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棕编传人王文定潜心长沙技艺50年

2017-5-12 20: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18|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长沙棕编传人王文定(中)现场展示棕编技艺。长沙晚报实习生 罗雅琴 摄


  长沙晚报记者 王斌 实习生 罗雅琴


  什么是“长沙三绝”?湘绣、棕编和菊花石。长沙棕编还出了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长沙娭毑王文定。她14岁学棕编,20岁入厂,作品曾远销海内外,43岁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54岁获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5岁的她至今仍然从事棕编劳作和教学,身影出现在非遗馆的展厅、湖南师大的讲台、文化厅的培训班、小学生的课堂……昨日,记者走进王文定的家中,体会她“择一事,精一技,终一生”的匠人情怀,探索棕编作为“长沙三绝”之一的独特魅力。


  小棕叶有大门道


  记者一走进王文定的家中,就见到客厅的桌上摆着棕叶和剪刀,阳台上还晾晒着刚煮过的一捆捆棕叶。见到记者的到来,热情好客的王文定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孔雀、壁虎、仙鹤、凤凰个个活灵活现。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句话用来形容王文定的作品再恰当不过。王文定表示,有很多人模仿她的作品,但大多都很粗糙,学不到精髓。普通人入门容易,做到极致的寥寥无几。她所用的棕叶都是她丈夫去乡下采来的,不同的棕树,乃至不同生长期的棕叶都会有不同的颜色,她会根据棕叶自然的颜色来进行创作。除了用料的讲究,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形神兼备,还得益于对生活敏锐而细致的观察。“比如说我去年为了做壁虎,就专门去观察了许多的造型和颜色各异的壁虎,然后做出了一百个造型、颜色、大小不同的壁虎。我们这一行最重要的是形,形抓不住,一点造型都没有,这样的作品就很粗糙。”


  为了更完美地呈现不同的动物,王文定自学了动物解剖。“跟学医一样要了解动物各个部位的结构,哪个部位大,哪个部位小都是有讲究的。”


  不遗余力推广棕编


  早已退休的王文定每天忙得如陀螺,不遗余力推广棕编。记者跟随她来到位于太平街非遗馆的课堂。一进教室,就看到学生们围过来向王文定请教棕编技巧,课堂氛围十分活跃。王文定自豪地说:“来这学棕编的学生各个年龄阶层的都有,最小的只有10岁,最大的有64岁了,还有很多大学生、研究生过来学。”


  面对着这些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资质各异的学员,王文定也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王文定说看到大家对棕编很感兴趣自己也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既然这么多人喜欢,那我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


  王文定不同意将棕编商业化,她说:“棕编是手工操作,不是机械化操作,好的棕编应该是纯粹和精致的,要原汁原味,商业化做出来的东西质量无法保证,对于慢工出细活的棕编来说,产业化道路不现实。不仅是棕编,其他民间艺术也是这样。”


  “工匠精神”融入血脉


  王文定表示,她的棕编手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很多人都对棕编感兴趣,一周来上一次课,但真正打算以此为职业的人几乎没有。“我也理解这样的选择,在这一行没有名声是混不下去的,没有名声就没人想要收藏你的作品,可这一行的技术是需要时间才能磨出来的,没有经济来源,谁又能撑得下去呢?”王文定无奈地表示。


  不仅是棕编,一些传统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据王文定透露,全国的国家级大师只有443位,而其中有200多位现在都是80岁以上的高龄,很多手艺都遭遇着失传的危险。王文定就表示,她的大部分棕编作品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被毁,这让她很是痛心,虽然一直有办一个棕编博物馆或展览馆的想法,但在场地、资金、人力、物力都缺乏的情况下,仅仅凭借她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行。


  记者手记


  古有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工匠鲁班巧夺天工。“工匠精神”早就存在于我们的血脉之中,而今我们重拾“工匠精神”是在快节奏生活中被世俗名利裹挟后的抗议,是对纯粹朴实的劳动初心的回归与敬畏。“长沙三绝”是老长沙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一针一线之间是传统的薪火相传,是精神的一脉相承,我们需要留住手艺,更应当传承这份匠心。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9 00:40 , Processed in 0.1056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