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名胜古迹之昔日寺庙

2016-12-27 20: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2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以下图文源自《老照片中的长沙》陈先枢 梁小进 撰稿,岳麓书社2014年12月出版,荣登“2015年4月湘版好书榜”)

昔日长沙,寺庙遍布城乡。这些寺庙,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主要为佛教、道教及其民间信仰祭祀的场所,亦有为数不多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古往今来,不少的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缺乏认识,也无法掌握自己人生的命运,同时还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宗教在哲学、艺术等方面所蕴含的魅力,因而信奉主宰天地人间、世界万物的神灵,或成为虔诚的佛教徒,或信仰多神的道教。因此,宗教礼仪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一些并非佛、道教徒的人,每逢重要事宜或婚丧喜庆,都要恭临宫观寺宇烧香叩首,祈祷吉祥平安。这里所刊载的,就是晚清到民国时期长沙一些寺观庙宇的写照。


1、长沙龙王宫


2、长沙水府庙


3、长沙鰲山庙


4、长沙天妃宫


5、岳麓山老云麓宫


6、靖港紫云宫


7、铜官东山寺


8、长沙玉泉山


9、宝塔山金刚禅院


10、宁乡沩山同庆寺


11、宁乡沩山灵祐塔院


12、宁乡回龙山老白云寺


13、浏阳道吾古寺


长沙旧时的寺庙,最多的是道教宫观。道教为我国固有的宗教,创立于东汉末年,奉老子为教祖,又尊奉多神。


龙王宫,位于开福区福裕街,宋朝始建,祭祀白龙王,清道光、咸丰年间重修。这帧照片所摄下的,应该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留影,其山门高大威武,雕龙镂凤,金碧辉煌。本书作者之一陈先枢少时家居寿星街,距龙王宫仅100多米,另一作者梁小进家居通泰街,龙王宫即在对面。那时所见到的龙王宫,规模还不小,其北墙临通泰街,东邻玉皇殿,西为福裕街。其西、南两面开有大门,进门即是大殿,高设龙王爷神像,威严可怖。宫中辟有专为小孩治“疳积”的诊室,治疗方法是用烧烤过的针刺小孩中十指中节穴位,从中挤出黄水或血。这其实是一种针灸疗法,治小孩消化不良确有疗效。“文革”时破“四旧”,宫殿作了街道工厂,最后于1997年拆毁,改建了楼房。


水府庙,在小西门外的河岸上,始建于明代,专祀水神。古代渔户、船民终年生活在水上,历经风涛之险,为祈祷安全,特建立这一祭祀水神的寺庙。从照片上看,水府庙坐东朝西,面临江水,两边高高的弓字山墙,夹着宽大的殿堂。民间又叫水府庙为娘娘庙,奉洞庭孝烈灵妃为神。明《一统志》载,宋朝末年,长沙发生旱灾,乡民迎洞庭孝烈灵妃来长沙,在长沙县东20里建庙。不知何时,将庙迁至德润门(今小西门)外,将水府庙改名娘娘庙。《善化县志》又将其历史加一番渲染,说娘娘庙即秦时孝烈女祠。烈女的父亲罗君用,任武陵令,经过城陵矶,浪大船翻,溺水而死,其女闻讯,带着弟弟赶来城陵矶,不见父尸,二人投江觅尸,过了3天,姐弟抱父尸在长沙南津港浮出水面,虽已气绝,但颜面如生。灵妃初来长沙,为的是救荒。但事隔不久,来庙求签问卜者多为妇女,都为求神灵保佑生育。


鳌山庙,在南门天心阁下的里仁坡,祀一丁姓之神。其人号鳌山,晋朝时曾任夔州太守,有功德于民。后归居长沙,在此逝世。“乡人设像祀之。”因丁鳌山为醴陵人,此地被名为醴陵坡,后取《论语》“里仁为美”之意,雅化为里仁坡。清末实行新政,鳌山庙祀废除,改为巡警局南区分局。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长沙发生饥荒。清巡警道赖承裕令兵勇镇压,对于百姓的饥困视若罔闻、冷嘲热讽。愤怒的饥民涌到鳌山庙,将赖围住,又将其吊在这寺院前坪的树上,一阵痛打。这帧照片摄于清末,出自英国国家档案馆所存“长沙抢米风潮”的卷档。此时的鳌山庙保存状态尚好,高高的庙墙,中开拱门,上端有一宽大的门额,墙内的庙堂显露出华丽的屋脊和欲飞的檐角。


天妃宫,在南门内登仁桥,明代始建,初名玉泉寺,本为佛寺。到清代大批福建人来长沙经商,经官府批准,改奉天妃,改名天妃宫,仍由僧人管理。天妃为宋代莆田巡检林愿之女,即民间所奉“妈祖”,生而神灵,长能乘席渡海。父兄在海上遇风暴,女瞑目出神,救兄生还,父殁,觅父尸而还。升化后,常在海上度人危厄,屡显灵异。元封为天妃,明封天后,清封天上圣母,列为祀典。一说天妃为南海女神惠灵夫人,护海运亦有奇应,故福建客商又在长沙鱼塘街建有天后宫,把天妃与天后区别开来。这座天妃宫,直到本世纪初还保存了一部分,这幅照片即为天妃宫被拆迁前摄影师陈览月拍下的最后影像。2004年10月后,天妃宫迁建到了金盆岭,并恢复初名玉泉寺。


岳麓山老云麓宫,位于岳麓山顶云麓峰,始建时间不详。但唐代杜光庭撰《洞天福地记》就把岳麓山云麓峰列为第二十三福地,曰“洞真墟”,并说是“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据《史记》记载,韩终原为齐国方士,炼丹采药,名满天下,而其修炼的地点是楚国境内的长沙,唐代司马承祯著的另一部《洞天福地记》也有相同记载。在秦灭楚后8年,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渡海到了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三韩。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吉简王朱见浚就藩长沙时重建云麓宫,后又多次重修。抗日战争时遭日机轰炸,受到严重破坏。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屡次修复。此照片即为民国时期修复以后的大门,拱门上嵌着“云麓宫”三字匾额,上盖檐顶。门后即是殿堂,门前二层台阶之下,可见一亭,当为长沙会战纪念亭。而今,云麓宫面貌大为改变,而门前的这座纪念亭也早就被拆除了。


靖港紫云宫为一座道教宫观,位于今望城区靖港古镇东头,沩水入湘江口之北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主祀民间传说中的平浪王杨泗将军,又称杨泗庙。同时也祭祀儒、道、佛三教和民间诸神。可说是集宗教、民间信仰和本地神仙于一体的复合庙宇。紫云宫宫殿檐牙高啄,铁马叮咚,琉璃瓦盖,金碧辉煌,全部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正殿雄伟高大,两侧配殿对称,颇具匠心。进出大庙,并排分设左、中、右三座圆拱石门:东侧门内,石人石马,鞍镫俱全;正门前两尊石狮,爪牙毕露,鬃毛旋卷,昂首怒目,踞地相望而坐。尤以母狮腹前之幼狮,仰承口涎,栩栩如生,狮子口含石球,人手探人可拨球旋转,但不能取出,制作巧妙。正门矗立三层阁楼,顶层为“镇湘楼”,极目水乡,尽收眼底,居中一层南向题写“数峰青”三字,系清末侯锷楼手笔。底层有戏台,戏台联云:“高阁俯南溟,看九万里鹏飞,无数云澜生眼底;重湖通左蠡,听卅六湾渔唱,大千风月入怀来。”


铜官东山寺位于今望城区铜官镇老街上,虽名寺,实为供奉少白龙王的庙宇。东山寺屋顶盖陶制琉璃瓦,正面墙体和屋脊均采用绿釉缕空陶瓷浮雕装饰,有人物山水、虫鱼鸟兽,别有风味,尽显十里陶都风采。庙内少白龙王神像,泥塑“金身”,双眼炯炯有神,面部栩栩如生。寺院内正对大殿有一座大戏台,清代文人李爱生撰戏台联云:“一曲谱薰风,藉铁板铜琶,演出河滨景象;群仙翻乐府,驾苍虬白鹤,掀开水面文章。”1923年3月3日,铜官3000多陶业工人在东山寺戏台前举行陶业工会成立大会,推举郭亮为工会委员长。为此,1981年戏台被拆建为郭亮烈士纪念亭,东山寺亦不复存在。


玉泉山观音寺,即接龙庵,为佛教寺院,位于今芙蓉区文运街,面对黄泥街。旧时,玉泉山是长沙祈晴或求雨的重要场所。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接龙庵在长沙府署前,即玉泉山观音寺,国初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太守薛琳声修。”乾隆十二年(1747年)长沙知府吕肃高重修观音寺,门联云:“尘劫几经年,菩萨衣衾观自在;莲台今再造,苍生从此乐升平。”咸丰间众姓续修。玉泉山坪内建有戏台,大旱之年,台上架着一个用纸扎成面目狰狞的大鬼,说是“旱魃”,因天久不雨,遂鸣锣击鼓,将“旱魃”斩之台下。民国十三年(1924年)长沙发大水,省长赵恒惕亲往北门外祭江。祭毕,又迳赴玉泉山,拜祭陶、李二真人。李行之著《湖湘旧闻录》载:“及赵省长入庙,即将一般香客驱逐出庙,警卫森严。天忽略放晴光,人们莫不高兴,都说至诚可以格天。”直至1965年,那时本书作者之一陈先枢家居一仓里,距玉泉山很近,经常路过此地,亲眼见到山门和戏台犹在,且香火颇旺,但事过一年再路过时,玉泉山已不复存在了。而这幅原为上世纪50年代电影《怒潮》剧照的照片,为我们保留了观音寺山门的一景。


金刚院位于长沙南门外宝塔山,据清光绪三年《善化县志》载,此寺建于汉代。金刚院是长沙最早的寺院,西汉定王时,“建为托足梯航,明吉王在此诵金刚经,改为金刚院。” 《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经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光明、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为认知的客体,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以爱住其心,以无爱住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该院在20世纪60年代一场火灾中烧毁。这张照片中的金刚禅院为80年后民间信教人士捐款重建,但规模已大不如前。


宁乡沩山同庆寺,在宁乡县西大沩山今祖塔乡,唐代大中年间,李景让奏建,为唐代高僧灵祐住持讲法之处。相传又是晚唐诗僧齐己的出家之地。灵祐于唐元和年间创建密印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毁佛后,灵祐裹首为民。唐武宗死后,唐宪宗即位,又重新恢复佛教。灵祐经裴休之请,乃重新出山,主持同庆寺。大中七年(853年)正月,灵祐在同庆寺圆寂,后在此建灵塔。明朝时同庆寺曾被毁,清康熙年间重修。这两帧照片,当为清末同庆寺又一次被毁后所摄。从照片中可知,同庆寺规模颇大,而破坏之惨烈。灵祐塔院与主寺仅一门之隔,山门被毁,但殿堂犹存,门额上“祐祖塔院”四字还清晰可见。后来,又经过近百年的风雨,同庆寺与灵祐塔院荡然无存,直到本世纪初才重建了灵祐祖塔。


宁乡回龙山老白云寺,在宁乡县西南麦田乡回龙山,始建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白云寺原有大小寺屋300多间,寺中共有大型佛像30多尊,其中以二十四诸天菩萨最为威风,形象生动逼真。南宋宁乡著名学者谢英曾读书于此。谢英博学好古,将应科举时,闻岳飞被害,叹曰“时不可为矣”,遂隐居道林山。宋孝宗时屡被荐辟,亦不出仕。明朝时,僧人无念曾予重修,后毁,清同治年间再建。这张3位僧人在山门前的合影,当摄于清朝末年。山门古朴苍老,浮雕彩饰,琳琅满目,拱门上嵌一石匾,上镌“南天福曜”四字,系左宗棠所书。老照片上的门联为:“地脉有灵,何用别寻兰若;天普无尽,不须错招法门。”今日白云寺为1989年重建。


道吾古寺又名兴华寺,位于浏阳市集里乡道吾山莲花峰下的平坦幽谷中,始建于唐仁宗大和、开成(828-840)年间,系唐代禅宗僧人宗智创建,唐文宗钦赐“护国兴华大禅寺”,为唐宋时期著名的十方丛林。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逞“回”字形,分为4栋。前栋为山门,上书“兴华禅寺”,并有“湖山胜迹”横匾悬其上,东西有伽兰、土地祠。中栋为正殿,殿中央供奉木雕泥塑如来佛像一尊,高丈余,佛两侧立伽什、阿南佛像,殿两侧为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观音、地藏等佛像,殿内原悬有“依正庄严”、“海印流光”等横匾。大殿雄立金柱16根。屋面盖铁瓦,瓦上有明朝铸造字样,瓦长约一尺,宽8寸。后栋为方丈室,是住持谈经布道、传徒受戒之所。1959年因修建道吾山水库,寺庙被拆除。今寺为20世纪90年代后重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13:58 , Processed in 0.0985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