐仓到中间的客厅,到右边的私塾,每一个房间都根据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高矮和大小,几乎没有两间相同的房间,却又有回廊曲折宛转连接,秩序井然。或者三间,或者五间构成一个单元,既有院墙隔断,相对独立,又有门窗沟通,相互融为一体。


  《湖南古村镇古民居》载:“桃树湾刘氏大屋前立有砖木结构牌楼,两侧砖柱,两柱间的枋额为木结构。”穿行于大屋中,花鸟兽纹青砖,穿斗式框架以及具有防震功能的全木结构随处可见;在墙上、柱子上还有麒麟、狮象等各种吉祥物图像。各楼院之间都有宽敞的天井,全以青光石和花岗岩铺砌而成。特别是厅顶有华丽的六角藻井,大屋附属建筑还设有钱仓、谷仓。


  可以说,大屋所有房间庞大而紧致,曲折而不狭窄,加上精巧的雕窗,粗犷的石刻,生机盎然的花草树木点缀其间,让人深刻体会到人和房子的和谐共存。桃树湾清代民居气势恢宏,布局谨严,雕梁画栋,工艺精美,属于典型的清代江南庄园式民居建筑。


  钟慧介绍,因年代久远,大屋一度出现严重的损毁、垮塌而改建或重建。2014年3月,经上级拨款、村民捐资,大屋一共进行了三次抢救性维护修缮。“每次修缮都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现状的修缮原则,坚持修缮‘四保存’的具体要求,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保存原先的工艺技术。”钟慧指着前院的地坪告诉记者,以前均系扁卵石镶嵌而成,原住户于早年用水泥抹面改作晒谷坪,“维修时把水泥层全部凿除外运,复原旧貌”。


  2015年,金刚镇政府打造桃树湾美丽幸福屋场。记者在大屋里看到,为了弘扬“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著于世者”的乡贤文化,金刚镇政府在大屋内开设了乡贤文化陈列馆,别有一番风味,向游客揭秘了这些年来的“大屋之变”。


  刘氏大屋清朝历时10年建造,大屋内“很少见”地铺了两千多块小“金砖”


  桃树湾刘氏大屋后堂现存有一块高1.05米,宽1.75米的“桃树湾新宅记”石碑,阴刻楷书记载大屋修建过程。


  桃树湾刘氏的入浏始祖为元代至正年间的刘选文,乃清朝乾隆年间“直大夫曾祖皇眷公之遗业”。大屋是刘氏敬亭山人刘运庄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着手建造,“起手行墙,安放二门,起正宅门厅四进,右旁正护屋三间”。第二年“造右畔护屋三层,并筑周围墙垣,咸丰元年起右畔护房二层,二三年继造左房系屋、高仓,遂处装修,历五年而始竣”。但实际上,从策绘蓝图、采购建材到竣工居住,刘运庄差不多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无不彰显大屋规模之庞大、恢弘。


  碑文显示,最为显贵的就是大屋内铺了两千多块小“金砖”,堪称当时“最贵”。所谓“金砖”,即为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铺的都是此砖铺地。


  而刘氏大屋尚铺有两千多块小“金砖”,这个数字,也是江南现存清代民居建筑之冠,“很少见”。“‘金砖’并非金子所做,而是工艺高、更厚实、档次高、价值也相对高些。”浏阳市文物专家任新民告诉记者,“金砖”只是官窑的一种,用材也是土,但这种土有黏性,含铝量较高。烧制这种砖,工艺要求特别高。一般来说,要经过炼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仅炼土一道,就要耗时8个月以上。烧砖之土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七个环节才能制坯。最后一道工序为浸泡,就是将出窑后经过打磨的砖,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仅能使“金砖”光泽鲜亮,还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以上几道工序耗费的时间加在一起,需要花近两年的时间。”


  成品“金砖”敲击时有金属之声,加上色泽光亮,看上去也就像“金砖”了。“‘金砖’要比一般火砖厚实、耐用;用在建筑物上显得气派、豪华。如此,其价格也高出一般砖许多,民间就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任新民说,一般重要建筑的主体部分,如殿堂等都会用“金砖”铺地,同时房顶雕刻更精美,木柱也更加大,石头、石柱、门窗等都会高一档次。


  与文庙这种宫殿式建筑相比,刘氏大屋作为民居,能用这种规格的方砖充分体现了当时刘氏家族的雄厚实力。而侧厅、走廊都铺小“金砖”,更是说明了当时刘氏家族的不凡财力,十分罕见。“当然,再有钱的也不敢用修故宫里那种大金砖,用了就违制。因此,刘氏大屋用的是‘小金砖’。而且在其前厅至正厅,约200多平方米的面积,除去墙角一侧的小青砖或鹅卵石外,其他都为‘小金砖’铺就。”任新民说。


  碑文上说,建造刘氏大屋耗资“两万余缗”(当时折合白银约一万两)。刘家世代为官,《宋史》记载刘氏先祖刘叔度很有学问,博古通今,文采出众,赢得科举榜首,深受朝廷赏识,官至工部尚书、太保府君。刘叔度为宋之重要文臣,曾为宋太祖平南献策,使高丽臣服。同时,刘叔度所藏之书,均书以“墨庄”字,堪称崇文典范,因而,北宋大儒朱熹对其极力推崇,撰写了《墨庄记》《墨庄五咏》予以“点赞”,故刘氏家族又有“墨庄”世第之美誉。


  刘氏后裔刘皇眷在清廷任奉直大夫,桃树湾土地则为皇帝所赐。历经四代,传至敬亭山人刘运庄,官至同州治。他以先祖托梦为由,将大屋定址于此。大屋落成之后,刘运庄在大厅撰联:“得山水缘,其来自由;为子孙计,爰宅于兹。”


  刘氏大屋曾挤进多栋钢筋水泥的民居,《长沙晚报》呼吁加强其保护


  1938年的“文夕大火”将长沙城区的旧民居几乎毁灭殆尽,现在,繁华的长沙城区很难看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所幸长沙周边的乡村还“潜伏”着不少古民居。


  这些散落在长沙乡野的古民居不仅是见证历史的“年轮”,更蕴含了塑造长沙地区文化特色的丰富“基因”。


  2003年至2007年,长沙文物部门曾经徒步“丈量”了一遍长沙境内的古民居,当时,发现有古民居99处,面积共103425平方米。其中,古民居数量、总面积最多的是浏阳市,有80处,面积82379平方米;其次是望城有5处,面积13561平方米;第三是宁乡,有8处,面积5139平方米;第四是长沙县,有6处,面积2346平方米。


  2007年底,经过“丈量”后的长沙99处古民居都成为了“县保”或者“市保”文物单位,有的甚至还成了“省保”。2012年12月,《长沙晚报》专门用两个整版报道了长沙古民居的现状,呼吁人们重视对古民居的保护。


  其时,当记者对这些古民居进行寻访时,却发现部分古民居要么破烂不堪,要么只剩下一片废墟。桃树湾刘氏大屋和位于浏阳市金刚镇星星村的六栋堂以及位于浏阳市龙伏镇新开村的沈家大屋等古民居,即使从建筑规模、建筑特色去比都不逊于山西的乔家大院,但这些古民居已经落败得就连风雨也经受不起,更为严重的是,人们似乎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已是垂垂老矣、仿佛已成“鸡肋”的古民居。  


  那时桃树湾刘氏大屋的情形的确令人堪忧。正屋的墙上,还保留有原农村小学最常见的宣传栏,一格一格画得分明,宣传栏的最中央写着“毛主席语录”几个大字。记者看到,大屋古香古色的院落里,生生地挤进了10来栋钢筋水泥、白墙红瓦的现代民居,个别民居的主墙甚至就砌在大屋的院墙上。


  当年,一位在大屋住了50多年的娭毑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看可以,看了后你要帮忙搞钱来维修……再不修,这些老房子都会垮了的。”那位娭毑告诉记者,实在是被经常传出的垮塌声吓怕了。因此,只要有人来到大屋,她就会说:“请帮忙搞钱来维修。”


  人是建筑的魂,没有了人居住的古民居便失去了生气,很容易败落。记者在2012年12月的采访中发现,日久天长,阴暗潮湿的古民居已不适合人住居,成为“空心房”也是必然。不过,无人住居和打理,那些老民居就会垮塌,而原住民改善生活的诉求,对于现存数量不多的长沙古民居,更是推倒重建的“威胁”。那么,如何在激烈的矛盾中去平衡社会发展与古民居保护的关系?


  记者通过调查,呼吁对待古民居的保护,必须要将思路拓宽。建议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下,听取文物保护专家的意见,统一筹划,牵头对刘氏大屋有步骤地修缮,强化其保护。而且,修缮大屋的资金可以采取上面拨一点、乡镇筹一点、古民居族人出一点多管齐下的方法解决。钟慧告诉记者,刘氏大屋的修缮,“正是按照《长沙晚报》当年的呼吁而进行的,短短几年,就将这里打造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浏阳伢子“设计”桃树湾屋场文化,刘氏后人主持修缮刘氏大屋


  桃树湾刘氏大屋建筑组群原有大小房屋近400间,占地面积约21000多平方米。现存文物以外围垣墙为本体边界,房屋100多间,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


  行走在浏阳市金刚镇丹桂村桃树湾屋场,干净整洁的村组道路,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居,随处可见的亭台花园,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感到悠闲而幸福。


  “桃树湾屋场现在这么漂亮,多亏了何航。他可出了很多力,操了不少心。”说起何航,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村民口中念叨的浏阳伢子何航是一名屋场文化设计师,在他的手中,浏阳不少老屋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浏阳,屋场就是指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村民聚居的自然村落。一个屋场的居民十几户到上百户不等,村民彼此相熟,是大家心灵和情感的归属之地。可近年来,一些屋场随着不断有村民迁出老宅,成为“空心村”,开始逐渐走向破败。


  为此,浏阳在全市实施以环境美、人文美、民风美为内涵的“幸福屋场”创建工程,目前已成功创建150个“幸福屋场”,而30来岁的何航设计的桃树湾屋场就是其代表。何航说,前几年他在深圳给多家知名服装、珠宝公司做品牌策划推广,现在深耕浏阳的他却有了个“新名号”:屋场文化设计师。


  “屋场,是我儿时的记忆,是我美丽的乡愁。”何航说,正是这份对乡村、对村民天然的情感,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如今的何航彻底告别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每天活跃在乡间地头,以自己专业的眼光,打造老百姓梦想中的幸福屋场。


  2015年9月,何航受到邀请,整体设计打造桃树湾屋场。“设计的基础无外乎理念、视觉和行为。”何航说。他跑遍了整个桃树湾,看遍了每一座房子的坐落、朝向,记住了每一条道路的形状、距离,进而挖掘出各种封存的历史、故事,并结合当地的淳朴民风,用10天的策划,20天的工期,以完整的理念、贯穿的氛围、清新而简洁的风格,将桃树湾屋场设计成为屋场文化的靓点之作。


  而带头捐款和主持维修刘氏大屋的人却是刘氏后人刘小年。


  “从我爷爷开始我们家就一直从事鞭炮行业,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代。”刘小年是浏阳市清江烟花爆竹制作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而清江烟花最初的厂址就在桃树湾刘氏宗祠里面,鞭炮是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艺。2014年,刘小年号召刘氏子弟捐款对宗祠进行修缮,因为这里是刘氏家族的“根”。尊老爱幼、互相帮扶,这是刘氏子弟在这里学到的第一课。


  为了修缮刘氏大屋,刘小年先后捐献了100余万元,动员20多户原住民搬离了古宅。而且,刘小年还主持了刘氏大屋的修缮工作,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修缮时间前前后后花了两个多月,刘小年一天也没休息过。”


  2015年10月,刘小年注册成立了浏阳市桃树湾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这个老花炮匠人对于旅游产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过去来这里的人很少,但是现在节假日来桃树湾屋场旅游的人数最多可以达到两三千人,我觉得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在保护宗祠的同时进行旅游开发,刘小年目前正计划着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饮中心、办公大楼等设施,“前期还没有盈利,但是我看重的长远的发展。”


  刘氏大屋大厅内悬挂嘉奖匾诸多:有刘运庄利济行善,由当地知县赵光裕题赠的“云台衍绪”匾;有刘运庄之子为“育婴堂”捐资,由当地知县题赠的“乐善好施”匾;有道光二十一年运庄为建“文华书院”捐巨资,由两广总督裕泰、巡抚吴荣光题赠的“诣勤学”匾……如今,设在刘氏大屋的乡贤文化陈列馆内,也有“新乡贤”刘小年的事迹介绍。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19 12:34 , Processed in 0.09772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