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八章 渐行渐远的手工技艺

2017-4-21 17: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302|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三、手工造纸


 

20128月,我的青年朋友李锋给我发来几张照片,说是从浏阳张坊镇拍过来的。浏阳的纸厂我去过好几个,但不知道这个真正按照蔡伦造纸法造纸的作坊,依然还保存得这么完整。

不久,《长沙晚报》发表了这组照片,并配发了下面这段文字:

 

灼热的阳光下,耸立着一个架在铁锅上的木围子,33岁的何康明爬上木楼梯,下到还冒着热气的木围子里,查看里面蒸煮的竹丝……2000多年前,湖南人蔡伦造出了世界第一张纸,现在,在浏阳市张坊镇,还有一群手艺人仍沿袭着最古老的工艺,让一张张质软柔黄的竹纸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家里三代造纸的上洪社区主任黄光猛介绍,手工造一张纸前后需半年时间,每年3月底或4月初上山,将还没有分枝的嫩竹砍下,放在原地任其腐烂1月,将竹子截成3米长一段运到山下,挖坑放石灰注水浸3个月。然后将嫩竹剥开,剥下“麻壳”与“麻丝”,将其蒸煮后,放进水泥池中。制纸时,先将“麻壳”与“麻丝”打成纤维浆,然后将纤维浆放在水池里“摇水”,用一个竹帘将纤维浆均匀捞起,取下,焙干,一张纸就制成了。


暗黄色的土砖房内,散发着竹纸浆的腐烂味道,28岁的黄根文正在“摇水”,“竹帘每次要以45度斜入池中,入池要快,出池则要轻挑。”记者试摇了几次,可捞上来的纸浆不是厚了就是薄了,没有一张合格的。黄根文说他每天从早上5时30分一直摇到下午2时30分,可制出千张纸坯。下午3时,他把纸坯压水后送到烘焙房。烘焙房里,曾祥金贴纸如飞,在分纸的案台上,几叠成品纸放在一边,摸上去又薄又光滑,散发着竹子的清香。

张坊竹纸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宋元前。曾经做过贡纸,畅销日本。造纸一般是一户一个作坊,男做女焙,每天能做约1000张竹纸。“以前这纸是做文化用纸的,由于透水性强,已经被机器造的吸水能力强的纸取代了。现在竹纸只能做鞭炮。”前几年,浏阳鞭炮用纸量大,造纸人家还过得去,最近两年,电子鞭炮流行,用纸逐渐减少,竹纸开始滞售。“销售不好,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了。”

“今年做了,明年不知道还能不能做。”说到未来,黄根文有些落寞:希望你们的报道能够帮我们找到新的销路,要不然,不出几年,这里就没有人做竹纸了。

 

清代,湖南的手工造纸已经相当发达。湘中邵阳、隆回、新化一带有槽户3万余户,其纸品大多通过湘江和资江运往长沙;湘江流域的衡阳、衡山造纸历史悠久,产量甚高;长沙、浏阳一带的纸质优良,高档用纸曾成为贡纸。这样,长沙、衡阳、邵阳三大产纸地区形成全省鼎足之势。

千百年至今,长沙的浏阳、邵阳的隆回、衡阳的耒阳,这种传统的手工造纸工艺也还一息尚存。这些地方的传统造纸工艺之所以存在,主要是依托了传统文化的市场。在浏阳,依托的是浏阳、醴陵的鞭炮;在耒阳、衡山,依托是南岳会和敖山庙会;在隆回,依托的则是滩头木版书画。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传统文化项目也日渐萎缩,传统的造纸工艺同样濒临危亡。

乾隆四年(1739)浏阳鞭炮制作进入商品化生产的同时,造纸业开始起步。在清咸丰年之前,仅有生料造纸一法,即经过腌料、舂捶、漂白等工序,将纤维原料制成纸浆,加水和胶汁稀释,用竹帘逐张捞出,榨干水分,晒干或焙干成纸。这种纸只能是低档或中档纸。清咸丰年间(18511861),浏阳引进竹料熟料造纸工艺后,它采用嫩竹纤维、通过璜甑蒸煮、人工碎料打浆,致使纸张细薄、滑腻、吸水性强、书写流畅,永不褪色,是我国古代书写、绘画和临摹蒙描的极佳用纸。从此,浏阳纸的品种繁多,主要有玉版、花坯、官堆、老仄、账连、毛边、杭连、大贡、二贡等。据1913年湖南出版的《实业杂志》中《调查浏阳生产志略》一文记载,清末浏阳仅用于包装的折表纸一项,每年所产值银达70万两左右。浏阳纸的造纸工艺,于抗日战争期间传到洪江,后又扩大到全省,对湖南传统造纸工艺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随着机械制纸的逐步深入,传统的小型纸厂逐渐关闭和倒闭,传统的手工造纸技艺成为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到造纸术,不能不提到蔡伦。而蔡伦正是湖南耒阳人。

蔡伦(约61- 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他幼年入宫做宦官,历经汉和帝、安帝两朝,任中常侍、尚方令,封龙亭侯。据史记载.经过蔡伦改进和监制的各种器械、刀剑和生活用品,都非常精致实用,世人争相仿效。而在蔡伦的各种发明创造中,造纸术则是他最大的发明。

耒阳现存的传统造纸方法被称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其流程大体如下:1、砍料:以立夏之后到小满之前之新竹为料。2、码堆:将砍好的新竹在避风处码堆、遮盖,防止水分流失。3、砍竹:将竹子破成约3厘米宽、1.5米长竹条,打捆。4、沤料:将竹条放入沤料坑,一层生石灰一层竹。之后,往坑内放入清水。5、泡料:竹条沤制一个月以后,放入另一个坑内,用清水浸泡,换水3次。6、捣料:将沤泡好的料用木榨榨干,放入石臼捣制。7、踩料:将捣好的料踩散,呈糊状。8、捞渣:将料放入抄纸的木槽,加入清水,用捣扒反复捣三次。9、输槽、沉浆:沥水成成浆,纸料制作完成。10、制作纸药:用山胡椒叶加沤料的石灰水煮12个小时,滤渣。11、配料:将纸药掺入纸料。12、抄纸:双手执竹帘抄纸料,形成湿纸。13、榨纸:叠放的纸用木榨榨干。14、分纸:用竹镊子分纸。15、烘干或晾纸。[1]

耒阳造纸自古以来就以黄市居多。民国时期,黄市凉亭景风坳谷氏造纸作坊,雇工数十人,每年破料要破一个多月,用料至少1000余担(每担以100斤计),所产的纸从大河滩口岸起运,销往外埠。1949年后,仍有古法造纸作坊近40家,现大多停产,断断续续造纸的仅15家。

邵阳的传统纸业在明嘉靖以前,主要有三个品种:一是宗教用纸,如纸马、冥钱等;二是用于商品包装的粗纸;三是文人用的细纸,如湘包纸。明未清初,木版书业兴起,至康熙、乾隆年间,邵阳城内有20多家木版书经销店,刻书工超过20人,木版书品种300多套,成为全国重要的木版书城之一。据《邵阳乡土志》记载,邵阳土纸有如下几条营销路线销往全国:涟源龙山纸多由涟水入湘江到达长沙;中乡黄帝岭、大云山纸,多由蒸水入衡阳、再入湘江到达长沙;隆回山门、六都寨、滩头纸,多由陆路肩挑至县城,经资水入洞庭,达武汉,再运河南、北京、天津及西安;隆回纸的另一条行销路线,由肩挑小贩将四红、朱尖、腊光、门神等纸品运至贵州、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后因机制纸的出现,邵阳土纸一落千丈。但在抗日战争时期,邵阳纸因时局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在邵阳县城临津门和狮子街一带,出现40多家纸行,150多家书纸业门面,外地设庄的300多家。战争环境之下,邵阳土纸靠肩挑贩运的行商,发往全国各地。[2]

邵阳土纸,终因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竞争,逐渐消亡,但随着隆回滩头年画顽强的生命力,其年画用纸还在隆回艰难地生存。

隆回县距蔡伦的家乡湖南耒阳200公里,滩头镇位于隆回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滩头镇是全国72个古镇之一,在隋朝时代就已具雏形,元末明初设镇,始称“楚南滩镇”,后改称滩头镇。

滩头古镇周围百十里,漫山遍野都是竹林,面积大约有50万亩,为手工抄纸提供了足够的原料。清末民国时期,全镇共有纸槽作坊1000多座,熟练造纸工人2000余人,是造纸的鼎盛时期。这里曾年产土纸、色纸、皮纸、香粉纸、炮簾纸几十万吨,远销国内外。现在,仍有少数人在政府的提倡下艰难地从事手工抄纸这一古老的行业。



滩头手工抄纸的制作如下环节。1、砍竹劈料。2、下凼漂洗。3、洗料沤凼。4、踩料。5、抄纸。6、整坨。7榨干。8、晒手。9、溜纸。10、启纸。11、焙纸。12、齐纸。凑满了100张纸,便将其对齐,三折叠,成为一刀纸,15合纸外加包装粗纸,用竹篾捆成一把,两把凑成一担,就是成品纸。

滩头手工土纸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色纸系列、皮纸、香粉纸、宣纸、炮纸。相关制品有:其中土纸、色纸为载体的滩头木版年画;色纸为原料的梅山纸马;土纸为原料的隆回手工鞭炮;皮纸用于隆回油纸雨伞。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网络化使用纸量减少,机械纸代替了手工土纸的大部分功用,滩头年画、梅山纸马、敬祖烧纸等逐步消失,古老的手工抄纸技艺连同它的衍生产业一起,进入了艰难的生存时期。

我去过耒阳和隆回,见到过那里的土法造纸。说句老实话,这里的造纸,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带表演性质的存在。然而,2013年3月,我到了湘西永顺的勺哈洞坎村,见到了那里的传统造纸村。到了那里,我吃了一惊:数十家的家庭造纸作坊,都还在生产。他们所造的土纸还有市场,多用于祭祀之用。那些造纸的农民说:做这种纸,一天还能挣80到100元;比外出打工强。如果卖不到这个价钱,他们也就不会再生产了!——这一天,终会到来;而且不会很远。

2008年,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耒阳市人民政府为保护主体。2012年,滩头手工抄纸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邵阳市隆回县非遗保护中心为保护主体。

 



[1]这一传统造纸法并非汉代宫廷造纸法,其中缺少蒸煮环节;而浏阳张坊造纸却是如此。

[2]傅冠群主编《湖南社会大观》P106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月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9 07:21 , Processed in 0.09230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