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学术论文】唐代邵州道士申泰芝考略

2016-12-7 22: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25| 评论: 0|原作者: 伍成泉|来自: 长沙市历史学会



三、申泰芝之著述及在湖湘间仙迹

 

关于申泰芝的著述,前引杜光庭《录异记》曾说:“邵州城下,大江南面潭中,昔开元年天师申元之藏道士之书三石函于潭底。元之善三五禁呪之法,至今邵州犹多能此术者,为南法焉。”但此“道士之书”是否为泰芝本人所作,抑或只是由其传承,已不得而知。可以确定为泰芝所作者有二,一为《服气要诀》,二为《怡神论》。

《服气要诀》一卷,著录于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其《道家三》载:“《服气要诀》一卷  申天师撰。”此外,在明焦竑《经籍志》及《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卷十八《经籍总部汇考十八》中也有著录。翻检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其《诸家气法》中就载有“申天师服气要诀”,云:

 

取半夜之后,五更已来,睡觉后,以水漱口,仰卧,伸手足,徐徐吐气一二十度,候谷气消尽,心静定后,即闭气忘情,将心在脐下丹田气海之中,寂然不动,则咽气三两度,便闭气,使心送向丹田中,渐觉气作声,下入气海中幽幽然,是气行之候也。良久,待气行讫,又开口吐气徐徐,又闭口而咽之,如是三二十度,皆依前法。觉气饱,即冥心忘情,清息万虑,久久689\135习之,觉口中津液甘香,食即有味,是其候也。凡欲行此道,先须忘身忘本,守元抱一,兀然久之,澄定而入,玄妙之要,在于此也。

 

这应该是泰芝《服气要诀》之精要所在,观其内容,甚为纯正,且颇实用,如能坚持习练,肯定能获大益。如此看来,泰芝应该是有些真本事真功夫的,并非一味托之诡诈,不然,恐怕也很难得到唐玄宗和肃宗二代皇帝的宠幸。

泰芝另一本著作为《怡神论》,此见载于《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八《梦三》之“辛夤逊”条,云:

 

孟蜀翰林学士辛夤逊,顷年在青城山居。其居则古道院,在一峰之顶,内塑像皇姑,则唐玄宗之子也。一夕,梦见皇姑召之,谓曰:"汝可食杏仁,令汝聪利,老而弥壮,心力不倦,亦资于年寿矣。汝有道性,不久住此,须出佐理当代。”夤逊梦中拜请法制,则与申天师《怡神论》中者同。夤逊遂日日食之,令老而轻健,年逾从心,犹多著述。又梦掌中草不绝,后来内制草数年,复掌选,心力不倦。因知申天师《怡神论》中仙方,尽可验矣。(出《野人闲话》)

 

《野人闲话》五卷,为后蜀至宋初之际景焕所撰,景焕,一名朴,成都人,自称匡处士,卜筑玉垒山下,故又号闲吟牧竖,善文章,工画,尤好画龙,著有《野人闲话》五卷,在《十国春秋》中有传。《野人闲话》载孟蜀时朝野杂事,原书现已散佚,其佚文散见于《太平广记》及《说郛》等书中。《太平广记》所载“辛夤逊”条亦见于明曹学佺《蜀中广记》中,该书引《野人闲话》云:

 

孟蜀翰林学士辛夤逊,顷年青城山居,则古先道院,在一峰顶,内有塑像皇姑,唐六代玄宗子也。一夕,梦见皇姑教之曰:“汝可食杏仁,令汝聪利,老而弥壮,心力不倦,且资年寿。汝有道性,又不久在此,须出山佐理当代。”夤逊梦中拜请其法,则与《怡神论》中法同。玄宗时申天师元有《怡神论》两卷,下卷中有神仙方三十首,则甘草丸为首,又“食杏仁法”次之:杏仁七个,去皮尖,早晨盥了,内于口中,久之,则尽去皮,又于口中暖之,逡巡嚼烂,和津液如乳汁,频咽。但日日如法食之,一年可补血,令人轻健安泰。夤逊如法服之,至今老而康胜,年从心,犹多著述。

 

清吴任臣所撰《十国春秋》中有《幸寅逊传》,姓名虽稍有不同,然而据所载事迹来看,应该是同一个人,其中有言:

 

(幸)寅逊六七十岁时居青城山道院,院有塑像黄姑者,一夕见梦于寅逊,谓曰:“汝可食杏仁,令汝聪利,老而弥壮。汝故有道性,又不终在此山,须出山佐理当代。”寅逊梦间拜请其法,则与《怡神论》所载略同。及寤,检其方,遂日服之,以至延上寿。

 

此段文字应该是根据《野人闲话》删改而成,然而它将“皇姑”改成“黄姑”,不言为唐玄宗后裔,亦不提《怡神论》为玄宗时申天师所撰。至于《宋史·幸寅逊传》则完全不载其感梦食杏仁事,盖史家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旨,将它删削了。笔者又查明人陶宗仪《说郛》,其卷十七征引《野人闲话》内容七条,其中“食杏仁”条与《蜀中广记》所载同,唯个别字句稍异,如“玄宗时”作“玄宗朝”,“盥潄”作“兴潄”,“频咽”作“顿咽”,“老而康胜”作“老而轻健等,皆无关宏旨。如此看来,泰芝著有《怡神论》两卷,大体应属可信。然而,在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五十七《后蜀十》中另有一《申天师传》,云:

 

申天师者,唐元(玄)宗之裔也,修道青城山,有奇验。广政938年-965年)末,后主颇情苑囿,奇花异卉,盛极一时。天师辄进红栀子种两粒,其花班(斑)红,六出,香气袭人。后主甚爱重之,令图写于团扇,绣于衣服,或以绢素鹅毛做作首饰,号曰红栀子花。诏赐天师束帛,天师随手散尽,竟不知其所之。天师著有《怡神论》若干卷(原注:又《服气要诀》一卷),一云名迅。

 

据此,则似五代后蜀时另有一“申天师”存在,并且还说他拥有《怡神论》、《服气要诀》的著作权,这就对笔者前面所言构成很大威胁,必须得解决这个问题。经笔者检核,吴氏此《申天师传》实乃据《野人闲话》之“食杏仁”条与 “红栀子花”条糅合而成。首先,其所云“申天师者,唐元(玄)宗之裔也”,颇令人费解,申天师何以是唐玄宗之裔呢?原来,在后世一些书中,它们在征引《野人闲话》“食杏仁”条时,将“玄宗时申天师元有《怡神论》两卷”一语之“时”字讹成了“孙”,如《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卷二百十四《杏部外编》及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三百四《服食部纪事二》皆有所谓“元(玄)宗孙申天师元有怡神论二卷”云云,吴任臣大概也是受了此类书的影响,故有所谓“申天师者,唐元(玄)宗之裔也”之说,而此语恰恰透露出该传与《野人闲话》“食杏仁”条之渊源关系。至于所言“天师进蜀主红栀子种”一事,亦采自《野人闲话》之“红栀子花”条,查陶宗仪《说郛》卷十七所引《野人闲话》条目内,就有一条“红栀子花”,云:

 

蜀主升平,尝理园苑,异花芳草毕集其间。一日有青城山客申迅,入内进花两粒,曰红栀子花种:“贱臣知圣上理苑圃,辄进名花两树,以助佳趣。”赐与束帛,背至朝市,散与贫人,遂不知去处。宣令内园子种之,不觉成树,两载,其页婆娑,则栀子花矣。其花烂红,六出,其香袭人。蜀主甚爱重之,或令图写于团扇,或绣入于衣服,或以熟萆,或以绢素鹅毛做作首饰,谓之红栀子花。及结实成栀子,则颗大于常者,用染素则成赭红色,甚妍翠,其时大为贵重。

 

很显然,吴氏乃是将《野人闲话》之“食杏仁”条与 “红栀子花”条嫁接在一起构筑了其所谓的《申天师传》,总算最末还提了一句“一云名迅”。事实上,向蜀主进献红栀子种的就是这个“青城山客申迅”,他只是山客,是否为道士尚不可知,更别说是天师,与《服气要诀》和《怡神论》就更扯不上什么关系了。既然排除了这个后蜀的所谓“申天师”,则二书的著作权自然就归于唐代邵州的申泰芝天师了。至于《怡神论》的具体内容,我们从上引《蜀中广记》及《说》文字亦可稍窥其大略,特别是其下卷所载“食杏仁法”极富参考价值,甚为医家所珍视,譬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时珍曰: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按医余云:凡索面、豆粉,近杏仁则烂。顷一兵官食粉成积,医师以积气丸、杏仁相半研为丸,熟水下,数服愈。又《野人闲话》:“翰林学士辛士逊,在青城山道院中,梦皇姑谓曰:‘可服杏仁,令汝聪明,老而健壮,心力不倦。”求其方,则用杏仁一味,每盥漱毕,以七枚纳口中,良久脱去皮,细嚼和津液顿咽,日日食之,一年必换血,令人轻健。此申天师方也。

 

这里,辛夤逊被误写作辛士逊”,但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怡神论》所具有的价值。

最后,再列举一下泰芝在湖湘间所涉仙迹:

1.开元观:在(宝庆府)城江北,唐开元建,祀申泰芝者。

2.大畲湖观:唐建,元(玄)宗赐申泰芝“云霖祠庭”,今犹存在(宝庆府)万安乡。

3.莲荷观:在(宝庆府)大畲湖山,为申泰芝飞升地。

4.畲湖山:在(宝庆府)太平乡一百二十里,山势飞舞,其形若凤,唐人建祠峰顶,祀申泰芝,唐肃宗御书“云霖祠庭”以赐之。顶即雷祖岩,祠踞其顶,履之空洞有声,羽士就岩汲水,少涸则历数级而下,有小桥,深窈难测,峰后历长巘里许,为飞升石,二石挺立若柱,相去数寻;横石广数丈,长十数寻,架置其上,如几案然。石势稍攲,以一小石贴之,传为泰芝冲举处。旁为莲荷山,传为泰芝炼丹之所,磨犹存。

畲湖山也叫湖山,位于邵阳市佘田桥镇,海拔496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以山奇、水秀、林幽、云幻著称。

云霖寺佘湖山上有名庵堂749年申泰芝从长安返回家乡,将佘湖山上“雷祖岩祠”改为“云霖祠庭”,玄宗钦赐“云山观”大横匾,后改名云霖寺,供奉大洛菩萨,即申泰芝。

 

5.洛阳山:在(宝庆府)城东二里,申泰芝尝往来其间。泰芝母家洛阳,故名。资、邵二水会流其下,石室曲折,后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间字痕可读,然为流俗垒塞,大损逸致。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一《湖广》:洛阳山,在宝庆府东北五里,资、邵二水合流,其下有石室,深邃莫测,以汉洛阳侯重得名。《志》云:唐洛阳道士申泰芝居此,因名。似误。按泰芝先世为洛阳人,因名其所居之山为洛阳山,亦有可能。)

6.小畲湖山:在(宝庆府)城东三里许,高崎峻耸,不易攀跻,积雪尤甚;晴霁登临,风景特异,故为八景一胜焉。唐时崇尚道教,命岁时祀申泰芝,而畲湖山离治百里,乃即兹山建祠,因以得名。近创毘卢阁,于后亦毁。

7.云山原真观:在(衡州府)长乐下里三都,唐真人申泰芝冲举处。 

8.大云山:在(衡阳)县西一百一十里,跨衡、祁、邵三县界,其地最高而常云,申泰芝飞升处。(按《古今图书集成·宝庆府山川考“邪姜山,今名大云山,在(宝庆)府东南一百三十里,一名白云峰,烝水出焉,为衡郡治之祖南峰七十二峰之一。唐申泰芝曾修真于此,有锡瓦殿、六仙殿、龙王殿,构石岩中,可坐十数人,瀑泉从岩中泻下,四时不绝,上有飞来钟。”

9.小云山:在(衡阳)县西九十里,山不甚高,能望远。(明王夫之《小云山记》云:“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大云,而以小云为别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其诗集中还有首诗叫《云山妙峰庵云是申泰芝炼丹处》。

10.天圣岩:在(衡阳)县西南四十里,岩下有小龟,凡祷雨龟出,雨辄至。白云真人申泰芝修真于此,丹在焉,其下有仙迹。

11.黄龙岭:在(零陵)县北二百里,下有黄龙观,唐道士申泰芝居此(明统志)。

(原载《宗教学研究》2016年第1期)

123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12:20 , Processed in 0.0972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